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送韋參軍賞析
① 古詩講解<<丹陽送韋參軍>>
《丹陽送韋參軍》抄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寫的是送行及送行之後情景,前兩句寫送行,交代時間地點,一個愁字語帶雙關,後兩句寫別後的思念,三句不露痕跡地把前句抽象的離愁表達出來。日晚寫時間之久,望字傳出思念之神態,自然地帶出末一句,此句是所望之景,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表達作者的悠悠情思,日晚寒鴉盡,空餘江水東,這一切給人以孤獨寂寞空虛的感觸,含有無限深情。這首小詩妙語連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感情融入景物當中,言有盡而意無窮。
② 以往的高考古詩鑒賞題、及答案、誰有阿
2006年高考古詩詞鑒賞題答案
1.(1)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徵離別的惆悵和友情的悠長;下一首借「宮前水」的不斷流淌來抒發對人生、對歷史以及對社會的感慨。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鑒賞詩歌中的形象」。中國古典詩歌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我們鑒賞詩歌中景或物的形象時,一定要注意聯系詩歌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詩歌鑒賞題答題要注意一個原則:那就是回答任何問題都要聯系詩文內容,譬如回答本題就一定結合全詩的主旨。
(2)答案:這首詩將友情、世情等濃縮為「古今情」,融入由「綠暗」、「紅稀」、「暮雲」、「宮前水」等意象組成的一幅感傷畫面之中,形成了融情於景的藝術特色。(此題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一)《丹陽送韋參軍》賞析
《丹陽送韋參軍》是一首送別的好詩,它感情真摯深厚,造語清麗流暢,讀之餘味無窮。
首句「丹陽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別的地點——丹陽的內外城之間,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內外兩道,內為城而外為郭。丹陽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別心知兩地秋」,交代送別的時間——秋天。「一葉落而知天下皆秋」。「兩地秋」之語,並不是說兩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說同樣秋色,而人已分兩地。惜別之情,溢於言外。值得注意的還有句中隱含著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為「心」、「秋」兩字,故詩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類的辭藻來暗指「愁」字。本句「一別心知兩地秋」,明寫秋而隱寫愁,耐人尋味。
第三、四句寫別後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點明友人遠行的方向——江北。蘭舟已逝,離情難舍。天色向暮;連成群的寒鴉也紛紛飛盡,各自歸入巢中。但是,詩人仍在江畔佇立,久久地凝望著友人離去的方向。「寒鴉飛盡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為一體。友人遠去,相見無期,鳥兒飛盡,無蹤可尋。天地間顯得多麼空闊、多麼寂寞。只有那無盡的江水在無言地流淌,恰如詩人心中無限的憂愁。
這首詩的特點是感情深摯自然,情景高度和諧,妙語連珠,余韻無窮,的確是唐人送別詩中的精品。
[1]丹陽郭:地名。唐天寶間以京口(今江蘇鎮江)為丹陽郡,曲阿為丹陽縣(今江蘇丹陽縣)。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二)《暮春滻水送別》送別賞析
歷來送別詩多寫離愁別恨,這首詩則匠心獨運,撇開柔情,著重抒「古今情」。這就不落俗套,新穎別致。
「 綠暗紅稀出鳳城 」。時值春暮,京城已是葉茂枝繁,故說「 綠暗 」;也已花飛卉謝,故說「紅稀」。詩人選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隱襯遠行客失意出京,氣氛沉鬱。「鳳城」,指京城。友人辭「鳳城」而去,詩人依依惜別,心情起伏不平。
「暮雲樓閣古今情」。當此驪歌唱晚,夕陽西沉之際,引領遙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悠然聯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宮殿(「樓閣」一本作「宮闕」),「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油然興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感慨。暮雲中的樓閣又映襯著帝京的繁華,自然勾起「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惆悵 。總之,詩人此刻腦海中翻騰著種種激情——契闊離別之情,憂國憂民之情,以及壯志未酬之情,而這些扭結在一起的復雜情緒,又都從京都灑滿斜暉的暮景下透出,隱然有夕陽雖好,已近黃昏,唐室式微,搖搖欲墜之感。歷代興亡,滄桑百感,一時匯集,涌至筆端,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蘊其中。
