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七段賞析
1. 海燕原文及賞析
海燕原文及賞析
1課文原文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的飛翔。
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沖向烏雲,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里,烏雲聽出了歡樂。
在這叫喊聲里──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里,烏雲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
海鴨也在呻吟著,──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斗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
蠢笨的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到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直壓下來,而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雷聲轟響。波浪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鳴。看吧,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海燕叫喊著,飛翔著,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雲,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
看吧,它飛舞著,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它笑些烏雲,它因為歡樂而號叫!
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睏乏,它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狂風吼叫……雷聲轟響……
一堆堆烏雲,像青色的火焰,在無底在大海上燃燒。大海抓住閃電的箭光,把它們熄滅在自己的深淵里。這些閃電的影子,活像一條條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動,一晃就消失了。
──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的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2賞析
《海燕》體現了高爾基早期作品中革命浪漫主義的典型特徵。整首詩以宏偉壯麗的大自然作背景,極力渲染惡浪騰空、雷電交加、狂風怒吼、波瀾壯闊的緊張的氣氛,狀寫出油畫般濃烈、鮮明的色彩,塑造出一個「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精靈」般的藝術形象。
蘊蓄著激越的情緒和諷刺的筆調,這些都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的特點,整體上營造了濃郁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氛圍,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它反映了高爾基早期的美學主張──他在給契訶夫的一封信中說:「確確實實,需要英雄主義的時代已經來到了。『希望』是不像生活,而高於生活,比生活更美好的東西。」
在寫作技巧上,《海燕》最突出的特色是象徵手法的運用。「大海」象徵革命高潮時人民群眾排山倒海的力量,「烏雲」「狂風」象徵反革命勢力和黑暗的社會環境等等,象徵手法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而且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和審美空間。
作品還兼用對比、反復、烘托、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進一步增強了藝術表現力和形象的立體感:不是平面地塑造「海燕」的形象,而是同時刻畫了對暴風雨充滿恐懼的「海鷗」,它們象徵了形形色色怯於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
它們的膽怯、自私和逃避現實,對比、烘托出了海燕勇敢、執著、不畏強暴和勇於獻身的崇高精神;正是在對暴風雨的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所形成的鮮明對照中,一個勇敢無私、樂觀堅定、卓然不群的海燕的形象呼之欲出。寫「風」「雷」「雲」「電」也是為了反襯「海燕」矯健、勇猛的戰斗雄姿和樂觀無畏的革命豪情。
2. 海燕 文中所有修辭方法及賞析
