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塵帖賞析
A. 誰有陸游的詩(帶賞析)
1、http://xudaiqinian.bokee.com/3864412.html
2、http://www.yzyz.hn.cn/changguei/ShowArticle.asp?ArticleID=760
3、http://www.yxyww.com/article/article_7188_1.html
4、http://www.cct5000.com/news0001/200606/20060624_87860.htm
送一個:
http://www.cntszl.com/Article.asp?Articleid=1783
B. 古詩十首賞析加意思,急!!
《早發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意思:
早晨告別朝霞繚繞的白帝城,一日間行程千里回到江陵。兩耳邊仍然響著沿岸猿叫聲,輕輕的船兒早已越過千山萬嶺。
黎明,為我送行,彩雲,籠罩著白帝城,一葉輕快的小舟,會把我帶到千里外的江陵,兩岸的猿猴,不停地啼叫,小舟載著我的歡快,越過了重重高山,重重險嶺。
賞析:是一首傳誦千古的七言絕句。 抒發了詩人愉悅的心情。「朝辭白帝彩雲間」,首句寫詩人的回想,「彩雲間」是寫白帝城的高。
彩雲繚繞與詩人遇赦的喜悅之情十分和諧。 「千里江陵一日還「,次句寫詩人的意願,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達。
詩人用 誇張的手法,寫了長江一瀉千里之勢,同時也抒發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繪輕舟快駛的情形。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兩岸猿猴的叫聲還沒停止,可那輕快的小船已經駛過了千山萬嶺。
這兩句詩人先寫猿聲 ,繼寫輕舟,用一個「已」字把「啼不住」和「過萬重山」聯結起來,借猿聲回響襯托 輕舟的快捷,這種修辭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詩人急欲東歸的心情,洋溢於詩的明快的節 奏之中。 全詩寫景抒情,寫的是輕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輕快愉悅之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2.《長歌行(漢樂府)》
作者:佚名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希。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昆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意思:
園里的葵花綠油油無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期待陽光。
溫暖的春天雨露滋潤陽光照,世上的萬物欣欣向榮多輝煌!
常常擔心寒秋季節將要來到,到那時花卉草木都衰敗枯黃。
時光流逝像萬條江河流東海,什麼時候啊它會再向西流淌?
年輕時不珍惜時間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傷。
賞析:
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採用賦、比、興、互文、反復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
作者借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
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余意無窮。
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於反復吟誦。
3.《野望》
作者: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意思: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打獵到的獵物馳過我的身旁。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賞析:此詩寫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力矯齊梁浮艷板滯之弊,是王縝的代表作之一。首聯敘事兼抒情,總攝以下六句。
首句給中間兩聯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遙呼尾句;使全詩籠罩著淡淡的哀愁。頜聯寫薄暮中的秋野靜景,互文見義,山山、樹樹,一片秋色,一抹落暉。
蕭條、靜謐,觸發詩人彷徨無依之感。頸聯寫秋野動景,於山山、樹樹,秋色、落暉的背景上展現「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畫面。
這畫面,在秋季薄暮時的山野閑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與「歸」,其由遠而近的動態,也依稀可見。這些牧人、獵人,如果是老相識,可以與他們「言笑無厭時」該多好!
然而井非如此,這就引出尾聯:「相顧無相識」,只能長歌以抒苦悶。王績追慕陶潛,但他並不像陶潛那樣能夠從田園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園詩時露彷徨、悵惘之情。
此詩一洗南朝雕飾華靡之習,卻發展了南齊永明以來逐漸律化的新形武,已經是一首比較成熟的五律,對近體詩的形式頗有影響。
4.《早寒江上有懷》
作者: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意思: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雲端。
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賞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郁積。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5.《絕句》
作者: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意思:
在翠綠色的柳樹枝頭上,兩只黃鸝正在對話,一行美麗的白鷺向著尉藍色的天空飛去,杜甫客居在客棧,他打開窗戶。
看到對面西嶺山上覆蓋著千年不化的積雪,再往前門河邊看,一艘艘船隻准備要到很遠的東吳去,很壯觀。
賞析:
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於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
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後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
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6..《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鳥飛約,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意思: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賞析:作者用極其洗煉的文筆,勾勒出一位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藝術地概括了當時他所處的政治環境的險惡。
表現了他毫無畏懼、不向黑暗勢力屈服的堅強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詩中所寫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見飛鳥的形影,條條小路,也都沒有人們的足跡。
整個大地覆蓋著茫茫白雪,一個穿著蓑衣、戴著笠帽的老漁翁,乘著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看,這是一幅多麼生動的寒江獨釣圖啊!