還是這個「 古今情 」逗出了三 、四句的抒情。「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行人」指眼前送別的遠行之人。「宮前水」即滻水。滻水源出藍田縣西南秦嶺,北流匯諸水,又東流入灞水,滻灞合流繞大明宮而過,再入渭水東去,故雲。這川流不息的宮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遠行人的客愁,所以詩人特地提醒說:「行人莫聽宮前水」。「聽」字表明不忍聽又無法不聽,只好勸其莫聽,何以故?答曰:「流盡年光是此聲」。古往今來,多少有才之人,為跨越宮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窮經,虛擲韶華;古往今來,多少有為之人,為跨越宮前水干祿仕進,而拜倒皇宮階下,屈辱一生;古往今來,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馳騁沙場,立下不朽功勛,終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權,致使「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而空死廊下。正是這條宮前水,不僅流盡了成千上萬有才、有為、有志者的大好年華,而且也流盡了腐朽沒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國運。正如辛棄疾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中說的:「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 ,不盡長江滾滾流」。辛詞渾茫,韓詩杳渺,其長吁浩嘆,則異曲同工。
這首送別詩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寫得蘊藉含蓄,凝重深沉,在於作者舍棄了歧路沾巾的常調,把錯綜復雜的隱情,友情,人世滄桑之情,天下興亡之情,統括為「古今情」,並巧妙地用「綠暗」、「紅稀」、「暮雲」、「宮前水」等衰敗景象襯出,收到了融情於景的藝術效果。詩的結構也是圍繞「古今情」為軸線,首句蓄勢,次句輕點,三、四句濃抹。詩意內深廣,韻味悠長,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2.(1)晚:歸艘 鍾聲望:江、青山、遠帆、老鶴
(2)「帶」採用了擬人手法,賦予「老鶴」人的動作,不說鍾聲遠播,而說老鶴帶鍾聲到海幢,使畫面具有動感。
3.(1)【答案】「覺春生」、「安排著」、「只待」。因為只有新雷響後才會有「春生」和「千紅萬紫」)
【附《新雷》注釋】:
①「千紅萬紫安排著」,說明事物具備了變化的內在根據,但沒有一定的外部條件—「新雷」,這種變化也不可能實現。此詩通過對新雷的呼喚,生動地闡明了外因對於事物變化的重要作用。與「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同出一理。
②新雷:春天的第一個雷聲,象徵春天的蒞臨。古人認為雷是動生萬物的。《易經·說卦》:「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爾雅義疏·釋天》引《說文》雲:「雷,陰陽薄動,雷雨生物者也。」此詩題當取其義。
③造物:指天。古人認為天是創造萬物的。《莊子·大宗師》:「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一作區區)也。」無言卻有情:古人以為天雖無言,但能潛運萬物。《論語·陽貨》:「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每於:常常在。
④此二句言:「造物」早已安排好了萬紫千紅,只等春雷一響,百花就將競相開放。《新雷》詩寫的是迎春的情景。「造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雖然不言,但是是有感情的。這不,冬寒尚未退盡,春天已經悄悄地來臨了。百花園里萬紫千紅的花朵都已准備就緒,只待春雷一聲,就會競相開放。這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贊美,更重要的是抒發了對社會變革的熱切期待。
(2)【答案】前者寄託了對新生活、新氣象的渴望與期盼;後者寄託了對新生事物的無私關愛)
4.(1)流水 白雲
(2)①點明漁父(隱士)居住的環境是與世隔絕、遠離紅塵的「世外桃源」,表現其對所處環境的喜愛、自豪之情;②寫出漁父(隱士)超然塵世的情懷和隱逸的情趣。
[解析]詩歌鑒賞所選材料是元曲[正宮]叨叨令(溪邊小徑舟橫渡),元曲在已往的高考題中並不多見。曲中描繪了青山白雲、門前流水、輕舟小徑這樣一個幽邃飄渺的極其澄凈的世界,字里行間表現出超然塵世的脫俗和隱逸情懷。寫法上,隱約回環,先造其境,使人產生強烈的探詢感,結句借人們熟知的「鸚鵡洲」指稱「漁父」,點出意旨。含蓄蘊藉又不失明朗暢達。
5.(5分)(1)長長的駝隊行進在廣袤的沙漠上。
(2)遠與近、高與低、動與靜、抑與揚的襯托對比。前兩句實寫,後兩句以虛為主,虛中有實。
