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賞析 » 繚綾名句

繚綾名句

發布時間: 2022-11-21 18:01:50

㈠ 白居易詩中和民間疾苦有關的詩句

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白居易
古代山西詩人中,名氣最大的要數白居易了。他是繼李白、杜甫之後唐代又一位大詩人,世稱李杜白為唐代三大詩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僕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於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鄭縣東郭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享年75歲。

白居易出生時,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時代需要大詩人,白居易適逢其時。他因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又絕頂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便能夠辨別聲韻,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特別刻苦。後來憶及當時讀書情況,他說:「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少年時代又曾經過顛沛流離的避難生活,對社會各方面都有所了解。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這位傑出的詩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發生了戰事。蒲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眼看還要繼續亂下去,由彭城縣令升任徐州別駕的白季庚,便送兒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亂。小小年紀就離家避難,隨後南北奔走,備嘗艱辛。所以他15歲時便寫下了記錄當時真情的一首絕句;「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余。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後來又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也寫得較好,歷來為人稱道,詩雲:「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從這些詩中可見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從他家骨肉分散的情況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

白居易16歲時,已經寫出不少可以傳世的好詩,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據說白居易初到長安,去拜見老詩人顧況。顧況聞他名居易,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恐不易。」及讀到這首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贊賞,說有這樣的文筆,居長安不難。這首詩,確見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長安,顧況為之延譽後,白居易有時居長安,有時在別處,曾去過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結了一些詩人,真正開始了他的詩人生涯。他27歲方從鄉試,次年為宣州刺史崔衍所賞識,送往長安應試,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以第四名及進士第,31歲時,試書判拔萃科,與元稹等同時及第,與元稹相識,從此成為莫逆之交。在32歲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書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歲時自洛陽徙家於秦,卜居渭上,距長安約百里,到35歲時,罷校書郎,隨後又授周至縣尉。次年,他由周至縣尉調充進士考官,補集賢院校理。這年冬季,授翰林學士,就在授翰林學上這一年前後,娶楊虞卿從妹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遺。

當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滿,或黜或貶。初任拾遺的白居易上《論制科人狀》,極言不當任意貶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當時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在此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為李德裕所排擠,由此決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順利。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親去世,白居易丁憂居渭村,而他的愛女金鑾子也在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貧又病,好友元稹時常分俸濟其困難。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後因上疏請急捕刺武元衡者,為宰相所惡,被貶為州刺史,又為中書舍人王涯所讒,追詔再貶為江州司馬。此次連續被貶,對白居易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和教訓,使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為避禍遠嫌,「不復愕愕直言」,「世事從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稱為「天涯淪落人」,以游歷山水、作詩為事,慕起陶淵明來,希望作個隱逸詩人,並轉而事佛,企圖從佛教中求得解脫。總之,被貶江州司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轉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後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還。憲宗崩,穆宗繼位,授中書舍人,後又拜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加朝散大夫,轉上柱國。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奮,詩雲「得水魚還動鱗發,乘軒鶴亦長精神。」但因當時朋黨之爭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麼作為,而且「終日多憂惕」,驚嘆「高有罾繳憂,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權幸讒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請求外任,於長慶二年(822年)出為杭州刺史,避開了朋黨殘酷傾軋的朝廷,從此思想進一步消沉,詩雲:「誰知名利盡,無復長安心。」「敢辭官遠慢,且貴身安妥。」榮枯任之,聽天由命,頗有些與世相忘的意思了。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他蓄妓與嗜酒無厭,直到暮年。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嗜酒,據他自己說,「唯以醉為鄉」,「往往酣醉,終日不醒。」宋人統計白居易詩,說他「二千八百首,飲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為了逃避現實,自我麻醉。他還進一步從佛教中尋找精神倚托,尋求解脫之法,用佛家消極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傳》所載白居易向名僧致禮稽問佛法宗意,與名僧探討佛理妙義,多在出守杭州後。白居易進而持齋坐道場,並且從此後一直好佛,經常持三長月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場。所以白居易又為古代文人中崇佛、達觀的代表,歷代不少人對他稱贊備至。其實,他之崇佛,並非真心事佛,而是為了解除煩惱,尋求解脫,是對社會的消極反抗,是一種退縮,也是在當時社會環境中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飽經憂患後,才潛心釋氏以寄託。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傳》自我表白雲:「性嗜酒、耽琴、淫詩。凡酒徒、琴侶、詩友多與之游,游之外,棲心釋氏」。可知他是先酒樂而後佛的。他甚至懷疑真有佛否。同時又煉丹學道。從嚴格意義上講,白居易並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時,他之崇佛,還出於健身的原因。這便是他有時一邊持齋、坐道場,一邊又在心中想著妓樂美酒的原因。

