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賞析 » 賞析詩歌井

賞析詩歌井

發布時間: 2022-10-16 04:11:13

① 贊美井的詩詞

杜運燮《井》
《井》 杜運燮 我是靜默。幾片草葉, 小小的天空飄幾專朵浮雲, 便是我屬完整和諧的世界。 是你們在飢渴的時候, 離開了溫暖,前來淘汲, 才瞥見你們滿面的煩憂。 但我只好被摒棄於溫暖 之外,滿足於荒涼的寂寞:有孤獨 才能保持永遠澄澈的豐滿。 你們只汲取我的表面, 剩下冷寂的心靈深處 讓四方飄落的花葉腐爛。 你們也只能擾亂我的表面, 我的生命來自黑暗的地層, 那裡我才與無邊的宇宙相聯。 你們可用垃圾來使我被遺棄, 但我將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滌 它們,我將永遠還是我自己: 靜默,清澈,簡單而虔誠, 絕不逃避,也不興奮, 微雨來的時候,也苦笑幾聲。

詩歌《井》的賞析

深沉父愛
-----《井》賞析文

《井》旨在歌頌父親,但不是「父親啊!你是那麼的偉大」引亢高歌式的頌唱,而是將父親的眼睛比作老井,隱寓父愛的深沉。選擇這一表達方式既保持了詩歌的凝練性,又以詩意的人格詮釋父愛的崇高,用深切的語詞傳達對父親的摯愛。我們的誕生給父親帶來了喜悅,也增添了生活的責任。我們在父親慈祥、嚴肅的眼光中,無憂無慮地過日子,卻總是在抱怨父親牛犟。如果說母親給給我們細心的照顧,給我們家的溫馨,那麼父親就要為我們承受許多外來的壓力,阻擋外面的寒冷。生活的沉重會把父親變黑,變瘦,往他的臉上多刻上幾條皺紋,使他的瞳孔變得「渾」,變「濁」,然而父親的目光總是堅定,包含著對我們真切的憐愛。此詩用語干白,描述的形象不是很豐滿,可是其表現還是具有很大的張力,著意內在的情思,於平淡之中見幽深,詩外留給讀者更多的聯想和思考的空間。全詩兩節,承接緊密,後一節是前一節的進一步闡析,為讀者提供一個回憶父親的契機.父親不是地面顯露的嘩嘩水溪,而是深沉的古井,有長久不息的暗涌,有源源不盡的愛。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但是父愛是湧泉,是無限時,我們就既無法完全體驗父親的感受,又是「寸草難報三春暉」。或許當我們「當身邊的桶/都盛滿時」,我們才意識到父愛的無私;或許當我們做父親時,才體會到父親的偉大。無論如何,我們現在所體會的只是父親渾厚的一部分,只有父親才能完全知道父親的苦與甜。不過,就這些已經足以讓我們迸發一句:爸爸,我愛你!

參考處處:http://www.blogms.com/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See.aspx?cBlogLog=1000831083

③ 求幾首描寫井的詩

1、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唐代王昌齡的《春宮曲》

譯文:昨夜的春風吹開了露井邊的桃花,未央宮前的明月高高地掛在天上。

2、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出自唐代王昌齡的《長信怨》

譯文:金井邊的梧桐秋葉漸黃,珠簾不卷可知夜裡飛霜。

3、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出自魏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四》

譯文:水井爐灶尚有遺跡,桑竹殘存枯乾朽株。

4、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出自唐代長孫氏的《春遊曲》

譯文:井上那初綻的桃花彷彿是偷偷借取她面色的紅潤,那屋檐邊新發的柳枝彷彿是學她輕盈的身姿。

5、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出自先秦的《擊壤歌》

譯文:太陽升起就去耕作田地,太陽下山就回家去休息。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耕田勞作就可獲取食物。這樣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誰還去羨慕帝王的權力。

④ 杜運燮《井》賞析

杜運燮的《井》,詩人依靠擬人化手法形成一種戲劇性的獨白,而「這獨白又全部出於冷峻的反諷,詩人主觀的角色隱藏到文字的後面去了,角色本身並非是詩人自己的化身,而帶上了很大的間離性,從而使詩達到一種特殊的批判效果。」

