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賞析 » 龍貓電影賞析

龍貓電影賞析

發布時間: 2022-09-20 16:56:58

❶ 宮崎駿動畫《龍貓》賞析評述..~~~~~ 字數不限...但最好多點..也不要太多...

龍貓是宮崎峻同名作品的主要角色,為什麼遲遲不肯出現呢?在看了將近半個小時(這相當於影片的的三分之一)後,龍貓才姍姍來遲。這給一名普通觀眾的我以很大的疑惑,審美期待受到巨大挑戰的同時,也把這個疑惑延伸到了影片的結束,其實一直到結束我還是沒有真正理解龍貓現身晚的緣由。不過總是得給自己一個圓滿的答復,或許宮崎峻在跟觀眾玩捉迷藏,抑或龍貓已經潛伏在影片的開始之中?有一點是勿庸置疑的,既然是一個親情的主題,環保的意識、以及家庭的溫馨都應該籠罩在此之下,包括龍貓的來無影去無蹤。所以在情節的設置上,都是以家庭為中心來勾勒的,畫面的處理上也顯示了五月一家人的和睦相處。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沒有龍貓這樣一個虛幻的動物來替身,但是畢竟在影片的最後,龍貓給了五月與小米以極大的幫助。龍貓無疑是促進親情發展的催化劑,所以單純的姐妹倆才能夠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神秘動物:龍貓。雖然在影片《天空之城》中也有天空之城遲遲不出現的狀況,但是兩相對比,完全是不同的情況。天空之城已經預設在觀眾的視野之中,已經有虛幻的城堡在觀眾的想像之中,以至於它的出現是一種必然性,而龍貓的出現完全是一種偶然性,小米因為看到栗子後追上去才發現的,也很富有童話色彩。這種童話因素往往也就具有了冒險的模式。龍貓出現以後,影片依然不是以龍貓為中心發展,而是以五月家中的生活瑣事為線索流散,特別是媽媽生病住院的事情。不過,龍貓的現身為動畫增添了更多溫情因素,特別是分別看到小米和五月在龍貓身上嬉戲玩弄時,親情可以說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龍貓世界有很多東西值得關注,不過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當爸爸在伏案讀書時,三隻龍貓與五月姐妹倆在家門口以一種神聖的方式來祈求樹種的發芽與長大。這種神奇力量是人類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結果,直接走向了宮爺作品的主題。

要說整部影片具有強烈的個性主義風格,是言過其實的,但是用這一點來評述小米的所作所為還是具有一定的說服力,不過小米的個性色彩是建立在童年無憂無慮的基礎之上,對於世界對於生活她還是一片白紙,世上所有的一切對於她來說都是新鮮的,也正是這種童年天真的個性讓影片多了很多原始的味道。五月上學,爸爸在家讀書時,只有一個野性的小米在翠綠的草地上採花,嬉戲。藍天、白雲、綠地融合在一幅浪漫的圖畫之中,龍貓就是在理想化的狀態下出現的。最能深入感情的是,小米在聽說吃了婆婆田地上種的蔬菜能夠身體好的時候,摘了一個玉米要送給遠在醫院的媽媽。結果在親情指引下的小米,毅然一個人抱著一個綠色的大玉米,跑在鄉間的小道上並走迷了路。這是很多動畫片採用的傳統題材,但宮爺的處理還是建立在溫情之上,也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其實在看到小米的個性同時,也會發現一個似乎沒有個性的小男孩勘太。最初是送東西給婆婆時,一臉害怕像,說小米家是鬼屋,沒有一點男子的氣概。當下雨天五月姐妹倆躲雨時,卻面帶羞澀,一言不發地把雨傘給了她們,自己淋雨跑回家,還遭了媽媽的罵。再有一個是小米失蹤時,他騎著腳踏車去尋找她的一幕,也是在詼諧之中寄寓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情感。其實勘太是在另類性格的掩飾之下來表達自己純潔的感情

❷ 宮崎駿動畫美感的賞析,一節初一美術課的內容

那些專業的初一的孩子不一定聽得懂 也不一定喜歡 你自己先把宮崎駿的動畫看了來 自己看了有了感想才講得精彩 如要原原本本的搬那些現成的 還不如叫那些孩子自己上網查 其實你可以以提問來開頭 把時間多給他們 呵呵 如果是我 我也希望我的老師這樣做~·

❸ 宮崎駿的全部作品及賞析

他的畫風都是在不斷的琢磨中得到提升而改變,所以一般來說同個時段的比較相近的動畫可能比較的相似.但是我覺的從龍貓(1988)出來後,宮崎駿所出的作品風格,總體上是一看就是會讓人知道那是他的.但是細細的看都有所不同.

