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一交響曲賞析
A. c小調第一交響曲的樂曲賞析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奏鳴曲式,c小調,6/8拍子。該樂章情緒的增長和減退都很明顯,使用一些主題的對比、交織和變化,以揭示這出獨特戲劇的矛盾內容和深刻而多方面的內心體驗。樂章一開始,一段引子緩慢地展示出悲劇性的曲調,預示了整首交響曲的內容。我們看到,定音鼓、低音大管和低音提琴均勻奏出了一系列八分音符的進行,這使用的是樂隊最低的低音樂器,音響沉悶;演奏的八分音符均勻進行,使人捉摸不到節奏的變化規律及音高的變化,造成一種無處可依的心理,從而創造出一種陰暗而不祥的背景,這種效果有人認為它是受了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中的命運敲門聲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上,同時出現了兩條向相反方向進行的旋津,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上行旋律,木管樂器和中提琴演奏下行旋律:這個音階式的上行旋律,像是對於希望的寄託,由於打破了6/8 節拍的節奏規律,音樂連綿不斷,情感表達極為細膩,這是在整個樂章中起作用的基本主題。就是在這樣一個不太長的引子中,為滿足整個戲劇構思的要求,採用有時在高聲部、有時在低聲部、有時以復調的形貌出現的旋律處理。在這段引子中還出現過兩個動機:第一個是寬音程的大跳,它不同於」級進上行的希望音階」,平靜中的大跳彷彿是一種失落感、後來在樂章中就用它來表現一種絕望的心情;第二個動機是弦樂器齊奏的和弦分解音型,充滿了熱情,是對美好未來的嚮往。這段引子,旋律只是漂在低沉的背景上,總體色彩效果是一種凶兆的、陰暗的、嘆息的、呻吟的和尖聲叫喊的感覺。引子漸漸平息,音樂情緒一下出現了轉折,一曲悲劇的宏偉序幕剛剛揭開,劇情的發展卻將聽眾引向另一個極端。
呈示部開始,第一小提琴率先奏出第一主題,這個主題由大小調交替組成,它簡明朴實,活潑的快板中還採用了大跳進行,音樂情緒充滿了一種激奮的熱情,青春的活力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個從低沉中脫穎而出的主題,它的出現是爆發性的,旋律發展進行中有萬馬奔騰的氣勢,有叫嘯和跳躍,也有挑戰和鼓動,還有命令,像一幅史詩般戰斗場面的畫面。過了一會,整個情緒慢慢轉向平緩,戲劇性激烈斗爭的形象被第二主題所代替,一個短暫的寧靜出現了。
這個樂章的展開部是緊湊的,引子中的動機在這里出現了一下,音樂顯得有點呆滯,不同於原來的是它卻有聖詠的氣質,力求柔言絮語般的庄嚴,而呈示部結尾段那個「鋪路架橋」的主題又闖進來了,它似乎成為主人翁。一些對比性形象在這里相互對照,一步步推向強勁的力度,音樂到達高潮,原先在樂章開始時奏出的那個「陰暗而不祥的背景」的因素也來到這里,法國號和小號結合進去演奏,使這一高潮更有氣勢,它同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主要主題和《英雄》交響曲中的一個展開部的高潮有點相象。
再現部的音樂基本上是依照原呈示部的素材使用順序而作成,尾聲中再次浮現出引子的動機,在溫柔起伏的音樂浪潮中,第一主題最後一次露面,但不完整,它的進行被猝然中斷,表示無休無止的斗爭並沒有結束,沒有解決什麼問題。弦樂器組最後一個撥弦音把第一樂章帶入寂靜,音樂結束在悄然之中。
