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師賈平凹賞析
❶ <<我的老師》賈平凹閱讀答案
1.特定來稱謂或特定含義自
2.A(不是嫌我太臟而是對我關愛)
3.(1)時間:在祠堂上學時 (2)地點:祠堂里和家裡 (3)人物:我、老師、同學、娘(4)起因:我答不上題,老師笑我是「見習生」(5)經過:同學們因此起鬨,我和他們打架,受到娘的懲罰(6)結果:老師到家裡來道歉,並了解我答不出題的原因。
4.「老師臨走時,我們沒有見到她,後來,她也一直沒有下落,現在二十五年過去了,老師是否在世也不可知」,因此惆悵。
5.(1)第一次:老師得知我答不出題的真正原因而笑。
(2)第二次:我叫老師「姨姨」,老師笑了。
(3)第三次:我請她唱歌,她唱後笑了。
老師應是:性格開朗、溫和,喜愛學生的好老師。
❷ 賈平凹 我的老師 賞析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大文學家韓愈給「老師」所下的定義千古流傳。同樣是當代大文學家的賈平凹,為自己的老師立傳,看到這個題目,我們理理自己的「前理解」:作為一位大文學家的老師,那一定是位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有著崇高可敬的人格,可能長的還仙風道骨的,即使是作家懷念自己兒時的老師,那也一定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如同秦漢大地般廣袤厚實的農民師傅。文章可能告訴我們一些治學之道,寫作之方,或者為人處事的千金方。這些便構成了我們的「期待視野」。可文章第一句,就讓我們閱讀「受挫」,所謂的「老師」,是一個三歲半的朋友的孩子。作家隨即便做出解釋「誰規定老師只能是以小認大?」然後再以多個實例,看似輕描淡寫卻身形兼備地為讀者描繪了這樣一個形象:他慈悲、無所畏懼、直奔事物本質、大義凜然、不自欺欺人。令人信服地承認,真該拜他為師。在這幾個實例中,作家其實處處都在用對比手法,以孫和周圍的成人世界的種種進行對比,這些又都是通過同處成人世界我的眼睛觀察到的,然後再以我的自省和反思,對孫的可貴言行進行點睛。這樣通過我,將兩個世界鏈接起來,突顯了差異與不同。孫的形象主要是通過他的言行活動起來。作家在描寫他的行動,簡潔扼要,白描手法寥寥數筆躍然紙上:唱國歌時,不顧旁人雙手打起節拍;遇人打架,立於中間大聲喝止等等,還有就是細節描寫,充滿童趣。這些言行的描寫在文墨比例上看,僅僅佔全文的一半左右,此後便是我的深思和議論和抒情。但二者當然都不可少,沒有生動的描寫,我的感嘆無從生發;沒有作家的點睛議論,不足以讓人信服。其次,作者的評論總能抓住本質,深衷淺貌,言近旨遠,讓人掩卷深思。此外,文章在用詞也很有特色。比如 孫拒絕老師給他摘花,作家的評論用了「慈悲」,慈悲總讓人想起普度眾生的菩薩,大善人;而作家在一個小孩身上用慈悲,讓小孩子似乎一下子有了一種神性的光輝,也使句子有了內在的張力,讓人回味。正如當老師不能只是以小認大,慈悲也非菩薩、大善人,一花一世界,善待一花一草又何嘗不是慈悲呢?同樣,在小孩子身上使用「大氣派」「大義凜然」等詞也起到了同樣的效果。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只有能保持一顆童心,對萬事萬物保持好奇、敬畏的人,才能稱得上是至人,上人,大人。明清時期的李卓吾,在理學偽風盛行桎梏人性的時代,同樣振聾發聵地喊出「童心說」。他認為童心生而有之,而道理聞見卻蒙蔽了我們自然的本性。文章中,三歲半孫涵博,就是這樣一位有著一顆赤子童心的孩童。所作所為,都是自然天性使然,好不顧及旁人目光,敢作敢為毫無偽飾,再加上天性慈悲善良,才使得他有著一直讓成年人汗顏的光芒,讓作家覺得卑劣和羞恥。但,能進行自省的似乎就是有著敏感心靈的作家,而「許多人都笑我認三歲半的小孩為師」。此外,讓人不得不感慨的是,多少虛偽造作的成年人,在他們三歲半的時候,也許也像孫涵博一樣,有著一種神聖的光芒,而隨著道理聞見的學習,光芒漸漸消退,心神漸漸被蒙蔽,變成了營營碌碌的面具人?當小孫涵博變成三十歲的時候,還能讓我反省嗎,他是否會嘲笑我的矯情,就像現在的許多人?不免多了幾分感傷和悵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