你所說的相似的話.如果說是那中動畫人物的風格,近年的那部哈爾的移動城堡 (Howl's Castle) (2005)可能有點相似.但是我記得我在看的時候,覺得男主角可能比較符合相似的要求而電影中女主角的設定太多粗糙.年輕的面貌和老年的面貌區分不清.明明應該是老年的時候,卻讓人覺得是她很年輕那種.可能是製作的時候偷懶了,還是因為我看的碟問題.

可愛類中,在我印象里貓的報恩 (貓の恩返し)(2002)劇場 [森田宏幸]可能比哈爾的移動城堡更加的接近你所說的兩部電影的人物設定的那種風格.

早期的不是很清楚.樓上的幾位介紹的應該沒有錯吧.

成名後的作品介紹:

1984年
原 名: 風の谷のナウツカ
中文名:風之谷
英文名:Nausicaa of the Valley of the Wind 製作:德間書店・博報堂
原作.腳本.監督/宮崎駿
製片/高畑勛
音樂/久石讓
作畫監督/小松原一男
美術/中村光毅
色彩設計/保田道世

1986年
原 名:天空の城ラピュタ
中文名:天空之城
英文名:Laputa:Castle in the Sky 製作:德間書店
原作.腳本.監督/宮崎駿
製片/高畑 勛
音樂/久石 讓
作畫監督/丹內 司
美術/野崎俊郎・山本二三
色彩設計/保田道世

1988年
原 名:とないのトトロ
中文名:龍貓
英文名:My Neighbor TOTORO 製作:德間書店
原作.腳本.監督/宮崎駿
音樂/久石 讓
作畫監督/佐藤好春
美術/男鹿和雄
色彩設計/保田道世

1989年
原 名:魔女の宅急便
中文名:小魔女宅急便
英文名:Kiki's Delivery Service
製作:德間書店 大和運輸 日本電視放送網
原作/角野栄子(榮獲安徒生大獎)
腳本.監督/宮崎駿
音樂/久石 讓
音樂演出/高畑 勛
主題歌/荒井由実

1992年
原 名:紅の豚
中文名:紅豬
英文名:Porco Rosso 製作:德間書店 日本航空 日本電視放送網 吉卜力
原作.腳本.監督/宮崎駿
製片/鈴木 敏夫
音樂/久石 讓
主題歌/加藤登紀子

1995年
原 名:耳をすませば
中文名:側耳傾聽
英文名:Whisper of the Heart 製作:德間書店 日本電視放送網 博報堂 吉卜力
原作/柊 葵
製作.製片.腳本.
美術/宮崎駿
監督/近藤喜文
主題歌/本名陽子

1997年
原 名:もののけ姬
中文名:幽靈公主
英文名:Princess Mononoke
製作:德間書店 日本電視放送網 博報堂 吉卜力
原作.腳本.監督/宮崎駿
製片/鈴木 敏夫
音樂/久石 讓
主題歌/米良美一

2001年
原 名: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中文名:千與千尋
英文名:Spirited Away
製作總指揮:德間康快
製作:吉卜力
原作.腳本/宮崎駿
音樂:久石 讓
製片:鈴木敏夫
配給:東寶

短片:

1995年
原 名:On Your Mark 作詞.作曲/飛鳥 涼
編曲/澤近泰輔
歌/CHAGE&ASKA
廣告電影主題歌

非宮崎駿吉卜力工作室作品:

1988年
原 名:火垂るの墓
中文名:螢火蟲之墓
英文名:Grave of the Fire flies 製作:新潮社
原作/野坂昭如
腳本.監督/高畑 勛
音樂:間宮芳生
作畫監督/近藤喜文
設計/百瀬義行
美術/保田道世 山本二三
色彩設計/保田道世

1991年
原 名:おもこびでぼろぼろ
中文名:回憶點點滴滴 或 歲月的童話
英文名:Only Yesterday 製作:德間書店 日本電視放送網 博報堂
原作/岡本 瑩・刀根夕子
腳本.監督/高畑 勛
製作.製片/宮崎駿
製片/鈴木 敏夫
音楽/星 勝
主題歌/都治實

1993年
原 名:海がきこえる
中文名:聽到浪濤
英文名:The Ocean Waves
製作:德間書店 日本航空 吉卜力
原作/冰室冴子
監督/望月智充
人物設計.作畫監督/近藤勝也
音樂/永田 茂
美術/田中直哉

1994年
原 名:平成狸合戦ぽんぽこ
中文名:百變狸貓
英文名:Pom Poko
製作:德間書店 日本航空 日本電視放送網 博報堂 吉卜力
原作.腳本.監督/高畑 勛
企畫/宮崎駿
製片/鈴木 敏夫
主題歌/上々台風

1999年
原 名:ホーホケキョ となりの山田くん
中文名:鄰居的山田君
英文名:My Neighbors the Yamadas
製作:德間書店 日本電視放送網 博報堂 吉卜力 迪斯尼
原作/石井壽一
腳本.監督/高畑 勛
製片/鈴木 敏夫
音樂 ・主題歌/矢野顕子

2002年
原 名:貓の恩返し
中文名:貓的報恩
英文名:The Cat Returns 原作:柊 葵(《側耳傾聽》的漫畫原作)
腳本:吉田玲子
導演:森田宏幸
企畫:宮崎駿
製片:高橋望
音樂:野見佑二(《側耳傾聽》的音樂製作人)
片長:1小時15分(原為1小時10分)

❹ 動畫電影賞析角度

2002年,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獎這兩個耀眼的獎項全部頒給了一部動畫長片,出自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之手的《千與千尋》,2005年,宮崎駿本人也被授予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動畫片作為一種特殊的電影類型,伴隨著其低齡定位的固定印象常常被置於電影學術視角之外。10年前,宮崎駿以其作品動畫長片《幽靈公主》打破動畫界為兒童觀眾製作電視動畫短片的時代,紅遍亞洲電影院線;10年後,《千與千尋》以動畫這一類型片形式史無前例地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項;這足以留給我們許多思考:顯然動畫片作為電影的特殊類型之一,看似單薄的畫面、出自畫筆或電腦軟體的人物也能超出我們想像地成功承載導演試圖傳達的思想、成功傳遞人類特有的感情,動畫電影在票房與藝術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並逐漸走出淺薄單純的刻板印象,在審美與藝術價值上得到了承認。

一、具有分析意義的動畫電影及其美日兩大風格

根據動畫電影的表現風格與文化影響,人們普遍認為全球動畫電影中執牛耳的美國與日本動畫電影是兩種具有明顯不同風格的流派。動畫電影的生成機制依賴於人在腦海中的想像與筆在白紙上的描繪,由於背離了傳統電影的真實本性,歷來以幼稚、簡單等刻板印象在各種電影學術視角的邊緣徘徊,這種印象的形成與沃爾特·迪斯尼及他的迪斯尼王國通過系列改編自世界童話的動畫電影在全球大眾通俗文化中產生的重要影響緊密相關。從1923年迪斯尼的第一部有真人參與的動畫電影《愛麗絲在卡通王國》開始,諸如《美女與野獸》、《獅子王》等經典動畫影片屢屢在全球取得票房成就,在皮克斯、夢工廠等動畫工作室出現之前,奧斯卡最佳卡通片獎項長期為迪斯尼所獨占。以迪斯尼為代表的美國好萊塢動畫生產線歷來以兒童為主要觀眾群,考慮到美國復雜的電影分級制度,動畫影片往往迴避時事主題與性主題等成年人才能理解的內容,以改編、創編經典童話故事為主,並且始終貫穿著好萊塢對電影技術的崇拜。如最新賣座電影《功夫熊貓》中,其導演與敘事力量已經完全為CG動畫造型所帶來的震撼所取代,製作商也坦言其生產路線就是製造「針對兒童的夢幻」,其終極目的是讓家長掏錢購票,領著孩子走入電影院享受一次娛樂。