第二樂章,持續的行板,E大調,3/4拍子,帶有類似第一樂章的寂寥陰暗的悲劇色彩。但它並不流於感傷,反而給人以高雅、與眾不同的脫俗之感。它相當於一首抒情詩,聽起來格外溫暖和誠摯,使人想到平靜的大自然景色,賞心悅目的風景畫,悠然的休息,明凈的回憶、然而有些傷感,創作感受可能直接來自對「光明之谷」——克拉拉的別墅環境的體驗以及受當時一些令人傷感的事發生的影響,當然,聽過音樂,會使人想到貝多芬對生活的體驗,一種靜觀中產生的夢幻和沉思的心境:不管是痛苦還是甜蜜,是悲傷還是喜悅,是安寧還是興奮、都滲透了一種失意和抑鬱的成分。這些與第一樂章浪潮起伏的發展有鮮明的對比。
音樂一開始,就由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題:旋律極其接近抒情詩朗誦,由於結構不是連綿不斷的大篇幅的進行,而是兩小節一停,並且停在弱拍,這樣很具有語調特點,聽起來很是含蓄,好似透過淚珠的笑容,這是一支美妙的旋律。
在第一主題抒情結束後,雙簧管便接著孤獨地奏出樂章的第二主題:這支旋律的大部分,有三短一長(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主題特點)的節奏連續反復,顯然與命運題材有關,但進行是音階式的,而且老是在三四個音內環繞,造成一種美麗可親但同樣悲切感人的效果,這是勃拉姆斯在訴說一個受折磨的心靈的深沉悲嘆。
為了突出「孤獨」的情調,勃拉姆斯在處理抒情性主題時. 總是讓某件樂器在沒有其它伴奏背景的情況下演奏,這在傳統配器中少見,但這樣可以很好地突出個別樂器的純凈音色。第二主題開始的陳述是這樣,後來再現時雖然結合了一支法國號和獨奏小提琴,但也有類似的效果。這一樂章中,弦樂器和木管樂器用得較多,它們時而相互支持和渲染,時而用作音色的對比,表現酸甜苦辣的滋味交互混合,如痴如醉,心情極端繁復。當然,也出現過熱情的樂句和流暢的新主題片段,弦樂器的跳躍樂句造成音樂推向前進的動力,似乎提醒主人趕快脫離夢境,雙簧管還演奏起較為直觀的呼喚式旋律,即一個長音加緊接著的急促進行,這是第三樂章的基本主題的預示。
第三樂章,溫雅而略快的快板,降A大調,2/4拍子。根據貝多芬以來的傳統,一般交響曲的第三樂章都是活潑的詼諧曲,而勃拉姆斯卻不採用此種手法,並且避免襲用古老而傳統的小步舞曲,自創新風格寫成了典雅的樂曲。在本樂章中,可以深深體會到勃拉姆斯那淳樸心靈的寄託所在,然而旋律間同樣盪漾著淡逸的寂寞感。
本樂章用復三段的形式寫成,這已經是較大的曲式結構了,但還是它相當於一首小型的間奏曲。這一樂章仍然採用類似前一樂章的抒情性手法,音樂有清淡、憂郁之情,而偶爾也有接近幽默的曲調。
單簧管在去掉了低音大管和定音鼓的情況下,清新透明地奏出第一主題,這里充分發揮單簧管音色柔美的特點,使音樂進行秀麗、典雅,充滿著維也納生活氣息,具有舞蹈音樂風格。作曲家對這一主題作了反復陳述的處理,在主題反復之間、有一段詼諧性的穿插,很接近匈牙利民間音樂的特點,這一穿插段雖然不算長,但它對音樂的節奏和樣式的變換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
樂章當中有一段以木管樂器同弦樂器歡快的對答的進行受貝多芬的影響較大,具體表現在木管樂器演奏的旋律線條上,開始進行明顯有貝多芬的「命運」主題的痕跡,而接在後面的旋律在線條上又有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主題的影子。不過這段進行給人是一種輕松的感覺。
最後,開頭一段的音樂再次出現,但那段接近匈牙利民間音樂特點的穿插段被省略了,這是為了使作品簡煉而採用的作曲手段,它有利於突出對主要主題的回顧。