6.(1)本詩寫景扣住「夜」字,寫情扣住「歸」字。首句直接點明「夜深」,刻畫出「歸客」拄杖而行的疲憊之態。隨後,詩人以「冷磷」、「螢」、「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涼,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徑中孤身前行的艱難表現出歸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猶見「補衣燈」的感人畫面收束全詩,與先前的艱難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遊子深夜歸家的復雜心情,意味深長。
(2)這幅畫面描繪的是詩人想像(見到)的情景:竹籬茅舍中,一縷昏黃的燈光從竹窗里斜漏出來。青燈之下,詩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親)正在一針一線地縫補著衣服。詩人那懷鄉思歸的急切心情,家中親人對遊子的關切和思念之情,正從這幅畫面中流溢出來。
【解析】本詩用「夜歸」統攝全篇,應把握時令是「夜」和事件是「歸」,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歸」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還要歸家,那麼思家懷鄉之切自不必說;「竹窗斜漏補衣燈」,這是遊子(夜行人)快至家門時所見,夜已深了,家裡還亮著「補衣燈」,家中親人對遊子的關切和思念之情,撲面而來。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詩描寫深夜歸家的情景。
一開篇「夜深歸客」四字,點明了詩題「夜歸」。為什麼要連夜趕回去呢?詩中沒有交代,但是聯系以下幾句,讀者可以想像,大約是一位出門已久的遊子,思家心切,到了歸途的最後一段路程,便不願在投宿多耽擱一夜,而寧願日夜兼程,摸黑趕路,以致深夜到家。詩中擷取的正是將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畫出歸客的形象。透過歸客倚杖蹣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見深夜行路的艱難,也可以推知遊子勞累的旅況和近鄉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來是寫走過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綽綽的鬼火、星星點點的流螢。通過深夜荒徑冷氣森森、幽光閃爍的環境,烘托出歸客孤身夜行的凄涼,也反襯出歸客不顧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陰冷,就越是令人急於早點回到溫暖的家中。
第三句寫終於進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襯托下,村店顯得寂靜而冷漠,但在歸客的眼中,家鄉的村店卻給深夜的荒野帶來了生機,一種家在咫尺的親切感油然而生。轉過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徑滑」三字,正是寫歸客腳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覺到路滑難行。他就在這一步一滑中,匆匆轉過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門。
隨著畫面的延伸,一幅充滿親情的圖景展現在歸客眼前——「竹窗斜漏補衣燈」。這是多麼的出人意外!夜那麼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獨自家竹窗還透出燈火,隱約可見燈下補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溫暖的家嗎?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強列叩擊著歸客的心扉。
全詩至此,戛然停筆,然而曲終情在,透過有盡的語言,詩人表現的是一種百感交集、難以訴諸言表的復雜感情:有經過長途奔勞終於順利抵家的興奮,有對辛勤操勞的妻子的愛憐,也隱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
這首詩除了第一句點題並交代主人公外,後三句移步換形,寫主人公越走離家越近,環境景物不斷變化,人物心情也不斷變化發展,通過具有典型特徵的形象描繪:倚筇的歸客、凄冷的磷螢、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燈光,寫景句句叩住「夜」字,寫情句句步離「歸」字,從而景真情切地寫出了遠出的歸客在深夜趕路和即將回到溫暖的家的感受,讀來親切動人。
7.(8分) ⑴.(1分)曲牌
⑵.(3分)B
⑶.(4分)「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飽嘗人間世態炎涼之苦(2分),又為後文歸隱山村、詩酒自娛作了伏筆(2分)。
8.[1] 拂曉時分,獵獵南風吹拂著江邊驛亭。詩人乘坐小船在纖夫的牽引下向空泠峽溯流而上。
