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的賞析
1. 黃昏 何其芳 賞析
黃昏如夢
——《黃昏》賞析
這是一篇美麗得教人憂傷的散文,典型的何其芳「獨語」調式,感傷的黃昏,沉默的街道,孤獨的文人,飄飛的思緒。一切都是那麼美,那麼純,彷彿一個夢。
一、 不經意的悲劇意識的流露
盡管作者是一個孤高自許的文人,面對暮色「如銀灰的歸翅間墜落,一些慵倦我心上」,「我傲然,聳聳肩」。可是,心中的憂愁卻如春水一般,慢慢地溢了出來。那是失落的愛情的感傷。「我醒來,看見第一顆純潔的愛情的朝霞無聲地墜地。」
愛情,曾在作者心中留下多麼甜蜜而美好的回憶,那可愛的,親切的人曾多少次徜徉在夢中。「在渺遠的昔日,當我身側尚有一個親切的幽靜的的伴步者,徘徊在這山麓下,曾不經意地約言:選一個有陽光的清晨登上那山巔去。」這是多麼讓人留戀的往事,「但隨後又不經意地廢棄了。這沉默的街,自從再沒有那溫柔的腳步,遂日更荒涼。」是的,愛情結束了,作者並沒說出愛情結束的原因,但我們知道,他是深深地珍惜這段感情的,更珍愛那曾經愛過的人。那不經意的約言,被作者記在心裡,他渴望著能與所愛的人兒一登上那山巔,一起去尋找那山巔亭子里的快樂。可伊人已去,「而我,竟惆悵又怨抑地,讓那亭子永遠秘密藏著未曾發揚的歡樂,不敢獨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像所縈系的道路了。」「我」不敢獨自去,怕勾起往日的回憶,沉入對往日人心的思念,陷入深深的憂愁中去。欲愛而不能,一種不經意的悲劇意識流露出來了。
二、 厚重的歷史感
作者所抒發的,是一種隱隱的憂愁,但聯系當時的社會環境,我們就知道,這種憂愁不是憑空而來的,在當時的社會里也不是罕見的。何其芳作為京派一個出名散文家,屬自由派,既不從屬於當時的國民黨政權,亦不贊同左翼作家的觀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政治紛爭,帝國主義侵略,一片混亂。作為自由派作家,在沸騰的時代面前,何去何從?作者是茫然的。所以,他常常感到憂郁,感到苦惱。何其芳這一情況,在當時並不罕見。當時很多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都面臨這一心理危機。如現代詩人卡之琳、戴望舒等,戴望舒在《雨巷》中所抒發的感情,比何其芳《黃昏》中所抒發的感情更為深沉、更為憂郁。
所以,何其芳在《黃昏》中所表現出來的憂愁,是一個時代的憂愁,是歷史的憂愁,具有典型意義。
三、 典型的「獨語」調式
這篇散文顯示了何其芳《畫夢錄》中典型的「獨語」調式,何其芳不滿當時的散文狀況,認為當時的散文,除了說理和告白,多是個人瑣事的敘述或個人遭遇的告白。他要創造一種嶄新的散文。《畫夢錄》是其代表作,體現了何其芳的風格。
何其芳的「獨語」調式,愛在黃昏的燈光下,吟哦內心的孤獨與寂寞,探索內心的感傷與矛盾。這篇《黃昏》完整地體現了這一特點。「我常有一些帶傷感之黃昏的歡樂,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風飄進我夢里,又飄去了。」「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陰,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長夜的爐火邊,我緊閉著門而它們仍然遁逸了。」作者是那樣地孤芳自賞,他不屑於向人傾訴自己的孤獨和憂郁,只願與黃昏共享,只願自己默默咀嚼。
本文的語言也體現了「獨語」調式的特徵。何其芳整合了六朝詩詞和外國印象派藝術審美特點,語言絢麗而纏綿,纖弱的感情,霧般的朦朧,很而耐人尋味。
《黃昏》是美麗的,憂郁的,它的朦朧、儲蓄完美地表現了何其芳的風格。只有在當時的時代氛圍中,只有懷著當時心情的何其芳,才能寫出此種美文。後來,當何其芳到了延安,當他的感情「粗」起來時,這樣纖弱纏綿的美文只能成為一種不可重復的歷史了。我深深為之惋惜!
2. 季羨林的散文《黃昏》的賞析
作者以精巧華美的筆觸,極寫黃昏之美,但那種攝人心魂的極致的美,是那樣的短暫,而在城市中忙碌的人們,很少有人靜下心來欣賞它,體悟它,從中獲得心靈的寧靜,黃昏被人們關在門外了。
作者以細致敏銳的觀察,豐富廣闊的想像,來書寫黃昏,並賦予這種自然現象,以人格化的特徵,把讀者引入了一個真切美妙而有些許傷感的境地,讓你不由自主的去玩味,讓你在縹緲朦朧之中慢慢感悟黃昏所蘊含的深意,文章結構嚴整,而又不失靈活,波瀾起伏,錯落有致,帶著歐化色彩的自言自語,不溫不火,不緊不慢地款款訴說,親切又耐人尋味
3. 艾青詩選黃昏賞析
這首詩是以田野的氣息為意象來構思並展開的。前四行,寫詩人走在黃昏的林子里,是風給詩人帶來了田野的氣息。由此使詩人想到故鄉的乾草和畜糞氣息,這氣息如此不可排遣地困惑著我的心。
這首詩要表達的內容和感情很簡明,語言也極朴實平易,可是,這首詩卻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道理何在呢?
赤子的真誠,感情的真摯,是這首詩之所以動人的最根本的要素。……
詩人正是懷著這豐富的潛台詞來寫《黃昏》的,在《黃昏》中雖然沒有像《人皮》、《向太陽》那樣寫得明確,但其感性的厚度,我們是感覺到了。如果詩人心中沒有那樣豐富的"潛台詞",《黃昏》這首詩就不可能寫得這樣自然,這樣感人。
當然,要把這赤子的真誠、感情的真摯表達得好,還有一個技巧問題。《黃昏》這首詩表達得這樣動人,是詩人用了虛實結合的抒情方式,並且採用了以點帶面的巧思。
這首詩以實寫開始:
"黃昏的林子是黑色而柔和的 林子里的池沼是閃著白光的而使我沉溺地承受它的撫慰的風啊 一陣陣地帶給我以田野的氣息 "
而後,詩人很自然地轉向虛寫:
"我永遠是田野氣息的愛好者啊 無論我飄泊在哪裡/當黃昏時走在田野上 那如此不可排遣地困惑著我的心的 是對於故鄉路上的畜糞的氣息 和村邊的畜棚里的乾草的氣息的記憶啊 "
這對於故鄉土地的深沉的懷念,當然不是直接的表白,也是以實寫虛,以生動的意象來傳達詩人的感情。
這首詩以點帶面的寫法是很明顯的。詩人對於土地、特別是對於故鄉土地的深沉眷戀,是集中以乾草和畜糞之氣息困惑著我的心來寫出的,只點出對這一形象的"記憶",把詩人的感情就全部帶出了。這樣寫不僅省去許多筆墨,而且凝練集中,形象更鮮明,給人的印象也更深刻。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