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舒婷賞析
思念
http://..com/question/18179496.html?fr=qrl3
致橡樹
http://..com/question/34886184.html?fr=qrl3
雙桅船
http://lwcool.com/read/newsfile/2007/8/22/2007822_lwcool_43103.html
http://www.18e.com/contentpublish/news_detail.php?id=15005&nowmenuid=27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http://www.dadiwan.com/Article/a/200711/492.html
始祖鳥
http://..com/question/13906139.html?fr=qrl3
神女峰
http://blog.cbe21.com/user1/1208/archives/2007/27752.shtml
呵,母親和讀給媽媽的詩
http://..com/question/41206985.html
她的著名詩篇《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①從此變得家喻戶曉,至今仍然經常入選大學和中學課本: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
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
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
我是干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灘上的駁船,
把纖繩深深
勒進你的肩膊;
——祖國啊!
這樣的詩作,在當時之所以引起極大的轟動,是由於,第一,在「四人幫」文化專制時期,詩歌只能表現慷慨激昂的,其實就是「假大空」的感情。祖國的一切都應該是輝煌壯麗的,而在舒婷的詩里,卻並沒有迴避祖國仍然沒有徹底改變貧困和落後的局面。「老水車」是古老的工具,「熏黑的礦燈」則更提示著原始的勞動方式,而且是在「歷史的隧洞里」,千百年來沒有變化。「蝸行」是勞動者的形象,同時也是歷史緩慢進展的形象。「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顯示了破敗,不僅是生產,而且還有整個社會生活。下面的意象「駁船」,「淤灘」上的,給「歷史的隧洞」又加了一份沉重。最後兩個意象更富感性——「纖繩」和「勒進肩膊」。這是總結的一筆,把祖國苦難的歷史轉化為當代人的感受,不是一般的苦難,而是帶著深沉的痛楚的感覺。這完全是用感性形象來調動讀者的感情,不像十年浩劫時期的詩歌那樣充滿了抽象的口號。第二,這首詩的想像很大膽,老水車、礦燈、駁船、纖繩等等並沒有被當作外在的對象,而是當作了詩人自我。從表面上看,好像不太通順,但是,卻更能讓讀者想像到詩人對祖國苦難的切膚之痛。第三,這種具有切膚之痛的意象不是單一的,而是成系列的,意象之間不是按散文的語法和邏輯順序連貫的,而是時而若即若離,時而疊加,造成了感情層層深化的感覺。第四,這首詩雖然不迴避苦難和沉重,但是,也並不陷於苦難和沉重,相反,她以相當明麗的語言寫出了古老的祖國在新時期的希望: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
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
是緋紅的黎明
正在噴薄;
——祖國啊!
同樣是一系列意象的並列,其間有矛盾(理想和蛛網,古蓮和雪被,眼淚和笑渦)、有單純的激情(起跑線、黎明),在這里,我們甚至可以感受到舒婷的深刻。可貴的是,她的熱情並不盲目,而是相當誠實而且清醒的,這表現在她對自己這一代青年的認識上。她在詩的最後,概括自己這一代人是「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如果舒婷的詩歌都是這樣一種風格,在當時就不會引起那麼激烈的爭執了。按傳統詩歌理論,詩歌表現的應該只能是集體的、人民的感情,詩人的自我,不應該在詩中有突出的地位。而舒婷詩中的自我,往往有一種憂郁的情調,更多地表現出對自我、對個人情緒的關懷。有時,她明顯地迴避流行的豪邁。她在詩中公開表示蔑視那種「佯裝的咆哮」,同時也厭惡某種「虛偽的平靜」。不管某種隱私的沉寂還是痛苦,她都認真地關切。因而,她時常表現出某種個人的低回。她抒寫沉默和孤寂,流露出對人的心靈的溝通的追求:
贈②
在那些細雨霏霏的路上
你拱著肩,袖著手
怕冷似地
深藏著你的思想
你沒有覺察到
我在你身邊的步子
放得多麼慢
如果你是火
我願是炭
想這樣安慰你
然而我不敢
……
當你向我袒露你的覺醒
說春洪重又漫過了
你的河岸
你沒有問問
走過你的窗下時
每夜我怎麼想
如果你是樹
我就是土壤
想這樣提醒你
然而我不敢
這樣溫婉的、無言的心靈的溝通,在那以階級斗爭為綱,人與人之間充滿了戒備和懷疑的年代是罕見的。如此精緻的心靈的脈搏,無疑為新詩打開了一片嶄新的天地,帶來了一股新風。在詩壇長期只允許歡樂,任何痛苦都被定性為「資產階級」的年代,她卻不厭其煩地抒寫人與人之間由不能溝通造成的深沉的苦難。在愛情、友誼都會受到批判的年代,她不惜用濃墨重筆來傾情贊美,但她強調,不管什麼樣深厚的感情,都不能有任何人身依附,人的價值和尊嚴,都必須建立在人格獨立的基礎上。她的《致橡樹》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代表。許多讀者以為這是一首愛情詩,這樣的理解可能太狹隘了。在這首詩里強調的是,不管感情多麼相通,不管對方多麼偉岸、多麼高大,都不能「借你的高枝抬高自己」: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在舒婷看來,「這才是偉大的愛情」。這事實上遠遠超越了狹隘的愛情,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默契和理解,是一種相互獨立的精神。其意義相當於一種新時代的人格獨立宣言。這在習慣於吶喊的詩人和論者看來簡直有點大逆不道。不少參與論爭的文章之所以火氣很大,原因大概在於他們覺得他們視為神聖的美學原則遭到了褻瀆。
舒婷的詩就在這樣的討論中迅速擴展到全國,不但成為詩歌解放的信號,而且成為改革開放初期思想解放的論題。
誰也沒有預想到這個歷史的任務竟然由一個黃毛丫頭(和她的同輩詩人)承擔起來。舒婷只有初中畢業文憑,有時也不免給偏愛她的讀者以曇花一現的憂慮。但是在她後來的作品中,尤其是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她對自我和生命有了不少更加深刻的發現。這一切無疑在她個人的創作歷程上標志著新的高度,像《神女峰》③就是可以列入二十世紀新詩經典之作的。幾乎所有的詩人和作家寫到長江三峽這個自然景觀的時候,都以濃重的筆墨贊揚愛情傳說,舒婷卻對之發出了疑問:
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
人間天上,代代相傳
但是,心
真能變成石頭嗎
為眺望遠天的杳鶴
而錯過無數次春江月明
沿著江岸
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
正煽動新的背叛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這就把人的價值、女性的價值,推向了新的高度。堅貞的愛情傳說,其實忽略了女性的生命。傳統美德的象徵,不過是石頭而已,人才是最重要的,哪怕是一夜的痛哭,也比千年的景仰更有價值和尊嚴。
她一出現就比較成熟的風格並沒有把她的自我監禁起來,她的才華和活力使她沒有不斷重復自己、模仿自己。她不時發表超越已有成就的詩作,令熱愛她的讀者驚喜。
http://df169.com/swyw/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