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獨飲獨酌
㈠ 李白的「月下獨酌」表達了他怎樣的感情
月下獨酌----李
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賞析
這是一個精心剪裁出來的場面,寫來卻是那麼自然。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彷彿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
從邏輯上講,物與人的內心世界並無多少關系。但從詩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也正是中國詩歌中的「興」之起源。它從《詩經》開始就一直賦予大自然以擬人的動作、思想與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風」等等。李白此詩正應了這「興」之寫法,賦明月與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語堂所說:「它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隨著人類情感的波動而波動。」
但在詩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種獨而不獨,不獨又獨的復雜情思,他知道了月與影本是無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對這個無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結無情游,意思是月下獨酌時,還是要將這月與影邀來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雲漢」,也在所不辭。可見太白之孤獨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斯蒂芬·歐文曾說:「詩歌是一種工具,詩人通過詩歌而讓人了解和嘆賞他的獨特性。」
李白正是有了這首「對影成三人」的《月下獨酌》,才讓我們了解和嘆賞他的獨特性的。
今天,無論男女老少,任何一個中國人,只要他舉杯淺酌,都會吟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以表他對所謂風雅與獨飲的玩味。而這首詩的獨特性,早已化入我們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之中了。
㈡ 月下獨酌賞析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詩文解釋】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成永恆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雲天。
【詞語解釋】
獨酌:一個人飲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將:和。
及春:趁著青春年華。
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交歡:一起歡樂。
無情:忘卻世情。
相期:相約。
邈:遙遠。
雲漢:銀河。
【詩文賞析】
詩篇描寫月下獨酌情景。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從表面上看,詩人好象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充滿著無限的凄涼。詩人孤獨到了邀月和影,可是還不止於此,甚至連今後的歲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飲之人了。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並且約好在天上仙境再見。
李白的五言古詩創作的題材非常廣泛,風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們介紹了兩首他學習樂府民歌寫的《長相思》和《長干行》,而這首《月下獨酌》則完全是李白飄逸風神和浪漫詩風以及個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詩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聲韻,後六句仄聲韻。就五言古詩這一體裁來說,《月下獨酌》的篇幅並不算長,但其中卻飽含了一顆孤獨、寂寞心靈的追求與嚮往。這首詩通篇的出場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個人,卻通過獨白的方式,在心靈的深處掀起了一層又一層的感情波瀾,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歷來被認為是李白詩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裡,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而把這種酒月情結發揮到極致的,就是這首《月下獨酌》了。
在詩的一開始,我們的詩人是處在花間月下、一個非常宜人的環境之中,"花間一壺酒",花叢之中,一壺美酒,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這花叢,這美酒,卻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暢,原因何在?是因為"獨酌無相親"!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為此詩的注腳,"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山中與幽人對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間同赴醉鄉,盡情分享飲酒的無窮樂趣。可是眼下卻無人作伴,要獨自一人喝了。但他靈機一動,又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境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從落落寡合的"無相親"到談笑風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舉手、一投足間完成的,你看他,一舉杯,明月成伴,一低頭,身影相陪。何其瀟灑,何其自在,活脫脫一付天下難尋的"謫仙"面目,豈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來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他曾經回憶自己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遊子的鄉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里,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所以在讀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我們一點也不會驚訝與不解,反而認定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個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的純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詩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這樣匪夷所思的舉動,也只有他才寫得出如此飄逸風神的詩行。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李白雖然請出了月亮與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卻遠在天邊,它只能掛在高高的蒼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詩人內心仍然是孤獨寂寞的,也許大凡天才都與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當的差距,他們的追求與探索也常常會被人誤解。比如李白為了建功立業的理想不能實現,不肯做一個御用文人,為唐明皇、楊貴妃的醉生夢死、歌舞昇平塗脂抹粉,所以放著京城好好的榮華富貴不享,錦衣美食不要,待詔翰林不幹,非要浪跡江湖,還要說自己什麼"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這不是自討苦吃、自討沒趣嗎?也許正是這種被世人看來的不識實務,才使他最終落得個"長流夜郎"的下場。與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詩人杜甫曾經多次寫詩表達他對李白的欽佩與擔憂:"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夢李白二首》)。不過,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獨憔悴"的地步也是絕不會後悔、絕不向世俗低頭的,他有一首《獨坐敬亭山》詩這樣寫到:"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鳥,還是無生命的雲,只要是能動彈的,都義無反顧地遠離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紋絲不動的大山了,即使這樣,李白還是能夠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養性,自得其趣,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李白勸月亮飲酒未果、與身影交流不成的時候,轉念一想,能夠在花間月下,飲酒作詩,而遠離世俗的雜念干擾,不正是當初醉卧長安時求之不得的賞心樂事嗎,那麼就在這美好的春夜裡,和天上的明月與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時行樂,不醉不休吧。但是一個"暫",說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這種解脫不過是暫時的,不過,大概也許正是因為其短暫,所以更顯得珍貴,不能輕易放過。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以下詩歌就由平聲韻轉入了仄聲韻,情緒也顯得更加激昂了。此時的李白,已經酒至半酣,漸至佳境了,只見他亦歌亦舞,憨態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隨著他歌唱的節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來,地上的身影更是隨著他的手舞足蹈而搖曳不定。這一切似乎都顯出一種莫名的凄涼與寂寞,而他覺得能夠有它們來陪伴已屬不易了,"交歡"一詞,顯示出詩人對此的知足,的確,美酒使李白忘卻人間的煩惱,明月給李白帶來心靈的安慰。在這種無人相伴的"交歡"中,詩人終於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後時刻,李白還意識到,只要他一醉倒,什麼月亮、什麼身影也都將回復到它們原先的形態,這個以他為中心的臨時組合將不復存在了。不過,他並沒有絲毫的灰心喪氣,因為他與月亮和身影這種關系是長期穩定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並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獨酌,更不會是最後一次,因為李白所選定的人生道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註定要以寂寞與潦倒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義不帝秦的魯仲連這種獨往獨來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說"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這些"無情"之物,為一生的知己,這可真是此時無情勝有情了。與無情之物交歡,自然而然地顯示出當時的世態炎涼與人情冷暖,可以想像李白當初在長安待詔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噓,可是離開京城、身陷囹圄之際,卻飽嘗了世態炎涼。但是,透過這番在花間月下的獨酌與獨白,人們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歷盡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為盛唐詩人的代表,所以為後人推崇備至,正是因為他詩歌中表現出來的那種與生俱來的曠達與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從這一角度對《月下獨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從眼前得之。爾時情景雖復潦倒,終不勝其曠達。"