⑤ 描寫水井的詩句有哪些

《張太博亨泉》

年代:宋作者:洪咨夔

公家老博望,手斲扶桑根。
騎之泛溟渤,飄然泝昆侖。
直到析木津,細問黃河源。
玉繩澹碧落,機杼閑天孫。
北斗可用挹,槎腹窪為樽。
獨攜天一水,從乾納諸坤。
梧桐九秋影,苔蘚千年痕。
媼神發深閟,泉冽槎猶存。
爾泉以亨字,是亨本於元。
世人重通塞,祗就利處論。
習坎維心亨,中有真肧腪。
木上有水井,何嘗以亨言。
泉於性中汲,畫向象外吞。
安得跨黃鵠,往款君平門。

《漁父辭》

年代:宋作者:毛直方

黃昏船泊有鄰居,明朝船散又還無。
君笑我如浮萍草,我看君似水井鳧。

《大熱遣懷》

年代:明作者:劉基

盛夏火用事,長日不可堪。
熱汗發我膚,如泉溢穹嵁。
清晨登樓望,四野皆紅嵐。
坡坨會稽山,縹緲浮郁藍。
何出作雨澤,一洗暍與酣。
須臾玻璃盤,湧出琉璃潭。
雜氣若絳旂,飄颻散空<山含>。
朱光熭九幽,天氣熇以<面含>樹木首咸俯,鳥獸聲盡暗。
玄冥將禺疆,側身入禋龕。
淵蛇葺短鱗,山龜灼枯<府龜>。
悍熊伏朝鼢,困龍縮秋蠶。
焦根裂埴斷,斃鷸蚌脯含。
水井為湯池,冶容成病頷。
渡水翅帖帖,守門口舑舑。
蜩螗輕綃翼,依陰萃楓柟。
沸渭泊靜寂,噪聒亂語談。
蒼蠅丹砂頭,群飛逐烹腤。
拍之摐污手,驅之死仍耽。
對食憚下骯,引飲輒傾甔。
撫幾炎欲燎,披衣重猶函。
慨彼征戍卒,荷戟忘寢。
棄絕骨肉愛,不得同苦甘。
但聞盜賊熾,未見王師戡。
郊原虜掠遍,饋餉那能覃。
況乃隆暑節,蒸郁非所諳。
用兵貴拙速,將帥當懷慚。
沈冥及暮鼓,兩目脂流泔。
拂袖招遠風,眾星爛天南。
河漢上昭回,煙霞遠{髟監}鬖。
且喜辰極明,願睹戎馬倓。
雲門連鏡湖,林壑清且涵。
豈惟隔埃,庶足憩負擔。
惜無五畝宅,偃蹇投吾簪。
卷十三補。

⑥ 關於井的詩歌

塊磚緊咬著一塊磚,咬緊了清涼咬緊了信念!

噙著一汪鮮活的甘冽,望著天空,看槐花白了黃,等鳥兒停了走,那麼安詳的寧靜,朴實地守著我祖祖輩輩的鄉親父老。或許縫隙里的青苔就是你蔥綠潮濕的心語,或許井台上吱呀的轆轤就是你永恆講述的故事

想起你,我禁不住思如泉湧。關於你的記憶,總在感覺的深處盪漾,鮮活怡靜。汲水的擔子顫出了一個個麥青苗黃的歲月,瀝風沐雨的井圍中盛滿了清涼舒緩的月光。

我那些活在你視線中的兄弟,喊出的情歌從來都清亮透徹充滿甘甜的韻味;我那些終年行走在你臂彎中的姐妹,婀娜的腳步從來都行雲流水輕輕柔柔楚楚動人。

背靠大地,與喧囂保持距離,篤定怡然的目光清澈並充滿關懷。你是微笑著給養我的母親喲,流水般的日子因而被你行走的生生不息。

陽光和風沙下面,城市的焦躁鏗鏘里,我已經趕了很遠的路。我懷疑我走丟了,走丟了從你心底流出的整個濕漉漉的童年,我懷疑我走丟了,走丟了你眼睛裡蘊著的深深濃濃的思念。哦,那些日子曾經是多麼清澈、甘甜。

也許,記憶中的井也被我走丟了。再回故鄉,那些沒有了轆轤的井都變的很深,就象我們那愈來愈深的慾念!

