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樓閣賞析
1. 荷塘月色原文及分段賞析
原文: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
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分段賞析:
第一段從荷塘周遭的環境寫起,向「荷塘月色」的主體進發。作者先寫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過「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敘述,暗寫了在這種氣氛環境中作者的一顆寂寞的心。繼而實寫荷塘四周的林木,虛寫沒有月光時的陰森氣象,虛實相參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環境和作者的心境。
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於今夜荷塘的原委,抒發自己踏月尋幽的萬端感慨。」路上只我一個人」提起了下邊關於踽踽獨行於荷塘的一番妙論。「背著手踱著」這一細節,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寬解的心情。
第三段開始正式的對荷塘和月色的景緻進行詳細的描寫,最先撲入眼簾的是滿塘荷葉。「亭亭」一詞表現了荷葉的風姿秀麗,「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在縱觀之後,凝神細審,視線移到萬綠叢中的點點白花。寫出荷花從光色上給人的感受。
第四段描繪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單調的,難以著筆,而作者把它和形態不一、色彩有別的景物結合在一起進行描寫,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變化。作者繼續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詞語的運用,造成了樹木錯落有致的層次感。
第五段為文章結尾,從單純的寫景寫開來,進一步表現了作者不滿現實,幻想超脫而不能得的復雜心理。
出處:出自文學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1)我的空中樓閣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於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
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2. 如何鑒賞散文
一、 把握立意
散文,或敘事,或抒情、或說理。它通過對某個人物某件事情的敘述,對某種風物的描繪,來抒發某種感情,表達某種思想,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啟迪,使之在思想上產生強烈的共鳴,或感情上激起激烈的震盪。
有的思想比較集中,情感比較明顯,有的則比較隱諱,這就要抓住中心、抓住立意。所以我們在鑒賞作品時,必須清理作品的材料。諸如生活畫面、場景、人物、事件、風物等,分析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作者感受不斷深化的脈絡,進而揣摩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二、 善抓文眼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鑒賞散文,善抓「文眼」較為重要。抓住了本文的文眼,欣賞佳作就像按圖索驥,順藤摸瓜一樣。
三、 明白情物
散文中的「情」,常常是作品中組織人、事、物、景的重要線索,它使作品的結構顯得緊湊嚴密、波瀾跌宕。散文抒情的方式也很靈活,或是托物寓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將感情深藏在字里行間。
可以說,一篇優秀散文意境包括情和景(事、物)兩種因素,其中情是主要的,景只是手段,寫景是為了抒情明理。若離開了情,景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我們在鑒賞散文時要探索散文意境美,可以從即景、披事、體物入手。
從而悟情、入情、察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欣賞作品的內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
四、 分析結構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我們鑒賞散文,就要在分析和梳理其組織材料的結構特點,明確其線索的基礎上,把握文中的「神」。所以分析散文結構對理解把握散文的形和神都不無裨益。
五、 體味情言
散文的語言風格很多。優秀的散文語言都能做到精練准確、樸素自然、清新明快、親切感人。針對不同作家的不同語言風格特點,如有的粗獷,有的細膩,有的豪放,有的婉約,就要仔細玩味,仔細體味散文的語言之美。
另外還要注意修辭的作用,散文語言比較注重形象、生動。一般多用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引用等,這些修辭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為彼,形象生動,想像力豐富;擬人的作用是化物為人,親切自然,人格化等。
六、 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寫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點要求的「能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因此掌握諸如渲染、鋪墊、象徵、伏筆、照應、懸念等技巧有利於鑒賞散文,把握美文實質。
(2)我的空中樓閣賞析擴展閱讀:
鑒賞散文的結構特點和表達技巧」,是散文閱讀應該關注和檢測的重點之一。能力層級E。
散文結構的基本特點是「形散神聚」「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結構形式靈活,不拘一格;神聚是指感情凝練,主題集中。感知散文神聚的主要方法是找到「文眼」,理清線索,就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題和結構。文眼是命題者肯定要關注的內容。
構思是作家創作時為了表現某一主題所進行的思維過程。散文的構思側重於意境的創造和情趣的貫通,但對文章的立意、取材和結構等因素也是可以追求的。因此,鑒賞散文的構思,就要鑒賞散文的立意、取材和結構。
散文的表達技巧是多方面的,鑒賞散文的表達技巧可重點鑒賞散文用到的表現方法、思維方式、修辭手法以及其他的一些藝術處理等。
①象徵。象徵是散文常用的表現手法,如巴金《燈》的主題就是藉助象徵的表現手法含蓄地表達出來的。
②對比。對比也是散文常用的表現方法,運用對比可以使形象更加突出、情感更加真切、道理更加明晰。如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通過「高大」與「小巧」、「有限」與「無限」、「清晰」與「朦朧」的多角度對比,進一步突出了描寫對象的美妙多姿。
③聯想和想像。聯想和想像是形象思維的重要方式,內容豐富的優秀散文,大都離不開奇特的想像和廣博的聯想。
④比喻和擬人。比喻和擬人是散文寫作最常用的修辭手法,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
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用擬人的手法賦予白花以人的神態;「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則是連用三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白花的神態。作者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才使得靜態的荷花有了動感和靈氣。
⑤散文寫作常根據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藝術處理,如描寫中的虛實相生、動靜相宜等。以上這些是散文閱讀鑒賞考查的主要內容,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要仔細揣摩、體會和品味。
1、根據散文的文體特點,抓住鑒賞的切入點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獨有的特點,作者就是在「形散神不散」的揮灑中完成對生活的藝術反映。在散文閱讀鑒賞當中,要在整體閱讀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
明確散文所敘之事、所寫之景、所抒之情、所含之理,並弄清楚景與情、事與理之間的關系;把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找出支撐散文「形散神不散」特點的文眼和線索,順藤摸瓜,透徹理解文章的結構特點和文意。