與美國動畫電影具有的「兒童化」、「超級英雄」、「3D」等風格關鍵詞相比,日本動畫電影就有著更寬泛的路線。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在日本社會普及的動畫產業如今擁有非常廣泛的觀眾覆蓋面,如2007年日本本土電影票房排行中動畫電影就占據半壁江山,這些票房冠楚大多是具有各種不同目標觀眾與風格的本土動畫電影,特別是知名連載電視動畫的劇場版:如以兒童為觀看對象的《寵物小精靈》、《哆啦A夢》;還有講述清純戀愛內容的《秒速5厘米》等以少女為觀看對象;以及熱血格鬥主題的《海賊王》、偵探類《名偵探柯南》等以青少年為觀看對象;其次才是《美食總動員》這部皮克斯作品[1]。日本作為全球動漫大國,其總人口中視閱動漫的比率高達87%,居全球之冠,動漫產業成為其第三大產業[1];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動畫電影就開始了「輸出」之旅,而日本動畫電影在全球范圍內贏得廣泛關注與贊譽多要歸功於目前日本國內公認的動畫界三大權威:宮崎駿、押井守和大友克洋。這「三大權威」所製作的動畫電影以構思復雜、思想深邃、主題哲意為共同特徵,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大批擁躉,其中大部分是成年人。宮崎駿自《風之谷》後便在亞洲享有盛譽,2002年更是憑借《千與千尋》一舉贏得全世界矚目,其作品就此邁入全球關注的時代。押井守則是以根據日本科幻漫畫教父士郎正宗的漫畫原著改編製作的《攻殼機動隊》電視動畫片與動畫電影成名,在全球范圍尤其是美國產生了強烈反響,2004年製作的《攻殼機動隊》第二部劇場版《Innocent》在戛納電影節上展播,2008年以《空中殺手》與宮崎駿一齊角逐威尼斯電影節。而大友克洋早在1988年就以由自身創作的連載漫畫《阿基拉》改編的同名動畫電影驚艷於西方世界,這部承前啟後的作品甚至深刻影響了整個西方的科幻電影思想[2],2004年他製作的《蒸汽男孩》也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展映,並成功在國際市場發行。雖然三人的作品風格各異,但目前從影片國際發行數量、所獲國際獎項這些標准來看公認宮崎駿是最有影響力與代表性的。

從電影分析的角度來說,電影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藝術作品,它可以衍生一個在敘事結構上以及視覺、音響上建立意義,並對觀眾產生特殊效應的文本[3]。雖然傳統電影分析的視角並未將動畫電影置於其中,電影藝術的論述著作中也常常僅將動畫作為一種影片類型寥寥簡介,但是以宮崎駿及其系列作品為代表的日本動畫電影具有顯著的美學特徵與導演風格痕跡,具有與商業電影對應的票房成果;在影片主題構思、創作水準、藝術效果、視聽音像、目標人群上都具有了超越迪斯尼經典改編童話動畫電影的高度;其進入國際市場的高品質作品以深沉的內容哲思與獨特的畫面風格獲得了觀眾與影評人的認可。如此2002年《千與千尋》才獲得了除柏林電影節大獎與香港金像獎以外,當年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長篇動畫電影獎、紐約電影批評家協會最佳動畫片獎、波士頓電影批評家協會特別獎、第30屆Annie Awards長篇動畫片電影獎、導演獎、腳本獎、音樂獎、第9屆好萊塢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獎、紐約電影批評家協會最佳動畫片獎、日本電影大獎導演獎動畫片電影獎等幾乎所有動畫電影評選的獎項[4]。這樣一部動畫電影能超越國界得到藝術與市場同時好評,為動畫電影這一常常被電影學術界忽略的類型具有放入電影思想與文化視域進行解析的價值做出了旁證。

