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先進賞析
⑴ 論語經典語段賞析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當今社會,仍具現實意義,值得我們去慢慢感悟,細細品味。
1.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2.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3.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4.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6.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 道不同,不相為謀。
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議謀劃了。
9.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就是:思想純潔,沒有邪惡的東西。
10.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1.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1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團結群眾但不相互勾結,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眾。
13.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14.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呢?」
15.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聽到傳聞不加考證隨意傳播,就是拋棄了道德。
16. 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天下之大,走到哪裡都有朋友啊!
18.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⑵ 《論語》名句及賞析
《論語》名句及賞析
01巧言令色,鮮矣仁。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愛之心的。
【賞析】這是孔子的話。他指出仁者必須直言正色,要誠實。仁,絕非外在的華麗,矯揉造作只能是偽善,那種巧言令色、以假面孔示人的人,是很少有仁者之心的,要注意提防。
0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人家做事是不是盡了自己的能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地方?老師傳授的學業可曾用心溫習?
【賞析】這是曾子的有名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話。曾子是儒家學派中強調內省、修養的有力倡導者,他自己也以此嚴格要求自己。他告誡人們:做人不要自欺,要天天反省自己,做事要謹慎。
03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辦理父母的喪事要謹慎地盡禮盡哀,對祖先要誠敬地追念致祭,(能做到這樣)民間的風習,就會歸於淳厚了。
【賞析】這是曾子的話。他告誡人們,使「民德歸厚」的做法,要從「慎終追遠」做起。注重喪祭,目的是強調仁、孝。仁、孝,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了仁、孝,民間的風習就自會淳厚,而不是刁頑。
⑶ 關於論語的名言警句及賞析
論語中的名言名句賞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飢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孔子教育人們,父母在世時,子女輕易不要出門遠行,以便守在父母身邊,盡孝子之道。如果非要遠出,首先要安頓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訴父母確切的行蹤。因為「兒行千里母擔憂」。子女只有對父母孝敬有加,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要讓年事已高的父母無人照顧,還要牽掛遠在他鄉的子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為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做事勤快敏捷,說話謹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不亂說話。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面臨著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這句話與「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語)的意思有些類似。闡發仁義,捍衛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盪盪。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許多人對自己的過失並不引起注意,甚至習以為常,若能像顏回那樣該多好啊!
論語經典的名句欣賞
先學好本領。(]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鴻圖。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
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這句話說的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嚴格要求自己,進步就快;寬容別人,就會遠離怨恨。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見到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對不如自己的人喜歡譏笑﹑輕視,因而沾沾自喜;對比自己強的人喜歡貶低,甚至嫉妒﹑畏懼退縮,害怕與他們交往:這都是不正確的態度。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斗;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這句話對於青少年來說,提出了早戀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在今天看來,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說法,對我們仍有教育意義。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麼辦了。 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也要守規則,講誠信,才能在競爭中得到發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三個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的師長的人。人人都有相對的技能和特長,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只要虛心向別人學習,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師。
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經過反復考慮然後才採取行動。這話適用於莽撞行事的人。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
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論語》中記載孔子的生活習慣和養生之道的文字很多,這一條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論語中的名言名句推薦
讀書人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論語·子罕》
天寒地凍,才曉得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在艱苦的環境里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節操和品格。在艱苦的環境里才能真正考驗人。
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
溫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和態度獲得的。這也是我們求知、做人應具備的品格和態度。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論語·公冶長》
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壘起的牆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著去培養他。人的智力因素沒有多大的差別,但人的情感因素有著很大的差別。孔子有個叫宰予的學生,大白天睡大覺,孔子說,對於宰予這樣的人沒有什麼可責備的。因為他學習態度太差,已到了無可救葯的地步。
⑷ 論語經典語錄摘抄及賞析
01巧言令色,鮮矣仁。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愛之心的。
【賞析】這是孔子的話。他指出仁者必須直言正色,要誠實。仁,絕非外在的華麗,矯揉造作只能是偽善,那種巧言令色、以假面孔示人的人,是很少有仁者之心的,要注意提防。
0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人家做事是不是盡了自己的能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地方?老師傳授的學業可曾用心溫習?
【賞析】這是曾子的有名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話。曾子是儒家學派中強調內省、修養的有力倡導者,他自己也以此嚴格要求自己。他告誡人們:做人不要自欺,要天天反省自己,做事要謹慎。
03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辦理父母的喪事要謹慎地盡禮盡哀,對祖先要誠敬地追念致祭,(能做到這樣)民間的風習,就會歸於淳厚了。
【賞析】這是曾子的話。他告誡人們,使「民德歸厚」的做法,要從「慎終追遠」做起。注重喪祭,目的是強調仁、孝。仁、孝,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了仁、孝,民間的風習就自會淳厚,而不是刁頑。
0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處不求安寧,勤勉敏捷地做事,謹慎地說話,又能經常向有道的人學習來糾正自己的錯誤,這樣可算是好學了。
【賞析】《論語》多次提到如何對待學習的問題。孔子對學習有很高的要求,要求自己不停地學,少說話多做事。他還對自己的弟子顏回身處陋巷、「簞食瓢飲」卻追求完美的精神生活大加贊揚。
0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不憂愁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賞析】一個人只要道德高尚、品德美善,何愁沒有知己?因此,他沒有必要為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擔心。他要做的是從自身做起,看自已是否能了解別人、體悟到別人的方方面面。嚴於解剖自己,發揚自己的美德,如此才能高朋滿座,知交遍天下。這樣的話,即使你身處陋巷,居於茅屋,也不憂慮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了。
06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出處】《論語·為政》
【釋義】北辰:即北極星。共:同「拱」,拱衛,環繞。施行政事要用仁德,便會像天上北極星一樣,固定在一定位置,不移動,而所有的星辰都會環繞著、拱衛著它。
【賞析】這是孔子的話。他以北極星受眾星拱衛為喻,闡明國君為政之要當以仁德為本,這樣人民便會像眾星拱衛北辰一樣,歸順於他。
⑸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
論語經典名句及賞析匯總如下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講解】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講解】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知新)
【講解】: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講解】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
【講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講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講解】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講解】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講解】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講解】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講解】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
品德篇
15.巧言令色,鮮矣仁。
【講解】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心裡不會有多少「仁德」(這種人不會有真正的愛人之心)。
16.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講解】有了過錯,別人都能看到;改了,人們都會敬仰他。
17.德不孤,必有鄰。
【講解】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18.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講解】: 一個人的高尚的品質和外在的表現一致,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19.君子不器。
【講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指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用於贊美別人多才多藝)
2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講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卻可用小事情考驗他。
2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殺身成仁)
【講解】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