7.《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意思:
山上寺院的高樓多麼高,人在樓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聲說話,恐怕驚動天上的神仙。
賞析: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紀游寫景短詩。 首句正面描繪寺樓的峻峭挺拔、高聳入雲。發端一個「 危 」字,倍顯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
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寰宇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出來了。 次句以極其誇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之高聳雲霄。
字字將讀者的審美視線引向星漢燦爛的夜空,非但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反給人曠闊感,以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雲的「危樓」的嚮往。
三、四句「不敢」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從詩人「不敢」與深「怕」的心理中,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
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這里,詩人發揮大膽想像,渲染山寺之奇高,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像的宏偉建築展現在我們面前。
8.《觀獵》
作者:王維
風勁角弓鳴, 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 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鵰處, 千里暮雲平。
譯文:
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聲強風一起呼嘯!將軍的獵騎,飛馳在渭城的晴郊。 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銳敏捷的鷹眼,積雪溶化了,飛馳的馬蹄更象是風追葉飄。
轉眼間,獵騎穿過了新豐市,駐馬時,細柳營已經來到。 回頭看,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無垠的大地啊,暮雲籠罩著原野靜悄悄。
賞析:
綜觀全詩,半寫出獵,半寫獵歸,起得突兀,結得意遠,中兩聯一氣流走,承轉自如,有格律束縛不住的氣勢,又能首尾回環映帶,體合五律,這是章法之妙。
詩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覺,用典渾化無跡,寫景俱能傳情,至如三四句既窮極物理又意見於言外,這是句法之妙。
「枯」、「盡」、「疾」、「輕」、「忽過」、「還歸」,遣詞用字准確錘煉,咸能照應,這是字法之妙。所有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達詩中人生氣遠出的意態與豪情。
9.漢江臨眺
作者: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意思:遠望漢江,在古楚之地與「三湘」之水相連接,又與長江各條支流匯聚合流於荊門。浩淼的江水彷彿一直延伸到了天地之外,山色蒼茫,忽隱忽現,若有若無。
依稀可辨的城邑在前方的江水中上下漂浮,洶涌澎湃的波濤使遠空也為之震動。襄陽這風和日麗的日子,要留與我和山翁醉酒賞景。
賞析:這首《漢江臨眺》是王維融畫法入詩的力作。「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一筆勾勒出漢江雄渾壯闊的景色,作為畫幅的背景。
泛舟江上,縱目遠望,漢江橫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水勢浩渺。詩人收漠漠平野於紙端,納浩浩江流於畫邊,為整個畫面渲染了氣氛。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詩人要與山簡共謀一醉,流露出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繪之中,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緒。
這首詩給我們展現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布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簡馭繁,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於景,情緒樂觀,給人以美的享受。
10.《望廬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意思: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賞析:
廬山風景秀麗,香爐峰的瀑布尤為壯觀,詩人以十分興奮的心情,提筆寫下了這首絕句。前兩句概括地描繪了香爐峰瀑布的奇偉景象。
首句從香爐峰寫起,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輕輕的水氣變成了紫色的薄霧,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第二句描寫瀑布,一個「掛」 字,生動逼真地寫出了瀑布奔騰飛瀉的氣勢。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像,集中筆墨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飛流」是寫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繪瀑流直瀉,「三千尺」是誇張瀑布的壯觀。
可以說字字珠磯,無一虛設。最後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銀河,既生動又貼切,而其中一個「疑」字率直道破是詩人的想像,令人感到意味深長
C. 秋夕 杜牧 賞析杜牧
譯文:抄
秋夜白色的燭襲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我手執綾羅小扇輕盈地撲打流螢。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涼;卧榻仰望星空牽牛星正對織女星。
解說:
這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評曰:「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卧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D. 杜甫全詩賞析
杜甫一生深察人民的疾苦,其作品也多反映人民的悲慘生活。其《三吏》、《三別》就是其中的名篇。
《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指的是:《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杜甫「三吏,三別」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一作卻)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千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孫有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一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一作固)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一作致此)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垂老別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乾。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
老妻卧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
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無家別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
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鼙。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只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盪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E. 請幫忙找幾首古詩賞析
