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之情名句
⑴ 十大懷古詩詞
一、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
出自吳文英的《唐多令·惜別》【譯文】寶貴的年華像夢一樣消逝了,花已凋謝,在迷濛的水波中淌流。
二、凄涼蜀故伎,來舞魏宮前。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蜀先主廟》。多麼可悲原先蜀漢宮廷的歌妓們;如今卻歡歌曼舞盡在魏王的殿前。
三、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出自劉禹錫《西塞山懷古》。人世間有多少令人傷感的往事,只有西塞山的地形亘古未變,依舊枕著長江的滾滾寒流。
四、六朝金粉地,落木更蕭蕭。
出自清代吳偉業的《殘畫》。這兩句大意是:昔日六朝建都的金陵,聲色歌舞,侈靡繁華,今日唯有落葉蕭蕭,一片凄清冷落。
五、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出自唐代杜牧的《金谷園》。繁華往事,已跟香塵一樣飄盪無存;流水無情,野草卻年年以碧綠迎春。啼鳥悲鳴,傍晚隨著東風聲聲傳來;落花紛紛,恰似那為石崇墜樓的綠珠美人。
六、江山不管興亡事,一任斜陽伴客愁。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包佶的七絕《再過金陵 》,詩人包佶是當時頗有政績的財經官員,重過六朝古都金陵時寫下的弔古之作。為什麼是「再過金陵」時才有這種「江山不管興亡事」的惆悵?大概那時國家的局勢已不容再樂觀了。
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出自唐代王昌齡的《出塞》。這是一首著名的懷古、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八、荊卿西去不復返,易水東流無盡期。
作者在本詩中表達了對古代勇士荊軻刺秦王壯舉的追思和懷念,同時將心中勇士離別家國時的悲壯畫面與現實的情景相映討,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懷古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嚴酷現實既不滿又無能為力的心情。
九、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元代張養浩的《山坡羊·驪山懷古》。站在驪山上我四處張望,(雄偉瑰麗的)阿房宮已被付之一炬,當年奢侈的場面現在到哪裡去了呢?
十、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
出自清代的《題息夫人廟》。詩人用綠珠墜樓和息夫人偷生做比較,他覺得息國亡國責任全在息夫人,息夫人亡國後,仍然享受人間富貴,這讓小杜非常生氣,他拿綠珠殉情的故事譴責息夫人。
⑵ 《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千古名句是什麼
《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千古名句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全文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譯文是:
大江浩浩盪盪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聳雲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捲起千萬堆白雪。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
我今日神遊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發。
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賞析:
此詞懷古抒情,寫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而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上闋以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涌的自然風景為主,意境開闊博大,感慨隱約深沉。起筆凌雲健舉,包舉有力。將浩盪江流與千古人事並收筆下。
上闕詠赤壁,著重寫景,為描寫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僅寫出了大江的氣勢,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表達了對英雄的嚮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詠的人物。「亂」「穿」「驚」「拍」「卷」等詞語的運用,精妙獨到地勾畫了古戰場的險要形勢,寫出了它的雄奇壯麗景象,從而為下片所追懷的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境氣氛。
下闕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寫「小喬」在於烘托周瑜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突出人物的風姿,中間描寫周瑜的戰功意在反襯自己的年老無為。「多情」後幾句雖表達了傷感之情,但這種感情其實正是詞人不甘沉淪,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表現,仍不失英雄豪邁本色。
⑶ 求幾首懷古古詩,並附有簡單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思想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一、寫作者抗敵救國的雄圖大志
二、寫作者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和為國效勞的忠心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辛棄疾六十四歲時,被召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這以前,辛棄疾被迫退居江西鄉間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執掌大權的韓侂胄。因為那時蒙古已經崛起在金政權的後方,金政權日益衰敗,並且起了內亂。韓侂胄要立一場伐金的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
