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名畫賞析
1. 求。世界名畫鑒賞 1500字左右。。。最好是油畫,
《記憶的永恆》,達利作,1931年,布上油畫,24x33厘米,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除了畢加索,薩爾瓦多·達利也許是最為知名的二十世紀畫家。」這是道恩·艾茲(英)在他所著的《達利》一書中的開場白。確實,在超現實主義畫派中,達利(Salvador Dali,1904—1989)比其他畫家更加聲名顯赫,或者可以說「臭名昭著」——這不僅僅因為他的那些想像力豐富得令人震驚的畫面,更因為他那古怪得讓人側目的形象和行為。我們不能不承認他是個天才,無論從藝術的角度還是從自我宣傳的角度。他一本正經地宣稱自己和瘋子的區別在於他不發瘋。他精心侍弄他的小鬍子,使之成為其身體上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他在畫布上「做夢」,表現性、戰爭、死亡等非理性主題。 達利1904年5月11日生於加泰羅尼亞,曾就學於馬德里的聖費爾南多學院,不過分別在1923年和1926年兩度被逐出校門。他曾經專門學習過學院派方法,並對立體派、未來派等作過嘗試探索。1927年他完成了第一幅超現實義油畫《蜜比血甜》,並於1929年夏天正式加入超現實主義陣營。達利稱得上是一名天生的超現實義者,他的繪畫是細致逼真與荒誕離奇的奇怪混合體。
《記憶的永恆》受到弗洛依德的啟迪,表現了一個錯亂的夢幻世界。我們看到,清晰的物體無序地散落在畫面上。那濕面餅般軟塌塌的鍾表尤其令人過目難忘。無限深遠的背景,給人以虛幻冷寂,悵然若失之感。達利的繪畫往往是支璃破碎的,充分展示了無意識的夢幻場景。但實際上,這些看似偶得的幻覺形象,必定經過了畫家相當的努力;而看似無意識的畫面,必定是有意識計劃的結果,甚至是慘淡經營的結果。《記憶的永恆》也不例外。弗洛依德曾這樣對達利說,「你的藝術當中有什麼東西使我感興趣?不是無意識而是有意識。」
作於1931年的油畫《記憶的永恆》典型地體現了達利早期的超現實主義畫風。達利承認自己在《記憶的永恆》這幅畫中表現了一種"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個人夢境與幻覺",是自己不加選擇,並且盡可能精密地記下自己的下意識,自己的夢的每一個意念的結果。而為了尋找這種超現實的幻覺,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識,認為他們的言論和行動往往是一種潛意識世界的最真誠的反映。達利運用他那熟練的技巧精心刻畫那些離奇的形象和細節,創造了一種引起幻覺的真實感,令觀眾看到一個在現實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離奇而有趣的景象,體驗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對現實世界秩序的解脫,這也許是超現實主義繪畫的真正的魅力所在。
而達利的這種將幻覺的意象與魔幻的現實主義作對比的手法,更使得他的畫在所有超現實主義作品中最廣為人知。
2. 求世界名畫《自由引導人民》的文字賞析。(100字左右)
此畫取材於法國1830年的「七月革命」。它是法國人民反對波旁王朝復辟封建專制主義的斗爭。因為斗爭發生在1830年7月27日,所以此畫又名《1830年7月27日的起義》。德拉克洛瓦親眼目睹了這一革命事件,同年他就創作了這一作品。德拉克洛瓦在作品中大膽地將寓意象徵和真實的現實生活場景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具有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特色。
畫中的主要人物是一個燃燒著戰斗熱情的、象徵著自由的女神,她左手持裝有刺刀德步槍,右手高舉法蘭西共和國的三色旗。她雖然袒胸露乳,卻毫無淫盪之嫌。她那雙有力的雙腿跨過街壘,冒著炮火,帶領戰士們前進。雖然這是一個由畫家想像出來的象徵性地形象,但畫家把她塑造成一位活生生的法國年輕婦女形象。她身穿法國婦女的服裝,頭戴象徵自由的弗吉利亞帽,體現出她的象徵寓意。
跟隨她的人中有激昂的工人和市民等,她左側的手拿雙槍的少年,進一步突出了這次革命的廣泛的群眾性。女神右側的面向畫面中心、比較突出的人物是一個資產階級的紳士,他身穿當時流行的長禮服,頭戴大禮帽,留著絡腮鬍子,正是他所代表的資產階級控制了這次革命。這次革命不過是波旁王朝中比較開明的一派勢力代替了反動的波旁王朝的統治。