雖則消極、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績斐然,關心民間疾苦,最為人稱道的是修築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名所築之堤為「白堤」,此外,還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飲用。

長慶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滿。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於是,他卜居於洛陽履道里。至此為官20來年,竟然湊不足買房錢,只好以兩匹馬抵償,於此可見他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蘇州刺史,在蘇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劉、白二人結伴歸洛陽。一年後,白居易又轉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58歲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從此不復出,後除河南尹,尋以病免,64歲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因心境消極和健康原因,他不願再為官了。60歲時,兒子阿崔夭折,這對詩人又是一打擊,73歲時,曾施家財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揖。卒年75歲。

從白居易一生仕途看,雖多為官,但總不順利,老是處於一種憂憤不安的狀態中。作為一個詩人,卻成就極大,可以說名動朝野,甚至婦孺皆知。大概因為他青少年時期的顛沛流離和以後的數次被貶,多為外官,經歷極廣,對社會有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為千古不朽的大詩人。

白居易的詩,前面已講到,自少年時代便寫得很好。16歲時「野火春風」之句,已成為千古名句。最為出名,堪稱中國古代詩歌傑作的敘事長詩《長恨歌》,是他35歲為周至縣尉時作。該詩以民間流傳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為題材,加以虛構,寫得有聲有色。生動動人,被評論家認為是唐代歌行體長詩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國詩歌史上佔有突出地位。在這首詩里,他敢於批評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等語。後面描寫兩人之深情,既微有諷刺,又飽含哀憐。說及生離死別的情形,筆鋒頗常感情。全詩從曲曲折折的故事中興起層層波瀾,感情充沛復雜,讀之給人以極大的感染力。

他45歲時所作另一首歌行體長詩《琵琶引》,也是同樣受到人們高度評價的詩。他被貶作江州司馬後,在潯陽江頭和友人話別,舟中離別酒筵上,感傷之中,忽聽鄰船有彈琵琶聲,移船相邀,原來是一位年老色衰、獨守空船的歌妓,也有無限愁緒,借琵琶寄託幽怨。白居易聽了她的身世,不僅深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便作了這首可與《長恨歌》媲美的長詩。前面敘歌妓的生平狀況、可悲身世,後面以「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轉而寫己,最後雲「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司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有很多優點,描寫細致,音節和諧,尤其描寫琵琶聲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嘆。而最重要的,還是感情的真摯。這兩首長詩,是白居易留給後人的無價瑰寶。

白居易其他詩歌中,價值很高、為人稱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諷諭詩,尤以《秦中吟》和《新樂府》出名。剛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為正義而大聲呼喊,「不識時忌諱」的勇氣是非常令人欽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劍,《重賦》譴責官府進奉羨余物,殘酷盤削百姓,「奪我身上綾,買爾眼前恩。」《輕肥》寫權貴赴宴會的氣概和酒食的豐美,最後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寫公卿們日中樂飲、夜半歌舞的享樂生活,結句是「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買花》寫長安城中有錢人競買牡丹、以豪奢相誇耀,最後說:「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議婚》同情貧家女難以出嫁,《傷友》慨嘆苦節之土的凄慘生活,《傷宅》諷刺豪門大興建築,「一堂費百萬」。《不致仕》嘲諷八九十歲不肯退休的貪權者。《立婢》對不為好官立碑而虛偽地為某些人歌功頌德表示不滿。《五弦》對當時不少人不懂傳統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撻和發牢騷者,是對德宗貞元到憲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統治階級,難怪「聞《秦中吟》則權豪遺近者相目而變色矣。」白居易對自己的《秦中吟》也甚為自負,在編其詩集15卷完成後題的一首詩里說:「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新樂府》是與《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個時期寫出來的,是白氏諷諭詩中重要的另一組詩,共50首,寫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間的事,時間跨度較《秦中吟》大,內容也更廣泛。白氏在《寄唐生》詩中說他的樂府詩:「我亦君之徒,鬱郁何所為。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功高虞人箴,痛甚騷人辭。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推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可以說是他寫《新樂府》的宣言和對《新樂府》的最好說明。被人們廣為傳誦的著名之作《賣炭翁》、《杜陵叟》、《繚綾》、《新豐折臂翁》等,即為《新樂府》中篇章。每首詩都有明確而強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宮市也」、「傷農夫之困也」、「貪女工之勞也」、「戒邊功也」、「憂蠶桑之費也」、「念寒雋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貪吏也」等,鞭撻、諷刺,辭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聲疾呼。這些詩篇愛憎分明,除諷刺外,也有歌頌。這些詩篇,充分說明了白居易反對什麼,贊美什麼,是作者心跡的真實表露。他在《新樂府序》中明確宣布,這些詩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實」,宣稱自己寫的都是真實事件,更表現了一個中青年詩人扶正疾邪的戰斗精神。在詩風上,繼承了《詩經》、樂府古詩和杜甫歌行的優良傳統,又採用了當時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帶有創造性的風格。

