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畫賞析
Ⅰ 外國美術繪畫作品與賞析
畢加索、《格爾尼卡》
畢加索(1881~1973年)是當代西方最具創造性、影響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小鎮格爾尼卡遭到了德國法西斯空軍的狂轟濫炸,整個小鎮幾乎被夷為平地,死傷的平民更是不計其數。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於1937年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立體主義傑作。他用象徵性的藝術手法對1937年這一事件進行了控訴,有力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的。
《格爾尼卡》對於現實的表現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強暴,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在畫中,畢加索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
索菲亞藝術中心是由醫院改建成的現代藝術館。它因搜集了達利、畢加索、米羅等巨匠的畫作而聞名,此外還有代表超現實主義、唯美主義等畫派的近代藝術家作品,它們在世界美術館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堪稱那裡的鎮館之寶,這幅受巴黎世博會邀請所繪的力作,曾一度被放在紐約近代美術館,直到1981年,才依照畢加索的遺願回歸馬德里。
Ⅱ 我對國畫筆墨意境的賞析200字
從那瀟灑墨色中,彷彿看到了那水天一色的壯觀,那雲海濤濤的奇景,那恍若從天而降的飛瀑,那狂吼的陰風,那滔天的大河。畫中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雖不繁雜,卻充滿了靈性,這山水與點綴其中的景物,在畫家立體的構圖與大筆墨下展現出來,呈現出別樣的魅力。這幅以靈動筆墨展現山中美景的作品,正是國畫追求寫意的體現。
Ⅲ 從藝術的角度賞析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並結合這幅畫闡述為什麼藝術是一種世界
根據您的問題,幫您解答。
20世紀初以畢加索為代表的一群青年畫家推出了立體主義。格爾尼卡專是畢加索為世博會西班屬牙館創作的一幅壁畫作品。
壁畫描繪了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遭到德軍轟炸後的慘狀。畫面描繪了牛頭、馬、燈、抱孩子的母親、斷臂倒地的戰士、奔跑的人、舉燈的女人等形象。塑造了充滿死亡、恐怖和吶喊的氛圍。控訴了法西斯戰爭慘無人道的暴行。
畫面構圖飽滿,場景混亂。色彩以黑白灰為主色調。突出了恐懼哀痛的氣氛。作者採用疊加、拼貼、重組形象的造型手法。徹底摒棄了物體的自然形象,給人以熱烈的視覺沖擊。
壁畫格爾尼卡表達了畫家對法西斯暴行的憤怒和抗議有力地揭示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
通過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這幅畫可以總結出。藝術是記錄這個世界美好與罪惡的證據。
希望可以幫到你,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繼續提問,望採納。
Ⅳ 畢加索油畫如何欣賞
欣賞畢加索油畫
一、畫家生平。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馬拉加(Malaga),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立體畫派創始人,畢加索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畢加索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包括:油畫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畫20000 幅,平版畫6121幅。
巴勃羅·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畢加索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畢加索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戲。在畢加索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迴而進。也正因此畢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紀正是屬於畢加索的世紀。畢加索在這個多變的世紀之始從西班牙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他一生輝煌藝術的發現之旅。在20世紀,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畢加索一樣,畫風多變而人盡皆知。畢加索的盛名,不僅因他成名甚早和《亞威農的少女》、《格爾尼卡》等傳世傑作,更因他豐沛的創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層面的藝術作品。畢加索完成的作品統計約多達六萬到八萬件,在繪畫、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畫、舞台服裝等造型表現。在畢加索1973年過世之後,世界各大美術館不斷推出有關他的各類不同性質的回顧展,有關畢加索的話題不斷,而且常常帶有新的論點,彷彿他還活在人
二、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Cubism)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又譯為立方主義,1908年始於法國。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型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藝術家以許多的角度來描寫對象物,將其置於同一個畫面之中,以此來表達對象物最為完整的形象。物體的各個角度交錯迭放造成了許多的垂直與平行的線條角度,散亂的陰影使立體主義的畫面沒有傳統西方繪畫的透視法造成的三維空間錯覺。背景與畫面的主題交互穿插,讓立體主義的畫面創造出一個二維空間的繪畫特色。
立體主義開始於1908年,由當時居住在 法國巴黎蒙馬特區的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和畢加索Pablo Picasso所建立。
立體主義的主將是畢加索和布拉克。其中畢加索的油畫《亞威農少女》(1907年),被認為是第一幅包含了立體主義因素的作品。
三、作品欣賞
《亞維農少女》
《亞維農少女》是一件意義重大的油畫作品,不僅標志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畫面左邊的三個裸女形象,顯然是古典型人體的生硬變形,而右邊兩個裸女那粗野、異常的面容及體態,則充滿了原始藝術的野性特質。野獸派畫家發現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並將它們介紹給畢加索。
然而用原始藝術來摧毀古典審美的,是畢加索,而不是野獸派畫家。在這幅畫上,不僅是比例,就連人體有機的完整性和延續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這幅油畫,「恰似打碎了一地的玻璃」。在油畫《亞維農少女中》,立體派油畫家畢加索破壞了許多東西,可是,在這破壞的過程中他又獲得了什麼呢?當我們從第一眼見到此畫的震驚中恢復過來,便開始發現,那種破壞卻是相當地井井有條:所有的東西,無論是形象還是背景,都被分解為帶角的幾何塊面。我們注意到,這些碎塊並不是扁平的,它們由於被襯上陰影而具有了某種三度空間的感覺。我們並不總能確定它們是凹進去還是凸出來;它們看起來有的象實體的塊面,有的則象是透明體的碎片。這些非同尋常的塊面,使畫面具有了某種完整性與連續性。
從這幅油畫上,可看出一種在二維平面上表現三維空間的新手法,這種手法早在畫家塞尚的畫中就已採用了。我們看見,畫面中央的兩個形象臉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卻畫成了側面;左邊形象側面的頭部,眼睛卻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視象被結合在同一個形象上。這種所謂「同時性視象」的語言,被更加明顯地用在了畫面右邊那個蹲著的形象上。這個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於受到分解與拼接的處理,而脫離了脊柱的中軸。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長,暗示著向深處的延伸;而那頭部也被擰了過來,直楞楞地對著觀者。畢加索似乎是圍著形象繞了180度之後,才將諸角度的視象綜合為這一形象的。這種畫法,徹底打破了自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始的五百年來透視法則對畫家的限制。
油畫《亞維農的少女》始作於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間曾多次修改。畫中五個裸女和一組靜物,組成了富於形式意味的構圖。這幅畫的標題是由畢加索的朋友安德魯·塞爾曼所加,據說畢加索本人對之並不喜歡。但不管怎樣,這只不過是作品名稱罷了。在現代藝術中,標題與作品的相關性越來越小,畫家們常常有意識地不以標題來說明作品的內容。畫家畢加索這幅油畫《亞威農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該畫原先的構思,是以性病的諷喻為題,取名《罪惡的報酬》,這在最初的草圖上一目瞭然;草圖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髏,讓人聯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虛空」。然而在此畫正式的創作過程中,這些軼事的或寓意的細節,都被畫家去除了。其最終的震撼力,並不是來自任何文學性的描述,而是來自它那繪畫性語言的感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