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斯特羅姆名句
Ⅰ 特朗斯特羅姆:一年只寫三首詩
特朗斯特羅姆:一年只寫三首詩
王 文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坐在桌前,桌子上放著一塊他最愛吃的提拉米蛋糕。嘗了一口之後,他側過臉望向窗外,剛剛還是傾盆大雨,這會兒已經有幾縷陽光灑落進來。這就是10月初斯德哥爾摩的天氣,說變就變,讓人難以捉摸。
托馬斯目光溫和,臉上最突出的是他高高聳立起的鷹鉤鼻。透過玻璃窗,托馬斯看不見等在樓下的眾多記者,但他知道他們一定在那裡。每年諾貝爾文學獎公布時,他們都會提前聚集在那裡,連托馬斯自己都不再期盼獲獎時,他們仍然相信可能會是他。不過,托馬斯知道,一會兒他們不會像往年一樣摸摸地離開,而將摁門鈴走進來,因為托馬斯接到瑞德文學院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的電話:他獲獎了。
作為公認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托馬斯被譽為「西方最後一個詩歌巨匠」。而記者為此專訪瑞德文學院院士、著名漢學家馬悅然教授時,他說:「這樣的評價,對托馬斯來說是實至名歸的。」 諾獎得主、詩人沃爾科特10年前就說過:「瑞典文學院應毫不猶豫地把諾貝爾獎頒發給特朗斯特羅姆,盡管他是瑞典人。」
托馬斯13歲就開始寫作。從1955年,24歲的托馬斯一出版處女詩集《17首詩》便技驚四座,思年後第二部《途中的秘密》更是轟動詩壇,年紀輕輕便成為瑞德詩歌的代表人物。
「醒悟是夢中往外跳傘/擺脫令人窒息的漩渦/漫遊者向早晨綠色的地帶降落/萬物燃燒。」「蟋蟀瘋狂地縫著縫紉機」,「孤獨的水龍頭從玫瑰叢中站起,像一座騎士的雕塑」,「橋,一隻飛越死亡的巨大鐵鳥」……都是標準的托馬斯式的詩句。
他的詩總是從日常生活的細節入手,通過精準的描寫,讓讀者進入一個詩的境界。他的詩稱為「小孩子都能讀懂的詩」。瑞德文學院的頒獎詞稱:特朗斯特羅姆「通過其凝煉、透徹的意象,給予我們通往現實的嶄新途徑。」
詩人於堅認為,特朗斯特羅姆的詩之於瑞德,猶如漢語中出現了唐詩。他曾對翻譯《特朗斯特羅姆詩全集》的詩人李笠說過,他的寫作受日本俳句的影響,而俳句是從中國古代詩歌滋生出來的。所以,他對東方文化一直有強烈的興趣。他的詩,充滿了味道、顏色振動和雜音,與保羅•瓦萊里的「純詩」相近;和20世紀的葉芝、里爾克、艾略特、聶魯達、希克梅特等大詩人一樣,他的詩,具有許多屬於未來的東西。
其實,托馬斯的詩作品並不多。他一年最多寫三首詩,而且往往一首詩要花幾年時間才完成,長詩《畫廊》幾乎用了10年時間,而短詩《有太陽的風景》也經歷7年。迄今為止,包括他中風後所寫的所有作品加起來只有200多首,但「大部分都是精品」。 他的詩已被譯成50多種語言(僅英文就有二十來種版本),而研究他作品的專著已超出他作品頁數的千倍。一年最多寫三首詩,作為詩人,極其罕見,需要怎樣沉得下心,靜得住氣? 在一個如此浮躁的時代,創作如同產業追求最大產出的時代,有幾人能做到?難怪中國的詩人們覺得不可思議了,難怪人們感嘆中國為何不能出現偉大作品了。
托馬斯寫過一首詩《上海的街》:「公園的白蝴蝶被很多人讀著。我愛這菜白色,像是真理撲動的一角。」這富有童趣的意象來自他多年前在上海的經歷。那是1985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可惜,1990年的一次中風導致他右半身癱瘓,等到2001年再次訪華的時候,他不僅拄上了拐杖,就連說話也含混不清了。
中風後的托馬斯也沒有放棄創作,身體的變化帶來對人生更深刻的思考,使他的作品超現實主義色彩更濃,語句卻更加精練而富有哲理,「詩歌就是坐禪,不是為了催眠,而是為了喚醒。」
外界的喧囂中,托馬斯卻另有打算,他計劃去斯德哥爾摩近郊的海龍馬島上過周末。那裡有一幢托馬斯外祖父留下來的、曾招待過無數詩人、被稱為「藍房子」的住所,也是托馬斯最愛的地方。房子里天花板很低,窗戶小小的,窗外就是樹木,托馬斯最喜歡坐在窗邊讀書。北歐靜謐、安逸的生活氛圍包裹著詩人,以至於在馬悅然看來,托馬斯的詩風是如此恆定,這在其他地方的詩人身上簡直不可思議,「他從不曾讓風格應時而變」。
(選自《環球人物》2011年第27期,有刪改)