⑦ 賞析這幾首現代詩

這首詩寫於郭沫若新詩創作的爆發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熾烈的時刻。這首詩的風格是強悍、狂暴、緊張的。 一開始詩人便自稱「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則是個性獲得充分張揚所帶來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詩人在五四精神觀照下對個性解放的贊歌,也正因有了沖決一切束縛個性發展的勇氣後,個性才得以充分發揚,五四新人才具有無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廟底Energy底總量!」這樣的五四新人將會改變山河、大地、宇宙。「我飛奔,我狂叫,我燃燒……。」詩句所釋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颶風、奔騰的激流,在那個時代產生了強烈的沖擊波。「我飛跑」則是令人振奮的吶喊,充分展示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痛苦歷程。總之,《天狗》是五四時期奏起的一曲驚心動魄的精神贊歌。是五四時期人們第一次從詩歌中聽到的勇猛咆哮的時代聲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邁氣概,正是五四時期要求破壞一切因襲傳統、毀滅舊世界的精神再現。 而《天狗》只是《女神》創作中詩人情感與藝術碰撞、融合、激濺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見,《女神》創作想像之豐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熱烈堪稱詩界一絕。它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浪漫主義藝術色彩將是照徹詩歌藝術長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詩句就像喧囂著的熱浪,轟鳴著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的最強音。 【井】杜運燮這首詩以「井」喻人,寫出了一種不事喧嘩、甘於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態。與《天狗》里的「狂飆突進」式的生命律動不同,這首詩里的生命律動是內斂的、「靜默」的,表現了一種堅忍不拔的品質。
全詩有七節,每節三行,詩的外形和句式顯得比較齊整,如同「靜默」的「井」。第一節,首句「我是靜默」為全詩奠定了基調,突出了「井」的沉靜與沉默的品質。接著是對「井」的「完整和諧的世界」的描繪:「草葉」「天空」「浮雲」。
從第二節起,在作為抒情主人公的「我」之外,忽然引入了一個對話者「你們」。第二至六節,便是「我」與「你們」的對話。這里的「你們」,是指來井邊取水的人們,他們因「飢渴」「前來淘汲」。有意思的是,詩人沒有描繪「你們」取水的具體情景,而是以「瞥見你們滿面的煩憂」,寫出了取水人的愁苦、凄哀。這樣,在「我」的「靜默」與「你們」的「煩憂」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作者巧妙地利用水面的映現作用,寫「井」的「瞥見」,其實是一種相互觀看。
第二節的「溫暖」被帶入了第三節:「我」「只好被屏棄於溫暖∕之外」。此處的「只好」頗為得體,與「井」的堅韌品質一致。「溫暖」與這節的「荒涼的寂寞」「孤獨」構成對比,使得「永遠澄澈的豐滿」的「井」的特性更好地顯現出來。
第四節更進一步,作者用「表面」和「深處」這對相反的詞,展示「井」的「冷寂」與沉靜,一任「四方飄落的花葉腐爛」。因為取水人只汲取了井的「表面」,無法深入它的內心。這層意思在第五節里得到了強化,「也只能」一語充分顯示了井的自信,這種自信源於:「我的生命來自黑暗的地層,∕那裡我才與無邊的宇宙相聯。」於是,「井」的「靜默」品質獲得了深厚的支撐——「黑暗的地層」與「無邊的宇宙」。
第六節仍然採用對比的方式(「垃圾」與「洗滌」),將「井」的品質進行了深化:「默默地承受一切」。這是一種「靜默」中的忍耐與「承受」。同時,「洗滌」「垃圾」之後,「我將永遠還是我自己」,表明了「井」的高潔、自持的品性。
最後一節是全詩的總結和提升,再次強調了「井」的「靜默,清澈,簡單而虔誠」。這幾個詞語准確地概括了「井」的豐富而可貴的品質。尤其是末尾的「絕不逃避,也不興奮」「苦笑幾聲」,十分形象可感,「井」的不卑不亢的姿態躍然紙上。
此詩中關於「井」的描述,第一節和最後一節是總體性的勾畫,中間的五節構成了一個整體,是具體的呈現。

春】穆旦


穆旦
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
他渴求著擁抱你,花朵。
反抗著土地,花朵伸出來,
當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
如果你是醒了,推開窗子,
看這滿園的慾望多麼美麗。
藍天下,為永遠的謎蠱惑著的
是我們二十歲的緊閉的肉體,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鳥的歌,
你們被點燃,捲曲又捲曲,卻無處歸依。
呵,光,影,聲,色,都已經赤裸,
痛苦著,等待伸入新的組合

