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長征賞析
1. 七律長征賞析
《七律長征》賞析:
首聯: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以豪縱的語勢,概括地寫出紅軍在長征中的英勇無畏、樂觀豪邁、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等閑」是「尋常、平常」之意,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玩社會之敵於股掌的統帥風度。「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不怕」、「等閑」構成了全詩的主旋律。
「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首聯是全詩的總領,以下三聯則緊扣首聯展開。
頷聯: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一聯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從紅軍的視覺寫出,將五嶺、烏蒙這兩大高峻、廣袤的山脈化小,一如粼粼細浪,一如滾動泥丸,正因其小,則反襯出紅軍形象的高大與萬難不懼的精神。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對象。
「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亘,這是紅軍也是詩人心中的山,極大和極小正是詩人對山的感知,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則愈顯紅軍長征之難;愈小則愈顯紅軍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紅軍對困難的蔑視。通過兩組極大與極小的對立關系,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概。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誇張和反襯。明是寫山,暗寫紅軍,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頸聯: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金沙江寬闊而湍急,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於川、滇、黔邊境。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斗,那麼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斗。
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於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慨,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
尾聯: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直抒紅軍征服大雪山之後的歡樂心情。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度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而現在,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籌。「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凸現。
這是一首革命英雄主義的宏偉樂章,是對紅軍長征勝利的最為輝煌的美學總結。
(1)過長征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2. 毛澤東七律《長征》賞析
賞析: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首聯是全詩的總領。「不怕」二字是全句之眼,也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
「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只等閑」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舉重若輕的統帥風度。「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二聯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對象。
「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亘,這是詩人心中的山,極大和極小正是詩人對山的感知,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則愈顯紅軍長征之難;愈小則愈現紅軍之不怕,突出了紅軍對困難的蔑視。通過兩組極大與極小的對立關系,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概。
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誇張和對比。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三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金沙江寬闊而湍急,蔣介石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於川、滇、黔邊境。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
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斗,那麼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斗。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於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
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概,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
本聯中的「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歡快;「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後的回味。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變,又是感情的裂變,含不盡之意於其中,顯無窮之趣於其外,搖曳多姿,起伏跌宕,張馳有致。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度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而現在,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籌。「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突現。
(2)過長征賞析擴展閱讀
白話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3. 王樹增的《長征》好段,好句賞析或點評
黑夜沉沉,朦朧的黎明前時分,
遙望遼闊而古老的亞細亞莽原上,
一條覺醒的金光四射的巨龍在躍動、躍動,
這就是那條威力與希望化身的神龍
他們是些善良的,志氣高、理想遠大的人,
交不起租稅走投無路的農家子弟,
逃自死亡線上的學徒、鐵路工、燒瓷工,
飛出牢籠的鳥兒——丫環、童養媳,
有教養的將軍,帶槍的學者、詩人……
就這樣匯成一支浩盪的中國鐵流,
就這樣一雙草鞋一根土槍,踏上夢想的征程
賞析:
歷史的紅色旅程結束了,未來的紅色旅程卻剛剛開始,革命先烈用血肉和氣魄豎起
了一座萬世矚目的豐碑,英雄們的斗爭精神也將靠我們這些後世子孫去延伸,我們
只有從發奮學習,做一個正直、勤勉的人,才能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
任。
偉大的長征精神,我們不能忘記這種精神,要時刻牢記這種精神,更要繼承偉大的長征精神並將其發揚光大!我們要將長征精神
作為我們的精神支柱,取得我們個人的長征的勝利,取得一個又一個新的征程的勝利
4. 毛澤東《七律長征》的賞析
《七律·長征》賞析: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表達了詩人心裡喜悅和滿腹豪情,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七律·長征》是主席毛澤東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原文是: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白話文釋義: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4)過長征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1934年10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
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與其他詩詞相比以地名入詩的作法在該篇更為集中,所顯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卻將其戲稱為「泥丸」這也是寫紅軍萬里遠征,勇敢無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氣擬物的手法。前兩句是全詩的總綱,由三、四句開始是分述,也是對前兩句的具體描寫。
「金沙浪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斗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概。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