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曲式賞析
1. 音樂欣賞的曲式分析內容有哪些
,音樂中有一個概念比較寬泛,即"結構"概念。我們把它分成兩個方面來解釋,一個是指音樂在空間上的結構,我們稱之為"織體",另一個是在時間上的結構,專業名詞是"曲式"(music form)。
為什麼說曲式是"時間上的結構"呢?一部音樂作品,無論是長篇巨制,如交響曲、歌劇,還是短小的歌曲,都要在時間的延續中一點一點地鋪展,而不可能像欣賞一幅畫一樣,在瞬間就能大致把握整體結構。這種在時間上的延續,正是音樂藝術的一大特點,所以音樂被稱為"時間的藝術"。而音樂在時間上的延續,無論長短,兩三分鍾或兩三小時,都必須有一個結構框架,有個章法,而不能是混沌一片。這種結構框架或者章法,就稱之為"曲式"。它不是預設的理論,而是在大量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思維範式。
曲式有很多種,正如大的宮殿有大的結構,小的屋舍有小的形式一樣。無論大小,無論是古典的還是現代的創新之作,都會包含以下三個原則:對比,變奏、重復。
對比是由作品中的多個音樂材料造成的,它們在旋律形態、節奏型、情緒特徵上的不同給聽者帶來了新鮮的感覺。一部作品多少總會有些對比的因素,大型作品的對比幅度會比較大,對比的材料會比較多,相對來說小型作品的對比幅度就小些,材料也沒有那麼多。
變奏手法是將一個音樂材料在保留某些特徵的情況下進行變化,一方面仍可使人聽出原型同時又有新鮮感。比較簡單的變奏是基本保持主題的旋律輪廓、節奏型甚至和聲,只是添加一些小小的裝飾。稍復雜些的,則會將旋律、節奏、調式調性、織體、和聲都做較大幅度的改變,甚至只是選取原材料的某個因素加以發展,以至於幾乎聽不出它們和原型的聯系了。音樂作品中的"展開"就屬於這種類型的變奏。
重復是指音樂材料的再次出現。一發而逝是音樂藝術的特性之一。為了讓聽者對音樂素材留下深刻印象,重復或者帶有變化的重復就是必須的手段。此外,再現也是重復的一種形式,當一個音樂材料呈示之後,有新的因素出現,在新因素後面前述材料的重新出現,稱作再現,這種手法可以給全曲帶來呼應、對稱、穩定的感覺。再現可以是原封不動的,也可加以變化,使之獲得一種總結、升華的效果。
上述三個原則並不是互相無關的,它們在使用中可以互相滲透。比如,帶有變化的再現,實際上體現了變奏原則,同時又因為它的變化,產生了對比效果。
曲式的確立是通過各種音樂要素的綜合運用獲得的,特別是和聲與調性在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主和弦可以獲得段落的收束感,調性的變化不僅可以帶來對比,還常常意味著下一個段落的開始,再現通常建立在最初調性的回歸上,等等。
音樂的曲式按照傳統可以分為兩類,小型曲式和大型曲式。小型的包括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復二部曲式,復三部曲式。大型的包括變奏曲式,迴旋曲式,奏鳴曲式。我國音樂理論家楊儒懷教授則以曲式的共性特徵,將它們歸納為"並列曲式"、"再現曲式"、"復合曲式"、"循環曲式"、"變奏曲式"和"奏鳴曲式"、"迴旋奏鳴曲式"、"復調音樂曲式"、"套曲曲式"和"邊緣曲式"。本書部分採用楊儒懷教授的分類法,有選擇地作賞析性介紹。
(一)並列曲式
一部曲式
並列曲式中,最小的是一部曲式。它是由單一樂思的陳述和對該樂思的不間斷發展構成的。在一部曲式內部,包含數個樂句,但中間不能劃分出段落來,也就是說,在中間沒有結束性停頓,只是到最後才有肯定的收束。很多短小的民歌都是一部曲式的,比如大家熟悉的江蘇民歌《茉莉花》、內蒙民歌《嘎達梅林》、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等等。舒伯特的歌曲《野玫瑰》雖然有多段不同的歌詞,但旋律卻只有一個段落,它本身是一部曲式的。
一部曲式可以是比較簡單的、由幾個並列的樂句構成,也可以比較復雜,由樂思的一系列發展構成。請聽兩首波蘭作曲家肖邦(Chopin)的鋼琴作品,先聽B大調前奏曲,它明快而美麗,其中有一個素材多次重復,變化,雖然非常短小,卻包含了"起承轉合"的全部過程,十分完滿。
曲例一:肖邦B大調前奏曲op.28,no.11
另一首是b小調前奏曲,速度比較慢,略帶憂郁的味道,在寧靜的伴奏音型之上,一條舒展的歌唱性旋律從容地鋪展,情緒漸漸地推向一個高潮,之後降落下來,接著這條旋律再一次展開,通過重復和變化形成第二個更加充分的高潮,然後漸漸回落,在一片寧靜之中收束,給人留下意蘊深長的感覺。