【注】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1931年4月15日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畢業於斯德哥爾摩大學心理學專業,曾修讀過詩歌、文學史等課程。2011年10月6日獲諾貝爾文學獎。
19.文章第一段中對環境的描寫和第二段中對記者的描寫有什麼作用?(4分)
20.這篇新聞報道,介紹了托馬斯的詩歌創作哪些特點?(5分)
21.結合本文的創作意圖談談, 托馬斯「一年只寫三首詩」而獲諾貝爾文學獎,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示?(6分)
-----------------------------
答案:
19. 【答案】環境描寫映襯了人物的心緒,為下文獲獎的情節做鋪墊;記者的描寫設置懸念,為托馬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獲獎伏筆,同時說明托馬斯的獲獎是眾望所歸。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篩選概括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結構的能力。
回答前一問時注意概括要全面。關於語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可從內容和結構兩個角度來分析。關鍵詞「映襯心緒」、「鋪墊」、「懸念或伏筆」、「眾望所歸」,答出一個要點2分,答出兩個要點即可得4分。
20. 【答案】(1)善於從日常生活的細節入手,以精準筆觸勾勒內心波動和自然萬物,言簡而意繁;(2)通俗易懂,富有童趣;(3)善於採用一連串意象和隱喻來塑造內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於平靜的文字里,(或意象「凝煉、透徹」)有極強的震撼力;(4)借鑒東方文化的創作技巧(或「受日本俳句或唐詩的影響」),詩歌富有畫面感和節奏感(畫面美、音樂美);(5)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或「具有許多屬於未來的東西」)。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和提煉信息以及概括文章要點的能力。
本題問的是「詩歌創作」的特點,故也應包括詩歌的風格和流派。文中有一些現成的文字或提示,參考文中引用的詩句,注意提煉和歸納。答對一點2分,答對兩點4分,答對三點即可得5分;如果只是籠統回答「充滿了味道、顏色振動和雜音」「純詩」1- 2分。
21.【答案】(1)托馬斯「一年只寫三首詩」體現的是靜下心來搞創作的沉穩心態,認真執著精益求精的精神,不為名利寫作的文學品質;(2)當今的文壇浮躁,急功近利,創作如同產業追求最大產出,自然難以出「精品」。作家應學托馬斯,沉心靜氣搞創作,才可能創作出偉大作品。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重點語句的理解和對文本的探究能力。
考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回答,答案不唯一,不求面面俱到,言之有理即可,但闡述理由要結合文本的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每個要點3分,大致對即可。
Ⅱ 求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特朗斯特羅姆詩歌全集
醒,是夢中往外跳傘。擺脫令人窒息的旋渦漫遊者向早晨綠色的地帶降落。萬物燃燒回。他察覺答——用雲雀的飛翔姿態——強大的樹根在底下甩動著燈盞。但地上蒼翠——以熱帶風姿——站著高舉手臂,聆聽無形抽水機的節奏。他沉入夏天,慢慢沉向夏天刺眼的坑洞,沉向太陽渦輪下抖顫的脈管濕綠的棋盤。於是停住這穿越瞬息的直線旅程,翅膀張成洶涌水面上魚鷹的棲息。青銅時代的小號被禁的音調懸掛在深淵上空。 在一天最初的時分,知覺把握住世界就像手抓住一塊太陽熱的石頭。漫遊者站在樹下。當穿過死亡旋渦之後是否有一片巨光會在他頭頂上鋪展?----------------------------------------------------------------------------------------------------------
