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頂賞析
❶ 西遊記第四章語段賞析
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好詞:玲瓏剔透、龍鳳翱翔、武曲星君、大驚失色、恕罪、驊騮騏驥、騄駬纖離、龍媒紫燕、挾翼驌驦、駃騠銀騔、騕褭飛黃、騊駼翻羽、赤兔超光、逾輝彌景、騰霧勝黃、追風絕地、飛翻奔霄、逸飄赤電、銅爵浮雲、驄瓏虎〔馬剌〕、絕塵紫鱗、四極大宛、八駿九逸、千里絕群、嘶風逐電精神壯、踏霧登雲氣力長。
好句:金光萬道滾紅霓,瑞氣千條噴紫霧。
只見那南天門,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寶玉妝成。
壽星台上,有千千年不卸的名花;煉葯爐邊,有萬萬載常青的綉草。
好段:初登上界,乍入天堂。金光萬道滾紅霓,瑞氣千條噴紫霧。只見那南天門,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寶玉妝成。兩邊擺數十員鎮天元帥,一員員頂梁靠柱,持銑擁旄;四下列十數個金甲神人,一個個執戟懸鞭,持刀仗劍。外廂猶可,入內驚人:里壁廂有幾根大柱,柱上纏繞著金鱗耀日赤須龍;又有幾座長橋,橋上盤旋著彩羽凌空丹頂鳳。明霞幌幌映天光,碧霧蒙蒙遮鬥口。這天上有三十三座天宮,乃遣雲宮、毗沙宮、五明宮、太陽宮、花葯宮、……一宮宮脊吞金穩獸;又有七十二重寶殿,乃朝會殿、凌虛殿、寶光殿、天王殿、靈官殿、……一殿殿柱列玉麒麟。壽星台上,有千千年不卸的名花;煉葯爐邊,有萬萬載常青的綉草。又至那朝聖樓前,絳紗衣,星辰燦爛;芙蓉冠,金璧輝煌。玉簪珠履,紫綬金章。金鍾撞動,三曹神表進丹墀;天鼓鳴時,萬聖朝王參玉帝。又至那靈霄寶殿,金釘攢玉戶,彩鳳舞朱門。復道迴廊,處處玲瓏剔透;三檐四簇,層層龍鳳翱翔。上面有個紫巍巍,明幌幌,圓丟丟,亮灼灼,大金葫蘆頂;下面有天妃懸掌扇,玉女捧仙巾。惡狠狠,掌朝的天將;氣昂昂,護駕的仙卿。正中間,琉璃盤內,放許多重重疊疊太乙丹;瑪瑙瓶中,插幾枝彎彎曲曲珊瑚樹。正是天宮異物般般有,世上如他件件無。金闕銀鑾並紫府,琪花瑤草暨瓊葩。朝王玉兔壇邊過,參聖金烏著底飛。猴王有分來天境,不墮人間點污泥
心得: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孫悟空無疑是英雄的典範,他為了自由,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與一切進行斗爭.他和天兵天將,神仙菩薩打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看似很熱鬧,很精彩,我卻隱隱感到一層悲劇成分:他即使在神通廣大,在與命運的搏鬥中總顯得無助,單薄.人是無法與由這時代決定的宿命對抗的.正因為這種對抗的差距懸殊,發自內心而拼盡全力的抗爭才顯得悲壯,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勇士才能凸顯出其英雄本色.如今,真正與命運進行生死搏殺的人很少,即使有,也不都是為了崇高的目的.很少有人會像貝多芬那樣為了多留給後人一些精神糧食而去"扼住命運的咽喉",更不會有人像哈姆雷特那樣高呼一聲:時代整個兒脫節了,天生我偏要把他整理好。
正因為大多數人為了瑣屑的目標而努力,所以當今真正的英雄幾乎沒有,沒有人能登高一呼,或以身作法,告訴人類更高層次的價值究竟是什麼.英雄的哈姆雷特向人們昭示了人的價值,英雄的浮士德則用他一生的追求告訴了人們生存的價值.人類需要發展,需要下一個英雄,然而,他在哪兒 他能告訴我們什麼呢 真正意義上的英雄總是出現在人類發展的時代交接點,在千年更替的時刻,人類不該對英雄主義精神漠然視之.現今社會太需要這種千金難求的精神了
