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賞析 » 零餘者賞析

零餘者賞析

發布時間: 2022-11-20 20:26:33

㈠ 關於魯迅《孤獨者》的賞析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當整個世界都陷入深眠的時候,唯一醒著的人就會成為孤獨者。魯迅筆下的孤獨者看似是由其本身一手造成了自己的悲慘命運,但其中蘊含的深意往往讓人掩卷長思。因此,即使他們的死亡不可避免地帶著幾分自戕性,也讓人不忍責備,不吝心痛。

魏連殳式的孤獨者之所以令人憐憫,是因為他們的孤獨並非是性格內向怯懦、不擅交際等等世俗的孤獨,而是來源於「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深層悲哀,來源於空負一腔熱血而無處潑灑的現實無奈,來源於出淤泥而不染、獨善於雲端的遺世獨立。

這類人通常就是魯迅時代顧影自憐的知識分子,如「魏連殳」者,往往持有才幹卻無人賞識,一身抱負卻處處羈絆無法施展,有心報國卻無法改變這個俗世。這種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的痛苦所滋生的茫茫孤獨,耗盡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和血性。

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大多人微言輕,舉步維艱,出路渺茫,至多是學而優則師或學而優則仕,教書先生和官員似乎永遠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宿命,魏連殳的命運也不過如此。聊以安慰的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前仆後繼,生生不息,正如魏連殳堅持認為「孩子總是好的」,呼籲申飛通過拯救孩子來拯救社會,總算留存一絲希望,頗有末路英雄的悲壯色彩。

同時,作為小人物,盡管他們在旁人眼裡是特殊的,盡管他們身上有一些異於世俗的氣質,可他們與世人一樣生活在雲端之下,必須在風沙塵土、鹽油醬醋中任由時間銷蝕。那些孤懸於雲端之上的精神屬性終究沒有能夠安身立命的土壤,他們孤獨與泯沒的必然性也就在於此。

現實生活中大概很難找出一個「魏連殳」來,因為無論是那種從頭至尾的孤獨,還是極端的異類感與絕望感,都能輕易將一個正常人的神智擊潰,甚至完全抹殺他的存在。這也給魏連殳日後的「轉身」找到了合理的解釋:險惡的生存困境使他放棄了驕傲而託人四處尋覓生計,最終更是背離自己的初衷,做了軍閥杜師長的顧問——這個「轉身」使他成功從俗世的孤獨上解脫出來,是「孤獨者」的最大勝利,可在他給申飛的信中卻反復提到自己是個失敗者,並說「現在才真是失敗者了」。

因為,他獲得「勝利」的代價是對本心的背離,是對靈魂的背叛。他的轉身在生活上險勝一局,卻同時讓他在靈魂與肉身兩方面都跌落了雲端,陷入了靈魂的孤獨感中,這是個更深的泥潭。俗世的孤獨在雲端之下,使人屈服;靈魂的孤獨在泥潭之中,使人毀滅。人一旦屈服,就必將被泥潭吞噬,趨於毀滅。由此看來,魏連殳式孤獨者的殉道,似乎是那個時代無法逃離的宿命。

然而宿命的真相又不盡如此。人屈服的理由在於俗世孤獨感,而俗世的孤獨除了個人的造就,也有社會的緣由。社會是個整體,很抽象,但歸根到底是人的整體,為人而存在。當「人的社會」手持利刃、一刀刀割下人的血肉、讓人陷入生存困境之時,其背後的主刀者也必然是人。

我們可以看到文中魏連殳的生活環境:鄉鄰眼中的異類,沒有親人,沒有伴侶,連鄰居家的孩子似乎也在逐漸疏遠。這看似一個真正的俗世事孤獨者,與社會沒有一絲羈絆,而社會於他,好像也只有惡意與隔閡。他曾說,「我還想多活幾天」,「有人願意我活」,並「願意為此求乞,為此凍餒,為此寂寞,為此辛苦」。盡管為生活所脅迫,魏連殳並未淪為絕望者,依舊有求生的慾望,留有一絲期盼。

然而當他成為「魏大人」後,他終於說:「這人已被敵人誘殺了。」他反復提到自己在為一個「人」活著,而這個人最終又為「人」所害。魯迅並未在文中明確指出這里所指的「人」的概念,也不必指出。因為人指的就是當時整個社會群體,是全社會的人。如果一個人環顧四周,看到的只是一群混沌的人,看到只是一個沉淪的社會,這種孤獨是十分可怕的,是要出人命的。