賞析:

春,是一個被古今中外詩人寫得太多的題材。想到它,人們會自然地聯想到一系列相關詞語與意象。那麼,如何用陳舊的想像寫出新的、給人以強烈感受的"春之歌"呢?新的感覺方式、新的詩學觀念以及新的詞語力量都是必須的。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葉派"詩人的一個代表,也是現代詩人中非常成功的一個,他的創作被譽為"最能表現現代知識分子那種近乎冷酷的自覺性"(袁可嘉語)。他對英美現代詩人特別是葉芝、艾略特、奧登的熟悉,對他們的詩歌理論與批評理論的吸收,以及他年輕的活力,都使他的詩歌具有突出的現代特質。在《春》這首小詩中,這一切也表現得非常明顯。

現代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強調詩歌內在的張力和戲劇性,往往將一系列充滿對抗、沖突的詞語和意象組織在一起,以形成錯綜、復雜而又強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發現三組不同色調的詞語。其一是強烈而動感的:火焰、搖曳、渴求、擁抱、反抗、伸、推、點燃;其二是靜態的:綠色、土地、看、歸依;這是草與花朵的對立,春天內在的對立;也是"醒"與"蠱惑"的對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動的慾望與詩人沉思形象的對立。"窗子"是一種媒介,它分隔又聯系 了"慾望"與"看",從而帶來第三組體現著張力共存的詞語:緊閉、捲曲、組合。這三組詞匯相互交織,組構了詩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詩歌沉摯、堅實、富有現代感的抒情基調;緊湊而充滿張力的語言;以及飽滿的節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麼,春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它是醒來,是第一次的誕生和再生,但也是慾望與沉迷的誘惑;是飛揚的歌聲與敞開的歡樂,也是沉滯的泥土與緊閉的肉體;是燃燒、分散、反抗,也是散亂之後新的組合與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詩人春心的萌動和詩心的勃發。黎明、早春、二十歲的青春三位一體,恰如光、影、聲、色的赤裸與感官的和思想的敞盪,它們共同等待新的組合的出現。

詩人感受到對立觀念的沖突:清醒/沉醉、沉滯/飛揚、根基/擺脫,通過與"春"相關的生動意象他們得以表現出來:綠色/火焰、擁抱/反抗、緊閉/赤裸、土地/花朵、泥土/歌、捲曲/伸入。詩人的情緒也在變化著,從暖風吹來的煩惱和歡樂,到緊張的痛苦。如窗和眼,他沉醉和觀看著;如鳥,他歌唱和期待著。這是對生命中的新生和強力沖動的迷戀與等待。

【無題】鄒荻帆

無題

整體感知

這首詩通過虛擬一種死後的情景──鮮血隨著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裡,滋潤著大地上的樹木和小草,而雪後的平原會出現天青、水綠、鳥飛、魚游的景象──來表達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本詩的主題是崇高、悲壯的,這類主題的寫作容易流於浮泛、空洞,但這首詩寫得堅實有力。

全詩共十五行,沒有分節,但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頭兩行是第一個層次,接下來的五行是第二個層次,隨後的七行是第三個層次,最後一行是第四個層次。

「我們將仆倒在這大風雪裡嗎?」起句是一個設問句,一下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讀者也許要問:詩人為什麼這樣問?「仆倒」「這大風雪」指什麼?請留意「這大風雪」里的「這」,指向了當前、眼下,給人以現場感。緊接著這個問句,詩人馬上給出回答:「是的,我們將。」十分簡潔、乾脆,以肯定的語氣強調了問句中的事實,把「我們將」從前句的疑問,轉化成後句的斬釘截鐵般的肯定。這是第一層,以虛擬的情景將死亡的問題提到讀者面前,這一層為全詩定的調子很高:昂揚、悲壯。

接下來,一個「而」字,既表轉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續上兩句而來:「溫暖的血∕將隨著雪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樹的根」「小草的須」「五月的河」里。這是第二層,是對開頭兩句主題的深化:死亡並不可怕,它會發生轉移。

隨後的八行,再次用一個「而」字起頭,將「雪後的平原」「袒露出來」。那是一個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後歸於寧靜的天地:天青、水綠、鳥飛、魚游……一派祥和安寧的美麗景緻。這是第三層,是對前面主題的延續和深化:烈士用鮮血換來了人民的和平。

最後一句,「風……」表面上是沿著「天」「水」「鳥」「魚」的思路寫「風」,但作者的筆鋒忽然一轉,「墓碑」驀地呈現在讀者眼前。這是第四層,是全詩的點題之句,堪稱點睛之筆,使詩意得以完全顯現。

問題探究

一、這首詩為何採用虛擬的情景?

