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子以外賞析
1. 林徽因的《窗子之外》屬於敘事學的范疇嗎
《窗子之外》 這是上世紀30年代的一篇敘事散文。
《窗子之外》簡介
作者以詩見長,因此文章中也彌漫著詩的氣息與靈性。作者以一獨特視角——窗子內外,用女性的敏感工筆畫般描繪了種種人生的橫斷面。在這里,「你」是觀察者 ,作者把一天的形形色色隔著各式各樣的窗子暴露在你的眼前,看似沒有條理,沒有故事,沒有技巧,卻處處透露匠心。
在主人公的眼裡,「所有的活動的顏色,聲音,生的滋味,全在那裡的,你並不是不能看到,只不過是永遠地在你窗子以外罷了」。心懷著對窗外的嚮往,離開窗子,想到窗外去尋找世界,尋找一次自由,一種嚮往,然而最終卻發現:世界仍在窗子以外,不管走到哪裡,你永遠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內的。
作者不僅真切地剖析了自己的生活與心靈的狀態——這種與現實人生若即若離的狀態,同時也在教我們觀察、思索、關注人生,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人生。
作者簡介:
林徽因(中國建築師、詩人、作家、教師)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漢族,福建閩縣(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男作家「林徽音」,故改名為「徽因」。
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築學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1)窗子以外賞析擴展閱讀
《窗子之外》的賞析:
林徽因的窗外,有兩樹馬櫻,幾棵丁香,榆葉梅橫出瘋杈的枝條,海棠每年只開兩三朵有著蟲眼的花,還卷著一點焦邊的邊……她的目光,顯然主要不在這些花木上面。
她還看到了送煤人的黔黑的臉,送米人肩上沉重的米袋,趙媽夫婦的爭吵,已經走了很多路,一袋煙後還要走很多路的看不清臉龐的鄉下人。她感嘆:「那裡不是沒有顏色,聲音,生的一切活動,只是他們和你總隔著個窗子——扇子式的,六邊形的,紗的,玻璃的!」
她接著寫,一個有錢的婦人出了門,坐上了雇來的洋車,「但世界仍然在你窗子以外。長長的一條胡同,一個個大門緊緊關著。
就是看著的,那也只是露出一角」,無論是坐在瓜棚下縫縫作作的一個女人,抓住不會走路的孩子,伸出頭來喚那賣白菜的另一個,還是裝菜的那輛車,或是對面撞見的糞車,你能了解他們嗎?還有那高高的大衙門,和外面隔著的就不僅僅是窗子了!
在街心和店鋪,她看到急急忙忙買東西的人,飛快地跑著追趕電車的男女,克己省儉賺來一次奢侈的光頭漢,她心裡完全沒有喜悅,她為自己平日的靡費,感到惶恐、空洞、彷徨。
「沒想到不管你走到那哪裡,你永遠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內的。」「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裡望,所看到的多半則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層玻璃,或是鐵紗!」這就是她的結論。
即使學者到陌生的地方考察,那無形的窗子仍然存在。「接觸和認識實在是談不到」,窗里窗外的隔閡,永遠不能消除。窗外是勞作、奔波、掙扎、窮苦,窗內是奢侈、悠閑、煩悶、無聊。這是兩個世界,兩種生活。窗外的人固然不了解窗里的人,窗里的人,也永遠不能了解窗外的人。
她繼續寫著窗外的見聞,連帶著她本人的聯想和遐思,甚至,她設想,一個人,如果不是背著照相機的旅客,而是做小本買賣的商人,會怎麼樣呢?你「需要全副的精神來走路,得計算一路上每吃一次燒餅和幾顆沙果的錢……」
文章彌漫著濃厚的悲觀主義情緒。讀者似乎只讀出了一個知識女性對下層人民的悲憫,對社會裂痕的哀傷,以及對自身優越生活的愧怍和不安。
2. 急求。。。林徽因「窗子以外」5句賞析,200字讀後感。
《窗子以外》是民國女詩人林徽因的散文代表作,收錄於《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林徽因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自小被捧在手心,不食人間煙火。大可以在家無所事事的她,偏偏極其嚮往四處游歷,接觸淳樸自然的民俗風情。不過事實卻是,她就算身處市集里、火車上、客棧里,都被優越出身的背景所束縛。本篇紀錄了她出遊的經歷和不少沿途景色和市井眾人的百態,藉此突出自身和人群的區別,強調自己作為一個窗子以外的「旁觀者」。
「所有的活動的顏色、聲音,全在那裡的,你並不是不能看到,只不過是永遠地在你窗子以外罷了。」一句話,揭示了林徽因對於自己「旁觀者」的身份認知,而「永遠」、「全」這些字,亦讓整篇文從開始就帶上了悲觀色彩,彷佛她永遠不可能切身感受那些充滿顏色的風景,也不會懂得市井人群的勤奮節儉,單坐在窗子前感嘆:「接觸和認識實在談不到,得天獨厚的閑暇生活先不容你。」
但是誰的心裡沒有這么一扇窗子呢?我們出門去旅行,走南闖北,遇到的人形形色色,看誰不是隔了這么一層玻璃、一扇窗戶,但這是無法避免的,因為我們不論和誰,中間其實都隔了這么扇窗子,的確,這些隔閡並不能讓我們了解到他人最真實的生活面貌,但又如何?林徽因在最後一段寫到「你簡直老老實實地坐在你窗子里得了,窗子以外的事情,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的,也不會明白的。」不難看出,林徽因對於自己無法體會窗外的世界而感到痛苦,但就此斷言,也太過負面和極端。是的,這扇窗子的確摒去了色彩、聲音和情感,但卻給了我們一面清澈澄凈的視角,讓我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能夠心如止水,更真切地看清楚事情的本質和意義,這難道不難能可貴的嗎?
雖然我不能同意她筆下的極端消極,但我卻十分喜歡她的文字,林徽因細膩憂郁的情感,能深深地打動人心。文章里,從林徽因在家裡床前見到那四個鄉下人,直到最後她遇見呂村王孫後代的故事,都讓她一再認定了自己「旁觀者」的角色,這種認知帶來的郁結隨著她見到越多的景色而越發深沉,最後竟也化成淡淡憂愁絮繞在我腦海里。
我現在仍無法忘懷她在知道呂村 是明慶成王後人時說的一句話:「這樣一來,你就有點心跳了。」呂村和她家也尚算有點因緣,得知呂村人其實是皇裔貴族,或許是為這個發現而歡喜,她第一次在這篇文章里表現出切身的感受。可惜的是,難得覺得自己終於和窗子以外有點關聯了,但這個村子備受壓迫和貧窮的生活卻讓林徽因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