魏連殳為生活屈服之前不過是一個有點古怪脾氣的,生活孤獨的文化人,常常有一些離經叛道之舉,骨子裡卻還是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譬如在祖母的葬禮上他依然順從傳統的習俗,表現中規中矩,但比那些俗人更哀更痛更率真,「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這模樣,是老例上所沒有的。」這個老例上沒有的模樣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一個真孝子的真情實感,對養育自己的長輩和祖先的尊崇,是我們中國知識分子的基本良心。但以魏連殳為代表的一系列孤獨者,往往在內心深處自詡為超脫世俗的雲端上人,是封建禮教天然的批判者——這種想法一開始就理想化地將他與社會相分離,但他畢竟真切地生活在雲端之下的俗世中,一旦為俗世所不容,便只能消弭在深不見底的泥潭裡。

同類相殘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小說在一定程度上,也表達了當年魯迅自己內心的深度孤獨和對當時那個社會的深深失望。

藝術特色

第一人稱的敘事富有敘事角度彈性。敘述者的體驗和敘事大多是作者的自我投射。「我」即是小說的敘述媒介,又是被認知和解剖的對象。《孤獨者》中「我」不僅是故事的敘述者,也是作者自我的解剖。「我」與被敘述者之間存在對話性的復調關系。

小說開端,「我」是講述者。「我」只是在S城時聽到過魏連殳一些「奇異」事跡,沒有什麼交集。在寒石山,「我」也只是聽村民議論他。此時的敘述是單方面的。在第一部分最後,「我」因好奇心,途徑他家時才與之有簡單的對話。

回到S城,過大半年後,「我」和魏連殳才熟絡,逐漸打開心扉,進行心靈的對話。此時「我」的敘述主體性變弱。被敘述發聲後,變成了平等的對話關系。

「我」聽說魏連殳被辭退,看到魏連殳變賣了自己珍藏的書,決意要去訪問他。此時「我」的敘述主體地位下降,被敘述者魏連殳開始大段講述最近的遭遇及祖母的死。而「我」主要在傾聽,僅在傾聽過程中偶有發聲。

「我」在山陽教書時收到了魏連殳的信。在閱讀來信時,「我」的敘述主體地位完全讓位被敘述者魏連殳。他將其遭遇的事情通過信詳細地告知「我」。這種當事人自己講述悲慘的遭遇,更能夠讓讀者感受到一個人精神毀滅之後的絕望與悲涼。小說敘述的結構也形成了一種雙重結構。

當「我」再次回到s城時,魏連殳已去世。此時小說出現一個新的敘事者「大良的祖母」,被敘述者魏連殳的事跡由她進行講述。「我」又變成傾聽者。這里小說敘述結構又多了一條。

以上可以看到魯迅沒有像以往第一人稱敘事,如《故鄉》中「我」佔有絕對優勢,在整個敘述過程中佔主導地位。《孤獨者》中敘述對象是和我有相似經歷的知識分子,擁有著復雜的靈魂和生存經歷,「我」不存在任何優越感,對敘述對象也沒有評論的特權。「我」與魏連殳在結構上是並置的。這種復雜的敘事結構將文章結構的復雜性也展示出來了。

(1)零餘者賞析擴展閱讀:

《孤獨者》是近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26年,後收錄於小說集《彷徨》中。

該小說講述主人公魏連殳是一個獨具個性的現代知識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親手造就的「獨頭繭」中品味孤獨,最終以「自戕式」的「復仇」向社會作絕望的反抗。

魯迅通過這個故事表明,中國還遠不具備讓青年人作為自由個體可獨立生存,運用其天賦,服務於社會的社會環境。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魏連殳被眾人視為異端,並在祖母大殮時受到眾人聯手的壓制和逼迫,他是孤獨的。