① 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比喻和擬人。「黑色的閃電」比喻准確、傳神,寥寥數字展現了海燕矯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飛翔」總寫海燕的行動,「高傲」賦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擬人的寫法。這一句從形、色兩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戰的姿態。
②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擬人。連用「抱」「甩」「摔」幾個動詞,兼以「惡狠狠」,賦予狂風人的性格和行為,寫出了風的猖狂的氣焰。
③ 大海抓住閃電的箭光,把它們熄滅在自己的深淵里。
擬人。「抓住」「熄滅」突出大海的巨大聲勢和強大力量。
④ 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睏乏,它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擬人和反復。「敏感的精靈」,「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睏乏」,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顯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說明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高度的預見性和敏銳的洞察力。
3. 高爾基《海燕》賞析
勇敢的精靈 不朽的形象 ——《海燕》藝術手法賞析 這是一篇散文詩,它融合了散文的描寫性和詩歌的表現性的特點。刻畫了勇敢的精靈——海燕的戰斗英姿,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國革命前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不朽的形象和堅強無畏的戰斗精神,號召廣大勞動人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斗爭。以下我們一起來學習全文是如何運用多樣的藝術手法來表達文章主題的。 一、 運用象徵,托義於物 首先我們明確一下象徵的概念,它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也就是用具體的形象來表現某種抽象意義。就本文而言,由於特定的歷史時期,雖然俄國革命運動不斷高漲,但沙皇的反動統治還比較強大,人民的言論還沒有自由,因此作者通過這種方式與統治階級進行斗爭。 文中出現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象徵意義,而且通篇的象徵義只是蘊涵在形象之中並沒有揭示出來。海燕象徵了堅強無畏、英勇善戰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大海及波濤象徵了革命高潮時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暴風雨象徵席捲一切反動腐朽勢力的革命浪潮風暴;太陽象徵光明的未來;狂風、烏雲、雷電象徵丑惡而又虛弱的沙皇反動勢力;海鷗、海鴨、企鵝象徵害怕革命要破壞他們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同時,這些象徵義隨著形象的發展逐步加深。其中海燕的形象漸趨完整,隨著情節的發展愈來愈鮮明突出;烏雲、狂風則是作最後的垂死掙扎。這樣作品就動態地呈現20世紀初俄國形勢的發展趨勢,而大海熄滅閃電的情景有力的預示著反動勢力的最終結局 ——那就是滅亡。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也就由此透露出來。 二、 對比烘托,形象有力 文中為了表現海燕的英勇戰姿和對暴風雨的渴望之情,以暴風雨來臨前夕大海的海面變化作為烘托,詳細描繪了暴風雨來臨之前、暴風雨逼近之時、暴風雨即將來臨之時等三個海面景象,寫出了當時斗爭環境的惡劣,反襯海燕的英勇形象。並且把海燕的形象與海鷗、海鴨、企鵝的呻吟、飛竄、恐懼形成鮮明的對比,襯托海燕的勇敢、樂觀。另外,又以風、雲、雷、電一齊出擊來烘托海燕已經吹響了戰斗的號角,豪邁激昂、振奮人心。 三、 語言優美,增強氣勢 散文詩由於兼具散文與詩的特點,因此有它的獨特之處。語句不分行,不押韻,卻精練、形象、優美。文中描摹出海燕的聲——從「叫喊」到「大笑」;形——「黑色的閃電」;一系列的動作,如「飛翔」「穿」「掠」等刻畫出海燕的快速敏捷,矯健勇猛的「直沖向烏雲」。比喻誇張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強了表達效果,使形象更為鮮明。全詩語言充滿激情,使人振奮,尤其是結尾「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對革命風暴的期盼、呼喚,又是對廣大人民的戰斗召喚。 當時的形勢決定了這種極富戰斗激情的文章是很難在報刊上發表的,正是文中通篇採用的象徵手法,再加上當時審查官的疏忽,《海燕》這篇文章終於發表在1901年4月號的彼得堡《生活》雜志上,也正是這個原因《生活》雜志被查封了。 