1\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這首詩的前兩句就頗有畫意。夜半更深,朦朧的斜月映照著家家戶戶,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則寵罩在夜的暗影中。這明暗的對比越發襯出了月夜的靜謐,空庭的闃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橫斜。這不僅進一步從視覺上點出了「更深」,而且把讀者的視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讓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籠罩著一片夜的靜寂,只有一輪斜月和橫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無言地暗示著時間的流逝。
這兩句在描繪月夜的靜謐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顯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點。如果詩人的筆僅僅停留在這一點上,詩的意境、手法便不見得有多少新鮮感。詩的高妙之處,就在於作者另闢蹊徑,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個獨特的、很少為人寫過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夜半更深,正是一天當中氣溫最低的時刻,然而,就在這夜寒襲人、萬籟俱寂之際,響起了清脆、歡快的蟲鳴聲。初春的蟲聲,可能比較稀疏,也許剛開始還顯得很微弱,但詩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從中聽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靜謐的月夜中,蟲聲顯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標志著生命的萌動,萬物的復甦,所以它在敏感的詩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聯想。
三、四兩句寫的自然還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實際上所蘊含的卻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這構思非常新穎別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徵,它總是充滿了繽紛的色彩、喧鬧的聲響、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來了」為題,人們總是選擇在艷陽之下呈現出活力的事物來加以表現,而詩人卻撇開花開鳥鳴、冰消雪融等一切習見的春的標志,獨獨選取靜謐而散發著寒意的月夜為背景,從靜謐中寫出生命的萌動與歡樂,從料峭夜寒中寫出春天的暖意,譜寫出一支獨特的回春曲。這不僅表現出詩人藝術上的獨創精神,而且顯示了敏銳、細膩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氣暖」,是誰「偏知」呢?看來應該是正在試鳴新聲的蟲兒。盡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蟲兒卻首先感到在夜氣中散發著的春的信息,從而情不自禁地鳴叫起來。而詩人則又在「新透綠窗紗」的「蟲聲」中感覺到春天的來臨。前者實寫,後者則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語加以綰結,使讀者簡直分不清什麼是生命的歡樂,什麼是發現生命的歡樂之歡樂。「蟲聲新透綠窗紗」,「新」字不僅蘊含著久盼寒去春來的人聽到第一個報春信息時那種新鮮感、歡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緊相呼應。「綠」字則進一步襯出「春氣暖」,讓人從這與生命聯結在一起的「綠」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氣息。這些地方,都可見詩人用筆的細膩。
2\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作者曾於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里。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裡外已經叮叮當當,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於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於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於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於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雲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片語」,但由於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麼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徵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徵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裡,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同樣,對於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徵性的景物。作者於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這兩句純用名片語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乾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牆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裡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裡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裡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裡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3\卜運算元•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曾經稱贊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於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應有的護理,更談不上會有人來欣賞。隨著四季的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顧茫然——有誰肯一顧呢,它可是無主的梅呵。「寂寞開無主」這一句,詞人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日落黃昏,暮色朦朧,這孑然一身、無人過問的梅花,何以承受這凄涼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獨自愁」,這與上句的「寂寞」相呼應。驛外斷橋、暮色、黃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風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層。「更著」這兩個字力重千鈞,前三句似將梅花困苦處境描寫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風和雨」似一記重錘將前面的「極限」打得崩潰。這種愁苦彷彿無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達高潮,然而盡管環境是如此冷峻,它還是「開」了!它,「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它,「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楊維楨)。上闋四句,只言梅花處境惡劣、於梅花只作一「開」字,但是其倔強、頑強已不言自明。
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象這象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為高手。」(《蕙風詞話》)就是說,詞人描寫這么多「景物」,是為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上闋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讓讀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環境下的心緒——愁!也讓讀者逐漸踏入作者的心境。這著實、妙!