第二部分,他傲世蔑俗、孑然獨立,卻有著一副同情弱者、希望未來的熱心腸。可是,當他對兒童的希望被唆使兒童貪占搶奪的現實擊碎後,他陷入了茫然失望的孤獨。

第三部分,失業和眾人的歧視將他推向更凄涼的孤獨。而他談祖母,談「獨頭繭」似的人生態度時,顯露出他內心深處更沉重更頑固的孤獨。

第四部分,為活下去,他走上了一條違背意願的路,而新的一切連同自己的選擇都令人反感、令人憎惡,於是他仍然孤獨,而且是一種帶著絕望的痛苦和報復的快意的孤獨。

第五部分,他入俗玩世,胡鬧自戕,作踐別人,毀掉自己,是一種更慘痛、更絕望、更徹底的孤獨。死亡結束了他孤獨的一生。

創作背景

《孤獨者》創作於1925年9到10月之間,收入1926年出版的小說集《彷徨》。

創作這篇小說時,正值五四落潮,魯迅苦悶、猶豫,自己說「頹唐得很」。1923年7月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失和,搬出了八道灣居所,受此事影響,魯迅的健康惡化,肺病復發,數月方愈。1925年因支持北京女子師大學潮而遭到反動派打壓和圍攻,段祺瑞執政府解除了他在教育部的職務。

生存環境的艱難、親情的惡變和疾病的折磨,使他陷入深深的困惑和苦悶之中。更令魯迅感到苦悶的是,他曾信任和幫助的青年,或出於自我保護,或出於私利,有的與魯迅冷淡疏遠,有的則站在了對立面與其為敵。這一切使魯迅變得更加多疑、孤獨和絕望,對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懷疑。這篇作品是他對人生困境和出路富有哲學意味的文學追問。

㈡ 求一篇現當代文學賞析方面的文章

魯迅: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另有雜文集十四本等.其作品主要思想是揭露國民的劣根性,以引起療救的注意.其小說中的人物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阿Q正傳>>為魯迅贏得了世界文壇的認可.另外還略帶介紹了一下周氏三兄弟,即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周建人.

郁達夫:
主要作品有<<沉淪>><<銀灰色的死>><<春風沉醉的夜晚>><<薄奠>><<過去>><<迷羊>><<遲桂花>><<她是一個弱女子>><<秋柳>><<茫茫夜>>.有"時代病"色彩,以"零餘者"的形象出現,表現了感傷的情調和病態美.作品多採取自述體形式,以"我"出現,揭露了人性深處不可告人的一面,跟一般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

張愛玲:
主要有較大影響的比較成功的作品有<<傾城之戀>><<金鎖記>><<花凋>><<霸王別姬>><<紅玫瑰與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爐香>>等等.張愛玲,這個現代中國一個世紀的喧囂華麗風流雲散的寓言,最後以刻意選擇的孤寂方式死於異國他鄉.

巴金:
主要作品有<<愛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革命三部曲>><<抗戰三部曲>><<人間三部曲>>.處女作<<滅亡>>.代表作<<寒夜>>.成名作<<家>>.以其中的<<激流三部曲>>中為例,<<家>>是帶有自述性質的一篇長篇小說,主題是控訴,暴露,反抗,主要反映了年輕一代的反抗.巴金擅長描述家庭,可謂是現代家族小說的鼻祖.

金庸:
金庸的主要作品可用他自己編的一副對聯表達: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即<<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金庸的作品可謂是歷史的傳奇,傳奇的歷史.歷史與傳奇巧妙地結合.其作品選擇的背景一般是動盪不安的亂世,所謂亂世出英雄.金庸本人對於自己的作品中最喜歡的五個人物形象是胡斐,楊過,郭靖,喬峰,令狐沖.