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在那時瀕臨抗戰前線。辛棄疾初到鎮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備。他明確斷言金政權必亂必亡。他又認為:南宋要取得對金作戰的勝利,必須作好充分的准備工作。他曾對宋寧宗和韓侂胄提出了這些意見,並建議應把對金用兵這件大事委託給元老重臣。這無疑是包括辛棄疾在內的。可是韓侂胄一夥人不但不能採納,反而有所疑忌不滿,他們借口一件小事故,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開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調離鎮江,不許他參加北伐大計。辛棄疾二十三歲從山東起義南來,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開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擠,現在又遭到韓侂胄一夥人的打擊,他那施展雄才大略來為恢復大業出力的願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時代背景。
這首詞題為「京口北固亭懷古」,所以一開頭就從鎮江的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說起。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國的首都,並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國家。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懷古,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在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孫仲謀(即孫權),只是現在已無處可尋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謂孫仲謀英雄事業的風流余韻,現已無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字。劉裕在京口起兵討伐桓玄,平定叛亂。「想當年」三句,頌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作者借這些京口當地的歷史人物的英雄業績,隱約地表達自己的抗敵救國的心情。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幾句也是用歷史事實。「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的北伐之策,打無准備之仗,結果一敗塗地。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屬內蒙古自治區)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棄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終於慘敗的歷史事實,來作為對當時伐金須做好充分准備、不能草率從事的深切鑒戒。「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韓侂胄於開禧二年北伐戰敗,次年被誅,正中了辛棄疾的「贏得倉皇北顧」的預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憶昔,有屈賦的「美人遲暮」的感慨。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率眾南歸,至開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寫這首《永遇樂》詞,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猶記」兩句,是說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路」是宋朝的行政區域名,揚州屬淮南東路。)後來渡淮南歸,原想憑借國力,恢復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過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壯志依然難酬。辛棄疾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使辛棄疾感到驚心,長江北岸瓜步山上有個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留下的歷史遺跡。拓跋燾小字佛狸,屬鮮卑族。他擊敗王玄謨的軍隊後,率追兵直達長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宮,這就是後來的佛狸祠。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賽會,「神鴉」是吃祭品的烏鴉,「社鼓」是祭神的鼓聲。辛棄疾寫「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的話,民俗安於異族的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這正和陸游的《北望》詩所謂:「中原墮胡塵,北望但榛莽。耆年死已盡,童稚日夜長。羊裘左其衽,寧復記疇曩。」彼此意思相同。
辛棄疾這首詞最後用廉頗事作結,是作者到老而愛國之心不衰的明證。廉頗雖老,還想為趙王所用。他在趙王使者面前一頓飯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飯、十斤肉、又披甲上馬,表示自己尚有餘勇。辛棄疾在這詞末了以廉頗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還希望能為國效力的耿耿忠心。