❷ 求《菩薩滿》賞析 是古詩文作者李白
菩薩蠻 作者:李白 朝代:唐
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品評】
這是一首懷人詞,可以寫思婦盼望遠方行人久候而不歸的心情;也可以指遊子「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在下以為關鍵在於對【有人】是【何人】,是遊子還是思婦;【高樓】為【何樓】,為城樓還是閨樓的理解。
從上、下闕聯系起來看,詞中景色應在城外,樓或許為城樓,所以在下贊同:遊子歸鄉說。
❸ 西遊記句子賞析
【摘自網路文庫】
1.文:影動星河近,月明無點塵。雁聲鳴遠漢,砧韻響西鄰。
歸鳥棲枯樹,禪僧講梵音。蒲團一榻上,坐到夜將分。
賞:此詩看似過渡寫景之功用,其實把這首詩用在第十三回的開頭第三段,巧妙而詩意地描繪出師徒四人旅途勞頓的樣子,以及寄宿寺廟所處位置的偏遠,還用「星河」「砧韻」「夜將分」點明時間之晚,用一個時間上的結束來昭示另一個新故事的開始,這才是這首詩的妙用。
2.文:有的說水遠山高,有的說路多虎豹,有的說峻嶺陡崖難度,有的說毒魔惡怪難降。三藏鉗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點頭幾度。
賞:此處是眾僧在討論西天取經的原由。前有眾僧意見不一的猜測,莫不是一些前途險惡難測的推斷,這是作者為了突出主角所加的鋪墊。從後文三藏「鉗口不言」,與眾人相比另類的表現中看出他的與眾不同,思想之深。這也是作者想讓主角在新的環境中博得尊重設置的一個考驗。
3.文:數村木落蘆花碎,幾樹楓楊紅葉墜。路途煙雨故人稀,黃菊麗,山骨細,水寒荷破人憔悴。白灊紅蓼霜天雪,落霞孤鶩長空墜。依稀黯淡野雲飛,玄鳥去,賓鴻至,嘹嘹嚦嚦聲宵碎。
賞:此為對季節入秋的描繪。作用當然也不單單是寫景,這首詞描繪的秋景凄寒寂寥,落葉、煙雨,詩意中有旅人孤獨的悲傷情懷,也有山高路遠、路途終點茫茫無期的擔憂。
4.文:一行三人,連馬四口,迎著清霜,看著明月,行有數十里遠近,見一山嶺,只得撥草尋路,說不盡崎嶇難走,又恐怕錯了路徑。
賞:時間為凌晨,地點為荒郊野外,「撥草尋路」「崎嶇難走」暗示了環境的凶險與不確定,平添了緊張氣氛,也表達出一行人取經的不易,為下文遇見凶險做鋪墊。
5.文:唬得個三藏魂飛魄散,二從者骨軟筋麻。
賞:簡簡單單的兩句話,就形象地表現出兩個人物的性格。唐三藏性格軟弱,膽小懦弱。而二徒弟更是膽小如鼠,更加不能擔當保護師父的責任。這里從側面表現出孫悟空的機智勇敢,也暗示取經途中缺少孫悟空的不明智與不可能。
6.文:不一時,紅日高升。三藏昏昏沉沉,也辨不得東西南北,正在那不得命處,忽然見一老叟,手持拄杖而來。
賞:旭日東升,是一天的開始,也是希望的曙光。環境描寫在此處起了暗示人物命運轉機的作用,老叟仙風道骨的模樣與凶神惡煞的妖怪形成鮮明對比,由此推斷老人的心地善良。而他出現在三藏遇難彷徨無措時,也明顯的是一個拯救者的角色。
7.文:寒颯颯雨林風,響潺潺澗下水。香馥馥野花開,密叢叢亂石磊。鬧嚷嚷鹿與猿,一隊隊獐和麂。喧雜雜鳥聲多,靜悄悄人事靡。那長老,戰兢兢心不寧;這馬兒,力怯怯蹄難舉。
賞:這里的環境描寫優美,表現了人物化險為夷的處境,也從些許凄涼與人物腳步躊躇中表現出人物處境的無助與心慌。
8.文:行經半日,更不見個人煙村舍。一則腹中飢了,二則路又不平,正在危急之際,只見前面有兩只猛虎咆哮,後邊有幾條長蛇盤繞。
賞:一則凶險的環境描寫來勾起讀者的好奇心,二則襯托下文出現救主角出困境的人物的英勇,為下文人物的出場做伏筆。
9.文:此間還是大唐的地界,我也是唐朝的百姓,我和你同食皇王的水土,誠然是一國之人。