二、日本動漫產業語境下的宮崎駿電影賞析

日本動漫產業市場除了數量繁雜眾多的印刷出版物,還包括動畫電影、動畫電視片和動畫音像(錄像帶、DVD)與周邊產品。在這個巨大的市場內產品內容無所不包,目前全日本有400多家動漫製作公司,科幻、靈異、偵探、戀愛、格鬥、人際關系、倫理批判、個人奮斗等各種題材與內容的動畫產品每天在這些公司中生產出來,其中也不乏暴力、血腥、尚武、頹廢、色情、肉體刺激等充滿負面內容的動畫作品。在這樣一個龐大蕪雜的環境內,靠觀眾以自身脆弱的感知與判斷在消費中來辨別動畫產品的良莠實在過於勉強,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宮崎駿、押井守和大友克洋這「三大權威」所代表的這部分深刻、人性化、富有哲思並激勵感悟的動畫電影作品才得以以標桿的位置豎起日本動畫電影的發展旗幟。「動畫電影作品」與立足於短期收益的「動畫電影商品」是不同的,並不是說提倡只觀看欣賞權威導演的作品,但是對於日本動畫電影的消費與賞析,必須首先選擇在內容與思想上有品質與品位,其次是能傳遞出一定的導演通過世界觀、價值觀設定所欲表達的創作與人生理念的電影。

對於本文欲討論的日本動畫電影主要代表人物宮崎駿,其作品無論是美學視域還是導演的作者角色都具有十分鮮明的特色,尤其是成立個人主創的吉卜力動畫工作室後,其個人風格在所有作品中一貫延續,並且在這背後還能看到日本民族文化性格的輪廓。

1、「吉卜力」的作者印章

「電影作者論」的命名者、倡導者、實踐者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主將「三劍客」之一的弗朗索瓦·特呂弗;電影作者角色的倡導與實踐意義始終限定在三個層面之上:通過編導合一賦予導演在影片視聽構成與總體風格的掌控權利;將文學研究中的作家作品論研究方式實踐進入電影評價,以導演作品的視角考察其電影;以導演作為劃分並指稱電影作品的方式,取代此前的主演明星或大製片廠的標示來勾勒電影現象與電影作品[5]。「電影作者論」與其說是一種理論,不如說是一種態度,導演在堅持藝術理想與平衡大眾口味之間取捨,持續培育自身的風格。

原作與編劇、編劇與導演在電影作品內容的理解上產生矛盾與沖突是十分常見的,製作人與投資方提出修改意見也常有發生,編導的沖突與磨合在動畫領域中主要表現在原作與腳本間、製片人與導演間。宮崎駿的吉卜力動畫工作室創立之初推出的動畫電影《魔女宅急便》就是根據小說家角野榮子的原作改編,因為影片加入魔女奇奇失去魔力的情節,曾被原作者認為有違展現魔女奇妙生活的作品精神而遭到強烈反對[2],雖然最後雙方做出了改編的妥協,但無疑原作者的意圖是導演意圖的干擾因素之一。或許是出於這一原因,宮崎駿創辦的吉卜力工作室至今只製作了《魔女宅急便》與2004年《哈爾的移動城堡》兩部由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其餘作品的原作、腳本、導演、人物設定、分鏡全由宮崎駿一人完成,配樂設計也是由合作數十年的老搭檔久石讓完成。吉卜力工作室的合作製片人德間康快、高田熏等人則是以有名的從不幹預導演的任何製作工作而與宮崎駿保持了長時間的合作關系。可以說在宮崎駿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中,真正實踐了「導演作者」的自覺意識。宮崎駿作品的主要題材與重復主題也是十分明顯的,以《風之谷》聞名於世的關注自然,批判戰爭與破壞的「環保教父」頭銜在其後的《幽靈公主》、《天空之城》中得到反復印證;每部影片中必然出現的「飛行」場景;每部影片必然出現風格細膩的水彩寫實風格自然景觀;絕大多數影片主角都是特定年齡段的青少年;絕大部分鏡頭由細致的手繪畫面製作…這些主題與表現上的特點已經形成導演本人的獨特烙印,成為宮崎駿的個人風格標志。

