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賞析 » 賞析悲愴

賞析悲愴

發布時間: 2022-11-21 09:02:17

① 艾青《我愛這土地》賞析

《我愛這土地》賞析:

這首詩以「假如」開頭,這個頭開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詩中的「鳥」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歷代詩人所反復詠唱的杜鵑、鷓鴣那樣,稍一點染,即具有一種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蘊,而是全靠作者在無所依傍的情況下作出新的藝術追求。

再則,詩中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也和古典詩詞中棲枝的黃鶯、啼血的杜鵑、沖天的白鷺等大異其趣,它純粹是抗戰初期悲壯的時代氛圍對於作者的影響所致,同時也是這位「悲哀的詩人」(作者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和個性的深情流露。

(1)賞析悲愴擴展閱讀:

主題意象

主題

作者通過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國的這塊土地上,痛苦多於歡樂,心中郁結著過多的「悲憤」、「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然而,這畢竟是生他養他的祖國,即使為她痛苦到死,也不願意離開這土地——「死了」以後連「羽毛」也要「腐爛在土地裡面」。

表達了作者一種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最偉大、最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

意象作者艾青詩歌中的土地情結以及土地在作者詩中具有多重象徵意義。作者艾青堪稱「土地的歌者」,「土地」構成了作者詩歌的中心意象。「土地」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徵,中華文明的象徵,也是祖國命運的象徵,其中聚集著作者對祖國和大地母親深深的愛。

這里的「土地」,不再單純是客觀景物,而是貫注了作者主觀情感的「象」。作者對蒼老、衰弱、正備受苦難的祖國感到萬分悲哀,挾著這份感情,用憂郁的目光掃視周圍時,寂寞、貧困的曠野的載體——土地便進如作者的腦海。

作者通過吟唱土地這一個「象」,詛咒摧殘土地的人,幻想著土地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在詩中,作者的歌喉雖然沙啞但卻寬厚,雖然悲哀但卻博大,顯示出一種雄渾的生命感;雖古樸但卻蒼勁有力,因為土地是孕育萬物的基礎。

這種感情在這首詩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詩人表示要像鳥一樣歌唱祖國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進祖國的土地中。「土地」的意象也凝聚著作者對生於斯、耕作於斯、死於斯的勞動者最深沉的愛,對他們的命運的關注與探索。

② 《我愛這土地賞析》

對熟悉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人來說 , 恐怕沒有人會不知道艾青的名字。

而對熟悉艾青詩歌的讀者來說,又恐怕沒有人會不記得艾青詩歌中的名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讀著這兩句詩 , 聯想到這首詩的:「 假如我是一隻鳥」,便很自然地在我們的眼前出現那泣血啼鳴的杜鵑鳥的形象,在我們的耳邊響起那哀傷幽怨的鳴聲。

《我愛這土地》是艾青寫作於一九三八年秋天的一首不過只有十行的短詩,卻已經成為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又顯示出詩人獨特的個人風格的代表作之一。詩人在寫作這首詩的時候,正是抗日戰爭的初期,祖國的半壁河山淪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山河破碎,淪陷區的人民被迫流亡他鄉,啼飢號寒,掙扎在死亡線上。

面對這樣一場民族的劫難,詩人艾青的心裡涌動著滿腔的悲憤,就在日本侵略者把罪惡的魔爪剛剛伸向中國的華北地區的時候,他就憂傷地唱出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他以詩人顫抖的心靈,感受著北方大地的沉重的苦難:「北方是悲哀的/而萬里的黃河/洶涌著混濁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傾瀉著災難與不幸」。

但是,詩人艾青並沒有在不可遏制的痛苦之中,讓自己的感情僅僅停留在哀痛欲絕的悲嘆之中,而是一方面感受著人民的痛苦,另一方面卻又把自己的深切的悲痛轉化為對祖國、對人民的永不改變的忠誠,在《北方》里,他寫道:「撲面的風沙/與入骨的冷氣/決不曾使我詛咒」,「它的廣大而瘦瘠的土地/帶給我們以淳樸的言語/與寬闊的姿態/堅強地生活在大地上/永遠不會滅亡」。

在這首《我愛這土地》中,他再次把他對祖國、對人民深深的愛戀,寄託在對「土地」的愛戀之中,表達出了一個中國詩人在民族災難面前始終不渝的赤子情懷。因此,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句,卻既傳達出了時代的特徵和民族的苦難,也充分體現了詩人的藝術個性,成為詩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鳥」意象的深層蘊涵