曲例二:肖邦b小調前奏曲op.28,no.6
一部曲式雖然比較短小,但內部結構多種多樣,就像萬花筒一般變幻無窮。
二部並列曲式
二部並列曲式由兩個段落構成,它們在情緒、旋律形態、調性、和聲等方面的不同,形成對比,可用A+B表示。我們熟悉的劉熾創作的歌曲《我的祖國》就是這樣的曲式,第一部分是旋律婉轉抒情的領唱,帶有敘述性,第二部分是頌歌般的情緒熱烈的合唱,達到了全曲的高潮,兩個段落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又是完整和諧的。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索爾維格之歌》,也是A+B結構的。這首歌表現了一個痴情的姑娘年復一年地等待著遠游他鄉的未婚夫。在一個由弦樂演奏的溫柔抒情的引子之後,女高音唱道:
冬天早過去,
春天不再來。
夏天也要消逝,
一年年地等待。
我始終深信你一定能回來,
我曾經答應你,
我要忠誠等待你,
等著你回來。
在音樂上,作曲家將歌詞處理為四個樂句,旋律優美綿長,有些憂傷,表現了姑娘的期盼之情。這是全曲的第一部分,在a小調上。第二部分轉到了明亮的A大調上,這一段沒有歌詞,只是用母音"啊"來唱,情緒變得稍稍活躍,句法也比較自由,作曲家讓我們看到了純潔少女的形象,又讓我們聯想到她在幻想美好的重逢時刻。這兩部分整個重復了一遍,歌詞是:
假如你現在還活在人間,
願上帝保佑你,
當你跪在上帝的面前,
願上帝祝福你。
我要永遠忠誠地等待你,
等待你回來。
你若已升天堂,
就在天上相見。
B段仍然是用母音"啊"來歌唱,和前面完全相同。最後還有一個器樂的尾聲。
全曲的結構是:
引子 ||: A B :|| 尾聲
譜例一:格里格《索爾維格之歌》
A部(僅開頭部分):
B部(僅開頭部分):
這首曲子中A和B的素材是完全不同的,這使兩個部分形成了大幅度的對比,但作曲家為了使全曲有完滿的收束和呼應,有內在的統一感,用器樂尾聲再現了引子素材。
曲例三:格里格《索爾維格之歌》(錄音為器樂版本,不帶重復)
為使讀者易於理解各種曲式的基本原則,這里選用的都是比較簡單的例子。事實上,音樂創作是自由多樣的,作曲家們總會在基本原則的范圍內作出自己的創新。
三部並列曲式
三部並列曲式用A+B+C來表示。三個部分的素材各不相同,形成對比。這種形式在音樂作品種不是很常見,因為不同素材的段落多了,會缺少凝聚力,聽者的注意力也會分散。不過有個非常精彩的例子,舒伯特的歌曲《春夢》。歌詞是繆勒的詩,它本身是三種截然不同的情緒和形象:
我夢見遍地使鮮花,
正像那五月的光景,
我夢見那如茵的草地,
小鳥發出歡樂的歌聲。
但雄雞已在報曉,
我睜開我的眼睛。
四周是黑暗寒冷,
只聽到烏鴉的叫聲。
是誰在玻璃窗上,
畫滿這些枝和葉?
你會笑我還在夢中,
在嚴寒的冬天裡卻作著春天的夢。
舒伯特將這三種不同的情緒--美麗的夢境、突然的驚醒、心酸的自嘲--用三種完全不同的音樂做了生動貼切的表現。第一段是在A大調上的輕快的6/8拍,旋律彷彿帶著笑意,洋溢著幸福的感情,鋼琴伴奏的節奏型就像是心兒在歡快跳動。第二段速度陡然加快,調性非常不穩定,一直在變化,旋律則變得局促不安,鋼琴伴奏令人心驚。第三段速度一下子變慢了,情緒轉為傷心、無奈,調性從D大調轉向A大調,最後落在了凄涼的a小調上。如果仔細分析一下旋律,第一和第三段有某種程度的相似,這使首尾獲得了內在的聯系和呼應。
和前面的《索爾維格之歌》一樣,《春夢》的三段音樂也做了整體的重復,三段歌詞是:
我夢見美麗的姑娘,
她給我溫暖的愛情,
我夢見撫愛和甜吻,
夢見幸福和歡欣。
但雄雞已在報曉,
我心也隨它?醒,
我孤獨地坐在這里,
回憶著甜蜜夢境。
我重新閉上眼睛,
心兒在不住地跳動,
窗上樹葉兒幾時發青?
愛人幾時才能重逢?
《春夢》的結構是:
引子 ||: A B C :||
譜例二:舒伯特歌曲《春夢》
A段開頭:
B段開頭:
C段開頭:
曲例四:舒伯特歌曲《春夢》(不帶重復)
三部並列曲式雖然可以用A+B+C來表示,但實際上也是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比如三個部分採用同一個素材,後兩個部分是對該素材的發展和衍生。
至於四部或更多部分的並列曲式,就不一一介紹了。
上述各種曲式結構,都可用於一首獨立的樂曲,也可作為大型曲式中的一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