這首詩歌的首句即讓人驚艷,讀之不厭。
Ⅲ 特朗斯特羅姆 《臉對臉》的賞析。
《《《《臉對著臉臉對著臉臉對著臉臉對著臉》》》》————————淺析特朗斯特羅姆詩歌語言的淺析特朗斯特羅姆詩歌語言的淺析特朗斯特羅姆詩歌語言的淺析特朗斯特羅姆詩歌語言的「「「「壓合壓合壓合壓合」」」」之美之美之美之美 正如維特根斯坦以純邏輯的分析哲學從根本上消解了哲學本體論問題的存在合理性一樣,最後一位浪漫主義詩歌巨匠葉芝由單純象徵主義到神秘主義的玄學詩歌,也代表了象徵派詩歌的最後輝煌。 象徵主義詩歌落幕,再無風景,再無迎風低訴的繁花嘉樹,詩歌開始擺脫傳統的「才子佳人」式的情景摹寫,走出浮略在個人感受表層的「宏大抒情」,轉入對細致入微的瞬間感悟的記錄。同時,如同中國山水畫中的「留白」筆法,「少即是多」也成為後期象徵派以降的重要審美流向。 作為影響深遠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詩人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語言體現出一種「壓合」之美。在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中,語言和意象的簡練,並不意味著語境包容力的減縮。反而因為語言的「壓合」,詩歌本身彷彿生出一對翅膀,獲得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本文試以《臉對著臉》為例,從想像填充、意義提升等方面,討論特朗斯特羅姆詩歌語言的「壓合」之美。 臉對著臉臉對著臉臉對著臉臉對著臉 特朗斯特羅姆(李笠譯) 二月,活著的靜靜站立。 鳥懶得飛翔,而靈魂 磨著山水,如同船 磨擦著它停靠的渡口。 樹站立,背向這里。 視線測量雪的深度。 腳印在凍土上老化。 語言在防水布下哼吟。 有一天某種東西走向窗口。 工作中斷,我抬頭仰望。 色彩在燃燒。一切轉過了身。 大地和我對著一躍。 題目是文章之眼。作為極度凝練的藝術樣式,詩歌的題目對詩歌本身的表現力貢獻巨大。朗斯特羅姆的詩歌題目簡潔明快——臉對著臉。這題目給人以無盡空玄的想像:兩張臉,不知道彼此是什麼身份,不知道它們何以相對,這兩張臉是遠立兩山傲然對峙,還是呼吸相聞耳鬢廝磨?都是未知數,我們能夠確定的,只是詩歌中存在兩個對象,這兩個詩歌意向是彼此獨立的,或許是已知與未知、或許是自我與世界、或許是堅實與空虛。從題目開始,朗斯特羅姆詩歌語言的「壓合」就已經悄然展開。 在詩歌的第一節中,詩人開始鋪展他的偶遇之旅。在第一節的情景中,「活著的靜靜站立」,就連自然界的精靈——鳥都「懶得飛翔」:一切外在景象都是靜止的、凝固的。但是仔細品味,就會發現在凝結的表象之下,外在世界仍然在靜悄悄地「呼吸」。靜靜站立的「活著的」,慵懶的鳥兒,在遭遇開頭兩個字「二月」的時候,都在悄然發生改變:我們彷彿聽到「活著的」在深沉地呼吸,我們彷彿看見鳥兒在振翅欲飛! 第一節中的內在世界是騷動的,是如原子核中的原子和電子一般摩擦、震顫著的。「靈魂/磨著山水」,此句終於透露出兩個主要意象,並且暗示了「對著」的兩張「臉」的身份。而「磨」著山水的靈魂這個驚人的意象,又「如同船/磨擦著它停靠的渡口」。結構精巧的兩行半,就把兩張臉的身份和關系暗示出來。「壓合」之美,精巧的詩歌建築藝術,其在於此乎? 第二節中,詩人向我們集中展示了外部世界的一組意向。在第二節中,「春意」的味道更濃厚了,季節變幻導致的景物變化給了詩人以悅動的想像。在第二節中,樹不僅是「站立」的,而且「背向這里」,我們甚至可以想像這棵樹的面部表情是庄嚴肅穆的,因為它在用「視線測量雪的深度」。接下來,垂垂老矣的腳印、哼吟不止的語言,加上晚冬特有的具體景象「凍土」和「防水布」,讓這種整體的活躍感大大增強了。 生機的積蓄終歸要導致爆發,所以「有一天」,「某種東西走向窗口」。某種東西,詩人語焉不詳,或者無從確認。然而,一種結實有力的確定感呼嘯而出:「工作中斷,我抬頭仰望」。「我」出現了,這是第一張「臉」。答案呼之欲出,而世界也准備好了要給沉思中的詩人一個五彩斑斕的頓悟! 