在畫面下方的陰影里,受傷和死去的戰士橫卧在碎石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位著綠色衣服的受傷的戰士正滿含期待地看著自由女神,她既是他們的理想,又是他們戰斗的動力。透過畫面右側的硝煙,人們可以看到遠處巴黎聖母院的塔樓。
爭取自由的主題,強烈奔放的激情,豐富的光色效應,豐動態的構圖,奔放有力的筆觸,大膽的想像,寓意的手法,這一切就是這一作品的主要成功之處。作品中那種噴薄而出的激情和戲劇性情節場景的完美結合,以及作者以出神入化的方式營出造絢麗多姿的色調,使《自由引導人民》變成了一支交織著浪漫主義和現實精神的高昂激越的戰斗進行曲。
3. 世界名畫有哪些,怎樣賞析
列賓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賞析
眾所周知,美術的鑒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而獲得審美享受和美術知識的過程。本學期,我選擇了「世界美術賞析」這門藝術學科進行了選修。原因其實很簡單,我自小非常喜歡美術方面的東西,對這些看似神秘的藝術形態十分好奇,很想從這課程當中得到一些藝術的知識與熏陶。通過選修這門課程,我逐步了解了許多關於繪畫的知識。學下來收獲很大,我逐漸可以感受到了文藝復興義大利藝壇三傑之一的拉斐爾那作品散發出一種令人愉快的篤定,那種歸屬感;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在他的作品中的寓意;了解了被可視為法蘭德斯巴洛克風的具體象徵的魯本斯的作品;當然還有現在被我認為是世界上最美的油畫之一的倫勃朗的「泰特斯」等等這些經典的西方美術藝術。通過不斷的美術鑒賞活動,可以提高人的審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通過美術鑒賞,提高我的藝術品味,吸收前人優秀技法,在中國傳統美術教育中是一種重要的方法。而且在我看來從實際情況作為起點,由於經濟生活的變化,各種思潮的影響,社會活動空間的擴大,學生產生了一些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高分低能」是一種表現。學生有較多的知識和專業文化,並不一定代表他具有其他方面的素質和修養。所以要呼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而藝術教育恰恰則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手段和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藝術教育不是培養專業的藝術家,不是單純地訓練吹笛子、彈鋼琴、畫畫、書法和跳舞的技術,它是要通過這種技能、知識和修養,提高審美境界,從而促進德、智、體、美、勞、生的全面發展,成為心中具有崇高理想和大目標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代新人。所以要適當的培養自身的藝術修養。這也是我選擇這一課程的原因之一。在為時一學期的課程即將結束時,我經過查閱資料將結合俄國偉大現實主義畫家列賓的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按照一般鑒賞的程序對其進行簡單的藝術鑒賞:
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作者:列賓
列賓(1844---1930)是十九世紀後期俄羅斯最偉大的藝術巨匠。這幅作品描繪的是伏爾加河上纖夫拉纖的情景。這幅作品創作於1873年,花了三年的功夫才完成。現收藏在彼得堡俄羅斯美術館內。
1、作品畫面介紹: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列賓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這幅畫的構圖上,列賓利用了沙灘的地形和河灣的轉折,使十一個纖夫猶如一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黃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這幅畫具有宏偉深遠的張力,畫中的背景運用的顏色昏暗迷濛,空間空曠奇特,給人以惆悵、孤獨、無助之感,切實深入到纖夫的心靈深處,亦是畫家心境的真實寫照,這對畫旨的體現,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極大的作用。在畫面上畫家又對伏爾加河的景色進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狹長的橫幅展現這群纖夫的行列。