可以說,即使沒有任何真人明星演員,宮崎駿及其吉卜力動畫工作室通過系列動畫影片已經建構了一個完整的「宮崎駿世界」,打上了本人鮮明的藝術烙印,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吉卜力出品」甚至成為票房的保證,每部影片都是當年日本國內票房冠楚。即便是常被人忽視的動畫形態,只要打破「給兒童看」這個藩籬,導演也能實踐自己的藝術意圖,甚至由於人物、背景、色彩等畫面設定上的自由性還能更方便的以一以貫之的方式實踐導演個人的主題與風格追求。

2、寫意的美學追求

寫意本是與「工筆」相對的中國畫技法,強調以簡練的筆墨寫出物象的形神,從而表達作者的意境。簡言之,寫意是以看似簡單的筆觸體現出描繪對象的精髓。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畫面線條都十分簡單,無論是人物還是背景近景等,都是以手繪原圖為基礎製作出來的2D畫面,畫面立體感全部依賴色彩表現,主色調突出,色彩柔和豐富。但所有的宮崎駿電影都以流暢的視覺觀感與明亮的色彩成功傳達出影片的情緒,令觀看者腦海中久久留下那簡單卻純凈的意境。以任何美術研習者都能具備的技巧繪畫製作的電影如何給人們產生觀看的愉悅?這就是寫意的境界。

動畫藝術本身是綜合性的,它包括造型、動作、語言、繪畫和聲音等表現手段。這些手段又以不同的方式在動畫形象上集中表現,構成了獨特的審美價值[6]。宮崎駿的寫意手法就在於動畫形象的整體意境描繪上。蘇珊·朗格在《藝術問題》中提出,一部繪畫作品打動觀眾的方式在於以畫布、色彩等物質事物達到一種平衡的形狀,從而組成一個蘊含著畫面要素的能動關系、充滿著張力與馳力的空間,即所謂的藝術作品的「幻象」[7]。借鑒這種分析畫作的觀點來分析宮崎駿電影中的畫面,即是以色調、角色造型、表情細節、背景設計等合力營造出整體的獨特「畫風」空間。比如《龍貓》中的大龍貓,以簡單的灰色調與毛邊橢圓造型,配上尖耳朵大嘴巴與富有變化的眼睛和鬍子,並添上與巨大身材不相稱的小爪子與尾巴這些細節,寥寥幾筆背後是深厚的畫風積累,成功塑造出具有毛茸茸質感又富有童趣的造型;龍貓出現的場景設計在臨近森林的農田中或者是樹上,以淺綠這種生動活潑的色調為主要背景,既有細膩得連經絡都畫出來的樹葉,又有以簡單化高光與明亮色彩背景化交代的農田,再加入幾束陽光投射的光線細節描繪,便將畫面襯托的生機勃勃。宮崎駿式「幻象」的營造在於對畫面傾注的充沛情感,以寫意的手法描繪角色,但是又利用畫面的每個細節同時向觀眾傳遞關於角色的情緒,因而成功營造出獨特的浪漫主義意境。