這首詩以虛擬的情景展開全詩的詩境,充滿了奇特的浪漫主義想像:先是戰士壯烈地仆倒在大風雪裡,然後是鮮血隨著雪的融化而滋潤樹木和小草,再就是雪後的平原上一派安寧的景緻。全詩先後有四處表示將來的用法,把這些虛擬的情景勾聯起來:「將仆倒……」「將隨著……」「會袒露……」「將吹拂……」這種虛擬的方式,暗含著作者的悲壯之情和希冀之意。

二、這首詩里的象徵和隱喻各有什麼作用?

這首詩採用了象徵和隱喻的手法,使詩意變得含蓄、雋永,悲慨、懷念、平靜等等復雜的意緒包蘊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全詩意境的整體象徵和「大風雪」的比喻意義:全詩所構造的意境具有強烈的象徵意味,特別是「天青」「水綠」「鳥飛」「魚游」象徵著一派祥和寧靜的氛圍;「大風雪」寫的是自然景物,實則喻指現實殘酷的戰爭和災難,與之相應的「雪後的平原」喻指經歷劫難後的國土。須仔細體會這些象徵和隱喻的含義。

語言品味

這首詩的語言運用也頗值得玩味,重點是詩的句式和標點符號的使用。

這首詩的作者是20世紀40年代「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此詩具有「七月詩派」詩歌的某些特點:採用自由詩體,句式長短不一(最長的十二字、最短的二字),並善於將詩人的人格、情感等滲透到所書寫的對象中,把內心的情緒之流轉化為意象之流。全詩多處用復數第一人稱「我們」來傳達這股情緒之流,使詩情更富有感染力。

這首詩的標點符號的使用很有特點:首句十分突兀地用了「?」,給人以極大的震撼;第二行「是的,我們將」只有五個字,卻用了兩個標點「,」「。」,語氣非常簡潔有力。第七行末也用了「。」,表明情緒之流隨意象之流的中止;隨後,第九行末用了「,」,顯示了某種過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後一行的「……」,此時詩情已得到升華而戛然而止,給人一種言有盡、意無窮的效果。

一、作者簡介

鄒荻帆(1917—1995),湖北天門人。20世紀3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1936年發表長詩《做棺材的人》《沒有翅膀的人們》。抗戰開始後,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1938年湖北師范學校畢業後,在大別山、桂林、香港等地從事抗日救亡宣傳工作。1940年在重慶復旦大學外文系和經濟系學習。1948年初被迫去香港。解放後,一直從事文化文藝工作,任《文藝報》編輯部主任等職。鄒荻帆是抗戰開始後出現的「七月詩派」的重要詩人之一。他的詩屬於政治抒情詩系列,但比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政治抒情詩更注重詩的藝術性。他的主要詩集有《在天門》(1937年)、《木廠》(1938年)、《塵土集》(1937年)、《雪與村莊》(1941年)、《青空與林》(1943年)和諷刺詩集《噩夢備忘錄》(1948年)、《跨過》(1949年)等。解放後,有《總攻擊令》《走向北方》等五六本新的詩集出版。同時,他還有一些小說和譯作。

二、《無題》賞析(李玉昆、李濱)

詩人寫這首詩時,身在香港,而心卻向著人民解放戰爭。詩名「無題」,其實是一首英雄頌歌,是一首新鮮別致的政治抒情詩。從詩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它歌頌的是為人民的解放而戰斗犧牲的革命先烈。

這首詩的取材別具一格。它描寫的不是硝煙彌漫的戰場,而是大自然;它歌頌的不是英雄先烈們叱吒疆場的戰斗業績,而是英雄先烈流血犧牲的意義。而寫這意義又不是著眼於如何除舊,而是著眼於怎樣育新。這樣的取材本身就脫出了一般「英雄頌」的窠臼,而使人覺得異樣的新鮮,但同樣達到了歌頌英雄先烈的目的。