伏爾加河畔陽光酷烈,沙灘荒蕪、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幾只破筐作點綴。景色十分凄寂。一隊穿著破爛的纖夫在拉著貨船,步於是那樣地沉重,似乎可以聽到壓抑低沉的「伏爾加船夫曲」的回聲。因此本畫的構圖、線條、筆力等繪畫技巧都是相當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黃的河岸上,一隊蓬首垢面、衣衫襤褸的纖夫拖著沉重的腳步拉著貨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掙扎。他們中有老有少,個個都衣著破爛、面容憔悴。領頭的是一位胡須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堅毅的面孔透出飽經風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顯示了他對於艱苦生活的無奈。
走在最後的纖夫低著頭垂著手,麻木地隨著隊伍向前挪動,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隊伍中還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形象,是處在隊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開始這樣的工作不久,皺著眉頭還不太習慣,他直起腰想用手鬆一松肩頭緊勒的纖繩,畢竟年輕,還不甘心忍受這樣的苦楚。其餘的纖夫都彎著腰低著頭,似乎已沒有多餘的力氣再來表現點什麼,在他們身上剩下的,惟有貧苦、艱難與無奈。在這幅反映纖夫苦難生活的畫里,與其說是人與自然在搏鬥,不如說是人在與殘酷無情的黑暗命運和社會搏鬥。
畫中的纖夫共有11個人,約略分成三組。每一個形象都被列賓仔細推敲過,畫過人物寫生。他們的年齡、經歷、性格、體力以及他們的精神氣質各不相同。畫家把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統一在主題之中。現據畫家本人的記述,分別來詳細介紹這里的每一個人物的情況:
最前一組共四人,領頭的名叫岡寧,他的表情溫順,然而性格堅韌,具有一種內在的意志力,此人約有四五十歲。他那雙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額更加突出,顯出了他的智慧。列賓在他的頭上添畫上一塊包頭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臘哲學家的樣子。他原是個神父,後來被教會革職,一度充任過教堂唱詩隊的指揮。他身體結實,兩手下垂。胸前那一條纖索綳得很緊,而身上的麻布衫卻滿是補釘。這是一個俄羅斯農民長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著肉體與精神的痛苦,是這些纖夫形象中的悲劇性主角。在他右邊的一個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農民漢子,他赤著腳,頭發蓬亂,滿臉濃密的鬍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岡寧絮叨著什麼。這個形象起著襯托岡寧的前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後面是一個細長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擋住了。他頭戴麥稈帽,叼著一隻土煙斗,頭顯得尖小一些。他挺直著身子,這樣可使纖索鬆弛,好像是想省點力氣。這個瘦子的左側,則是一個躬背彎腰的纖夫,他原來是個水手,叫伊卡爾。他的兩手向下握攏,神色嚴厲,眼神凝注,直對著前方。顯然,他的脾氣一定很倔強,是個農村硬漢於。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蝕得百孔干瘡,結實的肩膀正從破洞處顯露出來。
中間一組也是四個人:穿一身粉紅色破衫褲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來這個少年是初加入這支行列,他那還未曬黑的皮膚,緊蹙的眉頭告訴觀者,這種勞動對他來說是負荷過重了。他正用於在調節壓在自己肩頭那根據痛了皮膚的纖索。畫家在這個新的受壓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種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剝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這個少年頸上還掛著一隻十字架,這是父母給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賓為畫這個少年纖夫,曾從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選了一個作模特兒。