以「鳥」自比,把詩人的歌唱比喻為鳥的鳴叫,一般說來都是取詩人熱烈而歡樂的歌唱,像鳥的歡快的鳴叫那樣,使人感覺到生活的美好。只有詩人在飽含著深情的時候,才會像喜鵲、像畫眉那樣,從自己的心靈深處湧起熱烈而深沉的綿綿情思。

但在這首詩里,詩人的歌唱卻不同於那種歡快與高昂的鳴叫,而帶著一種時代的沉重:「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詩人脫口而出寫下的這兩行詩句,直接地道出了自己要為祖國歌唱的誠摯的感情,固然表現出了詩人以詩為歌的熱烈的感情。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為什麼是「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呢?這正表達了詩人郁積在心底的沉痛的心情,因為有著深重的痛苦,他的喉嚨才會嘶啞,所以,在詩的開頭,便已經為全詩營造出了一種悲涼的基調和沉重的氛圍,讓我們可以感受到了埋藏在詩人心靈深處的巨大的痛楚。

(2)賞析悲愴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我愛這土地》寫於1938年11月17日,發表於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鐵蹄猖狂地踐踏中國大地。作者和當時文藝界許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漢,匯集於桂林。作者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便寫下了這首詩。

③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賞析

作品:《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
《悲愴》它是老柴生前自認為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傑作。
這首交響曲正如其標題所示,強烈地表現出「悲愴」的情緒,這一情緒貫穿了樂曲的始終。這部作品裡完美的體現了柴可夫斯基音樂的音樂美學觀,樂曲旋律優美,形式均衡,管弦樂手法精巧,具有憂郁的抒情性。因此這首《悲愴》也被譽為古今交響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與老柴之前的六部交響曲不同(雖然這部交響曲標號是第六號,但是在1885年,作者還寫過一部《曼弗雷德交響曲》,因此這部交響曲其實是第七部。)《悲愴》的音樂主旨是描寫人生的恐怖、絕望、失敗、滅亡等,充滿了悲觀的情緒,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樂觀情緒。

第一樂章 慢板,轉不很快的快板,採用奏鳴曲形式。序奏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虛的重音作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區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樂器則如嘆息般地繼續。樂曲自開始就籠罩在一種煩躁不安的陰沉氣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題快速而富節奏感地奏出,給人以苦惱、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後樂曲的速度旋即轉成行板,第二主題哀愁而美麗,有如暫時拋卻苦惱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樂章的終結部十分柔美、溫和,旋律在平靜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謎一樣的結尾。

第二樂章 溫柔的快板,自始自終一貫單純的色彩,其構想似乎來自俄羅斯民謠。音樂節奏不安定而稍快,全樂章呈現出昏暗、低迷的狀態。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節奏,卻又盪漾著一絲不安的空虛感。

第三樂章 甚活潑的快板,採用諧謔曲與進行曲混合而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這一樂章的主要內容反映了人們四處奔忙、積極生活的景象,有人認為這一樂章體現出作者對過去的回憶。本樂章第一主題採用諧謔曲式,風格輕快、活潑,與前兩個樂章的主題形成對比。樂章的第二主題很像義大利南部的一種民族舞蹈音樂——塔蘭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戰斗般的感覺,但這一主題在進行曲般的旋律中,並沒有明朗、快活的氣息,反而呈現出一種悲壯感。這一主題旨在表現人類的苦惱爆發時,所發泄出的反抗力量。此部分略經擴展後,再次出現詼諧曲主題而達到高潮。緊接著進行曲主題再現,樂章的終結部便在進行曲主題片斷堆積的形態下強烈地結束。

第四樂章 終曲,哀傷的慢板,採用自由的三段體。樂章的主題極為沉鬱、晦暗,與一般交響曲的終曲多是最為快速、壯麗的樂章正好相反,這一安排更加充分的強調了「悲愴」的主題,悲傷的旋律在兩聲圓號的襯托下顯得更加凄涼,在最終無限凄寂當中結束。

