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獵賞析
㈠ 寫一篇短文,賞析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
我雖年老卻興起少年打獵的熱狂,左手牽著犬黃,右手舉起鷹蒼。戴上錦蒙帽穿好內貂皮裘,率領隨從千容騎席捲平展的山岡。為了報答全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意,看我親自射殺猛虎猶如昔日的孫郎。
我雖沉醉但胸懷開闊膽略興張,鬢邊白發有如微霜,這又有何妨!什麼時候派遣人拿著符節去邊地雲中,像漢文帝派遣馮唐。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朝著西北瞄望,奮勇射殺敵人天狼。
賞析
這首詞通過冬獵盛況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關心國家的完整統一、反對敵人入侵的強烈願望。上闋寫出獵場面,極其壯觀,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下闋向朝廷請戰,殺敵衛國的豪情壯志躍然紙上。
㈡ 詩經中關於社會不合理,人民疾苦的部分賞析
《詩經·魏風·碩鼠》
《碩鼠》是《詩經》中接觸比較早的一首詩,也是比較熟悉的。詩歌通篇用敘述的手法,表達對腐敗而無所作為、屍位素餐的統治者的憤恨以及對清明政治和美好未來的嚮往。
我想這樣一首詩肯定是采自民間的,因為詩歌是那麼的大膽,立場也完全是站在人民的角度,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要求的。這首詩也可以說是古老的反腐敗的強音。
《詩經•國風•魏風•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譯文:大田鼠呀大田鼠,
不許吃我種的黍!
多年辛勤伺候你,
你卻對我不照顧。
發誓定要擺脫你,
去那樂土有幸福。
那樂土啊那樂土,
才是我的好去處!
大田鼠呀大田鼠,
不許吃我種的麥!
多年辛勤伺候你,
你卻對我不優待。
發誓定要擺脫你,
去那樂國有仁愛。
那樂國啊那樂國,
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
不許吃我種的苗!
多年辛勤伺候你,
你卻對我不慰勞!
發誓定要擺脫你,
去那樂郊有歡笑。
那樂郊啊那樂郊,
誰還悲嘆長呼號!
詩歌的內容並不復雜,而是很單純的。主要是表達對殘暴貪婪的統治者的憤恨,對美好未來和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詩歌的思想性是非常強的,可以說是為後世文學(如陶淵明《桃花源記》等)開了先河的。
詩歌三疊,並不是簡單的循環往復,而是有思想上的層層遞進的。「莫我肯顧、莫我肯德、莫我肯勞」,表明的是統治者對人民的漠視!他們不關心人民的疾苦,而只是一味的貪婪腐化,激起人們的憤恨和不滿。同時「顧、德、勞」也是人們在各個層面的要求,要求統治者關心他們的生產生活。從歷史的角度和層面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思想是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也是滿足人民要求的切實行動!
古往今來的人民,都有追求美好、追求光明的要求,這個是不變的。對於腐敗的憤恨也是一樣的!詩歌的警示作用和意義是深遠的!這個永恆的主題,對於今天依然是很好的警策!
我們歷史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都曾經表達過這樣的觀點,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務維艱。」要體察民意,體恤民情,詳細了解和掌握人民的現實需要,為人民服務。古語雲「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怎麼得到?又怎麼失去?關鍵就在於能不能體察民意、體恤民情。
《詩經·魏風·伐檀》
原 文
坎坎伐檀兮,①
置之河之干兮,②
河水清且漣猗。③
不稼不穡,④
胡取禾三百廛兮?⑤
不狩不獵,⑥
胡瞻爾庭有縣貆兮?⑦
彼君子兮,⑧
不素餐兮!⑨
坎坎伐輻兮,⑩
置之河之側兮,
河水清且直猗。⑾
不稼不穡,
胡取禾三百億兮?⑿
不狩不獵,
胡瞻爾庭有縣特兮?⒀
彼君子兮,
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
置之河之漘兮,⒁
河水清且淪猗。⒂
不稼不穡,
胡取禾三百囷兮?⒃
不狩不獵,
胡瞻爾庭有縣鶉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飧兮!⒄
譯文:砍伐檀樹聲坎坎啊,
棵棵放倒堆河邊啊,
河水清清微波轉喲。
不播種來不收割,
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
不冬狩來不夜獵,
為何見你庭院豬獾懸啊?
那些老爺君子啊,
不會白吃閑飯啊!
砍下檀樹做車輻啊,
放在河邊堆一處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喲。
不播種來不收割,
為何三百捆禾要獨取啊?
不冬狩來不夜獵,
為何見你庭院獸懸柱啊?
那些老爺君子啊,
不會白吃飽腹啊!
砍下檀樹做車輪啊,
棵棵放倒河邊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紋啊。
不播種來不收割,
為何三百捆禾要獨吞啊?
不冬狩來不夜獵,
為何見你庭院掛鵪鶉啊?