春天的旋律 革命的宣言 ——《海燕》賞析 高爾基的《海燕》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山之作。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時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書。在作品中,高爾基以昂揚的浪漫主義激情,氣勢磅礴的藝術筆觸,通過對大自然暴風雨即將來臨時的客觀景象的生動描繪,深刻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夜「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勢,暗示了革命暴風雨的即將到來,沙皇專制統治的必然崩潰,革命事業的必然勝利。作品對不畏強暴、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海燕」——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給予了最真摯、最熱忱的贊頌。 寓情於景、借景述懷是《海燕》的基本藝術方法。正如高爾基說的:「用象徵的形式可以方便和簡潔地說出你想說的東西」,「在象徵中可以注入很大的思想內容」。作者依據自己的美學選擇,賦予筆下的自然景觀以各自不同的象徵意義,並藉助比喻、擬人、對比等藝術手段,使象徵的主客體之間達到天衣無縫、自然和諧的境地。讀者雖滿眼是大海暴風雨前的景象,透過紙背,看到的卻分明是一幅革命與反革命殊死較量的戰斗畫圖。在作品中,烏雲、狂風、雷聲、閃電象徵沙皇專制統治,代表黑暗的反動勢力。「在蒼茫的大海上,風聚集著烏雲」、「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壓下來」,「像青色的火焰,在無底的大海上燃燒」,這些文字明寫風暴來臨前的自然氣象變化,暗指黑暗勢力的相互勾結、對革命運動的殘酷鎮壓以及最後的垂死掙扎。隨著革命形勢的高漲,敵人的鎮壓愈益猖狂,但歷史潮流不可逆轉,革命暴風雨的來臨之日,就是反動派的滅亡之時。與此同時,海鷗、海鴨、企鵝則象徵害怕革命、目光短淺的資產階級社會階層和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者。面對暴風雨的即將來臨,海鷗「恐懼」「呻吟」,試圖逃避,「掩藏到大海深處」;海鴨「呻吟著」,被「轟隆隆的雷聲」「嚇壞」;企鵝也無比「愚蠢」「畏縮」,以為「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在懸崖底下」,就能避開暴風雨的沖擊。這些動物心驚膽顫、張惶失措的情態,正是資產階級和改良主義者害怕革命、貪圖安逸,只想保全自己這一心態的真實寫照,真實地反映了1905年前後俄國資產階級對待無產階級革命的態度,字里行間,寄寓著作者無情的嘲諷和蔑視。作品中,咆哮怒吼的大海象徵日漸覺醒的人民革命力量,暴風雨象徵就要來到的革命紅色風暴,太陽象徵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海燕象徵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光輝形象。作者滿腔熱情,贊美大海,贊美海燕。在烏雲翻滾、白色恐怖猖獗的險惡環境中,與海鷗們的怯弱、驚恐形成鮮明對照,大海翻起「白沫」,捲起「波浪」,發出歌唱,以英勇的迎戰姿態「沖向空中去迎接雷聲」,並把「金箭似的閃電」「熄滅在自己的深淵里」;「海燕像黑色的閃電高傲地飛翔」,「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沖雲霄」,勇敢、熱情、憤怒、歡樂,「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大海的主動出擊,與雷聲、閃電決一雌雄,海燕的興奮活躍,熱烈渴望暴風雨的來臨,正是革命人民和無產階級先鋒戰士革命堅定性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生動體現。。高爾基正是運用形象的對比、烘托,抑惡揚善,鞭撻惡丑,褒揚美善,才塑造出了「海燕」這一飽含力與美、深刻反映了時代特徵的藝術形象,從而吹響了一曲嘹亮的時代進軍的號角,喚醒民眾,鼓勵他們勇敢地投入爭取解放的斗爭中去。 在整體的審美上,《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的節律和流動感的油畫。它把詩和散文的特點結合起來,又表現出詩的音樂美和繪畫美,文筆粗獷、氣勢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4. 海燕 高爾基 摘錄加賞析
① 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比喻和擬人.「黑色的閃電」准確傳神地展現了海燕矯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賦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海燕藐視一切反動勢力的精神風貌.
② 風緊緊抱著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擬人.連用「抱」「甩」「摔」幾個動詞,還有「惡狠狠」,賦予狂風人的性格和行為,寫出了風的猖狂的氣焰.