辛棄疾詞多用典故——「掉書袋」。岳飛的孫子岳珂著《桯史》,就說「用事多」是這首詞的毛病,這是不確當的批評。我們應該作具體的分析:辛棄疾原有許多詞是不免過度貪用典故的,但這首詞卻並不如此。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頗一事以外,都是有關鎮江的史實,眼前風光,是「京口懷古」這個題目應有的內容,和一般辭章家用典故不同。況且他用這些故事,都和這詞的思想感情緊密相聯,就藝術手法論,環繞作品的思想內容而使用許多史事,以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詞里是不多見的,這正是這首詞的長處。楊慎《詞品》謂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這是一句頗有見地的評語。
桂枝香•金陵懷古
宋﹒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寫於作者再次罷相、出知江寧府之時。詞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無聊之時頤情自然風光的情懷。
全詞開門見山,寫作者在南朝古都金陵勝地,於一個深秋的傍晚,臨江攬勝,憑高弔古。他雖以登高望遠為主題,卻是以故國晚秋為眼目。"正"、"初"、"肅"三個字逐步將其主旨點醒。
以下兩句,借六朝謝家名句"解道'澄江凈如練', 令人長憶謝玄暉"之意,點化如同已出。即一個"似練" ,一個"如簇" ,形勝已赫然而出。然後專寫江色,縱目一望,只見斜陽映照之下,數不清的帆風檣影,交錯於閃閃江波之上。細看凝眸處,卻又見西風緊處,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風飄拂。帆檣為廣景,酒旗為細景,而詞人之意以風物為導引,而以人事為著落。一個"背"字,一個"矗"字,用得極妙,把個江邊景緻寫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在其中。
寫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變化。"彩舟"、"星河"兩句一聯,頓增明麗之色。然而詞拍已到上片歇處,故而筆亦就此斂住,以"畫圖難足"一句,抒贊美嗟賞之懷,頗有大家風范。"彩舟雲淡", 寫日落之江天;"星河鷺起",狀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換一幅筆墨,感嘆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繼亡覆的史實。寫的是悲恨榮辱,空貽後人憑吊之資;往事無痕,唯見秋草凄碧,觸目驚心而已。"門外樓頭", 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點染,亦簡凈有力。
詞至結語,更為奇妙,詞人寫道:時至今日,六朝已遠,但其遺曲,往往猶似可聞。此處用典。"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此唐賢小杜於"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時所吟之名句,詞人復加運用,便覺尺幅千里,饒有有餘不盡之情致,而嗟嘆之意,千古彌永。
七絕•步王安石《題烏江亭》
破釜沉舟氣壯哉,虞騅死別意依徊。
包羞忍恥常人願,項羽本非爭霸才。
《題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 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辭海》1989年版)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庄,元代濟南(今屬山東)人。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為權貴所忌,被罷官。復職後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後因上疏諫元夕內庭張燈得罪,辭官歸隱,屢召不赴。
1329年關中大旱,應召出任陝西行台中丞,忙於賑災事宜,積勞成疾,任職僅四個月,死於任所。
張養浩能詩,尤長於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雲庄休居自適小樂府》一卷,主要是歸隱期間的作品,反映了樂於隱居思想,有時也流露出對官場的不滿。晚年目擊人民的苦難,寫了一些揭露社會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調較高。這首《山坡羊•潼關懷古》就是其中之一。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作者路過潼關時寫的。《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飢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飢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山坡羊•潼關懷古》從潼關形勝寫起,題為懷古,實為"傷今"。其揭露、批判的鋒亡,指向歷史上歷朝累代的統治者,更指向當時的元朝統治者。
作者先從潼關形勝寫起。第一句寫山,潼關東有崤山,北有中條,西接華岳三峰,形勢險要,詩人只用"峰巒如聚"作形象的描繪。一個"聚"字,不僅寫出"峰巒"的眾多,而且賦予眾多的峰巒以生命和意志,從而表現出它們向潼關聚集的動勢。那許多峰巒,彷彿為了同一目的,從不同的方向奔來,拱衛潼關。
第二句寫河。潼關所"俯視"的"洪流",就是黃河。黃河從龍門直瀉而來,洶涌澎湃,奔赴關下,詩人所見的就是這種情景;但他也未用紀實的表達形式,而只用"波濤如怒"作形象的描繪。一個"怒"字,不僅概括了黃河波翻浪涌、奔騰咆哮的氣勢,而且賦予它以生命和感情。它為什麼發"怒"呢?這就給讀者打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
第三句"山河表裡潼關路",便總括山、河,歸到"潼關"。這一"路"字,表明詩人此時正行進在"潼關路"上,那"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的景象,都是他親眼看見的,因而都塗上了他的感情色彩。他在"潼關路"上行進,其目的地,就是用潼關作東方屏障的"西都"。因此,在看清了眼前的潼關形勝之後,自然要遙望"西都"了,"潼關路"三字,既收束上文,又為向"望西都"過渡架好了橋梁。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表裡山河,必無害里。"注雲:"晉國外河有內山。"表,外也;里,內也。這里以"山河表裡"形容潼關,極言潼關內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勢險要,為兵家所必爭,關系著在關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興亡。因此,當詩人在"潼關路"上"望西都"的時候,自然就想到歷代的興亡了。
