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葯名句
二、養生保健
1.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素問·上古天真論》)
3.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素問·上古天真論》)
4.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5.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明·綺石《理虛元鑒·心腎論》)
6.善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漢·張機《金匱要略》)
3.上工治未病。(《難經·七十七難》)
4.虛邪賊風,避其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5.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6.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刺法論》)
四、醫德醫風
1.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3.大醫精誠(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4.業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5.未醫彼病,先醫我心。(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6.古人醫在心,心正葯自真。(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7.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於情。(清·喻昌《醫門法律·問病論》)
五、醫術學習
1. 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漢·張機《傷寒雜病論序》)
2.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葯調之。(漢·張機《金匱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後工乃精,醫者舍方書何以為療病之本。(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則靈;症不在難,意會則明。(明·陳實功《外科正宗·癰疽治法論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難確是醫。(明·龔信《古今醫鑒·謦醫箴》)
6. 看方猶看律,用葯如用兵,機無輕發,學貴專精。(清·劉一仁《醫學傳心錄·病因賦》)
7. 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清·吳塘《溫病條辨·自序》)
8. 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知乎此,則醫之能事矣。(清·趙濂《醫門補要·自序》)
9. 醫之良,在工巧神聖;醫之功,在望聞問切;醫之學,在脈葯方症。(清·陳清淳《蜀中醫纂·習醫規格》)
10.《素問》,載道之書也,詞簡而義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論》)
11. 不通仲景之書,不足以言醫。(舒詔《傷寒集注》自序)
12. 醫不三世,不服其葯。(《禮記》)
13. 脾胃為病,最詳東垣(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
14. 不為良相,必為良醫。(邵登瀛《四時病機》紹諴序)
15. 醫之為書,非《素問》無以立論,非《本草》無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論》自序)
Ⅱ 關於「葯」的名言名句
1、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形容應該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和批評或教育人們要勇於接受批評。出自《史記·留侯世家》
語見《孔子家語》。這句賢文是說良葯多數是帶苦味的,但卻有利於治病;而教人從善的語言多數是不太動聽的,但有利於人們改正缺點。這句賢文旨在教育人們要勇於接受批評,現在常用來說明應該正確對待別人的意見和批評。
2、是葯三分毒
古人雲:「是葯三分毒。」我國最早的醫學專著《內經》對如何用葯十分講究,將葯分為大毒、常毒、小毒、無毒。治療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當今不少的人認為中葯大多數源出於天然的動植物和純中葯制劑,比化學葯品的葯性平和而安全,總認為不會發生葯物毒副作用。其實不然,如果任意濫用,亂役葯石,同樣亦會發生毒副作用。
3、用葯如用兵
諺語,意思是用葯須像用兵那樣特別慎重。
出處:明·孫一奎《醫旨緒余》:「人之死生,關於呼吸問,余何敢師心自用;而峨瞼為也。古稱:『用葯如用兵。」』《醒世恆言》三八:「所以古人將用葯比之用兵,全在用得葯當,不存葯舅。」
4、
葯醫不死病,死病無葯醫
諺語,意思是葯物可治療不致命的病,致命的病無葯可醫治。
出處:明·高明《琵琶記》二二出:「[末白]公公病里莫生嗔,[旦]寬心保病身。[合]正是:葯醫不死病,佛化有緣人。」
《醒世恆言》一:「先生,常言道:『葯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盡著自家意思,大了膽醫去,或者他命不該絕,就好了也未可知。」
清·鐵漢《臨鏡妝》七:「我看這趙醫生,有幾個靠得住的在那裡呀,他們的口頭禪叫做『葯醫不死病,死病無葯醫。」』
5、急脫急著,勝如服葯
諺語,意思是適應天氣冷暖的變化而及時增減衣服,可以避免生病,勝過生了病吃葯。
出處:宋·李之彥《東谷所見》:「急脫急著,勝如服葯。衣服之加謹者此也。」
Ⅲ 醫學上的名言名句
1.自古無不效之方,而世醫不識之病。——孫一奎《赤水玄珠序》
2.名相治國,名醫活人,人貴於人有濟耳。——郭靄春
3.醫之臨病,勝於臨敵。——懷遠《醫徹卷四醫箴療醫》
4.良醫則貴察聲色,神工則深究萌芽。——孫思邈《千金翼方序》
5.學到知羞,方知藝不精。——張景岳《類經論治類四失》
6.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7.學問無竅,讀書不可輕量也。——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卷一眩暈》
8.乃知學不博而欲為醫難矣。——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二攻里發表寒熱殊塗箋》
9.痛夭枉之幽厄,惜墜學之昏愚。乃博採群經。——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10.醫書不熟則醫理不明,醫理不明則醫識不精,醫識不精則臨證游移。——趙雄駒《傷寒論旁訓·序》
11.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過,亦不能全信。須對症細參,斟酌盡善。——吳瑭《醫醫病書》
12.所以志學之歲,馳百金而詢經方,耄及之年,竟三餘而勤葯餌。——孫思邈《千金翼方序》
13.後生志學者少,但知愛富,不知愛學,臨事之日,方知學為可貴,自恨孤陋寡聞。——孫思邈《千金翼方萬病》
14.醫者仁術,聖人以之贊助造化之不及,所貴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聶尚恆《活幼心法卷一》
15.醫病非難,難在疑似之辨。不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誤人匪淺。——王肯堂《肯堂醫論卷中雜記》
16.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純良,不可信也。——楊泉《物理論》