老舍(l899.2.3—1966.8.24),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於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親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優秀的成績由北京師范學校畢業,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學去當校長。1924年夏應聘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中文講師。在英期間開始文學創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說月報》雜志連載,立刻震動文壇。以後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趙子曰》和《二馬》。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國後,先後在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授。這個時期創作了《貓城記》、《離婚》、《駱駝樣子》等長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等中篇小說,《微神》等短篇小說。1944年開始,創作近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擔任全國文聯和全國作協副主席兼北京文聯主席,是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躪辱投湖自盡。
著作書目:
《老張的哲學》(長篇小說)1928,商務
《趙子曰》(長篇小說)1928,商務
《二馬》(長篇小說)1931,商務
《文學概論講義》(理論)1931,齊魯大學文學院
《小坡的生日》(長篇小說)1934,生活
《貓城記》(長篇小說)1933,現代
《離婚》(長篇小說)1933、良友
《老舍幽默詩文集》
1934,的代
《趕集》(短篇小說集)1934,良友
《櫻海集》(短篇小說集)19Z9,人間
《蛤藻集》(短篇小說集)1936,開明
《老牛破車》(創作經驗)1937,人間
《三團一》(曲藝集)1938,重慶獨立出版公司
《駱駝樣子》(長篇小說)1939,人間;修改本,1955,人文
《火車集》(短篇小說集)1939,上雜
《殘霧》(話劇)1940,商務
《文博士》(長篇小說,又名《選民》)1940,香港作者書社
《張自忠》(話劇)1941,華中圖書公司
《大地龍蛇》(話劇)1941,國民圖書出版社
《劍北篇》(詩集)1942,文藝獎金管理委員會出版部
《歸去來兮》(話劇)1943,作家書屋
《國家至上》(話劇)與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書館
《誰先到了重慶》(話劇)1943,重慶聯友出版社
《桃李春風》(話劇,又名《金聲玉報》)與趙清閣合著,
l943,中西書局
《貧血集》(短篇小說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長篇小說)1944,晨光
《惶惑》(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東海巴山集》(短篇小說集)1946,新豐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說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說集)
l948,晨光
《方珍珠》(話劇)1950:晨光
《龍須溝》(話劇)1951,大眾
《老舍選集》
1951,開明
《春華秋實》(話劇)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說選》
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館》(話劇)1958,戲劇
《上任》(短篇小說)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長篇小說,又名《惶惑》、《偷生》、《飢荒》三部曲)上下冊,
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
《正紅旗下》(長篇小說),人文
《老舍小說集外集》
1982,北京
《老舍文藝評論集》
1982,安徽人民
《老舍選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戲劇全集》(1一4卷)1982,戲劇
《老舍新詩選》
1983,花山
《四世同堂補篇》(長篇小說)1983,百花
《老舍散文選》
1984,百花

作家簡介:
中國二十世紀文學史上著名小說家、批評家,被視為宗師級人物,但1990年代之後漸有負面評價。其創作以史詩性的氣派著稱,注重作品的社會功能,理性重於感性,缺乏打動人心的真正力量。代表作包括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林家鋪子》等。(宇慧撰寫)
自然情況: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 達之區,它緊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造成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他 十歲喪父。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 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接著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 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 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 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抗戰時期, 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他的 聲名日隆。建國之後,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到了「史無前例」 的日月,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1981年辭世。
文學史界近年來公認茅盾是中國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壇主。這一派來源於19世紀法國、俄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又同中國古典世 態小說兩相結合。我們從《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里可以看得分明。這部寫於70年代並未經最後修飾的草稿,它的巴爾札克、托爾斯泰式的敘事,精細的環境與人物服飾描摹所流露的舊說部的筆趣,是再明顯不過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說,直至80 年代現代派的先鋒小說興起,一種更偏於個人內心的新一代敘事風行於世。這並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紀絕大部分時間所充任的,也 是這種「新興」作家的角色。繞開茅盾是不成的,試圖把一個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樣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學承傳 是「積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對上一代「狂轟亂炸」,採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頭來你會發現手中僅剩 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們永遠要為獲得現代知識的ABC 而繳納昂貴的「學費」。實際上,後現代派的作品與評論,並沒有把現代 派的一切都掃盪干凈呀!現代派對寫實派也不像人們想的是掃地出門。我們今天讀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們「寓言」式的 結構的同時,會覺得故事、環境、人物這些小說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潑潑地存在著,它們只會變形,而不會徹底消失。茅盾小說的意義正在這里。

㈢ 沉淪中的人物性格分析

郁達夫由於所處的社會黑暗透頂,周圍的環境光怪陸離,個人遭遇又頗多挫折與磨難,所以顯回得比常人答更復雜一些,因而作品中往往激憤與哀怨並存,有時甚至流露出某種程度的感傷情調。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種性格的復雜性,其實就是(或者說標志著)人性的豐富性。