少年拉纖這種現象,也如資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勞力一樣殘酷,這是沙皇俄國的農奴制度的罪惡,也是畫家所要抨擊的主要目標。緊靠在拉里卡後面的,是一個受盡風霜之苦的禿頂老漢,他皮膚助黑,臉色陰沉,一邊斜倚在纖索上,一邊在打開自己的煙袋,想偷閑抽口煙來緩解一下自己的苦悶。他和前面的少年,在色彩上構成了強烈對比。兩代人,不同的命運,卻系在一根繩索上。少年右邊是個羸弱有病的纖夫,他步履艱難,全身虛弱,正在用袖口棕汗。頭發露在無檐帽的外邊,顴骨聳起,淚囊水腫,他未來的路程意味著更大的厄運,我們似乎可以聽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與老漢之間,露出了另一個纖夫的腦袋頂,此人的臉龐發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樣子是個韃靼人。
最後一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個退役軍人,白色的襯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壓得很低;背後一個皮膚黝黑,巡迴展覽畫派評論家斯塔索夫說他是個流浪的希臘人。最後一個人只見到了他的低垂的頭頂,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個小坡上移動。全畫以淡綠、淡紫、暗棕等色調來描繪上半部的空白,使這條伏爾加河流顯得更為慘淡了。這是為了加強人物的悲劇性,烘托乾燥炎熱的天氣 (列賓在岡寧和伊卡爾兩個人物身上曾作過一些改動,尤以伊卡爾纏著白布的頭改動得最多)。
2、作品給讀者的感覺?
當我第一次面對俄羅斯畫家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首先感知的是藍藍的天、遼闊的伏爾加河,十幾個姿態各異的纖夫和他們艱難地拉著的船舶。但仔細體驗畫面中所產生的勞動者的力量卻在視覺上似乎受到一種猛烈的撞擊,產生一種說不清的瞬間直覺的審美愉悅。一般而言,感覺都是帶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微妙性,感覺的最好的接受方法是體驗,語言則往往難以傳達某種感覺。因此,人們即使產生了某種感覺,也往往難以用適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對智力成熟、語言豐富的成年人來說即為如此。但是,感覺不管再微妙,總還存在大的趨向性,那麼,具體聯繫到《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它給人的感覺應該是壓抑、悲愴和深沉。
畫家列賓的這幅著名油畫,是他經過十多年的構思、繪制和修改才完成的。這幅油畫在反映列賓的思想感情方面很有代表性。通過仔細觀察畫面,我看出畫家的思想感情滲透在每一筆、每個人物身上,也滲透在畫面的色彩和景物的布局上。所以,只要我們細致觀察,從畫的整體上認真地體會,就會體會出畫家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即對沙俄反動統治的不滿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畫的是人物群像,從畫中人物的不同衣著、外貌、動作以及神態,我們可以深刻領會人物的內心情感。這幅油畫是列賓到伏爾加河旅行時,仔細觀察了纖夫的生活,經過反復的思索和修改才完成的。作者在描述這幅油畫時,他的觀察是從前到後依次進行的,描述時抓住了人物的衣著、外貌、神態的特點,並展開了適當的想像,把人物的外貌特點和他們的身份、地位、個性結合起來,使每個人物都有了鮮明的個性。11名纖夫,作者著重描寫了4個,從年齡上說,有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從職業上說,有破產的農民,有從事拉纖的工人,有退伍的士兵,他們代表著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承受著沙俄時代反動統治者的統治和壓迫,都過著悲慘痛苦的生活。作者這樣描述,有力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罪惡。
3、作者如何使觀眾產生這樣的感覺?