[2] 本詩前兩句描寫拂曉時獵獵的風聲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艱難,為抒寫情懷作了鋪墊。第三句表面上說詩人慣於常年旅途奔波,已經不知道為風浪發愁為何事,其實這里的「不解」為「不自意」之義,表現出久歷滄桑後從容自信的心態。第四句中「卧聽」「瀑布灘雷」這個典型場景更將詩人對一切艱險都無所畏懼的傲岸氣度充分展現了出來。
【解析】
[1]描述的情景要交待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五更」照應標題中的「曉」,交代了時間;地點的轉換是從「驛亭」出發「上空泠」;人物除了纖夫,自然包含著作者;事件是「上空泠」峽。
[2]前兩句的寫景敘事是為後面的言情張本。一「慣」字寫出了艱難挫折對他來說
是常有的,而「不解」則突出了詩人根本不把它們放在心上,天大的困難也毫不畏懼,依然能冷靜地「卧聽」對待。詩人的自信豁達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考點】該題考查初步鑒賞詩歌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易錯點】⑴易漏掉作者的情況,⑵易漏掉表現手法及作用。
【備考意見】鑒賞是語文高考能力的最高級,也是高考的一個難點。面對一首詩,一定要把它讀懂,能整體把握其大意,頭腦中再現出詩歌中描繪的畫面,體會出詩人的思想感情。首先從審視詩歌標題入手,推敲詩歌意旨。作為文章眼睛的題目,富含諸多信息,如時間、地點、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以及詩歌的類型等,有的含有「怨、憤、哀、哭、喜、思、憶、贈、答、別」等字眼,更是點睛之筆,具有鮮明的暗示作用。然後捕捉意象,領會詩歌意境。意象是傾注了詩人主觀感情的事物,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徵意義。看到某個意象,就應自然想到它要傳達什麼情感,表達什麼主旨。如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柳即具有了惜別、留戀之情,還可表達思鄉懷遠之意;松竹梅代表了人的高潔品行。組織答案時應使用術語,學會規范表達,以簡潔文字,節省時間。思想感情方面有懷古傷今、憂國憂民、歸隱田園、建功立業等,表達技巧方面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動靜相襯、虛實相生、畫龍點睛等,語言風格方面有質朴淡雅、清新自然、平白如話、典雅綺麗、含蓄雋永、活潑明快等。
9.(8 分)(1)(4 分)一幅幾枝鮮花的花瓣上沾著水珠楚楚堪憐的畫面。
答出幾枝鮮花的,給 1 分;答出沾著水珠等意思的,給 1 分。
不是為惜春傷懷。可以從兩方面看出;一、作者緊接著「數枚」句說:「莫為惜花惆悵對春風」;二、在烏雲密布、寒雨將至時,作者更關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答出不是惜春傷懷並答出兩方面理由的,給 2 分;答出不是惜春傷懷但只答出一方面理由的,給 1 分。 意思答對即可。
(2)(4 分)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情。 作者通過對農民辛勞生活的感嘆,抒發了憐憫農民的思想感情。
答出下闕內容的,給 2 分;答出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的,給 2 分。意思答對即可
③ 《丹陽送韋參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 要條分理析寫注釋,手法,主旨(通過什麼表達什麼情感)
《丹陽送韋參軍》嚴維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譯文:
丹陽的內外城之間,送別乘舟遠行的朋友,這一分別,心處兩地,自然生愁。直到傍晚,我還在江畔,望著江北。鳥兒飛盡,只剩下悠悠的江水。
賞析:
江淹《別賦》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世間的「生別離」而浩嘆、而惆悵。發而為詩,便出現許多傳世的佳作。嚴羽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滄浪詩話·詩評》)因為這一類作品一般都感情真實充沛,極少造作,故最易打動人心。
《丹陽送韋參軍》是一首送別的好詩,它感情真摯深厚,造語清麗流暢,讀之餘味無窮。
首句「丹陽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別的地點——丹陽的內外城之間,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內外兩道,內為城而外為郭。丹陽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別心知兩地秋」,交代送別的時間——秋天。「一葉落而知天下皆秋」。「兩地秋」之語,並不是說兩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說同樣秋色,而人已分兩地。惜別之情,溢於言外。值得注意的還有句中隱含著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為「心」、「秋」兩字,故詩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類的辭藻來暗指「愁」字。本句「一別心知兩地秋」,明寫秋而隱寫愁,耐人尋味。