㈣ 誰給介紹一下郁達夫的《沉淪》

《沉淪》是一篇深受五四思潮影響的作品,作者身在海外,就更多的吸收並接見了外國文藝理論的思想。讀者從他的作品中不難發現,在他早期作品,諸如《銀灰色的死》、《沉淪》等都有借鑒外國作品的痕跡。但在《沉淪》卻有一種很大的創新。《沉淪》的「自敘體」是受日本的「私小說」的影響;「零餘者」的形象借鑒了屠格涅夫在1850年的《多餘人日記》的影響;深刻的內心剖析是借鑒了弗洛伊德心理學的理論;同時法德的文學思潮也對其創作影響很大。其中對《沉淪》影響最大的是日本的「私小說」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
以自我為原型,浸透了主觀色彩的「私小說」將小說從外部世界的紛繁復雜引向了人物復雜的內心。這種風格被郁達夫所借鑒,從《銀灰色的死》中「清瘦的人」到《沉淪》中的「他」都是類似於「私小說」的人物形象。不過在《沉淪》中這種「私小說」有了一個突破性的創新。小田岳夫在《郁達夫傳》中指出:《沉淪》雖受佐藤春夫的《田園的憂郁》的影響「但兩部作品在根本上是不同的」,《沉淪》的苦悶不再是「私小說」根源於人生固有的寂寞,它超越了「私小說」的局限,由個人外推,而具有某種時代、社會意義。它開創了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道路,對後來的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沉淪》[郁達夫短篇小說集] - 作品賞析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沉淪》寫於1921年作者在日本留學期間,講述了一個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遭遇,通過「一個病的青年憂鬱症的解剖」,揭示主人公內心靈與肉、倫理與情感、本我與超我矛盾沖突。與郁達夫其他的小說作品一樣,《沉淪》是一篇「注重內心紛爭苦悶」的現代抒情小說,也叫「自我小說」,帶有「自敘傳」的色彩。因此,小說敢於大膽而深刻的自我揭示,復雜而豐富的心理活動。若要賞析這篇小說,就必須探究人物內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這種心理的自身與社會原因。
郁達夫的中篇小說《沉淪》是從沉淪中奮起的一部心理史。,描寫的是一個患憂鬱症的留學生,故事發生在被稱為「東亞病夫」的上個世紀清朝末年,那個時候東渡求學的愛國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雖然東渡,卻不是去尋訪救國的道路的,封閉孤獨的生活加上長期壓抑的青春的沖擊,使他不免憂郁竟至於性格扭曲的發展,最後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瑣沉淪,以至於才21歲的他就要走向自裁。這部小說是採用第三人稱,以「自敘傳」式的寫法,注重心理分析,無所顧忌地抒發主觀感情,大膽地暴露主人公的心理狀態。通過對主人公心理狀態的描寫,表現出了由於屢受歧視,精神憂郁甚至變態了但最後還不忘自己的祖國。表達了郁達夫鮮明的反帝愛國思想,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沉淪》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家庭,在「他」四處求學中接受的則是較為開放的進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環境下長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國文人某種氣質,同時又有一些自由與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仍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環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壓抑。當他離開W學校「打算不再進別的學校去」,他選擇了蟄居在小小的書齋里。他的內心裡也因此而壓抑,產生了「憂鬱症的根苗」。此後的留學生涯他的憂鬱症就更加嚴重起來。在異國他鄉,飽受「性的苦悶」與「外族冷漠歧視」的「他」渴望真摯的愛情,並願為此拋棄一切。然而這種渴望在現實中難以實現,他的內心逐漸失去理智的控制,他開始自瀆,窺視浴女,甚至到妓院尋歡,只為了尋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時愉悅與滿足,最終深陷在邪惡的沼澤里不能自拔。那飲鴆止渴的行為顯然讓「他」更加苦悶,愉悅過後是更大的空虛,慾望越來越大,他開始尋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經濟狀況卻窮困潦倒,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他」只有投海自盡來結束這個惡性循環。