賞:因是一國之人而仗義出手相救,表現了唐朝百姓的品德操行之高。也從一個小方面可以窺到作者隱藏在字里行間的品德、精神之高尚。
10.文:閃過的再生人道,撞著的定見閻君。
賞:用誇張的手法描寫了太保的技藝高超,前面有對相較兩者的實力相當之描寫,後面就有這一句話,有心人就能從這一句中看出註定了勝負的結局。
11.文:參天古樹,漫路荒藤。萬壑風塵冷,千崖氣象奇。一徑野花香襲體,數竿幽竹綠依依。草門樓,籬笆院,堪描堪畫;石板橋,白土壁,真樂真稀。秋容蕭索,爽氣孤高。道旁黃葉落,嶺上白雲飄。疏林內山禽聒聒,庄門外細犬嘹嘹。
賞:此環境描寫才是主角真正的化險為夷後的心境舒暢的表達,炊煙裊裊的村景,低吟的狗吠聲,具表達出人們安居樂業、生活恬靜美好的狀態。安撫了讀者剛剛隨著人物一起恐慌的心情。
12.文:老嫗聞言,十分歡喜道:「好,好,好!就是請他,不得這般,恰好明日你父親周忌,就浼長老做些好事,念卷經文,到後日送他去罷。」這劉伯欽,雖是一個殺虎手,鎮山的太保,他卻有些孝順之心,聞得母言,就要安排香紙,留住三藏。
賞:此處是對太保人物性格的修補,之前殺虎的一幕充分表現了他英勇善戰的性格特點,留住三藏為他的父親因誦經文,表現了他內心的孝與善。由此可見,這太保是一個正面人物。
13.文:方坐下,心欲舉箸,只見三藏合掌誦經,唬得個伯欽不敢動箸,急起身立在旁邊。三藏念不數句,卻教「請齋」。伯欽道:「你是個念短頭經的和尚?」三藏道:「此非是經,乃是一卷揭齋之咒。」伯欽道:「你們出家人,偏有許多計較,吃飯便也念誦念誦。」
賞:三藏吃飯前念經表現了他忠佛、死板的形象,也從另一個方面看出他堅守信仰,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變的高尚精神。
14.文:伯欽道:「似你那長安城中人家,有錢的集財寶,有庄的集聚稻糧。我們這打獵的,只得聚養些野獸,備天陰耳。」
賞:說明三藏與伯欽二人以前生活境遇的天差地別,導致二人思想觀念、性格均有較大差異,此為以小見大。
15.文:次早,那合家老小都起來,就整素齋,管待長老,請開啟念經。
賞:這里表達了太保一家對三藏的尊重,也表現出人們心目中對佛教的推崇,與讀者了解時代背景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16.文:這才是:萬法庄嚴端有意,薦亡離苦出沉淪。
賞:三藏為人家家中故人誦經超度,故人鬼魂托夢感謝,也證明了好人有好報的簡單道理。
17.文:伯欽與母妻無奈,急做了些粗面燒餅干糧,叫伯欽遠送,三藏歡喜收納。
賞:三藏的形象雖然不免迂腐,但他心地善良,此處也表現出他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良好品德。
18..文:」三藏聞言,滾鞍下馬道:「千萬敢勞太保再送一程!」
賞:不僅僅太保一家對三藏的超度之情感恩於心,三藏也銘記著太保的救命之恩。而更多的是他對太保的依賴,他對孤單一人充滿不安,表現了他的膽小形象。
19.文:正在那叮嚀拜別之際,只聽得山腳下叫喊如雷道:「我師父來也,我師父來也!」唬得個三藏痴呆,伯欽打掙。
賞:前有三藏對於環境的不安,央求太保同行,而太保斷然拒絕。三藏的憂慮之心也渲染了讀者的心情,而這一句猶如撥雲見日,讓人心裡豁然開朗,胸中頓起希望之感,此句放在結尾處勾起了讀者濃濃的好奇心。
20.文:尖嘴縮腮,金睛火眼。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薜蘿。鬢邊少發多青草,頷下無須有綠莎。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余多。還喜得眼睛轉動,喉舌聲和。語言雖利便,身體莫能那。正是五百年前孫大聖,今朝難滿脫天羅。