③ 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睏乏,它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擬人和反復.「敏感的精靈」,「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睏乏」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顯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說明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高度的預見性和敏銳的洞察力.「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運用反復,語氣肯定,表達了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
請採納~
5. 海燕 鄭振鐸 賞析
小小燕子寄鄉愁——析鄭振鐸的【海燕】
鄉愁是文學亘古不變、常寫常新的一個主題,外國的和古代的我們姑且不論,只說現代中國的。如魯迅的《故鄉》《社戲》,周作人的《烏篷船》,葉聖陶的《藕與蒓菜》,郁達夫的《懷鄉病》,冰心的《寄小讀者》,餘光中的《鄉愁》《春天,遂想起》,等等這些文章,各篇的題旨、寫作背景、動因以及為文風格等,盡管各各不同,表現方式、手法和體式也大異其趣,但是,讀者都能很自然真切地從中感受到籠罩其中的濃郁的思鄉思親之情。有些篇章,像魯迅的《故鄉》《社戲》《在酒樓上》之類,其命意或許與遊子的故園之思、家國之念並沒有直接的聯系,作者也許無意於直接表達旅居外地、漂泊異域的鄉愁,而天涯孤旅的離愁別緒卻也如絲如縷地飄盪、繚繞於文章的字里行間,讓人無時無處不感受到思鄉之苦。
事實上是,人不論古今,地不分中外,鄉愁是人類的一種共同的精神現象。鄭振鐸的《海燕》就是一首優美無比的思鄉曲。
鄭振鐸,祖籍福建省長樂縣,1898年12月19日生於浙江溫州。1918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今北方交通大學的前身)。1921年,他與周作人、葉聖陶、沈雁冰等12人發起成立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個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從此,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傾注在中國現代文學的建設和中國文學與文化的研究上。五四時期,他是「為人生」派的重要作家,創作了許多詩歌、散文、小說;他也曾編過報紙、雜志,做過翻譯和研究,又是一位治學嚴謹、著述豐富的著名學者、教授。胡愈之稱他是個「多面手」,「不論在創作和翻譯方面,不論是介紹世界名著或整理文化遺產方面……都作出了平常一個人所很少能作到的那麼多的貢獻」(胡愈之:《哭振鐸》);端木蕻良也說:「中國要是有所謂『網路全書』派的話,那麼,西諦先生(鄭振鐸的字———筆者)是最卓越的一個」(端木蕻良:《追思》)。在考古學方面,他著有《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在文學史研究上,他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文學大綱》等,這些都是該專業研究領域的力作。20世紀50年代末,鄭振鐸遇難後,人民文學出版社陸續出版了《鄭振鐸文集》,共7卷。他還是一位十分活躍的社會活動家,是我國文學、文化界重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共和國成立後,他全身心地致力於中外文學與文化的建設和交流,曾主持創辦了重要的學術刊物《文物》《考古學報》等,曾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等,多次率領中國作家代表團和文化訪問團,到蘇聯、東歐以及亞非各國訪問、交流。1958年10月17日在由北京飛往莫斯科的途中,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
《海燕》寫於旅法途中。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鄭振鐸為躲避因聯名寫信抗議蔣介石的暴行而可能遭遇的不測,被迫於5月21日乘法國郵船「阿托士」號,從上海出發逃亡到法國、英國等地將近一年半。此次同船的還有陳學昭、徐元度、袁中道、魏兆淇等,除了陳學昭外,其餘三人都是在船上新結識的旅伴。在船上,他們相約把「在Athos上所感到的,所想到的,所見到的」寫成文字,「寄回給親愛的國人和親友」。他在這次旅法途中寫的散文後來被編入1932年7月上海新中國書局出版的散文、雜論集《海燕》。選入課本中的《海燕》便是其中的一篇。這篇文章確切的寫作時間是1927年5月26日夜,這時,「阿托士」號已駛過香港,正向著西貢港口駛去。