㈤ 師陀的作品鑒賞

小說人物形象
在鄉村社會背景下,蘆焚小說里出現了兩類主要的人物形象。
一類是受盡欺壓,乃至被殘殺而永無申冤之日的小人物, 如《頭》里的孫三、《牧歌》里的雷辛、《谷》里的匡成等等。《頭》里的孫三是個受壓迫的鄉村小人物,無辜遭人陷害,被誣與別人勾結,偷了龐局長的無匹騾子,結果被軍警殺死,人頭被挑回來,釘在村裡的槐樹上示眾。小說通過村人的議論,從側面寫出孫三永遠無法得到申雪的冤枉。
另一類是歷盡人生險惡,到頭來卻落得茫無從去向者,如《過嶺記》中的老兵,《人下人》里的叉頭,《鳥》里的易謹等等。這些人物,雖然其身份與個人經歷不同,但無論是中途躓覆的過客,浪跡歸來的遊子,還是酒徒、女巫、寡婦,其精神氣質都是強壯的、倔強的與和平的,他們都具有一副瀟灑而極為倔強的風貌,宛如一身僕僕風塵卻彷彿永遠不能歇腳的過客。他們走出去時是一顆傷感的心,回來時還是一顆傷感的心。
在這兩類人物身上,都注入了作者強烈的反抗精神,前者表現為一種死不瞑目的冤魂的抗爭,後者則表現為一種孤傲的藐視與遠離。
作品特點
師陀的作品深沉淳樸,擅長描摹世態人情,刻畫社會風習,有時帶著詼諧與揶揄的情趣,卻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與沉鬱的情調。文筆纖細,敘述簡約,筆鋒蘸滿了感情,善於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他的作品雖然缺乏強烈的時代精神,但對於社會黑暗現象的揭露與憎惡,對卑微小人物的同情,躍然紙上。早期作品較多地取材於農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以後逐漸轉向描寫城市的中層社會。在創作上對於作品藝術風格與意境的追求,懷著濃厚的興趣。有些作品雖然對舊社會進行了揭露與控訴,但未能深入地發掘社會黑暗的根源。
師陀稱不上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散文創作巨匠,他在文壇上的成名也得力於小說而非散文。但他的散文誠如他為第一本散文集《黃花苔》命名時說的那樣,「是野生植物」,有一種頑強的生命力,一直執拗地充滿生氣地開放著。
師陀散文中,除了寫故鄉農村的一些篇章之外,最多的當推人物小品了,它們也應受到我們的重視。師陀散文創作的基該方法是屬於把散文當小說一樣的寫。他的前期散文創作成果《黃花苔》、《江湖集》和《看人集》就已基本定型,大多是採用小說筆法來寫的。
其一:以鄉村中國和平民關懷的題材為主。師陀是一位在30年代初期進入文壇的作家,當時中國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已從北京轉移到上海,西方文化和革命思潮的影響特別明顯,整個文壇可以說比以往更為開放、多變,商業色彩比較濃厚。而北京畢竟是個有著濃厚歷史和文化積淀的古都,在文化取向上仍趨於守成和穩健,文學意蘊突出,少見商業和政治味道。因此,像許多京派作家那樣,師陀深受這種純文學氛圍的感染,並出於對文學政治功利性和商業性的不滿、對現代文明入侵後的鄉土中國的變化懷著矛盾的心態,而盡力嘗試避開時代的滾滾潮流,毅然將創作重心轉到文化觀照和反映最普通現實的中國民生之上。且看:
在其第一部短篇小說集《谷》中,悲慘故事系列的描寫充分展示了黑暗而罪惡的舊世界,看到30年代在國民黨新軍閥統治下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過嶺記》中對長工茨兒的描寫與寄託美好夢想,體現作者對勞動人民精神美的發掘、對其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對壓迫者無休止的精神與肉體折磨的譴責。另外,《果園城記》反映了20世紀初到抗日戰爭前日益凋敝的中國封建鄉村小城的生活場景,讓我們更多地體會師陀對原始質朴的鄉村習俗和平凡生活的認可:《果園城》中的小城溫馨寧靜,充滿詩意,人與人之間溫情脈脈,生活悠閑自在,頗有點「世外桃源」的味道,似牧歌般動人,連路過的旅客也不禁佇足而觀,為之嘆息不止:多幸福的人!多和平的城!寄寓了作者對和平安定的嚮往和認同。同時,作者熱衷於發掘美好的人情和人性,力求在淳樸的文學世界中實現純正文化的復歸:《郵差先生》中的郵差熱心體貼、盡職盡責,即使你忘記貼上郵票,也願意幫你墊上,那種信任和善解人意著實讓人心頭一熱;《期待》中的年邁夫妻雖然知道兒子已經不可能回來,卻仍然堅持在「等待」中生活著,每天在餐桌上安放著一雙筷子,甚至擔心著他的胖瘦……濃厚的親情頃刻間表露無遺。
在師陀一系列短篇小說中,不難發現,他總是有意識地選取富有代表性的人情百態以及各種各樣的人物作為敘述對象,帶有濃重的鄉土情結和平民關懷意識,這恰恰從各個側面反映出當時那個黑暗絕望、該詛咒的鄉村中國的歷史與實況。因此,鄉村中國和平民關懷也就成了他寫作中極有代表性的題材,也最能給人震撼力。
其二:作品著重靠詩意的抒情或是優美而富有諷刺意味的語言來刻畫人物形象,再現生活的場景,少有驚險的情節,抒情味和諷刺味突出。《桃紅》中被守舊母親耽誤了終身大事的老處女素姑,本是個「像春天般溫柔、看見人和說話時總是婉然笑著,走起路來像空氣在流動似的」可愛少女,卻不幸從聰明伶俐、年輕貌美變得呆板蒼瘦、憔悴不堪,猶如書桌上《漱玉詞》中的詩句「人比黃花瘦」所述。青春逝去、愛情無望、生命褪色,其處境不正像一朵即將凋謝的「黃花」嗎?此刻,一股悲涼之情立刻湧上讀者心頭。又象《頭》中那個卸任局長,作者以諷刺的筆調,緊扣其生理特徵,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個可憎可惡的醜陋形象。再看《谷》中對陽光毒辣的描寫是「太陽是把大熨斗,單就臉皮烙燙」,馬上使人真切感受到反常天氣的可怕。
由此可見,作者的語言文字及刻畫功夫相當純熟,往往三言兩語足以准確、生動、傳神地表現人物個性和場景,是京派作家注重文學功力,講求「文章之美」的體現,也是京派作品具有比較強的可讀性的特色表現。
其三:恪守從容節制的審美趨向,作品基調含蓄而矜持。我們知道,京派是以學院文人為主體的,追求作品「和諧」的藝術美,少摻雜政治感情色彩其中,崇尚節制與內斂。因此,他們筆下盡管出現了許多悲劇,但往往作了藝術處理,能夠控制住情感的強烈宣洩。師陀曾說:「過於悲慘的世界,不忍把它們赤裸裸地擺出來示眾,也不想讓別人明明白白的看見。」於是,在《果園城記》中,他以朴實的感情、滯重哀痛的基調和抒情的語言,彷彿一個說書人在向你娓娓道來一個個凄涼而又親切的故事。沒有鮮明的感情色彩,卻使人承受了感情的重壓;在搖撼心靈的描述中,讓人深刻感受到血淚的控訴,從而自覺地向那黑暗而窒息的社會發出詛咒。
讀了師陀的作品,你會發現,他是個滯留城市卻未忘情於鄉村的敘述者,寫作總是突出鄉村文化背景,總是賦予平民百姓更多的關懷和熱情;無論寫人寫景,似乎都著重從平凡的人生中細細品味,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讀著讀著,你會被那帶著哀傷的抒情基調、荒涼的自然界和辛酸的人事所打動。在當今和平和發展為主旋律的年代裡,讀著這樣的作品,仍能感同身受,也許這正是師陀以及京派作家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㈥ 郁達夫的《沉淪》講的是什麼