下闋,托梅寄志。梅花,它開得最早。「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齊已):「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張謂)。是它迎來了春天。但它卻「無意苦爭春」。春天,百花怒放,爭麗斗妍,而梅花卻不去「苦爭春」,凌寒先發,只有迎春報春的赤誠。「苦」者,抵死、拚命、盡力也。從側面諷刺了群芳。梅花並非有意相爭,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去嫉妒吧。在這里,寫物與寫人,完全交織在一起了。草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其中卻暗含著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無恥行徑。說「爭春」,是暗喻人事:「妒」,則非草木所能有。這兩句表現出陸游性格孤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崚?傲骨。
最後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闋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侵等凄慘境遇。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第一層。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辯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的凄慘境遇,這是第三層。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這是第四層。看,梅花的命運有多麼悲慘,簡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讀者在此時已融入了字里行間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為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上來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為了把下句的詞意推上最高峰。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請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致」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仍然不屈服於寂寞無主、風雨交侵的威脅,只是盡自己之能,一絲一毫也不會改變。即使是凋落了,化為「塵」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的凄涼、衰颯、悲戚,一股腦兒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見勁節」(卓人月《詞統》)。而這「勁節」得以「想見」,正是由於此詞十分成功地運用比興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謝來形容自己。此時,已將梅花人格化。「詠梅」,實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為一首詠梅的傑作。
4\破陣子
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郊女伴,採桑徑里逢迎。
∩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晏殊詞作鑒賞
此詞通過清明時節的一個生活片斷,反映出少女身上顯示的青春活力,充滿著一種歡樂的氣氛。全詞純用白描,筆調活潑,風格朴實,形象生動,展示了少女的純潔心靈。
二十四節氣,春分連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戀的時節。春已中分,新燕將至,此時恰值社日也將到來,古人稱燕子為社燕,以為它常是春社來,秋社去。詞人所說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時每年有春秋兩個社日,而尤重春社,鄰里聚會,酒食分餐,賽會歡騰,極一時一地之盛。閨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謂「問知社日停針線」,連女紅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喚妹,門外遊玩。詞篇開頭一句,其精神全於此。
按民族「花歷」,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風,自小寒至穀雨,每五日為一花信,每節應三信有三芳開放;按春分節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蘭花。梨花落後,清明望。詞人寫時序風物,一絲不苟。當此季節,氣息芳潤,池畔苔生鮮翠,林叢鸝囀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應何處?那就是桐花、麥花與柳花。所以詞人接著寫的就是「日長飛絮輕」。古有詩雲:「落盡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可以合看。文學評論家於此必曰:寫景;狀物!而不知時序推遷,觸人思緒也。
當此良辰佳節之際,則有二少女,出現於詞人筆下:採桑的路上,她們正好遇著;一見面,西鄰女就問東鄰女:「你怎麼今天這么高興?夜裡做了什麼好夢了吧!快說來聽聽!」東鄰笑道:「莫胡說!人家剛才和她們鬥草來著,得了彩頭呢!」「笑從雙臉生」五字,再難另找一句更好的寫少女笑吟吟的句子來替換。何謂雙臉?蓋臉本從眼際得義,而非後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詞,美情景,其用筆明麗清婉,秀潤無倫,而別無奇特可尋之跡;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盡出,天時人事,物態心情,全歸於此。
5\浣溪沙
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蘇軾詞作鑒賞
此詞為作者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作品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清新朴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
上片寫景,也寫人,並點出季節,生動地勾勒出初夏時節農村生活的畫面:作者從棗樹下走過,棗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這時候,他耳邊聽到了村子裡從南到北傳來一片片繅絲車繅絲的聲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民正叫賣黃瓜。作者抓住富有季節性特徵的一些事物,有聲有色地渲染出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
