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賞析 » 戲劇賞析搞

戲劇賞析搞

發布時間: 2022-10-07 01:12:23

1. 如何欣賞戲劇藝術主要內容

?一、戲劇概說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當眾表演情節、顯示情境的一種藝術。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等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戲劇(英drama)即指話劇。戲劇多由古代的宗教禮儀、巫術扮演、歌舞、伎藝演變而來,後逐漸發展為由文學、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有機組成的綜合藝術。其基本要素是情節性的動態造型,通過從空間到時間、從視覺到聽覺對觀眾的多方面作用,引起演員與觀眾、觀眾與觀眾之間反復交流,進入集體的心理體驗。

二、戲劇的分類

??戲劇按作品類型可分為悲劇、喜劇、悲喜劇、正劇等;按題材內容可分為歷史劇、現代劇、情節劇、哲理劇、寓言劇、童話劇等。

??中國傳統戲曲在理論上並沒有悲劇與喜劇的分類,但為世人熟知的戲曲中仍不乏接近於西方悲劇與喜劇特性的優秀作品。在西方戲劇史上,一般認為悲劇主要表現主人公所從事的事業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惡勢力的迫害及本身的過錯而致失敗,甚至個人毀滅,但其精神卻在失敗和毀滅中獲得了肯定。古希臘悲劇發源於祭祀酒神儀式,大多取材於神話、傳說和史詩;英國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以充分的激情表達了人文主義的人生理想和生活願望;17世紀的法國古典主義悲劇,提倡理性,維護君主制度,藝術上規范、和諧、典雅;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悲劇大多直接描寫當時社會的現實生活,著重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並打破悲劇、喜劇的嚴格界限;19世紀產生了具有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的社會悲劇。悲喜劇兼有悲劇和喜劇成分,通常具有喜劇的圓滿結局。

??喜劇一般以誇張的手法、巧妙的結構、詼諧的台詞及對喜劇性格的刻畫,引人發出不同含義的笑,來嘲笑丑惡、滑稽的現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喜劇沖突的解決一般比較輕快,往往以代表進步力量的主人公獲得勝利或如願以償為結局。由於描寫的對象和手法的差別,一般分為諷刺喜劇、抒情喜劇、荒誕喜劇、鬧劇等樣式。歐洲最早的喜劇是古希臘喜劇;16世紀至17世紀以莎士比亞和莫里哀的喜劇作品為代表;18世紀義大利的哥爾多尼和法國的博馬舍是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喜劇的代表;19世紀俄國的果戈理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喜劇作品具有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現代西方有些作家在創作喜劇作品時則常把世界、人生、歷史、自我作為嘲弄對象,刻意表現整體性的荒誕和滑稽。正劇的特徵是不受古典主義創作原則的束縛,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兼有悲、喜劇因素,能更真實、更直接地表現普通的社會生活形態。正劇理論的首創者是狄德羅,他稱正劇為「嚴肅的喜劇」。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部分作家從反對封建專制和教會黑暗,宣傳市民階級的社會理想和生活願望的需要出發,提倡正劇創作。19世紀以後,這種被稱為「嚴肅戲劇」的正劇成為戲劇的主要類型之一。戲劇文學是劇本的泛稱,兼指研究劇本創作的理論。我們以下所論述的戲劇文學鑒賞,主要指的就是對供舞台表演使用的劇本的鑒賞。

??三、戲劇的歷史

??對戲劇文學鑒賞,首先要分別對古、今、中、外戲劇的各自特徵有個清晰的了解,明確鑒賞的重點,把握鑒賞的要領。

??中國的戲劇,古、今差別很大。古代戲曲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通稱為「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以及各種地方戲。現代戲劇主要指20世紀以來由我國作家創作和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其中以話劇為主體。元雜劇、明清傳奇和清中葉以後的地方戲是我國古代戲曲的三個輝煌的代表劇種。

??元雜劇的發展與繁榮,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成為當時最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元雜劇最基本的結構形式是四折一楔子。關漢卿是元雜劇藝術的奠基人,他一生共創作67種雜劇,《竇娥冤》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馬致遠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和散曲作家,他一生共創作雜劇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王實甫是元雜劇的著名作家,著有雜劇13種,《西廂記》是其代表作。從嘉靖到崇禎年間,明人傳奇創作盛極一時,涌現出湯顯祖、凌氵蒙初、馮夢龍等一大批作家,其中湯顯祖的《牡丹亭》最為著名。

??清代劇壇上有「北孔南洪」的說法,所謂「北孔」即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南洪」指的是《長生殿》的作者洪 。人們把《桃花扇》與《長生殿》譽為明清傳奇的壓卷之作。中國話劇指的是中國現代戲劇的代表和主體。話劇是一種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戲劇。中國話劇誕生於20世紀初,在當時稱「新劇」或「文明戲」,後受西歐戲劇影響,又稱「愛美劇」或「白話劇」,1928年由洪深提議定名為話劇。田漢是中國現代話劇的一代宗師。曹禺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最傑出的戲劇藝術大師,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人物。田漢創作了大量戲劇,如《名優之死》《蘇州夜話》《江村小景》《回春之曲》《獲虎之夜》等;曹禺一生創作劇本10多部,主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曹禺的話劇創作把我國的話劇藝術推向了一個新高潮。