第四樂章,緩板-稍快的行板-不過分但輝煌的快板-甚快板,奏鳴曲式,C大調,4/4拍子。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樂章。一方面,由於前兩個樂章遠離慌亂、不安和斗爭的形象,只是一種安靜、平和的訴說,特別需要在它們的後面有一個強烈的對比;另一方面,它需要重提第一樂章的事情,作為發展,它必須超過第一樂章的分量;還有,它作為終曲要對整首交響曲有一個徹底的總結,這個總結必須盡可能的精彩。所以,從長度來看,這個樂章幾乎佔了全曲的二分之一,它就是整首交響曲最有力和戲劇性的中心。作曲家在對這首終曲的處理時,繼承和發展了貝多芬交響曲創作的傳統,一些音樂構思和形象的形成,或多或少地以貝多芬的「從黑暗到光明」的發展原則為依據。
樂章開始,手法類似第一樂章,也從一段引子開始,這段引子似有山窮水盡的感覺,絕望產生了,樂隊在慟哭,先是低低的、遙遠的,然後一步步明晰,一步步擴大,一步步靠近,全部弦樂組一陣神秘的撥奏,定音鼓轟轟作響尤於波濤起伏。接著,一支法國號在小提琴的顫音背景上和藹地奏出一個動人的旋律,好一派田園景象,隨後長笛立即重復演奏,賦予大地一片冰冷的銀色世界。據說這是勃拉姆斯在阿爾卑斯山聽來的曲調,難怪聽了它會感到春意盎然,這是光明出現的信息,像勝利的曙光。接下來,大管和長號奏出一個聖詠旋律,使音樂總的情緒一時變成更加平靜、安寧。這樣的引子為進入樂章主要部分那種輝煌的發展做好了准備。
弦樂器終於「歌唱」起了第一主題,這個主題在C 大調中顯得十分純朴,沒有一個變化音,節奏平和,好一首道地的阿爾卑斯山曲調!簡直讓人感到心醉。它在句法結構上像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那首「自由的頌歌」;它堂皇、雄偉,語調適中,不像貝多芬那首「頌歌」那樣接近於吶喊,不過,我們還是能從音樂中感受到貝多芬巨人般的步伐:勃拉姆斯為什麼在這首交響曲中大量運用了類似貝多芬所用過的東西呢?如果單從受到貝多芬的影響這方面看是不足取的,應該看到,勃拉姆斯有意識地在旋律、節奏與和聲等方面都接近於貝多芬,目的在於象徵意義,在於表現人類友愛和光明戰勝黑暗。從發展的眼光看,這支令人感到溫暖的陽光和鼓舞的力量的旋律,正好與引子形成對比,它徹底洗刷了引子中的絕望和不安,然而,是通過暴風雨般的斗爭來完成這一使命的!
第一主題加快了戲劇性的發展,在它幾次反復後,音樂又對引子的法國號略微回顧,接著還是用小提琴樂器聲部,它輕盈地演奏出了第二主題。然而,這優美的第二主題卻受到另一個低音旋律的不斷推進,這個低音旋律是動機反復形成的,組成動機的是四個下行的音,一拍一個,像是前進的步伐,也是一種內在的力量。
呈示部兩個主題的使命完成後,音樂卻不像傳統那樣進入展開部,而是直接到了再現部,展開部被省略了,所以展開部的手法統統被留到了再現部使用。
再現部,一首宏偉的歡樂頌歌奏響了,開始,弦樂器以火一般的熱情,奏出了「阿爾卑斯山曲調」。在音樂發展過程中,這個主題被作了多方的變化,勃拉姆斯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條理性,駕馭著這匹音樂戰馬一步步沖向高潮,當音樂到達結尾時,樂隊中的銅管英勇地冒出頭來,頓時,雄渾嘹亮的音響充實了全部樂隊,戲劇發展到了極端!最後,這部C 小調的交響曲使用了C 大調強有力的主和弦作為結束,大三和弦那光明的音響,表現了勝利和凱旋的氣氛。生活,得到了大喜若狂的贊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