下片記事,轉寫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動。
接下來一句寫作者驕陽下口乾舌燥的感受。結尾一句,寫作者以謙和的態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則顯示出詞人熱愛鄉村、平易朴實的情懷,二則暗示了鄉間民風的淳厚。
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辟了新天地。
6\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愁永雲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詞作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傳說清照將此詞寄給趙明誠後,惹得明誠比試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詞數闋,然終未勝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這一天從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滿著「薄霧濃雲」,這種陰沉沉的天氣最使人感到愁悶難捱。外面天氣不佳,只好待屋裡。「瑞腦消金獸」一句,便是轉寫室內情景:她獨自個兒看著香爐里瑞腦香的裊裊青煙出神,真是百無聊賴!又是重陽佳節了,天氣驟涼,睡到半夜,涼意透入帳中枕上,對比夫婦團聚時閨房的溫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上片寥寥數句,把一個閨中少婦心事重重的愁態描摹出來。她走出室外,天氣不好;待室內又悶得慌;白天不好過,黑夜更難挨;坐不住,睡不寧,真是難以將息。「佳節又重陽」一句有深意。古人對重陽節十分重視。這天親友團聚,相攜登高,佩茱萸,飲菊酒。李清照寫出「瑞腦消金獸」的孤獨感後,馬上接以一句「佳節又重陽」,顯然有弦外之音,暗示當此佳節良辰,丈夫不身邊。「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節倍思親」呢!「佳節又重陽」一個「又」字,是有很濃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達了她的傷感情緒。緊接著兩句:「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丈夫不家,玉枕孤眠,紗帳內獨寢,又會有什麼感觸!「半夜涼初透」,不只是時令轉涼,而是別有一番凄涼滋味。
下片寫重陽節這天賞菊飲酒的情景。把酒賞菊本是重陽佳節的一個主要節目,大概為了應景吧,李清照屋裡悶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強打精神「東籬把酒」來了。可是,這並未能寬解一下愁懷,反而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瀾。重陽是菊花節,菊花開得極盛極美,她一邊飲酒,一邊賞菊,染得滿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觸景傷情,菊花再美,再香,也無法送給遠異地的親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詩十九首》「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作結,取譬多端,含蘊豐富。
從天氣到瑞腦金獸、玉枕紗廚、簾外菊花,詞人用她愁苦的心情來看這一切,無不塗上一層愁苦的感情色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詩詞中不乏類似的句子,這是因為正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才共同創造出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東籬把酒」以「人擬黃花」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相結合。「簾卷西風」一句,更直接為「人比黃花瘦」句作環境氣氛的渲染,使人想像出一幅畫面:重陽佳節佳人獨對西風中的瘦菊。有了時令與環境氣氛的烘托,「人比黃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託,此句也才能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7\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詞作鑒賞
此詞作於開禧元年(1205)。當時,韓侂胄正准備北伐。賦閑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知鎮江府,出鎮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蘇鎮江)。
在一片緊鑼密鼓的北伐聲中,當然能喚起他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又感到憂心忡忡。這種老成謀國,深思熟慮的情懷矛盾交織復雜的心理狀態,在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裡充分地表現出來,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
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設置的重鎮,並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面對錦綉江山,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棄疾這樣的英雄志士登臨應有之情,題中應有之意,詞正是從這里著筆的。
孫權以區區江東之地,抗衡曹魏,開疆拓土,造成了三國鼎峙的局面。盡管斗轉星移,滄桑屢變,歌台舞榭,遺跡淪湮,然而他的英雄業績則是和千古江山相輝映的。劉裕是在貧寒、勢單力薄的情況下逐漸壯大的。以京口為基地,削平了內亂,取代了東晉政權。他曾兩度揮戈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故土。
這些振奮人心的歷史事實,被形象地概括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句話里。
如果說,詞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還比較軒豁呈露,那麼,在下片里,作者通過典故所揭示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隱了。
這首詞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層意思。峰迴路轉,愈轉愈深。被組織在詞中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血脈動盪,和詞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給作品造成了沉鬱頓挫的風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現實,尖銳地提出一個歷史教訓。這是第一層。