【鑒賞方法】

??一、了解主要矛盾沖突

??理清矛盾沖突的線索(如何產生矛盾沖突——產生了何種性質的矛盾沖突——矛盾沖突發展進程如何),就完整地鑒賞了戲劇文學的主要情節。

??二、鑒賞戲劇語言

??戲劇語言是構建劇本的基礎。主要包括人物語言和舞台說明。人物語言也稱台詞,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這是人物心理活動與行為動作的外觀,由此展開戲劇沖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戲劇主題;舞台說明是一種敘述性質的語言,主要用來說明人物的動作、心理、劇情發展的布景、環境、人物之間的關系等,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戲劇的情節。盡管舞台說明是戲劇文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同人物語言相比,它起輔助說明的作用,因此,鑒賞戲劇文學,更要緊的是品味人物語言。品味人物語言,應關注以下三方面:

??1?品味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因為個性化的語言能准確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所謂個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齡、身份、經歷、教養、環境等影響而形成的個性特點。戲劇文學中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尤其重要。優秀的戲劇人物語言往往三言兩語就能把人物個性展示出來。

2?品味富有動作性的人物語言,即戲劇沖突中人物之間的動作沖突或人物內心活動。

??我們常說的「行由心指」「言為心聲」,就是說人物的內心世界必定通過言、行表達出來,這種顯示動作性的語言,出自人物內心,因而能展示人物豐富的心理境界。

3?品味人物語言中蘊涵的豐富的潛台詞,也就是「言外之意」「話外之音」。

??這是話語字面意思以外的一種深層意義。優秀的台詞往往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給人以深廣的想像空間,能起到一石多鳥之效。

??三、在鑒賞戲劇沖突、品味戲劇語言的基礎上,不應忽視對戲劇人物形象的鑒賞

??1?欣賞戲劇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關注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

??同一個人物的性格是多側面的,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徵,因此,在欣賞人物形象時,首要的是抓住其主要性格特徵。

??2?要揣摩人物的語言。

??戲劇中人物的語言是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重要載體。

??3?要順著劇情發展的線索,理清人物性格發展變化的心路歷程。

??理清人物性格發展變化的心路歷程,才稱得上對戲劇人物形象比較全面的鑒賞。

結合事例來分析一下:
(1) 理清人物關系,把握矛盾沖突。
矛盾沖突是戲劇的一大要素,矛盾是人物構成的。要把握矛盾,必須理清人物關系。
例:試舉例分析戲劇人物性格
------舉例分析《雷雨》中周朴園的性格。
分析:要做好這個題目,必須首先理清戲劇中周、魯兩家人物之間都存在著什麼樣的關系。《雷雨》中有周朴園與魯侍萍的矛盾、周朴園與魯大海的矛盾、魯大海與周萍的矛盾、魯侍萍與周萍的矛盾等,這些矛盾沖突構成了復雜的戲劇沖突。在周、魯兩家八個人物之間存在著夫妻、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兄弟、兄妹和主僕之間的多種關系,這些關系層次交叉,互相牽連,產生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和階級對立。這一悲劇深刻反映了社會的階級剝削、階級壓迫,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階級對立,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罪惡。在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以周朴園為代表的資本家與以魯侍萍為代表的下層勞動人民,資本家與工人的階級沖突是最本質的沖突。這個矛盾的存在、發展,決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但是,我們在分析人物時,不能僅僅抓住主要的矛盾說周朴園虛偽、冷酷就萬事大吉;因為周朴園與他人存在多種關系,不可能不影響他的思想性格,所有他應該是復雜的,我們在分析時必須注意他的復雜性,才能全面准確地做答。
(2)品味人物語言,把握人物形象。
戲劇語言是另一大要素,人物性格和關系主要靠語言展現,必須仔細品位。
戲劇人物語言有這些主要特點:高度個性化;豐富的潛台詞;富於動作性。
A、把握個性:個性化語言是指人物的語言符合並表現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麼人說什麼話;聽其聲則知其人。個性化語言,是刻畫人物達到合理性、真實性的重要手段。
例: 《竇娥冤》中,在押赴刑場上,竇娥要求劊子手走後街不走前街,這一細節對塑造竇娥形象有什麼作用?
【倘秀才】則被這枷紐的我左側右偏,人擁的我前合後偃。我竇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劊子雲〕 你有甚麼話說?
〔正旦唱〕 前街里去心懷恨,後街里去死無冤,休推辭路遠。
〔劊子雲〕 你適才要我往後街里去,是什麼主意?
〔正旦唱〕 怕則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見。
〔劊子雲〕 你的性命也顧不得,怕他見怎的?
〔正旦雲〕俺婆婆若見我披枷帶鎖赴法場餐刀去呵,
〔唱〕 枉將他氣殺也么哥,枉將他氣殺也么哥。告哥哥,臨危好與人行方便。
分析:高明的戲劇家,常常善於捕捉生活細節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縱觀全劇,作者在刻畫竇娥反抗性格的同時,也注意逐一展現人物性格中溫順善良的另一側面。這折戲中寫她赴刑場時,求劊子手走後街不走前街的細節,可見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竇娥想到的還是如何不使年邁孤寂的婆婆傷心。劇作家越是刻畫她的善良,就越發顯出她的冤屈,她的反抗和抗爭也就越令人同情。因此,這一細節的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其豐滿動人,使劇作對封建社會的批判也更為有力。
B、挖掘深意:潛台詞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實際上是語言的多意現象。「潛」,是隱藏的意思。即語言的表層意思之內還含有別的不願說或不便說意思。潛台詞不僅充分體現了語言的魅力,而且通過它還可以窺見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例:《雷雨》中,魯侍萍「你是萍,……憑什麼打我的兒子?」這句台詞中有什麼變化?這樣的變化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心理?
魯大海 (掙扎) 放開我,你們這一群強盜!
周 萍 (向外人們)把他拉下去!
魯侍萍 (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什麼打我的兒子?
分析:這里魯侍萍的語言,有言外之意,有未盡之言。這里三個「 píng」字,各有其含義,「萍」是母親的呼喚,親情的體現。其含義是:你是我的親兒子,大海的親哥哥,你不能打自己的同胞兄弟啊……但這時侍萍很快意識到,周萍的地位、周萍所受到的教育,不容周萍承認這樣地位低下的母親,不能說破他們的骨肉關系,也分明感受到了階級對立的尖銳,於是抑制住痛苦感情,用諧音字來掩飾。充分表達了魯侍萍當時痛苦、失望和憤恨的愛憎交織的復雜思想感情。