關中,曾經有四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個王朝那裡建都,歷時達千年之久。那些都城,可以統稱"西都"。在本曲中,張養浩僅舉"秦漢",以代表在那裡建都的所有王朝。當他"望西都"之時,由於想到了那許多王朝的興亡帶給老百姓的苦難,心情很沉重,所以接著說"意躊躕"。這里在前面加一"意"字,形象地表現了心潮起伏,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苦悶。
下面寫"意躊躕"的原因和內容。"傷心秦漢經行處"一句,上承"望西都",下啟"宮闕萬間都做成了土"。所謂"處",指的正是"西都"。詩人在"潼關路"上遙"望西都",想到了秦人在那裡"經行",看見的是"宮闕萬間";漢人在那裡"經行",看見的是"宮闕萬間";隋人唐人在那裡"經行,"看見的是"宮闕萬間"。可現在呢?"宮闕萬間都做成了土"啊!此所以望之"傷心"也。
當然,作者並不是說漢人"經行"時所見的"宮闕萬間",也就是秦人"經行"所見的"宮闕萬間"。凡讀過秦漢史的人,都知道秦都咸陽的"宮闕萬間",已隨著秦朝的滅亡化為焦土;漢都長安的"宮闕萬間",是漢朝興起後修建的。此後,王朝有興有亡,宮闕又有成有毀。在張養浩的時代,"西都"的"宮闕萬間",早已"都做了土";而元朝的京城大都,又修起了"宮闕萬間"。
"宮闕萬間"修了又毀,毀了又修,剝奪了大量民脂民膏,給"百姓"帶來無窮無盡的"苦"。住在"宮闕萬間"里的窮奢極欲、作威作福的達官貴人,更給"百姓"造成了無窮無盡的"苦"。詩人從"望西都"所激起的情感波濤中理出了這樣的思路,並循著這樣的思路,傾吐出驚心動魄的詩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無數個王朝興替,你方唱罷我登場,而"百姓"之"苦"依然如故,甚至有增無已。那麼,怎樣才能挖掉"百姓"的"苦"根呢?詩人當然還找不到答案,卻已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封建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根本對立,敢於為百姓的苦難大聲疾呼,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這首小令遣詞精闢,形象鮮明,於濃烈的抒情色彩中迸發出先進思想的光輝,在元散曲,乃至整個古典詩歌中,都是難得的優秀作品。
《山坡羊•驪山懷古》[中呂]
(元)張養浩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 列國周齊秦漢楚, 贏,都變了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注釋】:
驪山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南。杜牧《阿宮殿》:「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阿房一炬:阿房宮,秦宮殿名,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三輔黃圖》:「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兩屬,閣道通驪山八百餘里。」又《史記•秦始皇本紀》:「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後項羽引兵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史記•項羽本紀》。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阿房宮賦》)之嘆。
縈紆:形容水流迴旋迂曲。
列國:各國,即周、齊、秦、漢、楚。
【賞析】:
此曲揭示封建統治者因荒淫奢侈和爭權奪位而導致滅亡的歷史教訓。觸目傷懷,引史為證,感情痛切,風格沉鬱。
結論
古代詠史詩文化內涵淺談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出古代詩歌輝煌的成就。在詩歌的海洋中,詩歌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相結合,又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詩歌流派——詠史詩。
應該說,有了詩歌的出現,詠史詩也就相伴而生了,《詩經》中的許多篇目已初具詠史詩的規模與氣象,如我們熟知的《王風•黍離》,是詩人路過宗周故都,看見黍(穀子)稷(高粱)都很茂盛,引起無限感慨、憂思之詩。《詩序》說:「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反復詠嘆,蓋「追怨之深也」。據考證,最早以「詠史」為詩命題的當屬東漢班固。他的《詠史》詩以西漢時少女緹縈上書救父為題材。「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通過對比,熱情歌頌了不畏皇權、勇於救父的少女形象。到了唐代,既是古代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詠史詩的豐收季節。值得一提的是,到了中、晚唐時期,因其特定的歷史階段和文化背景,詠史詩的創作在選材、立意和寫作技巧上都呈現出新的風貌,產生了眾多的詠史傑作。唐以後,詩人們繼承發揚了這一詩歌傳統,歷代都有名家佳詩出現,成為詩壇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詠史詩在行文上大都包括述史和詠懷兩部分,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立意上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昔盛今衰、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如李白的《越中覽古》,通過勾踐滅吳後「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與「只今惟有鷓鴣飛」的鮮明對比,將昔日繁盛與今日凄涼的強烈反差呈現在讀者面前。身處盛世的詩人能寫出抒發黍離之悲的文字,足見詩人對國運的深深關切。二是諷刺當政者的荒淫無道,以資政道。李商隱《北齊二首》(其一):「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詩人用「超前誇張」的手法,把「玉體橫陳夜」與「周師入晉陽」兩件事扯到一時,著眼於荒淫失政與失國的必然聯系,自然引人深思。三是表現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寂寞、苦悶情懷。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詩人,不得遇如燕昭王一樣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登幽州台時不禁產生「懷古之幽情」。失意悵惘之情,抑鬱不平之氣,噴涌而出,讀後自有廣泛的共鳴。
