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第一段賞析
A. 三峽每段賞析
文章開頭,先總述三峽形勢:「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日蔽天,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中,兩岸群山相連,沒有中斷的地方。山岩重重,陡障疊起,遮蔽了夭空和日光,不是在正午和子夜時分,是看不到太陽和月亮的。通過這些生動具體的描繪,三峽山高峽窄的形勢,便令人如身臨其境了。
文章第二段寫三峽之夏:「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干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到了夏天江水暴漲,大水溢上山陵,來往於江上的船隻都被阻斷。有時朝廷有緊急宣詔急需傳達,使者早晨坐船從白帝出發,傍晚就能到達江陵,這段路程有一干二百里,即使騎著快馬駕著疾風,也不能比這更快了。寫夏天水大流急,只用了「夏水襄陵,沿泝阻絕」八個字,而為了說明水大流急的實際情景,下面用「或王命急宣」這樣一件事例,就十分具體、形象、有力地給予說明了。其中「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是敘述,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則是作者用比較的方法發議論,這種議論更加深了讀者的感受和印象。
按著時序,本該先寫春,但文章卻光寫了夏,因為三峽山高峽窄,夏季水大流急,峽中江水最有氣勢,最有特點。而寫了夏,本該跟著寫秋、寫冬,但接下來第二段文字卻又先寫春冬:「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春冬兩季,峽中江水白浪翻騰,湍急而流,至寬闊處,則深潭碧綠,清波迴旋,婆娑的倒影中,只見斷崖絕壁處,千年古柏,怪狀奇形;瀑布湧泉,自天而落,璣珠銀柱,飛濺噴射在山林之間;水流清澈、林木繁榮,山勢峻險,茅草茂密,這江峽景色,真給人以無限的樂趣。前面先寫夏,著重寫夏水暴漲,此時三峽最大特點是水大流急,寫此則無暇顧及其它。而相對於夏水暴漲來說,春冬則水勢最為平穩,也最有對比的特點,寫這兩季的三峽,有暇賞玩峽中麗影,兩岸風光,以補前節之未及,所以文中以「清榮峻茂」四字,極寫此時三峽之秀美,並情不自禁地贊嘆其「良多趣味」。
最後,文章才寫到三峽秋色:「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此節文字中並未點出秋字,但所寫景色,皆秋色也。每逢初晴之日或霜晨之時,秋林清冷,深澗寂靜,時有高山上的猿猴長聲吼叫,接連不斷,顯得異常凄涼,盪漾在這空曠的山谷間,悲涼婉轉,聲音久久不絕。所以當地的漁人在歌謠中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這一節寫秋,重點不在寫秋景,而在寫秋情,寫秋天的凄涼肅殺之情,這一段落中的「寒」、「肅」、「凄」、「哀」、等字,都在於表現這種秋情,而這秋情也需具體化、形象化,單用上列的幾個抽象的字眼是難以表現得真切感人的,這里就主要是通過寫猿鳴來具體、形象地表現這種凄涼、肅殺的秋情的,而最後又以漁歌謠諺作結,其詞不離「三峽」,其聲不離「猿鳴」,其情不離「凄涼」——「淚裳」。這就更印證了三峽秋情之凄哀。
總括起來,全文四段,第一段主要寫山,寫三峽的山之多而高,第二段主要寫水,寫三峽夏季的水大流急;第三段主要寫景,寫三峽的江流泉瀑、水山木草;第四段主要寫情,寫三峽之秋的凄哀之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落筆看似隨意自然,不拘成法,但其匠心結構,精思布局,實在是讓人稱妙叫絕的。有選材加工而天衣無縫,有刀砍斧削而不留痕跡,寫山、寫水、寫景、寫情,非無心也,是有意也,不然,僅一百五十五字而將三峽的山、水、景、情的神髓精氣盡皆寫出,他人如何能夠做到?還有段落的安排,季節順序的錯置,也都是有意為之的。在文章中,把有意表現為無意,把章法秩序表現為舒捲自如,這或者是文章作法中的「大巧若拙」吧!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總寫三峽的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自三峽七百里中」,交代峽之長,接著指出兩岸山的特點在於「連」。「略無闕處」,毫無殘缺的地方,進一步寫「連」。下面接著寫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復疊,山上壘山,說明山高。山隱匿於天空,遮蔽住太陽,從另一個角度寫山的高。「重」和「疊」,就山本身的狀態寫其高,是俯瞰而得;「隱」和「蔽」,以天和日來襯其高,乃仰視所見。下面兩句,則以特定條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綜合表現以上特點。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時候才能見到太陽和月亮。如果不是「兩岸」連山,哪怕只有一岸連山,也不會形成這種狀況;如果連山有缺,其他時間於缺處也能見到日月;如果連山不高,也不必待到這時才見日月;如果三峽不窄,其他時候也可見到日月。