C、想像補充:動作語言也叫情節語言,是指人物的語言流向(人物語言間的交流和交鋒)起著推動或暗示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它不是靜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節發展中內在力的體現。
例:《驚夢》中「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從這段唱詞中可以看出人物怎樣的特徵?
分析:她先是沉思,繼而整理飾物,接著側身斜視,驚訝地發現自己被鏡子偷映進去,然後徐步香閨。這段唱詞包含了許多漂亮的表演動作:轉身、抖袖、碎步、凝神等。
(3)細讀舞台說明,了解戲劇劇情。
舞台說明:是幫助導演和演員掌握劇情,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點的有關說明。說明的內容有關於時間、地點、人物、布景的,有關於登場人物的動作、表情的,有關於登場人物上場、下場的,有關於「效果」的,有關於開幕、閉幕的等等。
例:《雷雨》開頭一段「舞台說明」的作用是什麼?
〔午飯後,天氣很陰沉,更郁熱,潮濕的空氣,低壓著在屋內的人,使人成為煩躁的了。
〔朴園點著一隻呂宋煙,看見桌上的雨衣。周朴園:(點著一支呂宋煙,看見桌上的雨衣,向魯媽)這是太太找出來的雨衣么?
魯侍萍:(看著他)大概是的。
周朴園:不對,不對,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舊雨衣,你回頭跟太太說。
分析:這段「舞台說明」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舞台氣氛。這種氣氛同劇情緊密配合,烘託了人物的煩躁、郁悶不安的情緒,預示著一場雷雨的到來。不僅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務,而且感染了讀者或觀眾,也隨之產生一種壓抑感。這一點跟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是相同的。