賞:對孫悟空的描寫,突出了他桀驁不馴、不拘小節的人物形象。「尖嘴縮腮,金睛火眼」表現他本領高超,與一般猴子不同;「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薜蘿」表現他與大自然親密相處,心性狂野;「眉間土,鼻凹泥,……手掌厚,塵垢余多」表現他粗野,不經管教的形象。寥寥數句,卻總概括了孫悟空的能力、性格、形象,堪稱經典。
❹ 西遊記第五回好句和閱讀感物
1【蟠桃描寫】夭來夭灼源灼,顆顆株株。夭夭灼灼花盈樹,顆顆株株果壓枝。果壓枝頭垂錦彈,花盈樹上簇胭脂。時開時結千年熟,無夏無冬萬載遲。先熟的酡顏醉臉,還生的帶蒂青皮。凝煙肌帶綠,映日顯丹姿。樹下奇葩並異卉,四時不謝色齊齊。左右樓台並館舍,盈空常見罩雲霓。不是玄都凡俗種,瑤池王母自栽培
❺ 西遊記第十二回賞析
西遊記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象化金蟬,寫唐太宗相信佛法,召集天下高僧舉行佛學研討會,而佛祖正好令觀世音菩薩到長安來察訪到西天取經的有真實德行者。玄奘禪師正是他們既定的人選:
卻說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自領了如來佛旨,在長安城訪察取經的善人,日久未逢真實有德行者。忽聞得太宗宣揚善果,選舉高僧,開建大會,又見得法師壇主,乃是江流兒和尚,正是極樂中降來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長老,菩薩十分歡喜。就將佛賜的寶貝,捧上長街,與木叉貨賣。
你道他是何寶貝?有一件錦蝠異寶袈裟、九環錫杖,還有那金緊禁三個箍兒,密密藏收,以俟後用。只將袈裟、錫杖出賣。長安城裡,有那選不中的愚僧,倒有幾貫村鈔。見菩薩變化個疥癩形容,身穿破衲,赤腳光頭,將袈裟捧定,艷艷生光,他上前問道:「那癩和尚,你的袈裟要賣多少價錢?」
菩薩道:「袈裟價值五千兩,錫杖價值二千兩。」那愚僧笑道:「這兩個癩和尚是瘋子,是傻子!這兩件粗物,就賣得七千兩銀子?只是除非穿上身長生不老,就得成佛作祖,也值不得這許多!拿了去,賣不成!」那菩薩更不爭吵,與木叉往前又走。行勾多時,來到東華門前,正撞著宰相蕭星散朝而回,眾頭踏喝開街道。
那菩薩公然不避,當街上拿著袈裟,徑迎著宰相。宰相勒馬觀看,見袈裟艷艷生光,著手下人問那賣袈裟的要價幾何。菩薩道:「袈裟要五千兩,錫杖要二千兩。」蕭星道:「有何好處,值這般高價?」菩薩道:「袈裟有好處,有不好處;有要錢處,有不要錢處。」蕭星道:「何為好?何為不好?」
菩薩道:「著了我袈裟,不入沉淪,不墮地獄,不遭惡毒之難,不遇虎狼之穴,便是好處;若貪淫樂禍的愚僧,不齋不戒的和尚,毀經謗佛的凡夫,難見我袈裟之面,這便是不好處。」又問道:「何為要錢,不要錢?」
菩薩道:「不遵佛法,不敬三寶,強買袈裟、錫杖,定要賣他七千兩,這便是要錢;若敬重三寶,見善隨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將袈裟、錫杖,情願送他,與我結個善緣,這便是不要錢。」
蕭星聞言,倍添春色,知他是個好人,即便下馬,與菩薩以禮相見,口稱:「大法長老,恕我蕭星之罪。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滿朝的文武,無不奉行。即今起建水陸大會,這袈裟正好與大都闡陳玄奘法師穿用。我和你入朝見駕去來。」
上文所寫菩薩變化為光頭赤腳的癩頭僧人形象,一般無知的只是看錶象的僧人哪裡能識別!菩薩的袈裟與錫杖都是佛祖所賜的神奇之物,必須送給德行高尚、誠心向佛、意志堅定的僧人,這個人選非玄奘而何!
