北平的四季賞析
㈠ 郁達夫的《北平的四季》賞析
賞析:
春的蔥郁,夏的舒爽,秋的沉靜,冬的悠閑。生活在一個城市久了,家和單位兩點一線,忙得不知今日是何日,誰還記得去觀看四季的變換呢!
想必這細微的變換也正是對這座城市、對生活本身無盡的愛吧!人生是短暫的,匆忙的,但是這短暫和匆忙不應成為生活的重負,更不應該泯滅該有的自然之愛、人間之情。
本文描寫細膩真切,深邃優美,充分傳達出北平四季各自奕奕的精神品格,可謂形神兼備。使人領略到北平四季獨特的風韻神致,對祖國的愛以及深徹 肺腑的亡國之痛。
(1)北平的四季賞析擴展閱讀
關於郁達夫的文學成就,其友人、國畫大師劉海粟評論說:詩詞第一,散文第二,小說第三,評論文章第四。這個評價切中肯綮。
郁達夫雖然以小說蜚聲文壇,但是他的才情更在舊體詩和散文創作中得到展現。一篇贊美詩般的《故都的秋》,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兩年之後,他又揮筆寫下這篇《北平的四季》。
文章的敘述方式有點類似於「閑話體」,所以讀起來備感親切。
郁達夫描寫景物的特點,喜歡從細微處入手,似在不經意中描摹山水風物,而且文字平易,但造出的意境卻有古典文學中言簡意遠、樸拙幽深的情調。
他寫北平的四季,描寫細膩真切,深邃優美,充分傳達出北平四季各自奕奕的精神品格,做到了形神兼備。在他的筆下,北平四季猶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卷,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可是那美景越是醉人,我們內心越感到刺痛,因為作者在提醒我們,這是「我的對這日就淪亡的故國的哀歌」;這美景「卻已完全掌握在一隻滿長著黑毛的巨魔的手裡了!
北望中原,究竟要到那一日才能夠重見得到天日呢!」寥寥數語穿插於盛景之中,不經意間把愛國之深、喪國之痛抒寫而出,顯得揮灑自如。
㈡ 故都的秋賞析
讀罷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我被文章里那種濃濃的秋意所吸引,那裡的秋雨,那裡的秋蟬,那裡的秋,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迷人,那麼的富有韻味,令人遐想無限。沒錯,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相比,真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無論在中國古代或現代,頌贊秋的文字特別多。可我覺得寫得最有味道的,還數郁達夫這篇《故都的秋》。這篇散文用平實質朴的語言向讀者展示了北平的秋,其意境清靜、幽遠,令人感覺不到秋的蕭蕭與落寞,只是覺得北平的秋有花、有樹、有秋雨、有秋蟬,還有秋天的果實。是那麼的平常,可又那麼充滿生活氣息,更可貴的是作者用那種充滿詩情畫意的筆調將其展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遐思無限。真恨不得插上一雙翅膀飛到北平,飛進秋天。從文章的一字一詞,可以感受得出作者對北平秋天有著無限深厚的感情,作者「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表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正是在這種感情下,文章中的秋才被描繪那麼細膩。在作者眼中,江南的秋只能感到「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於是,作者從多方面、多角度的讓我們感受北平秋的味道。「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作者從味覺,寫出了茶的清醇,從視覺,寫出了天空的高遠,從聽覺,寫出了鳥聲的清脆、環境的清幽。還從視覺,從觸覺「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將日光的細碎表現得淋漓盡致。藍天、白雲、鳥鳴、日光,還襯上幾朵藍色或白色的牽牛花,再來幾根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襯,北國秋的早晨簡直舒適絕倫。在北國的槐樹下,那落蕊鋪滿地,「腳踏上去,聲音
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受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從觸覺上寫出落蕊的細、軟,從嗅覺上寫出空氣的清新,簡直令人心曠神怡。「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令人覺得北平人的細膩,但又清閑;在不知不覺之中保持了一份心靈的寧靜。「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跟南方的蟬的煩躁的叫聲相比,那些「衰弱」更令人有一種秋將冬至的感覺,更覺生命的可貴。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雨聲「息列索落」,使人置身於雨境,下雨後,都市閑人在雨後的斜橋影里,遇見熟人,說一句「唉,天可真涼了——」,「了」字拖得老高,老長,讓人覺得北平人的悠閑中又不乏熱情好客,顯示出北方人冬之將至時一種特有的慵懶,頗具地方特色。
還的北方的果實,那可也是被作者描述得別具一番風情。對於故都的秋,作者「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人零頭」。可見,北平的秋,真的令人流連忘返。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多個角度將北平的秋展現得似乎真實但又充滿夢幻色彩,似乎很近但又很遠。表達了作者對平靜、清幽、充滿鳥語花香的生活的嚮往。讀者從這里,感受了真正的郁達夫,真正的北國之秋。
㈢ 《江南的冬景》 《故都的秋》 比較賞析
兩篇文章都彌漫著自然的景物與氣息,不同的季節。郁達夫對秋的衷情在《故都的秋》里可謂是情透紙背。《故都的秋》更是以一曲悲涼的頌歌而成為現代散文創作中的經典之作。《故都的秋》是清、靜、悲涼之秋。翻開《故都的秋》,秋風、秋雨、寒蟬、落蕊撲面而來;悲秋與贊秋也撲面而來。易森說「郁達夫的作品是一幢殘缺而唯美的建築」。唯美,在故都的秋中隨處可見:「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而殘缺則是處處流露在作品中的落寞、無奈與悲涼,甚至在作品的結尾:「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在作家直抒胸臆的文字間,我們卻依然感受到了作家「感時花濺淚」的悲涼。從此,秋永遠地與郁達夫連接在了一起。《江南的冬景》是閑適、溫情之冬在《北平的四季》與《江南的冬景》中作者對冬景著墨最多的一是冬日的閑適;一是冬日的溫情。《江南的冬景》中說:「說起了寒郊的散步,實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給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種特異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長的人,是終他的一生,也決不會有享受這一種清福的機會的」。「到了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裡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在這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些景緻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隻烏篷小船,茅屋裡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境界,自然會胸襟灑脫起來,終至於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麼?」到了這里,我們才豁然明白:作者迷戀於江南冬景的,是因為可以「得失俱亡、死生不問」!是可以拋開塵世的孤獨苦悶而終於可以閑適開懷!希望可以幫到樓主~
㈣ 郁達夫《故都的秋》與郁達夫《北平的四季》比較。有什麼相同和不同。賞析。 謝謝。
相同點來:都體現作者對自然的自深深眷戀,寫出了一個富有才情、滿懷抱負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中的苦悶心境。
不同點:《故都的秋》——作者是對北平的春天清、靜、悲涼的特點的描述,將故都的秋與江南的秋作比,將中國人的悲涼與外國人的秋作比,表現出秋天所擁有的深沉悠遠嚴厲蕭索,表達對北平深沉凝重的愛。而本文運用真實自然的筆觸,表達對北平的留戀和深徹肺腑的亡國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