2. 莎士比亞戲劇作品及賞析

莎士比亞的歷史劇表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政治思想:主張改革,抑制貴族和教會勢力,反對社會動亂和封建內戰,主張重用有才能的新貴,反對資產階級的個人野心和對權力的貪欲。主張開明君主統治,對內能使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對外則能戰勝敵國,維護民族與國家的獨立。莎士比亞的系列歷史劇為世界戲劇史上所罕見。
1、哈姆萊特是古代丹麥的一個王子,他是一個人文主義形象,這和他在「威登堡大學」里所受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系。
2、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義的影響,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樣完美。而現實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個思想家那樣地思考許多哲學問題,卻找不到答案。於是他要為父報仇,可是他內心又是矛盾,因為他想的不光只是為父報仇,而是扭轉整個乾坤。在這樣艱巨的任務面前,他想要行動也行動不起來。
3、性格過於內向、審慎及單槍匹馬的處境,使他感到猶豫,造成他行動上的延宕。因此最後只能是與敵人同歸於盡。
4、他的悲劇既有罪惡勢力過於強大的客觀原因,也有其內存性格弱點的主觀原因。所以,哈姆萊特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哈姆萊特》的題材、故事情節、主題思想。哈姆萊特和克勞狄斯的斗爭反映了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和反動的封建王權之間的斗爭。哈姆萊特是悲劇的中心人物,典型的新興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家。哈姆萊特的性格發展史。「歡樂的王子」、「憂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動的王子」是統一的。哈姆萊特的憂郁和延宕的意義。哈姆萊特的性格特徵是富有感情和思想,勇於探索,善於分析,但思慮多於行動,剖析偏於哲理。脫離群眾的孤軍作戰是哈姆萊特悲劇的重要根由。哈姆萊特的典型意義。「血腥的國王」克勞狄斯的形象、奧菲麗亞的形象以及雷歐提斯的形象。從正反兩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他譴責封建貴族爭權奪利給國家造成的內亂,認為通過道德改善可以產生開明君主,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與理想的社會制度。
莎士比亞將這一單純為父復仇的故事,改變唯一出反映特定社會矛盾的傑出悲劇。股市講述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德國人文主義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學求學,父死回國送葬,回國後,他見到的是叔父篡奪王位並與母親匆匆結婚,滿朝文武向新王諂媚,他深深感到抑鬱和痛苦。這時,父親鬼魂出現,告訴他自己實際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謀殺。王子為了證實鬼魂的話和逃避仇人的監視,假裝精神失常。篡位者對此十分懷疑,就派哈姆萊特的兩個老同學和御前大臣的女兒——他的情人去試探他的隱秘,這都被哈姆萊特一一識破了。為了證實謀殺者的罪行,哈姆萊特安排了一場「戲中戲」,劇情與其父被謀殺的情形十分相似。這是謀殺者驚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這時,王後受其夫指示,找王子談話,談話間,哈姆萊特發現帷幕後有人偷聽,就把劍將他刺死,原來是御前大臣,他情人的父親。無辜的姑娘既失去了父親,又失去了王子的愛情,應此瘋癲,墜河而死。新王決心除掉哈姆萊特,設計派他出使英國,以便借刀殺人。但這一陰謀也被王子識破,他中途折回丹麥。新王又生一計,讓御前大臣之子與王子比劍,暗中備下毒劍毒酒。比賽中,哈姆萊特被毒劍刺中,又用毒劍刺中了新王和御前大臣之子,王後也因誤飲毒酒身亡,四人同歸於盡。哈姆萊圖臨死前囑咐好友繼續他未完成的事業。
哈姆萊特是一個性格非常復雜的人物,他對社會現實善於觀察和思考,並曾經懷著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願望。但他對人類的信念突然被他母親和叔父的偽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間原來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微賤者費盡辛勤換來的鄙視」。他對丑惡現象的深惡痛絕和對現實生活的無能為力,和他無法解脫的內心深層的痛苦,這種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To be, or not to be」這一震撼了數代人靈魂的問題。這一問題很難完全譯成中文。它包含著「活著還是死去」、「生存還是毀滅」、「忍受下去還是反抗」等種種含義。正是由於無法對這一問題做出明確的回答,哈姆萊特才長期躊躇和拖延著他早應採取的復仇行動,關於這種說法曾經有過不同的看法和爭論。有人說,這是由於他「生性猶豫,缺乏行動,所以失敗」;有人說他「天生患有憂鬱症」,用歌德的話來說就是由於他「軟弱性,缺乏魅力」;俄國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則認為:「哈姆萊特天生純粹是內在的、冥想的、主觀的、生來富於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變要求它的,卻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動;召喚他從空想的世界中走出來,到現實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氣質完全不同的行動的世界中去。」其實,以上這些都是復仇行動所以延宕的原因。此外,恐怕還應加上他對母親的下意識的眷戀,對殺死叔父後自己所承擔的責任的恐懼等等。另外,這種延宕同時也是出於戲曲情節和沖突的規定性和需要。
總之,《哈姆萊特》是一出悲劇,一出讓人無法忘記的悲劇。
莎士比亞的戲劇,塑造了一系列概括性強、具有獨特個性並且在矛盾中發展的典型人物形象。他的許多著名悲劇人物,不論是思想深刻周密、憂郁沉思的哈姆萊特,剛正不阿、單純輕信的奧塞羅,含冤負屈、悲苦無告的李爾王,權勢熏心、傲慢殘酷的麥克白,心胸坦盪、動機純良的勃魯特斯,或者是勇敢堅強、品質高尚的安東尼奧,都是埃斯庫羅斯戲劇里的巨人式的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給人以難以磨滅之深刻印象。
莎士比亞生活在封建制度開始瓦解,新興資產階級開始上升的大轉折時期。當時中世紀以宗教神學為代表的蒙昧主義思想走向沒落,資產階級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世界觀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義在社會文化思潮中開始占據統治地位。莎士比亞則以他的劇作,大膽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殘酷黑暗及對人性的禁錮,強烈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希望建立新型的社會關系和倫理思想的要求,為人文主義在英國和歐洲的傳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莎士比亞的許多劇作都遺失了,流傳下來的只有三十七個,研究者將他的創作按思想和藝術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
人文主義(也叫人本主義)是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人文主義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張一切以人為本,以此來反對羅馬教會所代表的神權的絕對統治。針對教會認為人生是苦難和罪惡的邪說,人文主義反對禁慾主義和來世思想,肯定現世生活,歌頌愛情和個性解放;針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人文主義提倡理性,認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因而有權追求知識,探索未知,了解自然和研究科學;針對封建壓迫和封建等級制度,人文主義鼓吹仁慈、博愛,歌頌純真的友誼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險精神。總之,人文主義反映了新的時代精神,它體現了意氣風發、朝氣蓬勃和樂觀進取的精神,同時,也表現出了巨大的創造力。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最早的國家是義大利,同時,它也是人文主義文學的誕生地。由於得天獨厚的條件,義大利得開風氣之先。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就是在十四世紀的義大利首先興起,成為這個運動的中心。這個時期在文學方面有詩人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法國的拉伯雷和西班牙的塞萬提斯,而英國當屬我們這本書的主人公——戲劇之王莎士比亞。
藝術的復興和文學的復興是相輔相成的,文藝復興也必然少不了藝術。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當之無愧為這個時代的大師。除此之外,各個國家在建築、雕塑等方面也都有了重大的突破。
哲學與科學在這個世界大變革的時代也不甘寂寞,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伊拉斯謨與馬基雅維利的哲學思想不但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而哥白尼、布魯諾、第谷、開普勒、以及伽利略這些偉大科學家的出現又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認識,人們在享受著文學與思想的飛躍與升華的同時,感受到了地球並不是我們的惟一,太陽並不是我們的奴僕,這是一個怎樣偉大的時代呀!
一言以蔽之,文藝復興宣告了中世紀的結束和現代社會的誕生。