宮崎駿本人比較排斥電腦技術,他堅持在其製作的動畫電影中不使用任何電腦技術,看似簡單實則深厚的寫意意蘊才是他真正打動觀眾的美學理念。

3、民族文化的輪廓

同樣是「毛茸茸的巨大生物」,可以將龍貓這一角色與迪斯尼2001年製作的影片《怪獸公司》中的主角毛怪做個對比;皮克斯在設計表現「毛怪」這一主角時所採取的是全球最先進的3D技術,毛怪身上的絨毛多達300萬根以上,為了詳細表現出每根絨毛,並且在動作上同時表現出重力感與靈巧度,皮克斯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專門開發了一種用於建模設計的電腦軟體[8]。製作方花了巨大的代價試圖表現一隻「可以亂真」的怪獸,影片中以毛怪的動作為表現重點,解救小女孩阿布的情節安排緊湊令人印象深刻,但其角色性格與心理的刻畫反而略顯牽強。而輪廓化二維化的龍貓雖然沒有一句台詞,卻以鄉間森林中憨胖可愛的精靈形象留在了每個孩子的心中,「龍貓」一詞與「巨大柔軟憨胖精靈」建立起了意指鏈,影片播出後龍貓形象的毛絨玩具在整個亞洲大受歡迎,至今仍在生產。也許這兩位主角甚至這兩部動畫電影的審美差異折射出的也是東西方之間的審美差異,以漢文化圈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中歷來貫穿「天人合一」的理念,從觀看畫面時的視覺習慣到把握概念時的認知習慣,東方文化都傾向於從「整體」上著手,具有追求整體和諧的習慣;尤其是宮崎駿的美學理念向來在於以柔美舒緩的筆觸營造整體意境,以欲言又止的含蓄與意境美觸摸觀眾的心靈。而發軔自歐洲的西方文化則以「人物對立」的理念來統攝其世界觀,視覺習慣上關注主要部分,概念把握上關心結論,西方觀眾尤其是美國觀眾也更習慣接受主角在畫面中心不斷地行動、打鬥。

藝術無時無處不與主體、社會及其文化等深刻地聯系在一起,它總是某種社會文化類型的模型。文化在賦予一個民族以表達方式時,也賦予了該民族觀察這些藝術的眼光。在宮崎駿的所有作品中都深深浸潤著日本社會文化的審美特性與個性輪廓。

(1)日本社會與平民主角

在《菊與刀—日本文化的諸模式》中,本尼迪克特認為日本是一個強調團體與一致,以「恥感」為道德標準的社會,各自擁有固定的角色與責任、傾向合群低調的人群就像同質的汪洋。低調與寡言的日本人面臨著職業與家庭的角色責任,背負著社會既定的壓力。「中庸」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被完整移植到了日本社會,並在此之上置入「國家神道」的信仰核心,個人主義在這個社會是不被提倡的。在這種提倡團隊精神與社會規則的社會精神下,我們在以宮崎駿為代表的日本動畫電影中看不到天賦異稟的美國式超級英雄,片中的主角都是凡人,普通的中小學生少女少年,連魔女都是穿著灰袍自食其力(《魔女宅急便》),即便有位見義勇為的飛行員也是一頭豬(《紅豬》);嚴格來說他們根本不算英雄,他們只是通過戰勝生活與心靈的挫折重新找到自信,幫助了身邊的人也幫助了自己。

也正是因為如此導演在每部影片中並不僅是講一個故事,而是將故事中每個角色的性格、心理細細鋪陳開來,讓觀眾目睹著身邊的平凡人與普通孩子如何在成長的荊棘路中發生變化,找到自己的方向。「平民主角」源於社會文化性格對個人英雄的摒棄,給觀眾帶來的是心靈的貼近與更多的自我感觸。毫無疑問在觀感撼動性沖擊與心理撫慰式感觸間,宮崎駿所選擇的是後者。

(2)自然神靈與和而不同

日本社會的主要特點是多種宗教並存[9],與此對應的便是多神的觀念。多神觀念的源頭是日本原始宗教神道教,神道教認為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界諸神,日本各地可見的神道神社就多出於山嶽信仰而修建。敬畏山嶽、河流、森林等自然神靈雖然看起來與現代社會的開發背道而馳,但多神與自然神靈的觀念伴隨著人類學傳承而滲入了日本的民族文化。《龍貓》的創作就直接源於宮崎駿本人幼年聽過的傳說;而《千與千尋》的原片名為《千與千尋的神隱》,「神隱」就是日本文化中用來表示孩子突然不見或失蹤的說法,意為被神靈藏起來了;在宮崎駿的作品中,自然神靈的存在理所當然。

在對自然神靈的崇拜中目睹的是摧殘自然的現狀,被稱為「環保教父」的宮崎駿常常在影片中展現人類對信仰的漠視與大自然沉默的報復,也許不只是對於環境惡化現狀的危機感使然,導演更想從自然神靈與現代社會和諧存在的理想圖景中召喚那逝去的尊敬自然的崇敬之心。不論是《幽靈公主》中人類與森林生靈血淋淋的戰爭,還是《千與千尋》中各路神靈悠然自得的異世界,「和而不同」是導演在其所有作品中設定的一以貫之的世界觀,在這種世界中徜徉的觀眾也能回味起日本民族敬畏自然的時代。