這一過程主要探究作品產生某種氣氛和感動力的原因。其途徑一是社會角度,一是形式角度。從社會角度探尋,指的是將畫面中的形象與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已有的認識與經驗聯系起來,以此解釋畫面形象之所以給我們造成某種感覺的原因。從形式角度探尋,則是注意研究作者通過對點、線、面、體、空間、光色、材質等造形元素的處理,以及對規格、比例、均衡、對稱、反復、節奏、對比、協調、虛實等組織方法的運用,如何營造出我們所感受到的氣氛和情緒。
我第一次看到它,就因震動而再也忘不了它。我也曾經在不同的河流上背過纖。學會在河水不是太急,因而纖繩還不是過於沉重的時候,將纖板稍稍上移略略高出肩頭,並將右胸盡量前挺以緊貼纖板,使纖繩不致於扣進肩頭的肉里。但當流水很急船又滿載時,就只有聽任纖繩深深勒進皮肉,磨出血來也顧不上地身體前傾,幾乎觸及地面,靠肩胛骨拽著纖繩前進了。肩膀的骨頭是否過硬,是一位纖夫合格與否的首要標准。對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但我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纖夫,因為我並不專以背纖為生,只是偶爾背背纖而已。也正是偶爾背過纖,讓我深知真正的纖夫有著怎樣的體魄,承受的是怎樣的艱辛,從而對真正的纖夫懷有一種含有敬意的復雜感情。這也是《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下子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曾經以為再也忘不了那幅油畫的我,在不知不覺中卻已將它遺忘多年!直到今夜的雨聲和我幻覺中江水上漲的轟鳴聲將它送回。自責之餘,又聯想起當初喜愛這幅畫和被那纖夫形象打動的,並不僅僅是我或少數人。今天忘卻這幅畫乃至忘卻纖夫的,哪裡又僅僅只是我?忘記一幅畫當然算不了什麼,然而忘卻纖夫呢?似乎並不僅僅是因為時代的進步,已使纖夫退出了現實生活。事實上,退不退出現實生活是無關緊要的,一曲《纖夫的愛》不是風行全國,讓兩位歌手唱紅了?今天人們欣賞不已的,是《纖夫的愛》在卡拉OK中的悠閑纏綿畫面,是「在纖繩上盪悠悠」的「纖夫」了。問題並不在於這支歌中纖夫形象的虛假,而在於人們欣賞虛假,欣賞缺鈣的「美」。因此,忘卻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實質是忘卻那種有著陽剛之氣的,能夠承受一切苦難與重負的纖夫精神。
4. 世界名畫《無名女郎》賞析及資料
《無名女郎》是俄國畫家伊萬·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於1883年創作。這也是我最喜歡的身著服飾的女郎肖像畫。
畫中女郎整體給人感覺是高冷。她高高在上,坐在馬車上,畫家是在仰視她的角度作畫,背景是在雪天,採用的冷色調,女郎身後的建築由近及遠是不斷變低的,都是為了營造女郎高冷的形象。
馬車無論是材質還是做工都是非常精緻的,包括女郎身後的靠背,都是華貴的材質。馬車左右兩邊淡黃色象牙裝飾和女子帽子上淡黃色羽毛,組成三角構圖,這種三角構圖法使靜態圖更加穩固,畫顯得更加莊重。
女郎服飾採用的是以黑色為主的冷色調,鑲有昂貴的動物皮毛,且皮毛每一根都畫得很精細,脖子及手腕上纏的絲帶,另使用了同為冷色調的深藍色,帽子上銀白色的珍珠,手腕上的金鐲子反光效果畫的非常好,十分復合其低調奢華的氣質。
女郎的面龐圓潤,這符合俄羅斯女子豐滿的特點,而且面龐豐滿圓潤也更能透出威嚴的氣質。她的眼睛睫毛的描繪,眼神的冷漠莊重,都表達出了她高冷的性格。
此畫取名《無名女郎》給人無盡的想像,根據當時的背景時代,很多人對無名女郎進行了身份的猜測,但眾說紛紜,並無定論。
(4)人民名畫賞析擴展閱讀:
《無名女郎》是俄國畫家伊萬·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於1883年創作的一幅現實主義肖像畫,是畫布油畫,現收藏於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
在這幅畫中,克拉姆斯柯依以現實主義思想,古典的造型手法,藉助人物的姿態、動作、裝束和神情,展示出一個剛毅、果斷、滿懷思緒、散發著青春活力的俄國知識女性形象。 整個畫面運用強烈的明暗對比與和諧高雅的色調,柔和的色調和氛圍,形象的真實和個性化,使該作品帶有了現實主義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