《海燕》是一篇游記散文,也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作。燕子是歷代文人墨客喜愛的小生靈,古代詩文中,吟詠燕子的詩句多如牛毛,像「誰家新燕啄春泥」;「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等等,都是名句。許多女子還取名為「春燕」「飛燕」「小燕」之類,無不因為小燕子活潑可愛,「積伶積俐」,給人間「平添了許多生趣」。
燕子是一種候鳥,冬去春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燕子歸來尋舊壘」的時候,表明嚴冬已經過去,春天已經到來,所以,人們又稱小燕子為報春的使者。
這篇散文,作者首先將小燕子置於故鄉的背景下來描繪。那是春風拂面、春光明媚、百花綻放的「春間二三月」,天上有「如毛的細雨」飄著,地上「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的樹葉」,都爭先恐後地趕集似的「奔聚」「爛漫無比」的春天。這個時候,有一身烏黑的羽毛、「一雙剪刀似的尾巴、一對勁俊輕快的翅膀」的「積伶積俐」的「可愛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飛來,加入了這個雋妙無比的春景的圖畫中」。小燕子極其自然和諧地繪就了一幅生機勃勃、意趣盎然、絕妙無比的江南早春圖!這段文字,看似漫不經心,其實頗費了一番心思。作者先是用簡潔的筆墨勾勒出小燕子的外形、輪廓,然後再畫出小燕子活動的自然環境,接下來才繪聲繪色、由近而遠地、精細地描繪出小燕子滿天飛舞的生動情景。整個畫面有動有靜,有張有弛,動靜相宜,張弛有度。
這是作者童年記憶中故鄉的小燕子。小燕子也有家,它們把巢築在「一個個的快樂家庭」里的廳樑上、匾額後。每年,冬去春來的時候,它們就像遠道而來的嘉賓悄然光臨,住進了自己的家。它們與家庭里的每一個成員都如賓主一般,親熱和睦,融洽無間。作者不厭其煩地寫小燕子的家,而且還渲染出濃郁的日常家居生活的氣息,就是想告訴讀者,此時此刻,他是多麼地想家,想念家鄉的親人和朋友。在這些充滿親情與溫馨的文字背後,寄託的是一個漂泊在外的遊子渺茫無盡的離愁別緒。
深情的懷想是被眼前的真實圖景所喚起的,所以,作者又像一個技藝高超的攝影師,很自然地把鏡頭從追憶緬想中切換到現實圖景。眼前是一幅美輪美奐、讓人陶醉的迷人景象:「阿托士」號航行在浩莽的大海上,海連天,天接海,海天一色,淼淼無垠。寫實與想像交織,寫景與抒情相融,抒情主體暫時忘卻了漂泊離愁之苦,沉迷於眼前新奇美妙的景色和對未來的憧憬之中。這時,活躍在曠野,在農人、市民家裡的小燕子,就像「海上的英雄」,成雙成對地,在浩浩淼淼無邊無際的大海上,還是那樣地活潑,那樣的無所畏懼,「仍是雋逸地從容地在海面上斜掠著」,用「它的似剪的尾與翼尖」拍打著湖水一樣平靜的海面,不知疲倦地、歡快自由地「飛著,飛著」……小燕子的出現又把作者的思緒從想像的世界拽回到現實情景,成雙成對的小燕子與飄零異鄉的天涯孤客,恰成鮮明的對照,浩莽無垠的大海與小巧玲瓏的燕子形成極大的反差,作者不禁輕聲問道,它們「不會覺得倦么?不會遇著暴風疾雨么?我們真替它們擔心呢」!與其說作者是在替小燕子擔心,倒不如說他是在為自己的前途和未來的生活憂慮。獨自一人,飄洋過海,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因此他心裡不免有點惴惴不安。同時,他的遠行也給家裡的親人增添了莫大的精神負擔。所以說,作者的這一問,既可以理解為作者思念中的親人、朋友對他的關愛、安慰和鼓勵,也是他旅途寂寞、思念親人的隱憂的曲折表現。他既是在為自己尋找安慰,也是在默默地為親人祈禱,但願一切順意、平安。而且,他還從這「海上英雄」的身上感受到了力量和鼓舞,感到了親情和友愛。這小燕子是替寂寞的旅人傳遞鄉情的使者,也是作者傾訴鄉愁的對象,是作者的親人和朋友的化身,它們來看他來了。
本文題名為《海燕》,但作者卻沒有直接從眼前海上見到的「海燕」寫起,而是急不可待地首先寫到記憶中故鄉的小燕子,可見作者的思鄉之情何等急切!盡管如此,作者卻含而不露,很有節制地將濃郁的鄉愁融化在筆下的小燕子身上,把小燕子寫得十分可愛靈動,富有人性,體現了作者一貫以物寫人的風格(可以參看《貓》《苦鴉子》等文)。在謀篇布局上,背景與主體,動態與靜態,寫景與抒情,既參差有致,又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