3. 戲劇鑒賞的方法有哪三種

1、戲劇語言

戲劇語言是戲劇的基礎,無論是說明劇情、過場連接,還是展示沖突、刻畫人物,都離不開戲劇語言,理解戲劇語言在劇作中的作用,對把握全劇至關重要。

2、戲劇結構

戲劇結構是劇本題材的處理、組織和設置安排,一般包括對事件的處理,如分幕分場;戲劇沖突的組織設置,如戲的開端、進展、高潮、結局;人物關系及人物行動發展的合理安排等。

戲劇結構從縱向來看,一部劇作里有的是一條線索,有的除主線之外,還有一條或兩條副線;從橫向來看,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說法,話劇分為頭、身、尾三部分;戲曲則講起、承、轉、合部分。

戲劇結構從縱向來看,一部劇作里有的是一條線索,有的除主線之外,還有一條或兩條副線;從橫向來看,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說法,話劇分為頭、身、尾三部分;戲曲則講起、承、轉、合部分。

3、戲劇沖突

戲劇沖突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矛盾關系和人的內心矛盾的特殊藝術形式,來源於拉丁文conflitus,可譯為分歧、爭斗、沖突等;

同時也是戲劇中矛盾產生、發展、解決的過程,由戲劇動作體現出來,從戲劇沖突中可以帶出人物的性格與劇本的立意。

戲劇沖突是構成戲劇情境的基礎,是展現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質,揭示作品主題的重要手段。戲劇沖突在作品中的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①可能表現為某一人物與其他人物之間的沖突,有人把這種方式稱之為外部沖突。

②也可能表現為人物自身的內心沖突,有人把它稱為內部沖突。戲劇沖突的這兩種方式,有時各自單獨展開,有時則交錯在一起,相互作用,互為因果。

③還可能表現為人同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也需要戲劇化。


(3)戲劇賞析搞擴展閱讀

戲劇與戲曲

①「戲」字在幾千年前的商周鼎文中就出現了,意思是指一種祭祀性儀式。秦漢時期,娛樂性表演又稱「百戲」,包括樂舞、雜技、魔術、馬戲等。後來,娛樂性的玩耍也叫「游戲」。所以「戲」原本有儀式、百戲、游戲的含義。

②戲劇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藝術。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戲劇便區別於廣泛意義上的「戲」與「百戲」。

故事內涵在戲劇中的存在和被強調,意味著文學性成分的增強,於是,便有了劇本。盡管戲劇是一種劇場中的表演藝術,沒有劇本也可以有戲劇,但是,文學的參與使思想內涵深化了。

③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民族性的戲劇藝術。它把中國傳統的詩、歌、舞、樂、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綜合運用起來,表演故事,有別於西方的話劇、歌劇、舞劇。

④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戲劇體系」的說法:一是蘇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一是德國的布萊希特體系。一是中國的梅蘭芳體系(或稱中國戲曲表演體系)。

簡單地說,所謂斯坦尼體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擬現實場景的、創造生活幻覺的話劇表演體系;所謂布萊希特體系,指的是將舞台視為流動空間的、無場景無場次的、使演員與觀眾產生意識交流(即所謂演員與角色的「間離效果」),並帶有某種哲理意味的戲劇體系。

斯坦尼和布萊希特30年代在蘇聯都觀看過梅蘭芳的演出,不約而同地大為贊嘆,都認為梅蘭芳的表演可以印證他們各自的理論。後來,就有人稱中國戲曲為「梅蘭芳表演體系」。

⑤實際上,斯坦尼體系和布萊希特體系與梅蘭芳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戲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產物,三者並列,在理論上、邏輯上都不縝密。如果要講體系的話,那麼中國戲曲是「神形兼備」(即寫意)的戲劇表演體系。