正午見日,夜半見月,由特定條件充分顯示了三峽特點。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寫夏季三峽情景:水漲流速,交通阻斷。夏季水漲,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隻都被阻絕了。這里所寫的是水勢大水流速情況下的通例。下舉一特例,以進一步證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緊急命令要向各地傳達時,才會有航船。這一方面照應了平常情況下是「沿泝阻絕」的,同時藉此可寫出船行之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補筆交代「其間千二百里」,則時速約為百里,加上更用奔馬和疾風作比較,給人的感受也就更為形象而深刻了。
本節承上段而來。上段寫三峽山的特點,為本節寫水設置了條件。山高,則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連,則水不得他泄,必然盡在漕中。峽窄,則斷面小,單位面積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漲」的因素和峽的特點及條件,構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寫春冬時三峽情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以「春冬之時」領起,很自然地轉換了描寫對象,時易則景異,鏡頭中搖出了另外一種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著清光,綠色的水潭倒映著景物的影子。這里先寫俯視江中所見。「湍」是動態,「潭」為靜境。以「素」飾「湍」,水如白練,明凈輕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間青,水光變幻。深水為潭,以「綠」飾「潭」,益見深沉寧靜。水中有影,則水平如鏡,倒影入潭,更覺風光秀麗。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裡景物重重,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堪稱秀麗雋逸。下文即寫仰視所見,由峽底寫到山上。以「絕」狀山,以「怪」寫柏,道出了當地的自然特徵。山岩陡削,高聳入雲,故為「絕」。山上的柏樹,托足於岩石之間,正午之時方見日光,它要曲體向陽,加之峽窄風大,自然枝幹扭曲,何況年代久遠,當然要變成「怪」形。在這人跡罕至、鳥獸少見的境地,「怪柏」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給山水之間投進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頓覺生意盎然。作者寫此,還只是給「懸泉瀑布」勾勒出一個背景。山靜、泉飛、柏怪、水奇,靜中有動,聲色紛沓,山水相配,構成了一幅挺拔超脫的圖畫,這和「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又大為異趣。最後作者總括說:水清、木榮、山峻、草茂,實在富有趣味。以極為精練的四字,狀寫了四種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導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將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寫,要兼及兩季的特點。冬季水竭,才會出現「素湍綠潭」,春天物鮮,始有草木「榮茂」。本節所寫與上節所述,意趣迥異。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險,春水富趣。作者認為三峽風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對三峽「悉以臨懼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徑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寫秋天三峽情景:水枯氣寒,猿鳴凄涼。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開筆多變。接著以實景補足前意,林澗之間,清冷肅穆。這時已無江水喧騰,也不見草木爭榮,而是充滿了凄清肅殺的氣氛。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來表現,寫猿又分兩層,一是直接敘述,一是引漁歌為證。寫猿又圍繞著「山」和「哀」兩個重點,從而顯示秋峽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長」形容嘯,送聲長遠,暗示是在長峽之中。「空谷傳響」,直言在山中。「久絕」,回應「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漁歌也是一言「峽長」,一言聲哀。從猿鳴之中,使人進一步體會到山高、嶺連、峽窄、水長,同時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