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顯然有郁達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內。

作品細致地描寫了這位憂郁型青年,由於是弱國子民在強鄰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種種難以排遣的苦悶。

這些苦悶情緒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和滲透:追求異性的愛情而不得,因此對輕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憤慨,同時熱切地希望著祖國富強起來,這三項內容構成了小說的基本格局。小說的基本情節是這樣安排的:路遇——自戕——窺浴——野合——宿妓。

情節每進展一步,性愛描寫每深入一層,對主人公的刺激與打擊就隨之強化又強化,最終導致他溺海而死的悲劇性結局。

「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末尾這痛徹肺腑的呼喊,升華了作品的愛國主義主題,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文學格調,同時也沖淡了作品中多處出現的性描寫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6)零餘者賞析擴展閱讀:

官方對郁達夫的《沉淪》的評價:

與單純的性愛描寫不同,和追求感官刺激的淫穢之作更有天壤之別,《沉淪》的作者是把年青人正當的、合理的性愛要求,與熱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緊緊交織在一起描寫的,這就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和藝術感染力量。

郁達夫由於所處的社會黑暗透頂,周圍的環境光怪陸離,個人遭遇又頗多挫折與磨難,所以顯得比常人更復雜一些,因而作品中往往激憤與哀怨並存,有時甚至流露出某種程度的感傷情調。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種性格的復雜性,其實就是(或者說標志著)人性的豐富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沉淪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