總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樂府》,是他全部詩歌中最富戰鬥力的作品,連同《長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詩歌中最優秀的部分,也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最可寶貴的部分。

白居易將自己的詩歌分為四類,諷諭詩之外,還有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也大都寫得很好。總的來說,前期詩歌較後期詩歌更有價值。因為世途險惡,他後來的詩作再也沒有了中青年時期的鋒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為一個大詩人,一個天才的詩人,白居易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詩歌不但在藝術形式上是多樣的,在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也是多樣的。白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通俗易懂,明白曉暢,但同時又經過千錘百煉,作了許多藝術加工。詩壇曾流傳老嫗亦解白詩的佳話。明代詩論家胡震亨《唐音統簽》中曾有宋朝詩人張文潛看到過白居易詩手稿的記載,說「真跡點竄,多與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詩、改詩之刻苦認真。他的詩達到這樣的藝術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獲得的。

白居易的詩,在他在世時便已廣泛流傳,甚有影響,使他頗感自豪。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土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元鎮也說白居易之詩,「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馬走之口無不適。至於繕寫模勒街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一個人的詩作,在當代即產生這樣的社會效果,在古代是極少見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詩當時還獲得了很大的國際名聲和眾多的國外讀者,日本、新羅(今朝鮮)、日南(今越南)等國,都有傳寫。據史料載,當時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經抄寫過許多白居易的詩,藏之秘府,暗自吟誦。契丹國王親自將白詩譯成契丹文字,詔番臣誦讀。

不言而喻,白居易詩對後代詩歌產生的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白詩將永遠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流傳千古。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及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詩題《唐詩別裁》作《賦得古原草送別》。賦得:詩體名,多為應制、科舉試帖詩作。

相傳這首詩是白居易十六歲時作。唐張固《幽閑鼓吹》載白居易到長安應試,攜詩作往謁顧況,顧以他的名字開玩笑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看白的詩作第一首《草》,即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白居易以原上草喻別情,想像別致,情味雋永。「野火」兩句傳誦千古,不僅突出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也表現了對於新生事物的贊頌。

--------------------------------------------------------------------------------

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注釋:諳(音安):熟悉。這句說,過去就曾熟悉江南的風景。勝:勝過.藍:靛青。能不:怎麼能夠不。

這首詞以鮮明的比喻以及紅綠的鮮艷色彩,把江南明媚的春光寫得鮮明突出,深切地表現了作者對江南的懷念。現在常用三、四句來表現祖國江南春天的優美風光。

--------------------------------------------------------------------------------

放言(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注釋:放言:言論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訣:判定。狐疑:猶豫不決,俗說狐性多疑。鑽角:古代占卜,在龜殼上鑽灼,以裂痕定吉凶。視蓍(音師):也是占卜。蓍:蓍草,古人用它的莖占卜。試玉句:作者原註:「真玉燒三日不熱。」《淮南子·淑真》說,鍾山之玉用爐炭燒三天而色澤不變。辨材句:作者原註:「豫章木生七年而後知。」《史記·司馬相如傳》的「正義」說:「豫,今之枕木也;章,分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這兩句說;識別玉的真假,要燒它三天;辨別枕木和樟木,要經過七年。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成王年幼為王,周公攝政,管叔等人「流言於國」,說周公要害成王。周公恐懼,就避於東。後來成王發現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來,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亂。王莽:字巨君,漢元帝皇後侄,他在奪取政權過程中,為了收攬人心,常表現出謙恭退讓,後來終於篡漢自立,改國號為「新」。「未篡」,一作「下士」。向使:如果。復:又。