那些老爺君子啊,
可不白吃腥葷啊!
注釋:①坎坎:象聲詞,伐木聲。
②寘(zhì 志):同"置",放。干:水邊。
③漣:水波紋。猗(yī 依):義同"兮",語氣助詞。
④稼(jià 架):播種。穡(sè 色):收獲。
⑤胡:為什麼。禾:穀物。三百:極言其多,非實數。廛(chán 蟬):通"纏",即捆。俞樾《毛詩評議》以為第二章的"億"通"繶"、第三章的"囷"通"稇",皆是"束"的意思。束,即捆。一說古制百畝。 ⑥狩:冬獵。獵:夜獵。此詩中皆泛指打獵。 ⑦瞻:向前或向上看。縣:古"懸"字。貆(huān 歡):豬獾。一說幼小的貉。 ⑧君子:此系反話,指有地位有權勢者。 ⑨素餐:白吃飯,不勞而獲。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孟子》趙歧注:"無功而食謂之素餐。" ⑩輻:車輪上的輻條。
⑾直:水流的直波。
⑿億:束。
⒀特:大獸。毛傳:"獸三歲曰特。"
⒁漘(chún 純):水邊。
⒂淪:小波紋。
⒃囷(qūn 逡):束。一說圓形的谷倉。
⒄飧(sūn 孫):熟食,此泛指吃飯。
【賞析】
這是《詩經》中最為人們熟悉的篇目之一,甚至中學語文課本亦選為教材,但是對這首詩的主旨及作者身份的看法,其分歧之大卻是驚人的,不僅古人如此,今人亦然。最早《詩序》以為是「刺貪也。在位貪鄙,無功而受祿,君子不得仕進耳」;朱熹又以為「此詩專美君子之不素餐。《序》言刺貪,失其旨矣」(《詩序辯說》);梁寅《詩演義》又稱為「美君子隱居之志也」;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謀瑋《詩故》另創新說,何認為是「魏國女閔傷怨曠而作」,朱認為是「父兄訓勉子弟之詞」。其他大同小異者尚有,不一一列舉。今人由於對詩所屬時代的社會性質、生產方式及作者的階級屬性、生活狀況認識不同,因而也產生了一些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詩人是農民,這篇是反封建的詩歌;也有的認為是奴隸,本篇是抨擊奴隸主貴族不勞而獲的;還有的只是籠統地說是古代勞動者反對剝削者的詩歌。另一類則與上述意見針鋒相對,或認為是奴隸主貴族「站在井田所有制立場來攻擊新興的封建剝削」;或認為是「勞心者治人的贊歌,它所宣揚的是一種剝削有理、『素餐』合法的思想」。後一類看法貌似新穎,實際多從古人說解中引出,附和者甚寡。
本文將此篇作為反剝削詩歌看,對於當時的社會性質及詩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難以確認,姑且保留拙作《詩經選注》的看法,即:這是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砍檀樹造車時,聯想到剝削者不種莊稼、不打獵,卻佔有這些勞動果實,非常憤怒,你一言我一語發出了責問的呼聲。三章詩重疊,意思相同,按照詩人情感發展的脈絡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寫伐檀造車的艱苦勞動。頭兩句直敘其事,第三句轉到描寫抒情,這在《詩經》中是少見的。當伐木者把親手砍下的檀樹運到河邊的時候,面對微波盪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贊嘆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賞心悅目,也給這些伐木者帶來了暫時的輕松與歡愉,然而這只是剎那間的感受而已。由於他們身負沉重壓迫與剝削的枷鎖,又很自然地從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動,聯想到自己成天從事繁重的勞動,沒有一點自由,從而激起了他們心中的不平。因此接著第二層便從眼下伐木造車想到還要替剝削者種莊稼和打獵,而這些收獲物卻全被佔去,自己一無所有,愈想憤怒愈無法壓抑,忍不住提出了嚴厲責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第三層承此,進一步揭露剝削者不勞而獲的寄生本質,巧妙地運用反語作結:「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對剝削者冷嘲熱諷,點明了主題,抒發了蘊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本篇三章復沓,除換韻反覆詠嘆,更有力地表達伐木者的反抗情緒外,還能起到在內容上有所補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輻」、「伐輪」,便點明了伐檀是為造車用,同時也暗示他們的勞動是無休止的;另外各章獵物名稱的變換。則說明剝削者對獵獲物無論是獸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氣地據為己有,表現了他們的貪婪本性。全詩直抒胸臆,敘事中飽含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實感與揭露力量。另外詩的句式靈活多變,從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縱橫錯落,或直陳,或反諷,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發,稱得上是雜言詩最早的典型。戴君恩《讀詩臆評》謂其「忽而敘事,忽而推情,忽而斷制,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牛運震《詩志》謂其「起落轉折,渾脫傲岸,首尾結構,呼應靈緊,此長調之神品也」,對此詩的藝術性都作出了很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