④ 《命運交響曲》的賞析

《命運交響曲》是世界著名作曲大師貝多芬的作品,這首曲子也叫《第五交響曲C小調》,作者簡介: 貝多芬(1770-1827)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他出生於一個貧寒的音樂家庭。貝多芬4歲就隨父親學習小提琴和鋼琴,父親曾夢想把他培養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但因環境不佳,未能實現。 貝多芬幼年的教師聶耶菲為他的藝術成就奠定了基礎。在老師的幫助下,1787年貝多芬到維也納向莫扎特學習作曲。貝多芬還向許多音樂名家學習,藝術上進步很快。1795年,他曾獲得卓越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的聲譽。 貝多芬的作品著名的有《c小調奏鳴曲》(「悲愴」)、《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歌劇《費德里奧》、《第九交響曲》(「合唱」)等。 貝多芬的創作繼承和發展了德國音樂的優良傳統,他用畢生的精力為世界音樂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對十九世紀以後的歐洲音樂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作品賞析: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原名《第五交響曲》,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強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貝多芬藝術風格的作品。《命運交響曲》結構嚴謹,手法簡練,形象生動,各樂章之間具有十分清晰的內在聯系。整部作品情緒激昂、氣魄宏大,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全曲共有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明亮的快板、奏鳴曲式。樂曲一開始就出現了命運敲門式的動機。 這一動機發展出驚惶不安的第一主題,它貫穿著第一樂章,推動音樂不斷向前發展。第一主題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氣勢,表達了貝多芬充滿憤慨和向封建勢力挑戰的堅強意志。接著,圓號吹出了由命運動機變化而來的號角音調,引出充滿溫柔、抒情、優美的第二主題。 它抒發著貝多芬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命運動機再次闖入,引出了展開部,威風凜凜的命運再次佔了上風。展開部中,轉調非常頻繁,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穩定性,使音樂顯得更加豐富。 再現部與呈示部相同。但在這一樂章的龐大結尾處,兩個主題再次匯合,音樂的氣勢不可阻擋,進一步顯示出人民戰勝黑暗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 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雙重主題變奏曲式.第一主題抒情、安詳、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彈性的節奏和起伏的旋律,使這個主題具有內在的熱情和力量。第二主題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後由銅管樂器吹出英雄豪邁的凱旋進行曲。 在尾聲中,第一主題作了簡單的展開,表現出英雄的樂觀情緒,以及從沉思中獲得進一步斗爭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樂章 快板、詼諧曲,是決戰前夕各種力量的對比。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發出了躍躍欲試的音調,小提琴卻是無可奈何的嘆息。命運主題依然凶險逼人,決戰的第一階段仍由命運取勝。但是,黑暗必將過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隨著低音弦樂奏出的舞蹈主題,引出了振奮人心的樂段,它象徵著人民群眾在黑暗勢力下的斗爭信心和樂觀情緒。 最後,第一主題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樂隊的音域在增大,音響在增強,一種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樂直接導入那光輝燦爛的終曲。 第四樂章快板、奏鳴曲式。開始是雄偉壯麗的凱旋進行曲,先是由樂隊全奏輝煌的第一主題,後是由弦樂拉出歡樂的第二主題,表現人民獲得勝利的無比歡樂。到發展部的高潮時,狂歡突然中斷,遠遠地又響起了命運的威嚇聲,但已是苟延殘喘,再也阻擋不住歷史前進的潮流了。 於是,輝煌、明亮的第一主題再次響起,以排山倒海的氣勢,表現出人民經過斗爭終於獲得勝利的無比的歡樂。

⑤ 如何賞析《悲愴》奏鳴曲

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


【歌曲鑒賞】
第一樂章是宏偉的奏鳴曲式。極緩板,轉輝煌的快板,c小調。開頭是一段相當長的充滿悲愴情緒的極緩板,後轉為快板,依舊悲愴的旋律中透露出一絲堅定。重板的引子充滿古希臘式的悲劇氣氛,雄辯的語調具有巨人的氣概,絕無兒女情長似的纏綿悱惻,對命運的激憤之情和身處絕境卻剛毅不屈的氣度使聽者熱血沸騰。

第二樂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調,2/4拍子。溫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無詞歌。本樂章的主題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 它曾被現代輕音樂隊改編為輕音樂曲,成為通俗音樂中的精品。貝多芬對生命、對人類的愛就像阿波羅的陽光一樣,明澈地閃耀在每一個音符上。那部韓劇「愛有天意」中女孩子在學校作鋼琴獨奏時演奏的就是「悲愴」的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是迴旋奏鳴曲式,快板,c小調,2/2拍子。樂章主題與第一樂章主題動機有相通之處,優美的旋律中帶有欠穩定的游移情緒,似乎處於一種徘徊不定的心態之中。一開頭便是如雨珠傾瀉而下的連奏,主部主題洋溢著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歡笑的背後,是微微的不安和騷動。大調的副部主題雖然明朗,卻也以急速的運動暗示著心態的不穩定。插部以一種宣言式的堅定語調表達了真正堅強穩定的意志。這個樂章的好幾個段落都有貝多芬慣用的「簽名式」結尾,讓人領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瀟灑

