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復詩歌賞析
A. 暮江吟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快復要落山的夕陽,霞光制柔和的鋪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綠,一半艷紅。最可愛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顆顆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彎弓。
出自:唐代·白居易《暮江吟》
原文: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答復詩歌賞析擴展閱讀
詩歌賞析: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
這個「鋪」字也顯得委婉、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獨特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給讀者展現了一幅絕妙的畫卷。
由描繪暮江,到贊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熱愛之情。
B. 詩詞欣賞
我只知道「華不注」是山名,在濟南。今一般簡稱華山,或小華山。
赤松,即赤松子,神話傳說中的仙人。
秦帝,即秦始皇,他和「我」一樣求仙,但只看到蒼蒼的煙霧。
http://www.google.cn/search?q=%E6%98%94%E6%88%91%E6%B8%B8%E9%BD%90%E9%83%BD%EF%BC%8C%E7%99%BB%E5%8D%8E%E4%B8%8D%E6%B3%A8%E5%B3%B0%E3%80%82%E5%85%B9%E5%B1%B1%E4%BD%95%E5%B3%BB%E7%A7%80%EF%BC%8C%E7%BB%BF%E7%BF%A0%E5%A6%82%E8%8A%99%E8%93%89%E3%80%82&ie=utf-8&oe=utf-8&aq=t&rls=com.google:zh-CN:official&client=firefox-a
唐代李白就有一首寫華不注山的詩作《昔我游齊都》:「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蕭颯古仙人,不知是赤松。借餘一白鹿,自挾雙青龍。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
C. 有沒有文學底蘊特別好的,幫我賞析一下維吾爾族作家的詩《給歲月的答復》本人將重謝。。。字數越多越好。
結合當時寫這首詩的背景,還有作者的情況,考試或者作業的話扯扯就差不多了的
D. 除了王維的《終南山》還有哪些古詩寫終南山的多多益善,並附賞析!急!急!請於1月23號前答復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①,連山到海隅②。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③。
分野中峰變④,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⑤,隔水問樵夫。
【望終南山】
李世民
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出紅扶嶺日,入翠貯岩煙。
疊松朝若夜,復岫闕疑全。對此恬千慮,無勞訪九仙。
終南望余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游終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
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
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終南望余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
【詩文解釋】
終南山北嶺的景色秀麗,積雪好像浮在雲端上。初晴的陽光照在樹林末梢,傍晚的長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詞語解釋】
林表:林外。
【詩文賞析】
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余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無言長律。祖詠看完後思付了一下,立刻寫完了四句,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又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但這首詩一直流傳至今,被清代詩人王漁稱為詠雪最佳作。詩人描寫了終南山的余雪,遠望積雪,長安城也增添了寒意。這詩精練含蓄,別有新意。
E. 海子<<答復>>賞析
詩中的麥地給我們寧靜、安適的感覺。海子的這首《答復》或許正是針對以往詩歌中這種平和、閑雅的風光而作吧。
他在這首詩的第四行用了一個「則」字,「則」字是表示對比關系的連詞,這個虛詞是詩人有意嵌進去的,它站立在詩句中間,很顯眼,甚至是很刺眼,它把「溫暖,美麗」帶來的傳統詩語的柔和一下子消損掉了,使詩句具有議論性、思辨性、哲理性。
海子明顯地受到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他對海德格爾所推許的荷爾德林十分贊佩。在海德格爾思想體系中,「大地」和「天空」是兩個核心的概念。
《答復》里的麥地,並不是海德格爾概念的演繹,如果那樣就沒有什麼意思了,海子的麥地雖然染上了海德格爾思想的色彩,卻是中國尤其是中國北方農村的一種象徵。
裡面浸潤著海子的人生體驗:麥地是他肉身的更是精神的故鄉,他對麥地一往情深。面對麥地,詩人不是悠然自得地觀賞,而是尖銳地感受到自己無可逃遁地站在被質問的中心。
(5)答復詩歌賞析擴展閱讀:
《答復》,系海子的一首現代詩。正是針對以往詩歌中這種平和、閑雅的風光而作。
全詩很短,但其中卻隱藏了詩人深深的無奈和翻滾的思想。詩人把感情集中在「痛苦」兩個字上,而這兩個字在短短的詩中卻出現了三次,每次都流露出了作者不同程度的絕望無奈神情。麥地在質問,「我」在無聲地痛苦地回答: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