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指出,詠史詩的寫作在思想內容上要「出己意」,即言他人所未言,翻新求異。因此,這一類文字以其獨到的視角和睿智的見解,給讀者以更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楚霸王項羽兵敗之事,杜牧言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題烏江亭》)在此詩中,杜牧否定其兵敗自殺,與一般人贊賞其「無顏見江東父老」而毅然自刎是截然相反的。而王安石卻又在杜牧翻案文章的基礎上,又加以翻案,「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不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烏江亭》)杜詩力主「包羞忍辱」,而王詩則力主「審時度勢」。
從寫法上看,詠史詩也有一些鮮明的藝術特徵與風格。其一,敘議結合。這類詩歌,一般都是先對歷史事件進行高度的概括與提煉,再加以議論點評,闡發歷史觀和抒發情懷。杜牧的《赤壁》是其典型之作,「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前兩句煞有介事地說自己在水底沙中發現了一支折斷的鐵戟,後兩句在此基礎上生發議論,故作偏激之語,把周郎勝利的原因歸到東風之上。此中真味,無非是借史事傾吐懷才不遇的不平,抒胸中塊壘。羅隱的《西施》主要是通過精闢的議論,一反歷來將國家衰亡歸罪於「女禍」論調,具有鮮明的進步歷史觀。「越國亡來又是誰?」 可謂是一語中的,振聾發聵。其二,情景交融。以景顯情,寓情於景,使詠史之作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此詩沒有直接涉及人事的文字,而是置讀者於蒼莽悲涼的氛圍之中。寂寞的潮水,多情的明月,伴著曾經繁華豪奢的一座「空城」。句句景語即情語,雖無議論,但無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簫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情。杜甫《蜀相》的前四句描繪了一幅芳草自綠、黃鸝空啼的凄清冷落之景,後四句借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功業、德操,表達壯志難酬的自傷之情,「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其三,對比婉諷。我們知道,對比的恰當運用,會使人們的認識更加深刻。在詠史詩中,對比是多方面的。宋代李覯在《讀長恨辭》中,把唐玄宗對楊貴妃與將士之死的不同態度對比,「當時更有軍中死,自是君王不動心」,諷刺其荒淫誤國,不恤民命。劉禹錫筆下的「萬戶千門成野草」(《台城》),是樓台「萬戶千門」與「成野草」的昔盛今衰的對比,從而引發了對失國因由的思考,「只緣一曲後庭花」。李商隱《賈生》中將「重賢」、「求賢」與「問鬼神」的人事對比,抒發自己遭衰世、沉下僚的深沉感慨。杜牧在《題桃花夫人廟》)一詩中,將桃花夫人(息夫人)忍辱苟活與綠珠剛烈就死的人物命運遭際兩相對照,「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不著一字褒貶,「高下自見而詞語蘊藉」。
⑷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名句
一、問題回答
《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名句: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2、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3、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二、《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
作者: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三、釋義
大江浩浩盪盪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聳雲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捲起千萬堆白雪。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
我今日神遊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發。
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四、蘇軾(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4];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⑸ 蘇軾最經典的懷古詞作是哪一首,豪情萬丈筆鋒犀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蘇軾的這篇最經典的懷古詞作就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很多人估計都知道這首,讀完也是能感受到蘇軾的豪情萬丈,能夠感受到蘇軾的才華。
不管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周瑜也是絲毫不畏懼,指揮相當鎮定,談笑間就直接擊敗了敵人,可以說是相當的豪氣,而這個詞的最後,蘇軾也是發出了對人生的一個感慨,想著自己之所以這么年輕就存在這么多的白發,很可能就是因為自己多愁善感。人生就如同一場夢,讓自己不要想這么多,不要太在意這么多就行。將一切都看淡,也是能夠看出蘇軾的這種樂觀的心態還有就是積極向上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