所要七千兩銀子只是一種識別是否真心向佛誠意傳道的方法,佛祖與菩薩的目的是普度眾生,所以,若是遇到真心向善的傳道者,則可分文不收,以袈裟與錫杖奉送也。菩薩聽玄奘宣傳佛經,發現玄奘所傳乃是小乘教法,不是大乘佛法,便高聲批評玄奘法師,這就是去西天取經的緣起:
那法師在台上,念一會《受生度亡經》,談一會《安邦天寶篆》,又宣一會《勸修功卷》。這菩薩近前來,拍著寶台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只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么?」玄奘聞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來,對菩薩起手道:「老師父,弟子失瞻,多罪。見前的蓋眾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菩薩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玄奘法師聽菩薩之言,立即領悟嚮往,而唐太宗在菩薩顯現佛法的感召下,也正想派高僧去西天取經:
太宗見了頌子,即命眾僧:「且收勝會,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經來,再秉丹誠,重修善果。」眾官無不遵依。當時在寺中問曰:「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問不了,旁邊閃過法師,帝前施禮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唐王大喜,上前將御手扶起道:「法師果能盡此忠賢,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朕情願與你拜為兄弟。」玄奘頓首謝恩。唐王果是十分賢德,就去那寺里佛前,與玄奘拜了四拜,口稱「御弟聖僧」。
玄奘感謝不盡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顧如此?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隨在佛前拈香,以此為誓。唐王甚喜,即命回鑾,待選良利日辰,發牒出行,遂此駕回各散。
上文所寫唐太宗與玄奘法師結拜為兄弟,親自派遣法師去西天取經雲雲,並非歷史事實,但西遊記之描寫如此,小說是文學作品,允許藝術虛構。
玄奘去西天取經的意志堅強無比,從上文可見,而取經的目的則是普度眾生,保護大唐江山世世代代,繁榮昌盛,因為眾生覺悟,和諧共處,幸福快樂,則唐王朝即能傳承萬代,長治久安。
(5)菩薩頂賞析擴展閱讀
觀音帶著徒弟木叉現身了,他們化作兩個疥癲和尚,在街上賣袈裟和錫杖。他們被剛退朝的蕭瑀碰上,蕭瑀見他們手拿袈裟,就帶他們去見唐太宗。唐太宗見了大喜,他正需要這些。水陸大會開始了,玄奘在大會上說「小乘教法」,但不會說「大乘」。
兩個和尚中有一個是觀音,他化作金蟬子。給了唐僧袈裟和錫杖。水陸大會結束了。玄奘也應該去取經了。
寫得對仗的句子有:條條仙氣盈空,朵朵祥光捧聖。條條仙氣盈空,照徹了天關。朵朵祥光捧聖,影遍了世界。幢幡飄舞,寶蓋飛輝。幢幡飄舞,凝空道道彩霞搖。寶蓋飛輝,映日翩翩紅電徹……
內容拓展:
1、《西遊記》為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取材於《大唐西域記》和民間傳說、元雜劇。宋代《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本名《大唐三藏取經記》)是西遊記故事見於說話文字的最早雛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師為原型的。
2、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該書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創作品。
先寫了孫悟空出世,然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但還是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唐僧從投胎到取經受了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九九歸一,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
3、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大量被譯為西文,西漸歐美,已有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被尊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