在世界戲劇史上,東西方古典戲劇(或傳統戲劇)可以進行比較,但不宜將西方現代戲劇與中國傳統戲劇加以類比。

⑥中國戲曲有古老的傳統,通常以公元12世紀左右的雜劇和南戲為戲曲成熟的標志。從那時起,戲曲的藝術傳統一脈相承,從未間斷,到現在已有800餘年歷史。

目前,中國戲曲有300多個劇種,劇目數以萬計,戲曲工作者數十萬人。如此深厚的文化積淀,如此龐大的藝術隊伍,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相比。

4. 欣賞戲劇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戲劇文學比較其他文學就有其本身的特點,所以在欣賞時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認真閱讀劇本,了解劇情;

欣賞劇本要跟欣賞其他體裁的作品一樣,首先要認真閱讀劇本。只有閱讀了劇本,才能對劇本的故事情節、劇本所產生的背景、劇本的思想內容、劇本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劇本的藝術特色等有一個了解,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欣賞的目的。

二是理清劇情發展脈絡,把握矛盾沖突;

在閱讀劇本,了解劇情之後,緊接著就要理清劇情發展脈絡,把握矛盾沖突,為分析人物形象打下基礎。每一個劇本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每一個完整的故事,又都是由一個一個的情節組成的,至於每個情節之間又是密切聯系著的,有其發展脈絡。劇本的矛盾沖突也就是通過劇情的發展脈絡展現出來的,所以在欣賞某一劇本時,必須搞清劇情發展的脈絡,這樣才能抓住這一劇本的矛盾沖突。

戲劇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種藝術手段中,語言是最重要的一種。劇本語言包括台詞、唱詞和提示語。台詞基本上有三種形式:獨白、對白、旁白。獨白是一個人自言自語的說白,是戲劇中人物內心活動的自我表白;對白是兩個以上的人的對話,它是劇中人物語言的最主要的部分;旁白是指兩個以上的人物同時出現在舞台上,一個人物背著其他人物向觀眾表示自己的內心活動的說白。除此以外,還有帶白,帶白是夾在唱詞里的,也就是在一個曲子里講幾句話叫帶白,唱詞就是戲曲和歌劇中的富有詩的特徵的語言,它在歌劇中叫歌詞。提示語是提示人物的表情、動作、內心活動以及環境變化等等的說明語,劇本中一般用括弧括起。

四是了解戲劇知識,增強欣賞效果。

其中包括戲劇的動作性和藝術手法。

5. 戲劇賞析,鑒賞怎麼寫要寫一些什麼內容

圍繞戲劇的具體內容來展開,可追溯來源,傳承……

6. 《雷雨》戲劇鑒賞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不平等的社會里,命運對人殘忍的捉弄。周朴園的專制、冷酷和偽善;周沖的熱情和單純;以及蘩漪對愛情的深摯乃至略顯變態的執著;痛悔著罪孽卻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軟弱的周萍,身世的秘密,所有這一切在一個雷雨夜爆發。

最後,有錯的、有罪的,無錯的、無辜的人,竟然一起走向了毀滅。它講述了資產階級周家和城市平民魯家兩個家庭糾結復雜的悲劇故事。

一是以周朴園為代表的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生活悲劇;二是以魯媽為代表的城市平民不能把握自己命運、被別人所操控的悲慘境遇。

而周、魯兩家復雜的血緣聯系,更是突出、生動地反映了兩個不同階層的家庭之間的矛盾。揭露了舊中國舊家庭的種種黑暗現象以及地主資產階級的專橫、冷酷與偽善,反映了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正在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社會現實,對受壓迫者給予了深切的同情。

(6)戲劇賞析搞擴展閱讀:

戲劇由於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戲劇語言必須精煉。戲劇語言的精煉美表現在台詞表達內容上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也就是說,用最經濟的語言表達最豐富、最廣博的內容,做到以一當十,以少勝多。

在《雷雨》中幾乎沒有特別拗口的台詞,做到了通俗易懂,精練深刻。而且,台詞里充滿了精妙的停頓和省略,使觀眾隨著劇情的發展完全進入台詞所創設的情景中。

7. 跪求」莎士比亞戲劇作品賞析」

《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是莎士比亞(1564—1616)早期創作的著名悲劇。它詩意盎然,熱情充沛,洋溢著濃郁的浪漫氣息和喜劇氛圍。其藝術風格與作家早期創作的大多數喜劇相一致,被人們稱為抒情悲劇。

悲劇的沖突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戀情與兩個家族間的仇恨和對立,它表現了自由的愛情與封建勢力之間的尖銳的矛盾沖突。故事的發生地維洛那城實際上是英國16世紀末伊麗莎白女王鼎盛時期社會現實的藝術再現。一方面以親王為代表,象徵了王權統一的力量,它受到廣大市民的擁護,另一方面是貴族蒙太古家族和凱布萊特家族世代的積仇結怨,它代表著從
中世紀延續下來的相互爭奪的封建集團的勢力。但時代在前進,這兩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會上一見鍾情,彼此相愛,於是家族的怨仇與個人愛情之間便形成了尖銳、巨大的戲劇沖突。羅密歐與朱麗葉都無視於家族的仇怨,他們輕蔑地覺得,妨礙他們結合的只是枉具虛名的姓氏。朱麗葉曾說:

名字有什麼? 我們叫玫瑰的那種花換成別的名字還不是一樣芬芳。羅密歐要是不叫羅密歐,同樣會那麼可愛完美,這本來和名字沒有關系。羅密歐,拋棄你的名字吧,為了換取跟你本身毫無關系的空名,把我整個兒拿去吧。

羅密歐對於姓氏的態度更為激烈、率直:

你只要把我叫做愛,

我就重新受洗,重新命名,從今以後,永遠不再叫羅密歐。

真正的愛情,使他們變得勇敢而無畏,他們背著父母到勞倫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後他們為了反抗封建家族勢力和封建的包辦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譜寫了一曲最為悲壯動人的愛情頌歌。

戲劇的結尾,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兩家終於因為這對情人的死而拋開舊仇,言歸於好,並且用純金在維洛那為羅密歐與朱麗葉鑄像。這意味著兩個年輕人為之獻身的理想勝利了。他們將成為未來人們的典範。老凱普萊特在痛悔中承認:這對情人是「我們的仇恨的可憐的犧牲品」。然而劇中死去的不止這兩個,牽涉到的也不止這兩家,正像維洛那親王最後說的:「大家都受了懲罰」。但羅密歐與朱麗葉悲慘的死亡,同時又證明了他們所代表的人文主義新價值觀念的勝利,使社會擺脫了無謂的仇恨和紛爭。禍患無窮的世仇消解了,仇人轉變而和好了,在維洛那,人們將從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慘故事中學到極為重要的一課:愛情比仇恨更有力,甚至死亡也不能把它摧毀征服。從這個意義上說,《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部樂
觀主義的悲劇。

莎士比亞曾明確地稱《羅密歐與朱麗葉》為命運悲劇。但這部作品與莎士比亞以後創作的悲劇有著明顯的不同。它除了強烈的愛戀這單一的情致外,男女主人公並不是像《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等眾多悲劇中的人物那樣處於種種沖突的支配地位,最終造成毀滅性的必然結局。哈姆雷特面對父親的突然死亡,作為人文主義者、王子和兒子的他,必須
承擔的三重使命,又加劇了他性格中的猶豫和彷徨。而克勞迪斯的陰險,狡詐及其所代表的舊勢力的強大,這激烈的外在和內在的沖突,更把年青的哈姆雷特一步步推向無可選擇的必然的悲劇性的結局。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卻不是這樣,它幾乎都是出乎難以解釋的偶然。里格爾曾明確地說:「在《羅密歐與朱麗葉》里,外在的偶然事故粉碎了精明能乾的
神父的干預,就導致兩位有情人的死亡。」以黑格爾觀點為基礎評論莎士比亞悲劇的布拉雷德也說:「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命運先是向上發展,在他們的結合中達到頂點,然後就因為雙方家族的反對開始衰落。家庭的反對加上偶然事故造成悲劇的結局,但隨即又轉化為由悔恨導致的和解。」仔細研讀劇本,確實如此。羅密歐與朱麗葉相見是偶然:為凱普萊特家族舉
辦的舞會通知貴賓的僕人竟不認識通知單的名字,羅密歐為他念誦時知道了這一消息,為了見到自己迷戀的美人羅瑟琳,羅密歐才決定冒險參加舞會,不想卻見到了嬌美、清純的朱麗葉,兩人一見鍾情,成為悲劇的起因。羅密歐失手殺死朱麗葉的表兄提伯爾特也是偶然:羅密歐的好友茂丘西奧和提伯爾特口角,羅密歐的勸阻,招致提伯爾特的咒罵和挑釁,羅密歐一再退讓,激怒的茂丘西奧和提伯爾特拔劍相擊,被提伯爾特刺死。悲憤的羅密歐沖上拼擊,殺死了提伯爾特,於是被大公判決逐出維洛那城,成為悲劇情節發展的關鍵性的動因。羅密歐最後服毒還是偶然,勞倫斯神父設計朱麗葉服葯昏睡假死,然後送信通知流放的羅密歐,使兩人一起遠走他鄉。但信未送到羅密歐先得到朱麗葉死的傳聞,遂秘密潛回維洛那,勞倫斯神父得知消息後,匆忙趕往墓地,而羅密歐已經進了墓穴,服毒死在即將蘇醒的朱麗葉身邊,這一切成為導致悲劇性結局的最後的直接原因。總之,《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是一系列偶然性的情節,使家族的世仇與真摯的愛情構成了矛盾,並不斷地激化著矛盾,使矛盾的解決無法採取圓滿的方式,只能選擇了最後的毀滅。所以這部戲劇留給人們的首先是對於本可避免而又未能避免的悲劇結局的遺憾,是對於殉情所導致的家族和解的欣慰。卻不是像他中期創作的那些著名的悲劇一樣是對於人類社會和人類本性當中的必然性悲劇因素的思考。

另外,《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所出現的大量的抒情意象和抒情形式,是莎士比亞其他悲劇中所沒有的。戲劇中的男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對愛情的熱忱、嚮往中,第二幕第二場凱普萊特家花園中,朱麗葉對月抒懷,青年男女熱情的情感交流和相別時的難舍難分,彈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纏綿的青春的頌歌、愛的頌歌。

朱麗葉:明天我應該在什麼時候叫人來看你?

