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菊鄭谷
1. 結合鄭谷的《菊》,對「由來不羨瓦松高」一句進行簡要賞析
答案】(1)沾滿晨露的叢叢秀菊濕潤晶瑩,含露綻放,散發出縷縷幽香,飄滿了水池岸回邊。(想
象合理,描寫形象,答能再現詩句所描寫的畫面即可計分,否則酌情扣分)
(2)示例l:詩人採用對比手法,將菊花與瓦松作比,突出表現了菊花雖生長在低窪之處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了人們的品質。
示例2:詩人採用擬人的手法,將菊花人格化,用「不羨」更形象地表現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榮利的品質。
【解析】這是一首詠物詩。作者詠菊,通篇不著一菊字,但句句均未離開菊,從菊的貌不驚人,寫到人們愛菊,進而寫菊花的高尚品格,點出他詠菊的主旨。這首詠菊詩是詩人托物言志的,用征手法寫出了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尚品格。
2. 七言絕句《菊》(鄭谷)的賞析
菊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 由來不羨瓦松高。 這是一首詠物內詩。容作者詠菊,通篇不著一菊字,但句句均未離開菊,從菊的貌不驚人,寫到人們愛菊,進而寫菊花的高尚品格,點出他詠菊的主旨。很明顯,這首詠菊詩是詩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種象徵手法。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雜草。菊,僅從其枝葉看,與蓬蒿有某些類似之處,那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公子王孫,是很容易把菊當作蓬蒿的。詩人劈頭一句,就告誡他們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並論。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有高屋建瓴之勢,並透露出對王孫公子的鄙夷之情。作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鬢毛」,緊承首句點題。每年陰歷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和賞菊的習慣,飲菊花酒,佩茱萸囊,還采擷菊花插戴於鬢上。詩人提起這古老的傳統風習,就是暗點一個「菊」字,同時……
3. 誰知道怎麼翻譯鄭谷《菊》
1、譯文:
(奉勸)王孫們,可不要(再輕率地)把菊花比作蓬草與蒿萊,(你們知道嗎) 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會將菊花採摘下來,插戴在耳邊。菊花生活在池塘邊,在露水蒙蒙的秋日,四溢著馨香,(是的,菊花處境雖很糟糕,)但它可是向來不艷羨那沒有根底表面上看起來卻高高在上的瓦松啊!
2、原文:
菊
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折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3、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作者詠菊,通篇不著一菊字,但句句均未離開菊,從菊的貌不驚人,寫到人們愛菊,進而寫菊花的高尚品格,點出他詠菊的主旨。很明顯,這首詠菊詩是詩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種象徵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