這詩的寫法也十分新穎。開頭用寫實的筆法突兀而來,自問自答,說我們將「仆倒在這大風雪裡」。沒有猶豫,沒有悲哀,沒有呼喊,沒有修飾。在樸素無華的描寫中,顯示著英雄先烈的視死如歸的本色。這種寫法就大不同平常。而接著,筆調突轉,用充滿浪漫主義情調的象徵手法寫了下去。作者撇開社會和人,而完全著眼於自然。說烈士的鮮血被大樹、小草、河流所吸收,雪融化後的平原上,是「天青/水綠/鳥飛/魚游」的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些形象,是獨具意義的實體,同時又是象徵性的。寫的是自然,而象徵的是社會。最後,以風吹拂著英雄的墓碑作結,留下裊裊餘音。如果先烈們真有所謂在天之靈,那麼面對這一派和平、安樂、生趣盎然的新世界,也將會發出快慰的微笑吧!這就使整首詩擺脫了一般政治抒情詩的套數,有了全新的意境。

這首詩的風格清新而含蓄。全詩表現著烈士犧牲的偉大意義,又沒有一個直接表現這種意義的字眼;詩中寫到英雄烈士的墓碑,但沒有鮮花,沒有默悼的人群,只有清風吹拂。詩人所寫的一切似乎都平平常常,但在這平常中卻包含著說不盡的意義。讀者讀了詩後,自會想到那「天青/水綠/鳥飛/魚游」的明朗的世界,是烈士們的鮮血和生命的結晶,而不是造物主的恩賜;讀者們更會想到,在青天下,綠水旁,在「英雄的墓碑」周圍的草地上,還有人在凝望著「英雄的墓碑」沉思默想……一首不足百字的短詩,能使讀者浮想聯翩,它的含蓄是可想而知的。

(選自《中國新詩百首賞析》,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三、關於「七月詩派」

「七月詩派」是20世紀40年代,在艾青的影響下以理論家兼詩人胡風為中心,以《七月》《希望》(主編均為胡風)、《詩墾地》(主編為鄒荻帆、姚奔)、《詩創作》等刊物為基本陣地而形成的詩人群,主要詩人有鄒荻帆、綠原、冀汸、阿壠、曾卓、孫鈿、牛漢等。他們的作品大多收集在胡風主編的「七月詩叢」(兩集共十八冊)、「七月新叢」與「七月文叢」的詩集中;1981年出版的《白色花》收錄了「七月詩派」二十位詩人的作品。這些詩人以革命現實主義觀念為指導,以自由詩體為基本的創作路子,其詩歌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國統區產生了巨大影響。

關於這個詩派的特點,綠原在《〈白色花〉序》里說:

首先,他們認為,詩的生命不是格律、詞藻、行數之類所可賦予的;從某種意義上講,詩在文字之外,詩在生活之中;詩在寫出來之前就蘊藏在客觀世界,在什麼地方期待、吸引和誘發詩人去尋找,去捕捉,去把握。詩又不是現成的,不是可以信手拈來,俯拾即是的;它執拗地在詩人眼前躲閃著,拒絕吹噓「倚馬千言」的神話,尤其拒絕虛假的熱情和僥幸的心理,要求詩人去發掘,去淘汰,去醞釀,去進行嘔心瀝血的勞動。然而,詩人的主人公正是詩人自己,詩人自己的性格在詩中必須堅定如磐石,彈躍如心臟,一切客觀素材都必須以此為基礎,以此為轉機,而後化為詩。不論字面有沒有「我」字,任何真正的詩都不能向讀者隱瞞詩人自己,不能排斥詩人對於客觀世界的主觀抒情;排斥了主觀抒情,也就排斥了詩,因此詩中有希望,有歡快,有喜悅,也有憎恨,有悲哀,有憤怒,卻決沒有冷淡的描繪或枯燥的議論。