羅密歐:就在九點鍾吧。

朱麗葉:我一定不失信,挨到那個時候,該有20年那麼長久,我記不起為什麼要叫你回來了。

羅密歐:讓我站在這兒,等你記起了告訴我。

朱麗葉:你這樣站在我的面前,我一心想著多麼愛跟你在一塊兒,一定永遠記不起來了。

羅密歐:那麼我就永遠等在這兒,讓你永遠記不起來,忘記除了這里以外還有什麼家。

這奔放的青春和充溢的情懷,是莎士比亞早期創作的喜劇所慣常表現的。這純粹、美好的愛情,是與理性、法度和社會責任等塵世的價值觀念相對立的。男女主人公只是由於死亡才實現了塵世所不容的戀情,他們的死顯示了青春和愛情的巨大力量,對現實世界投射出無限的光芒,化解了兩個家族的仇恨。從這個意義上說,《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最後結局仍然是一個大團圓。所以,這部戲劇確實更接近於莎士比亞創作於同一時期的喜劇。

新版中學教材節選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五幕第三場,即全劇的結局部分。這一部分中所凝聚的愛情的深沉和堅貞,男女主人公沖決封建禮教的無畏精神,以及他們的死對現實巨大的沖擊力,特別是男女主人公對白中所孕含的濃郁的詩情,都深刻體現了全劇作為「樂觀主義悲劇」的全部特徵。

下面是羅密歐進入墓穴看到服葯假死的朱麗葉時的長篇獨白:「一個墳墓嗎? 啊,不!……這是一個燈塔,因為朱麗葉睡在這里,她的美貌使這一個墓窟變成一座充滿著光明的歡宴的華堂。」——這里沒有死亡的陰慘和恐怖、輝映著的卻是青春和愛情的光芒,朱麗葉壓抑不住的生機掃盡現實的陰霾,給黑暗的人生帶來永恆的光明和無盡的歡樂。

「啊,我的愛人我的妻子!死雖然已經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卻還沒有力量摧殘你的美貌;你還沒有被他征服,你的嘴唇上、面龐上,依然顯著紅潤的美艷,不曾讓灰白的死亡進占。……啊,親愛的朱麗葉,你為什麼仍然這樣美麗? 難道那虛無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個多情種子,所以把你藏匿在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婦嗎? 為了防止這樣的愛情,我要永遠陪伴著你,再不離開這漫漫長夜的幽宮。」——這是對愛情的詠嘆和愛情的誓言,在羅密歐的意念中,朱麗葉雖然失去了「呼吸的芳蜜」,但卻永葆著「紅潤的美艷」,永恆的青春以不可摧殘的力量戰勝了「灰白的死亡」,面對死神,相依相戀,永不分離的誓願,既有對愛情的執著,更有對中世紀封建壓抑的強烈的反叛。這里,在對青春和愛情的歌頌以及對生死不渝的愛情的追求中,涌動著的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思想浪潮和對人文主義理想的堅定不移的信念。

「來,苦味的向導,絕望的領港人,現在趕快把你的厭倦於風濤的船舶向那 岩上沖擊進去吧!為了我的愛人,我幹了這一杯!」——這是羅密歐義無返顧地走向死亡之前所表述的最後的心聲。莎士比亞用詩情化的筆觸,使悲愴的死閃耀著人性的靈光,回響著浪漫的旋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死改造了現實生活的定式,產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來生活在兩個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會再重蹈他們的命運。他們用年輕的生命預示了充滿希望的明天,《羅密歐與朱麗葉》無愧於文藝復興晚期一部洋溢著青春朝氣的「樂觀主義的悲劇」

熱點內容
羹炙成語 發布:2024-11-19 09:15:44 瀏覽:389
草原小姐妹故事 發布:2024-11-19 08:46:04 瀏覽:942
四個9的成語 發布:2024-11-19 08:19:38 瀏覽:726
什麼紫的成語 發布:2024-11-19 08:09:52 瀏覽:741
什麼什麼三什麼的成語 發布:2024-11-19 07:55:22 瀏覽:418
帶筆的成語 發布:2024-11-19 07:43:34 瀏覽:1
什麼什麼什麼手成語 發布:2024-11-19 07:36:57 瀏覽:6
有故事的圖片 發布:2024-11-19 07:18:36 瀏覽:619
古代的感人故事 發布:2024-11-19 07:17:53 瀏覽:294
湘的成語 發布:2024-11-19 07:12:33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