《月下獨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純真而著稱的,通觀全詩其感情波瀾可以明顯分為幾層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揚,"花間一壺酒",而第二句緊接著抑,"獨酌無相親"。但是接下來的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掃這種無相親的冷落,孤單。在詩歌的第一部分的結尾所出現的這種局面,是一種經過起伏、努力後獲得的由冷清到熱鬧的場面。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開,是"月下"場景的布置與"人物"(包括虛擬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場。雖然出現了一點困擾,但還是比較圓滿地順著詩人自己設想的軌跡進行的。
詩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詩人同樣又經歷了一次由悲涼到喜悅的情感的輪回。從感嘆月亮與身影這兩個招呼來的酒伴的不盡人意,到全然不顧、自得其樂的忘我境界。詩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節的正式展開,是"獨酌"的實施,在這一階段,詩人靠著自己雖然熱烈但卻是孤獨的心境,在執著地追求一種如果不可能完美,因為在孤獨寂寞的境遇下,只有"不解飲"的月亮和"徒隨身"影子,已經不可能完美,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盡管"暫伴月將影"一句的"暫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絲無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樂須及春"卻說明了詩人已經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從而實現了這一次不再需要藉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滿足的"獨酌"。
詩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獨酌的高潮與升華,在這一階段,詩人已完全被自己創造出來的這個"月下獨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亂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體,詩人在盡歡之後,馬上就要在花間月下的美酒之鄉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後一刻,他沒有忘記再次與那兩位與他一起成就"獨酌"的月亮與身影做出長久的約定。"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這種不離不散的執著情懷,我們只有對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才有可能真正體會。
這首詩歌第二個成功之處是全詩的率性純真,毫無做作。對此,沈德潛是這樣評價的:"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學"(《唐詩別裁》)。的確,李白成名之後,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後塵,不過到頭來卻總是半途而廢。所以,千百年來,人們只能對李白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境界發出由衷的贊嘆了。
㈢ 《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的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像,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卧前楹。
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表現了詩人難以排解的孤獨。
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於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並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孤獨、冷清的感受。
原文: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作者】李白【朝代】唐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譯文:
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成為三人。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只是隨著我身。我只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醒時一起歡樂,醉後各自分散。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3)賞析獨飲獨酌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載),當時李白身居長安,正是官場失意之時。此詩題下,兩宋本、繆本俱注「長安」二字,意謂這四首詩作於長安。當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所以寫下本詩,告訴自己及時行樂。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
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㈣ 李白的《月下獨酌》本詩表達詩人怎樣思想感情
《月下獨酌》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像,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復雜感情。表面看來,詩人能自得其樂,可是深處卻有無限的凄涼。全詩筆觸細膩,構思奇特,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盪不羈的性格。
全詩原文如下: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白話文意思是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成為三人。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只是隨著我身。我只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醒時一起歡樂,醉後各自分散。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4)賞析獨飲獨酌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這首詩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時李白在長安,正處於官場失意之時。此詩題下,兩宋本、繆本俱注「長安」二字,意謂這四首詩作於長安。當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嚮往光明,因有此作。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過來,連他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可是,盡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詩人姑且暫時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及時行樂。詩人已經漸漸進入醉鄉了,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詩人一往情深。
最後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遊,主要還是在於詩人自己的有情。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像,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表現了詩人難以排解的孤獨。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於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並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孤獨、冷清的感受。
㈤ 月下獨酌的賞析 急!急!急!!!
《月下獨酌》
作者: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內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容,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註解】:
1、將:偕,和。
2、相期:相約。
3、雲漢:天河。
【韻譯】:
准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
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
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那裡曉得暢飲的樂趣?
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玉兔,這無情瘦影吧,
我應及時行樂,趁著春宵良辰。
月聽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進,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盡管作樂尋歡,
醉了之後,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願和您永結為忘情之友,
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