(3)含蓄深遠的淡雅之美

「含蓄」可以說是概括以儒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美術、文學理念的關鍵詞之一。表現在影片的審美領域,即是「其中深意,欲說又止」的敘事方式,以及傳承自「物哀」情結的婉轉淡雅氣氛的營造。

宮崎駿動畫電影常常在120分鍾以上的時間里陳述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架構,並安排一段極其復雜的劇情,在人物關系與背景架構交代清楚後,影片便圍繞一個核心情節展開,但高潮的鋪陳舒緩,主題立意深遠,導演有意無意不交代徹底的一些細節為觀眾留下了無盡的回味與想像空間。如《幽靈公主》中著名的結尾台詞「一起,活下去」,又如《千與千尋》中帶著些許悵然的千尋離開異世界的腳步,再如《天空之城》中載著生機緩緩升空的大樹之城等等,沒有「從此幸福快樂」的結論讓人安下心來,這種欲說還休的敘事方式以及一些刻意的細節懸念交代,類似於繪畫中的「留白」技法,於空白處留出想像的空間,邁入這處空白的觀眾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導演的世界,這與好萊塢動畫電影的直白單調相比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物哀」則是由《源氏物語》在日本社會所開啟的一種審美意識,淡淡的哀傷,婉轉的情意自公元1世紀以來就隨著一代又一代的詩人、散文家、物語作者流傳了下來[3],就連日本的國花櫻花也是充滿著繁茂枝頭轉瞬即逝的哀婉與悲傷,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也是以小說《古都》、《雪國》中物哀、風雅、幽玄這一獨特美感與日本文化的內在精神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浸潤在日本文化中的藝術家無不受到「物哀」情結的影響,宮崎駿的作品當然也不例外,即便具有充滿異域文化的場景設計,影片的情節內容等仍是十足的東方味。如《天空之城》中孤獨的機器人伴隨著大樹上的都市飛向太空,《幽靈公主》中為了各自生存註定要斗爭下去的雙方,《紅豬》中寧願變豬、常常留給吉娜期望與等待的波魯克等等情節的安排,充滿著無奈與感傷。而體現在人物關繫上,導演則常常描繪一種少年少女間的朦朧傾慕或嚮往之情,人物細膩的表情、目光移動與面紅向觀眾訴說著心中情愫,婉轉淡雅,甚至根本不曾言說過的情感以無聲勝有聲的方式有力感染觀眾,以意蘊取勝。

三、結語

作為人類想像的產生物,動畫電影這一類型與傳統電影源起同步,目前不少優秀動畫電影都能以深刻的思想與意蘊在藝術與市場上取得巨大成功,同時不少動畫電影導演還能以獨特的作者意識使動畫這一形式在更大范圍內產生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客觀的立場與審美角度出發,在與傳統電影平等的視角下對動畫電影給予應有的關注與解析。有趣的是,隨著全球電影廣泛使用進而依賴CG技術,流行商業電影的畫面開始有了追求「以假亂真」境界的傾向,也許押井守曾預言過的「所有電影都將成為動畫」的時代真的並不遙遠

熱點內容
涼粉的故事 發布:2024-11-20 08:56:56 瀏覽:361
天一的成語 發布:2024-11-20 08:53:07 瀏覽:388
學前班故事 發布:2024-11-20 08:26:54 瀏覽:347
冷飲的故事 發布:2024-11-20 08:10:47 瀏覽:233
關於鬧的成語 發布:2024-11-20 07:42:11 瀏覽:344
胸有成語 發布:2024-11-20 07:41:34 瀏覽:738
成語萬象 發布:2024-11-20 07:33:15 瀏覽:870
家庭小故事完整版 發布:2024-11-20 07:15:58 瀏覽:45
和護士做愛故事 發布:2024-11-20 07:03:33 瀏覽:373
書魚猜成語 發布:2024-11-20 07:03:24 瀏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