2、了解散文的表達技巧,挖掘散文的美感因素
散文的表現技巧是多方面的,如敘述的詳略與虛實、描寫的粗放與細膩、抒情的直率與含蓄,以及渲染、襯托、象徵、對比等藝術手法的運用等。
這些表達方面的技巧,都是散文寫作中的美感因素。鑒賞的核心就是審美,所以,在散文的閱讀評析和鑒賞過程中,一定要挖掘散文的美感因素,品味散文的藝術美,從中獲得美的感受。
3.拓展散文的閱讀空間,提高散文鑒賞的素養
散文取材廣泛,形式多樣,手法靈活,語言優美。在平時的課外閱讀當中,要朗讀一些精美的散文,以提高自己的語感;多讀一些精要的鑒賞文章。
以提高自己的悟性;同時把課內學習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掌握必要的文學常識和文體知識,了解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以開闊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境界,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
參考資料來源:北京師范大學-20世紀中國散文名家名篇賞析
參考資料來源:福建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散文名家鑒賞》黃科安 文學院
3. 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
立真言、寫真景、抒真情
——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
孫恆星
中學教材散文單元所選的文章都是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類的作品,即所謂的狹義的散文,文史亦稱美文。在這些美文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顯美得純潔,美得成熟。
《荷》文之所以美,就在於作品營造出了一個深邃清幽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有三個必備的要素,即語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實,情感的真摯。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語言描繪一幅真實的景物,抒發出了長期郁積於內心深處的真摯的情感。賞析本文也就必須從這「三真」入手,而在這「三真」中,對語言的真切的分析又當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門徑。
一 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別於其他的「荷塘」、「月色」。這里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託,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然行,而且表現力還相當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與裙十分相似。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文章在收入教材時刪去了最後一喻。這一喻有什麼不妥呢?荷花嬌艷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里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的句子。但在這里不行。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這樣的感覺肯定不是真實的。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於書聲琅琅的清晨,也不會產生於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生於「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著,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這里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盪起伏的去感。為什麼?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於這種動態,楊柳的倩影才象「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壇許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文章寫出來,又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嫌。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缺乏精深的語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穩,真情盡失的遺恨。《荷塘月色》一文則能以准確貼切的語言,抒發出作者因置身於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悅」,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溫馨的,這樣的景色當然能給人以喜悅。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過寫景的詞語便不難體察作者當時喜悅的心情。葉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裊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花香似「歌聲」,光與影如「名曲」。這些詞語哪個不飽含喜悅色彩?但這種喜悅畢竟是「淡淡的」,沒有激動和狂喜。上節提到的刪去的「剛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於特定的環境外,也與「淡淡的喜悅」這一特定的情感不諧。試想,面前立一群「剛出水的美人」,表現出的喜悅還能是「淡淡的」嗎?
在整個寫景過程中一直充溢著這種「淡淡的喜悅」,但原文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後還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僅此一句,就足以攪擾了溫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悅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只有恐怖,沒有喜悅,就連那「淡淡的哀愁」也不會由此產生,更不會生出「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聯想。
盡管身處良辰美景,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語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悅,沒了哀愁。還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
在對美景的描寫過程中應該盡是喜悅了吧?也不盡然。看這句:「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的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寫路燈,盡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低沉,讀者從字里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息聲。同是寫燈,《我的空中樓閣》是這樣的語言:「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在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著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悅。以上兩段描寫,詞語當然不能互換,就連句式也絕不能互調。
當然,課堂教學不同於單純的文學欣賞,它不能僅僅局限於評價某篇文章的美學意義,而是重在激發學生學習散文的興趣,傳授賞析這類散文的方法:即自覺地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散文的語言美,並在分析語言的過程中,去神遊文中描寫的美景,感受其抒發的真情,以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有效地提高學生欣賞以至寫作散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