其次,他們認為,自由詩的形式並非如它的反對者們所設想,沒有規律可循,愛怎麼寫就怎麼寫。恰巧相反,詩人十分重視形式,正因為他重視內容,重視詩本身。形式永遠是活的內容的形象反映,必須為內容所約制,不可能脫離對內容進行發掘、淘汰、醞釀的創作過程而先驗地存在。因此,詩的形式應當是隨著內容一齊成熟,一齊產生的;如果把後者比做靈魂,形式便是詩的肉體,而不是可以隨便穿著的服裝。因此,詩的形式就不單純是一般意義上的形式,而是和內容不可分割地成為整個詩的有機的組成部分。內容創造形式,有時也會破壞形式;形式表現內容,有時也會窒息內容。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才是詩的極致。

……對於20世紀40年代的這一批文學青年,詩不可能是自我表現,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娛樂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對於他們,特別是那些直接生活在戰斗行列中的詩人們,詩就是射向敵人的子彈,詩就是捧向人民的鮮花,詩就是激勵、鞭策自己的入黨志願書……他們堅定地相信,在自己的創作過程中,只要依靠時代的真實,加上詩人自己對於時代真實的里程和態度的真實,才能產生藝術的真實。

【川江號子】蔡其矯

這首詩源於作者游歷長江的感受,藉助於對江上號子的動人的刻寫,表達了對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蘊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詩中,號子和船夫兩種形象融為一體,共同塑就了一尊強悍而悲壯的生命雕像。

全詩共二十行,沒有分節,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前面九行為第一部分,寫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號子;隨後的七行為第二部分,寫搏鬥在急流上的船夫;最後四行為第三部分,作者發出了幾許無奈的感慨。詩的原稿的末尾本來還有幾句:「歌聲遠去了,∕我從沉痛中蘇醒,∕那新時代誕生的巨鳥,∕我心愛的鑽探機,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聲∕回答你的呼籲」,作者後來把它們刪去了,用省略號留給讀者不盡的想像和餘味。

此詩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將川江號子的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現了出來;隨後兩行中的「萬丈斷崖」和「飛箭般的船」,交代號子的「源地」,凸顯了號子的陡峭與迅疾。接下來的三行指明了號子的去向——「從懸岩到懸岩,∕從漩渦到漩渦」,它們在結構上與前三行相同,寫到號子的「回聲」的「震盪」,裡面滲透著悲音,「懸岩」和「漩渦」進一步烘託了號子的曠遠與激越。接著的三行,先用「吆喝」「長嘯」使號子具體化,然後用一個比喻「有如生命最兇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後面的「流來,流來」,恰好與江、號子同時取得了聯系)地將號子與生命勾聯起來。

這一部分從不同側面刻寫了川江號子的氣勢,及其帶給詩人的聽覺上的震撼。「你」的使用,創設了詩人與船夫之間的對話關系,末了以「向我流來,流來」,將號子的宏大音流引向了「我」。接下來的第二部分,便自然地轉入了「我」的視角。

第二部分連續用四個「我看見」,將「攝像鏡頭」直接轉向號子的發出者——船夫。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簾,接著目光移向船上的「槳」,最後聚焦於槳邊的人。詩人用兩個比喻「眼中的閃電」、「額上的雨點」,來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駛。很快,「雨點」的意象轉化成船夫們「千年的血淚」,詩人的感受也隨之升騰:那些「終身搏鬥在急流上的英雄」,「寧做瀝血歌唱的鳥,∕不做沉默無聲的魚」,傳達了船夫們充滿悲慨的心聲。

詩的最後四行(即第三部分),忽然插入「但是幾千年來」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轉折,又承續前面三行的意緒;隨後的一個設問句「有誰……」,進一步渲染了川江號子的孤寂與悲慨

熱點內容
螞蟻與西瓜的故事 發布:2024-11-18 22:35:33 瀏覽:696
崔成語 發布:2024-11-18 22:35:32 瀏覽:547
以顧開頭的成語 發布:2024-11-18 22:26:22 瀏覽:24
形容休息的成語 發布:2024-11-18 22:14:08 瀏覽:91
zi的成語 發布:2024-11-18 22:03:10 瀏覽:839
連字的成語 發布:2024-11-18 21:33:20 瀏覽:538
關於時間管理的小故事 發布:2024-11-18 21:27:09 瀏覽:539
成語樹什麼 發布:2024-11-18 21:25:42 瀏覽:118
玫瑰花成語 發布:2024-11-18 21:02:26 瀏覽:967
有豹成語 發布:2024-11-18 20:57:48 瀏覽: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