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義的哲理詩。詩中借用比喻和歷史故事,說明了辨別人才好壞的方法。特別是三、四兩句,作者舉出了兩個例子,證明辨別事物真偽,評述歷史人物功過,往往需要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實踐考驗,才能判斷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結論來。後四句詩,過去常為一些小說引用。例如《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寫曹操大宴銅雀台,對諸文士談到自己的生平志願之後,作者就引用了這四句詩。

--------------------------------------------------------------------------------

澗底松

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洞底寒且卑。
澗深山險人路絕,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兩不知。
誰喻蒼蒼造物意,但與乏材不與地。
金張世祿原憲賢,牛衣寒賤貂蟬貴。
貂蟬與牛衣,高下雖有殊,
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
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歷歷天上種白榆!

注釋:澗底松:生長在山澗邊的松樹。西晉詩人左思《詠史》:「鬱郁澗底松」原詩題下作者自注,「念寒俊也。」寒俊:地位孤殘的有才之士。百尺:指樹高。大十圍:有十圍粗。圍:計量圓周的約略單位,即兩手之間合拱的粗細。寒:孤寒。卑:低下。度.度量。這句說:到老死也得不到良工的賞識。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舉行朝會等大典的地方。這里指宮殿。欠,缺少。梁木:棟梁之材。喻:明了。蒼蒼:深青色,此指天。造物意:造就對物的用意。但:只。地:地位。金、張。指漢宣帝時的金口(石單)(章密低)、張安世,他們二人同時顯貴,所以後來便用「金、張」代表貴族。世祿:世代俸祿優厚,指官做得大。金家自漢武帝時起,至漢平帝時止,七代為內侍。張安世子孫相繼,自漢宣帝、元帝以來。做侍中等高官者凡十餘人。左思《詠史》說:「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原憲:字子思,孔子的弟子,生活貧困。(「原憲」一作「黃實」。黃實;東漢名士,家貧,父為牛醫。)牛衣:給牛禦寒用的覆蓋物,用亂麻或草編成。也指貧者的衣服。貂蟬:冠上的裝飾品。漢時侍中、中常侍等武官冠上插貂尾,附以金蟬。這句說:牛衣的寒賤哪能比貂蟬的高貴。高下:高指地位高,富有;下指地位低,貧窮。沉沉:深沉、幽深。珊瑚:多產於熱帶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珊瑚蟲」所分泌的右灰質骨骼,狀如樹枝,多為紅色,可做裝飾品。歷歷。分明的樣子。白榆:星名。這里把白榆當作榆樹。古樂府:「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以上兩句說。珊瑚生長在深深的海底,而榆樹卻種在高高的天上。意即榆是一種質料不好的樹,當然不能與珊瑚相比,但它卻種在天上,可見高者不一定賢,下者不一定愚了。

這首詩取左思《詠史》「鬱郁澗底松」意,故明了「世胄攝高位,英俊沉下僚」,是為出身寒微而有本事的人得不到重用鳴不平。詩的前八句寫高大的松樹這種棟梁之材卻生於澗底無人過問,派不上用場。這里是以松喻人。詩的後八句從物寫到人,有歷史事實,又有生動的比喻,突出了「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的主旨。這兩句詩,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封建社會的現實寫照,而且富於深刻的哲理。高貴的人不一定有本事。低下的人不見得沒有頭腦。因此,「用人唯賢」,才是治理好國家的重要保證。

--------------------------------------------------------------------------------

放言(其一)