第三、四句寫別後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點明友人遠行的方向——江北。蘭舟已逝,離情難舍。天色向暮;連成群的寒鴉也紛紛飛盡,各自歸入巢中。但是,詩人仍在江畔佇立,久久地凝望著友人離去的方向。「寒鴉飛盡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為一體。友人遠去,相見無期,鳥兒飛盡,無蹤可尋。天地間顯得多麼空闊、多麼寂寞。只有那無盡的江水在無言地流淌,恰如詩人心中無限的憂愁。
這首詩的特點是感情深摯自然,情景高度和諧,妙語連珠,余韻無窮,的確是唐人送別詩中的精品。
補充: 這首七絕是作者抒寫他給韋參軍送行以及送走之後的情景,表現了他們之間的真摯情誼。
詩的前兩句是寫送行。首句「丹陽郭里」交待了送行地點在丹陽的外城邊。「行舟」表明友人將從水路離去。此時,千種離情,萬般愁緒,一齊湧上詩人心頭。「一別心知兩地秋」,「秋」字,表面上寫時令,實際上卻是表達人的情緒。蕭瑟的秋景增添了離情別緒。作者還巧妙地運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說明「愁」。所以「兩地秋」是雙關語。
詩的後兩句寫送走之後對韋參軍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這一句轉接自然,不露痕跡地把前句抽象的離愁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江南」、「江北」,對比照應,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陽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線,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傳出思念之神態,憂思綿綿,「日晚」暗示思念時間之久,見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帶出末一句「寒鴉飛盡水悠悠」。這一句寫望中所見。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表達作者的悠悠情思。由於思念,站在江邊長時間的遙望著,秋日黃昏,江面上寒鴉點點,給人增添愁思。可是,就連這使人感傷的寒鴉此時此刻也「飛盡」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遠方。這一切給人以孤獨、寂靜、空虛的感觸。「水悠悠」包含著無限思念的深情。
這首小詩妙語連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誠朴真摯的感情滲透在景物的描寫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現畫圖,做到辭有盡而意不盡。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
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禕在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最新一次修葺黃鶴樓,峻工於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達。廣陵:即揚州。
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
煙花: 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下:順流向下而行。
碧空盡:在碧藍的天際消失。盡:沒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陸游的《 入蜀記》雲:「八月二十八日訪黃鶴樓故址,太白登此樓送孟浩然詩雲:『孤帆遠映碧山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蓋帆檣映遠,山尤可觀,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天際:天邊。
辭:辭別。
譯文
老朋友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鮮花爛漫的三月去往揚州。孤帆的影子遠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見浩浩盪盪的長江向天邊流去。
賞析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到揚州,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最繁華的都會。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裡沒有什麼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嚮往揚州,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盪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 ,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