【歌曲鑒賞】
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 這是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曰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本曲的演奏技巧並不太難,因此被演奏的機會也非常之多,更是許多鋼琴初學者愛不釋手的曲目。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悲愴》是第一首由他本人親自寫上標題的作品。關於"悲愴"這個辭匯,與貝多芬後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愴深刻的悲劇性生活還有相當的一段距離,因為這畢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愴」的譜子時,發現譜子的開始處只記著Grave——重板,音樂中更多的是英雄氣概而非「悲愴」。而在聽到肯普夫、施納貝爾、巴克豪斯、巴倫波伊姆等人演奏的這首樂曲錄音時,我就更想探究這首氣勢磅礴的奏鳴曲何以會有一個與其音樂精神並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來,這個形容詞是貝多芬自己寫上去的。在這首作於1798—1799年間的標號為op.13的鋼琴奏鳴曲初版扉頁上,貝多芬寫著「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愴大奏鳴曲)。在他的32部鋼琴奏鳴曲中,只有這一部和op.81a「告別」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標題的。二十八、九歲的貝多芬,正值青春年華,事業蒸蒸曰上,為什麼要寫上這么一個標題呢?羅曼·羅蘭在他著名的《貝多芬傳》中回答了我的疑問:
「……然而痛苦已在叩門;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後就永遠不再退隱。1796年至1800年間,耳聾已開始它的酷刑。」1801年,貝多芬在給韋該勒的信上寫道:
「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以來我躲避著一切交際,因為我不可能與人說話:我聾了。要是我干著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里,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敵人們又將怎麼說,他們的數目又是相當可觀!……在戲院里,我得坐在貼近樂隊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員的說話。……人家柔和地說話時,我勉強聽到一些,人家高聲叫喊時,我簡直痛苦難忍……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普盧塔克 教我學習隱忍。我卻願和我的命運挑戰,只要可能;但有些時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多傷心的避難所!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 「悲愴」奏鳴曲本身和這封信,揭示出了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題目「悲愴」,隱藏著生命的磨難,流露出內心的痛苦。但音樂的本體,更多的是對不幸遭遇的「隱忍」,對命運的「挑戰」和抗爭,對現實的超越和升華,對理想的執著和堅定。
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可以說是完美的音樂典範————它是日記式的生活狀態的反映,而貝多芬在他的音樂聲中告訴我們,他已超越了現實,擺脫了塵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勝利者。 有人曾將這首奏鳴曲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比較,指出在這兩部作品中,存在著共同的「青春的哀傷感」。 可能人們是從這個標題出發,將它和當時德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相對應而作出這種結論的。確實,在歌德的 《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在莫扎特的g小調第40交響曲中,都彌漫著類似的情緒。但貝多芬畢竟有其獨特的個性,實際上,他的作品中彌漫著的是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同時也彌漫著一種對無限、對理想的渴望。他已經超越了自己的肉體上和生活中的種種痛苦、恐懼、忍讓、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華。正如E·T·A·霍夫曼所說:「人的心在塵世之物中感悟超塵世之物。」
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覺到了悲愴,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他將這些寫進了這部奏鳴曲,用音樂把我們帶出生命的軀殼,導向那無垠的精神疆域,向我們的靈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我的王國是在天空。」
「我是替人類釀制醇醪的酒神。是我給人以酒神上至高的熱狂 「我們這些精神上無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為了痛苦和歡樂而生的。幾乎可以這樣說:最優秀的人物通過痛苦才能得到歡樂。」

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培育出精純美麗的花朵,獻給世人,解救世人,造福世人,他是人類的英雄,人類的普羅米修斯。

熱點內容
天下3的故事 發布:2024-11-17 10:23:39 瀏覽:432
九字開頭成語 發布:2024-11-17 10:20:55 瀏覽:625
行走故事 發布:2024-11-17 09:53:03 瀏覽:351
成語馬和車 發布:2024-11-17 09:41:06 瀏覽:691
言瘋狂猜成語 發布:2024-11-17 09:41:04 瀏覽:785
包容的成語 發布:2024-11-17 09:41:03 瀏覽:777
成語古文 發布:2024-11-17 09:29:45 瀏覽:764
李維斯故事 發布:2024-11-17 09:11:56 瀏覽:536
成語大全故事視頻 發布:2024-11-17 09:09:27 瀏覽:854
改革開放的故事 發布:2024-11-17 09:09:26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