朝真暮偽為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但愛臧生能詐聖,可知寧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元稹在唐憲宗元和五年( 810)被貶為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士曹掾,寫了《放言》詩五首。元和十年( 816),白居易被貶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司馬,途中效法元稹也寫了五首《放言》。這是第一首。辨:辨別。底:何,哪。這兩句意思說:真真假假什麼人能夠辨別,從古至今有哪件事不是這樣,但:只。臧生:名紇,字武仲,春秋時代人,曾任魯國司寇。詐聖:詭詐有智慧。聖:通曉一切,智慧。寧子:名俞,字武子,衛國人。解:懂得。佯愚:裝著愚蠢。《論語·公冶長》說,國家治理得好時寧子就「智」,治理得不好時他就「愚」。以上兩句說:人們只喜愛臧生那樣詭詐聰明,可知道寧子卻懂得在一定時候要裝著愚蠢。草螢:即螢火蟲。古人誤認為它是由腐草變化成,故稱草螢。耀:亮光。荷:荷葉。露:露珠。團:圓。燔柴:把柴火放在祭壇上,把玉和牲體放在上面燒。此指燒柴。照乘:一種能照明的珠子。《史記》上記載:魏王有直徑一寸的寶珠,車前後各放十二枚照著車子。可憐。可愛。殊:不同,區別。以上兩句說:如果不把燔柴的火光同「照乘」珠的光亮放在一起加以比較,那麼它們發出的光彩又怎樣區別呢?

這是一首含義深刻的哲理詩。首聯說古往今來真偽到處有。頷聯舉歷史人物說明。頸聯舉自然現象說明。最後又用比喻說明辨別真偽的方法。全詩以凌厲的筆觸,確鑿的事實,說明必須辨別真偽,而且能夠辨別真偽。「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它以確切的比喻,說明某種事物雖然外表與別的事物相似,但假的就是假的,以假充真只能矇混一時。在說明任何偽裝、冒牌貨終會被識破時可以引用這兩句詩。

--------------------------------------------------------------------------------

楊柳枝詞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如金色軟於絲。
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

楊柳枝詞:唐教坊(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曲名。這首詩大約作於唐武宗會昌四年( 844)左右。樹:指柳樹。永豐:永豐坊,在唐東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城東南處,當時作者在此閑居,家有庭園。盡日:整天。屬阿誰。即屬誰,屬何人.

這是一首以柳喻人的詩,據說是為舞伎小蠻寫的。白居易曾有「楊柳小蠻腰」之句,以柳比小蠻。(見《雲溪友議》)前兩句以春風吹著柳枝擺動以及柳枝的顏色和柔軟風姿來寫小蠻優美的舞姿。後兩句則以柳樹在盡日無人的荒園里無人過問,感嘆小蠻將來不知歸誰所有。字里行間有一種淡淡的哀愁和惋惜情緒。詩的前兩句抓住初春以及柳枝的「嫩」和「軟」(色澤和動態)特點,把早春的景象表現得十分引人。在贊美早春的柳枝鮮嫩可愛和婀娜多姿的情態時,可引用此詩句。

--------------------------------------------------------------------------------

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

淡煙疏雨間斜陽,江色鮮明海氣涼。
蜃散雲收破樓閣,虹殘水照斷橋梁。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圖畫取,題詩寄與水曹郎。

注釋:張員外:指張籍,張籍曾任水部員外郎。吟玩:吟誦玩味。淡煙:淡淡的煙霧。間斜陽:不一會斜陽射出光芒。蜃:大蛤。古人誤認為蜃吐氣成「蜃景」,亦稱「海市蜃樓」。其實是光線經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顯著折射時,把遠處景物顯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異幻景。詩中「蜃散」即「蜃景」散了。破樓閣:空中樓閣破滅消失。斷橋梁:虹象曲橋狀,虹殘則曲橋斷。字一行,大雁飛時有時在空中排成「一「字形。丹青:中國古代繪畫用的顏料。圖畫取:用畫畫下來。水曹郎:即張籍。

這是一首非常優美的寫景詩。作者抓住時間、地點、季節、景物等特點,上下遠眺,把雨後夕陽中景物的顏色、動態等寫得鮮奇無比。張籍讀到這首寄給他的詩後,對詩中寫景之妙大為贊嘆,在答白居易的詩中寫出「乍驚物色從詩出」的句子。「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一「翻」一「點」,寫白浪,寫雁行,把天上地上秋末冬初的景色寫得明麗、開闊、清新、鮮明,給人以無窮的美感。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