接下來,詩歌進入高潮:「色彩在燃燒。一切轉過了身」。世界一變沉靜的暮氣和潛滋暗長的小心翼翼,以「色彩」元素「燃燒」的姿態與「我相對」。「一切轉過了身」,我們彷彿和詩人一起聽到宛若鴻蒙創世的轟然巨響。「大地」——第二張「臉」——「 和我對著一躍」。兩張臉在此刻共現真身,彼此呼應。而也就在此刻,對於「存在」的頓悟,對於空濛中難以把握卻可感受的「道」的存在,也就十分明顯了。 在《臉對著臉》中,詩人特朗斯特羅姆以「壓合」的語言風格,准確描述出對驚鴻一瞥的「存在」的頓悟。在這里,「心與道合」的喜悅,照亮了存在的奧義。人與存在猝然相遇的瞬間,詩人用言語記錄下來這存在與自我的雙重頓悟,用有限的音符彈奏出博大的意蘊。
Ⅳ 特朗斯特羅姆詩歌全集的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詩集,是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瑞典著名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全回集,收錄了詩答人從1954年至今創作的《17首詩》《途中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空》《音色和足跡》等13部詩集近200首詩歌,囊括了特朗斯特朗姆迄今為止的所有作品,還收錄了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譯者序言和作者創作於1993年的回憶文章。譯者李笠是旅居瑞典的中國詩人,曾於2001年在國內翻譯出版過《特朗斯特羅姆詩全集》,該書收錄了1999年前詩人的作品。本次出版的全新版本增錄了新作60餘首,此外,李笠還對一些舊作的中文譯文內容進行了修訂,以前有些 誤譯的地方,這次已經修改過來,譯文打磨上也更為精緻。
Ⅳ 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榮獲了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他一生只寫了163首詩,每年不過一兩首,但他...
在我看來,特朗斯特羅姆是一個純粹的詩人。所謂「純粹」,第一,他基本上只寫詩,而不用其他文體寫作。第二,他寫的都是短詩,沒有長詩,甚至組詩也很少。第三,他的創作量奇少,截至2000年他70歲時,一共寫了163首詩。他出版第一部詩集時,只有23歲。從特朗斯特羅姆的整個創作歷程來看,他是個起點極高的詩人,也許不能說他一直沒能超越自己的處女作,但《詩十七首》完全可以被視為他的代表作,他後來的作品其實是對這部詩集的展開和分解。換句話說,《詩十七首》已確定了特朗斯特羅姆詩歌的基本風貌,這也可以視為他詩歌純粹性的一種體現。當然,最能體現他詩歌純粹性的是,他是一個只寫短詩的詩人。似乎出於巧合,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辛波絲卡也是一個以少量短詩獲獎的詩人。這兩位詩人的成就證明:也許短詩才是詩歌的正宗,因為,它實現了最精練的詞語和最強大的力量的結合。
在如今這個商品氣息無孔不入的時代里,做一個純粹的詩人需要克服多重壓力。存在於當代詩人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是從詩歌寫作轉向非詩歌寫作。這種轉向的原因也許比較復雜,但大多出於對文學市場的考慮,它潛在地包含著一種讀者中心的意識,以及對作品暢銷的期待。而特朗斯特羅姆拒絕向任何外力和誘惑妥協,他絕不會迎合讀者,更不會迎合獎項,包括諾貝爾文學獎,他是一個非常純粹的詩人。如果說這些是外在壓力的話,一個純粹的詩人必然還會承受內在的壓力。正如現代派文學的創始人波德萊爾所說的,「一切偉大的詩人本來註定了就是批評家」。因為,復雜的時代要求甚至迫使詩人用多種方式說話,所以,大多當代詩人往往一手寫詩,一手寫評論。特朗斯特羅姆不是沒有感到這種壓力,但他執意要做一個「詩的禁慾主義者」。因此,他主動克服了用另一種文體表達自己的誘惑,並壓縮自己的批評意識,實在難以克制時,他也會用詩歌的形式把它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