史稱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見《資治通鑒•宋紀》)。他曾三次北伐,都沒有成功,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後一次,失敗得更慘。用兵之前,他聽取彭城太守王玄謨陳北伐之策,非常激動,說:「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見《宋書•王玄謨傳》。《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載,衛青、霍去病各統大軍分道出塞與匈奴戰,皆大勝,霍去病於是「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封、禪,謂積土為壇於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禪,報天地之功,為戰勝也。「有封狼居胥意」謂有北伐必勝的信心。當時分據在北中國的元魏,並非無隙可乘;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也並不佔優勢。倘能妥為籌畫,慮而後動,雖未必能成就一番開天闢地的偉業,然而收復一部分河南舊地,則是完全可能的。
無如宋文帝急於事功,頭腦發熱,聽不進老臣宿將的意見,輕啟兵端。結果不僅沒有得到預期的勝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弄得兩淮殘破,胡馬飲江,國勢一蹶而不振了。這一歷史事實,對當時現實所提供的歷史鑒戒,是發人深省的。辛棄疾是在語重心長地告誡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於草草從事,「封狼居胥」的壯舉,只落得「倉皇北顧」的哀愁。想到這里,稼軒不禁撫今追昔,感慨萬端。隨著作者思緒的劇烈波動,詞意不斷深化,而轉入了第二層。
「烽火揚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對照所展示的歷史圖景,正唱出了稼軒四顧蒼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憶當年的感慨心聲。拓跋燾小字佛狸,在農民看來,只要是神,就會管生產和生活中的事,就會給他們以福佑。有廟宇的地方,就會有「神鴉社鼓」的祭祀活動。至於這一座廟宇供奉的是什麼神,對農民說來,是無關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賽會的人們也是一樣,他們只把佛狸當作一位神祗來奉祀,而決不會審查這神的來歷,更不會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當前金人的入侵聯系起來。因而,「神鴉社鼓」所揭示的客觀意義,只不過是農村生活的一種環境氣氛而已,沒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棄疾在詞里攝取佛狸祠這一特寫鏡頭,則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揚州」有著內在的聯系,都是從「可堪回首」這句話里生發出來的。四十三年前,完顏亮發動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稼軒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顏亮。
那麼,辛棄疾是不是就認為良機已經錯過,事情已無法挽救了呢?當然不是這樣。對於這次北伐,他是贊成的,但認為必須做好准備工作;而准備是否充分,關鍵在於舉措是否得宜,在於任用什麼樣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議,應當把用兵大計委託給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備以垂暮之年,挑起這副重擔;然而事情並不是所想像的那樣,於是他就發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慨嘆,詞意轉入了最後一層。
8\山坡羊•驪山懷古
張養浩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草蕭疏,水縈紆。
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
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庄,山東濟南人。歷任縣尹、監察御史、禮部尚書。以直言敢諫著稱。棄官歸隱後,因關中大旱,復出治旱救災,到任四月即勞瘁而死。散曲集有《雲庄休居小樂府》,多寫寄情林泉之樂。間亦有關懷民瘼之作。
《太和正音譜》說張養浩的散曲如玉樹臨風。而這首懷古小令卻體現了他的另一番面目。
驪山這座見證了眾多歷史滄桑的名山,歷史遺跡甚多,作者登臨此山,放眼四顧,感慨叢生,從哪裡著筆呢?只有阿房宮最能引領作者、讀者的思緒。可惜的是,它已經被項羽付之一炬,當年的豪華奢侈都不復存在。呈現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蕭疏」的「荒草」,「彎曲縈回」的「河水」。這正好觸動了作者感時傷懷的情緒,體驗到歷史更迭的無情和必然。朝代更替的「遺恨」,就如眼前煙鎖迷離的樹林,哪裡還找得到「列國」中「周、齊、秦、漢、楚」的影子喲!在歷史的長河中,隋、唐在這里的興衰,也同樣被無情的沖淡了。多少帝王為了天下,征戰殺伐,「贏」的如何?「輸」的如何?還不「都變做了土」!正如張養浩在同調《北邙山懷古》中所寫的「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都做了「北邙山下塵」。
這是多麼悲涼沉鬱的詠嘆啊!讀這支小曲,作者開闊的歷史視野令我折服,雄渾蒼莽的博大胸懷令我感佩。全曲沒有艱深的文字,也沒有令人生畏的晦澀典故,更沒有華詞麗句。就是這些質樸重拙的文字,卻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絕唱!「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明白如話,卻成了發人深思的警句。
9、朝天子•詠喇叭
王磐
喇叭,嗩吶,
曲兒小,腔兒大。
官船往來亂如麻,
全仗你抬身價。
軍聽了軍愁,
民聽了民怕,
哪裡去辨什麼真共假?
眼見的吹翻了這家,
吹傷了那家,
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明朝正德年間,宦官當權,欺壓百姓,行船時常吹起號來壯大聲勢,這支散曲就是為了諷刺宦官而作。詩中表面上寫的是喇叭和嗩吶,實則處處寫的都是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們的仗勢欺人。「軍愁」「民怕」說明他們走到哪裡,就給哪裡帶來災難。「水盡鵝飛」則形容他們把百姓們欺壓得傾家盪產。整首曲子雖然沒有正面提到一個宦官的字樣,但是卻活畫出了他們的丑態,在輕俏詼諧中充滿了對宦官的鄙視和
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