17.嘗思用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將士之能力,而後可用之以制敵;善用葯者亦必深知葯性之能力,而後能用之以治病。——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18.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精。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葯證不合,難以奏效。——吳謙等《醫宗金鑒凡例》
19.世無難治之疾,有不善治之醫;葯無難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褚澄《褚氏遺書》
20.無恆德者,不可以作醫。——陳夢雷
21.學者非讀萬卷書,未可輕言醫。——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卷五》
22.知針知葯,固是良醫。——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針灸孔穴主對法》
23.醫雖小道,而性命攸關,敢不知慎!——張介賓《景岳全書卷之三傳中錄京師水火說》
24.欲救人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徐廷祚《醫粹精言卷一胞以為懷》
25.知其淺而不知其深,猶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猶未知也。——程國彭《醫學心悟》
26.臨病若能三思,用葯終無一失。——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病機賦》
27.病不可不察隱情,葯不可徒拘成法。——倪士奇《兩都醫案北案》
28.醫者人之司命,如大將提兵,必謀定而後戰。——倪士奇《兩都醫案北案》
29.人必有天賦之才而讀破萬卷,庶可以為醫矣。——王秉衡《重慶堂隨筆卷上論治案》
30.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張機《傷寒論原序》
31.大約心細則眼明,而理名則心細,多讀書辨證則理明識廣。——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卷一》
32.醫者,意也。善於用意,即為良醫。——孫思邈《千金翼方針灸上》
33.夫醫葯為用,性命所系。——王叔和《脈經序》
34.葯能活人,亦能殺人,生死關頭,間不容發,可不慎歟!——劉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葯》
35.夫醫誠難知,知之不精,則罪更甚於不知。——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貫眾》
Ⅳ 關於中葯的名言名句
1、醫病非難,難在疑似之辨。不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誤人匪淺。
——王肯堂《肯堂醫論卷中雜記》
2、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純良,不可信也。
——楊泉《物理論》
3、醫學貴精,不精則害人匪細。
——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4、醫不難於用葯,而難於認證。
——溫載之《溫氏醫案咳嗽》
5、夫醫葯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
——王叔和《脈經序》
6、蓋醫出於儒,非讀書明理,終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變化。
——李梃
7、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8、嘗思用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將士之能力,而後可用之以制敵;善用葯者亦必深知葯性之能力,而後能用之以治病。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9、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精。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葯證不合,難以奏效。
——吳謙等《醫宗金鑒凡例》
10、世無難治之疾,有不善治之醫;葯無難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褚澄《褚氏遺書》
11、無恆德者,不可以作醫。
——陳夢雷
12、醫者人之司命,如大將提兵,必謀定而後戰。
——倪士奇《兩都醫案北案》
13、人必有天賦之才而讀破萬卷,庶可以為醫矣。
——王秉衡《重慶堂隨筆卷上論治案》
14、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張機《傷寒論原序》
15、大約心細則眼明,而理名則心細,多讀書辨證則理明識廣。
——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卷一》
16、醫者,意也。善於用意,即為良醫。
——孫思邈《千金翼方針灸上》
17、夫醫葯為用,性命所系。
——王叔和《脈經序》
18、葯能活人,亦能殺人,生死關頭,間不容發,可不慎歟!
——劉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葯》
19、夫醫誠難知,知之不精,則罪更甚於不知。
——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貫眾》
20、蓋醫學通乎性命,知醫則知立命。
——趙學敏《串雅內編緒論》
21、讀書而不臨證,不可以為醫;臨證而不讀書,亦不可以為醫。
——陸九芝《世補齋醫書李冠仙仿寓意序》
22、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
——吳瑭《溫病條辨自序》
23、凡看病施治,貴乎精一。
——張介賓《景岳全書論治篇》
24、醫之道最微,微則不能不深究;醫之方最廣,廣則不能不小心。
——梁拓軒《癘科全書自序》
25、夫醫學之要,莫先於明理,其次則在辨證,其次則在用葯。理不明,證於何辨?證不辨,葯於何用?
——吳儀洛《本草從新原序》
26、夫醫官用葯,如將帥之用兵。
——趙宜真《秘傳外科方總論》
27、人不窮理,不可以學醫;醫不窮理,不可以用葯。
——陳士鐸《洞天奧旨卷十六勸醫六則》
28、一人生死,關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
——吳尚先《理渝駢文續增略言》
29、學醫總須多讀書,多看各家書籍,自然腹中淵博,胸有準繩。
——張畹香《張畹香醫案卷上》
30、寸尺弱,勿汗,寸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陽;尺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陰。
——程鍾齡
Ⅳ 孫思邈名句
1、善為醫者,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2、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
3、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
4、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
5、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6、夫眾病積聚,皆起於虛,虛生百病。積者,五臟之所積;聚者,六腑之所聚。
7、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
8、飲酒可以陶情性,劇飲過多防百病。
9、善言天者,必驗於人;善言人者,必驗於天。
10、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時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