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名句
⑴ 古詩詞創作技巧
直抒胸臆和含蓄委婉
直抒胸臆也稱直接抒情,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願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節操。
含蓄委婉是不把自己的意思直接說出來,而是採用婉曲、象徵、比擬、隱語、用典等手段間接地表現出來的一種抒情方式。古詩經常把要抒發的情感,要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所描繪的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結尾:「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將依依惜別之情寓於帆影、碧空和長江流水的景物中了。
景與情
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出現在詩歌里,有種種不同的情況,最常見的是先景後情,情因景生,即觸景生情。如杜甫的《旅夜書懷》,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不少的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似乎已成常規,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也有一些詩是先情後景。還有一些詩,看上去完全寫景,而實際上景物裡面蘊含著詩人的感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人間詞話》(王國維)]。以上這些都屬寓情於景。一般情況下,有什麼樣的景,就生什麼樣的情,如樂景生樂情,哀景生哀情。但有時,觸景生情,生出的情與客觀的景截然相反,這種情況叫情景相異。古詩中以樂景寫哀情較為常見,以哀景寫樂情比較少見。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以樂景寫哀情。古詩中以樂景寫哀情的名句還有「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等。
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的三種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比是打比方;興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賦、比、興三者各有特點,又相輔相成。交待事實,直抒胸臆,以賦為佳。變抽象為形象,比興為優。
施肩吾的《夜笛詞》「皎潔西樓月未斜,笛聲寥亮入東家。卻令燈下裁衣婦,誤剪同心一半花」,用賦的手法寫成,言東家婦聞笛而生思親之情,誤剪同心之花,別開生面。還有古詩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動人佳句,「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含蓄之句,「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精警之句,均用賦的手法寫成。
比喻的手法在詩歌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運用比喻,能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能把陌生的東西變成人們熟悉的東西;有創造優美的意境,產生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的作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運用比喻,把無形的音樂描寫得形象鮮明,栩栩傳神,彷彿就在眼前。
興是藉助其它事物作為詩歌的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興同詩歌的內容有一定的聯系。如《氓》的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和第四章開頭兩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運用了興的手法。前者既隱喻女主人公的貌美,又暗指女主人公的痴情;後者桑葉由嫩綠變為枯黃,既隱喻女主人公青春不再,又暗指「士貳其行,二三其德」。興經常有統攝下文,提綱撮要的作用。
要注意,比和興經常結合在一起使用。運用比興手法,能加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
動與靜
自然界的事物,有的動,有的靜;有時動,有時靜。詩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當然當動則動,當靜則靜。一首詩,動靜結合得和諧、完美,會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反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首二句寫,空山幽谷,只聞人語,不見人行。是靜中寓動,以動寫靜。後二句寫,林深杳冥,夕陽余輝反照,倏忽遠去。是動中寓靜,愈見其靜。而這一切,正是詩人幽寂情懷的寫照。再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前二句寫靜,靜得寂寥,靜得凄涼。後二句寫動,卻以動襯靜,更映現出深山的幽靜。又如蘇舜欽的《淮中夜泊犢頭》:「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前兩句寫白天行舟所見,是動中見靜,以靜寫動;後兩句是「晚泊犢頭」所見,是靜中見動,以動寫靜。
烘 托
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有以下幾種類型:①人烘託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②物烘托物。如《旅夜書懷》中「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句以星光遙掛如垂來烘托平野的茫無際涯,用月光似奔涌傾瀉來烘託大江的浩瀚渺茫。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句以鬧襯靜。③物烘託人。如李清照詞《醉花陰》中「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用重陽佳節這天室內外的景物來烘托此刻人物的心情。物烘託人的寫法在古詩中被普通運用。
虛 實
這是古人論文章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採用虛實相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的結構更緊湊,形象更鮮明,並可使作品的容量增加。比如《望廬山瀑布》,前三句描寫眼前所見,是實寫;第四句「疑是銀河落九天」,以銀河來比擬廬山瀑布,為虛寫。再如姜夔《點絳唇》一詞,「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前面句子實寫,最後一句「殘柳參差舞」虛寫。又如《林黛玉進賈府》中,陸續介紹了賈府中幾乎所有的主要人物。賈母、王熙鳳、賈寶玉等登場亮相,為實寫;賈赦、賈政等沒出場,為虛寫。
反 襯
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的手法叫襯托。從反面來襯托就叫反襯。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一首妙用反襯的好詞。作者用全詞三分之二以上的筆墨,極力渲染元夕熱鬧的景象,但目的不在寫景,也不在抒情,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而這個人,正是受到朝庭冷落,不肯趨炎附勢,不願與投降派同流合污的詩人自己。再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前三句極力鋪排、渲染,正是為了反襯最後一句「只今惟有鷓鴣飛」的凄涼景象。弔古之情傷今之感,雖不著一字,卻表現得十分深刻。又如杜甫的《旅夜書懷》中「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句所描繪的遼闊雄奇的景象正是為了反襯詩人顛沛流離,孤苦伶仃的形象,「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天地如此之大,竟無詩人容身之地。類似的例子還有杜甫的《登岳陽樓》,柳宗元的《江雪》等。
用 典
即在詩文中引用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經史子集、民謠、俗諺中的語句或事實的一種手法。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其中的「後庭花」,即陳後主所作的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曲。用這個典故,意在諷刺晚唐官僚貴族沉湎於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將使歷史重演,唐朝走向滅亡。辛棄疾更是用典的高手,他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廉頗等五人的五個典故,他藉助這些典故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設 想
想像,是詩歌表現手法的一個方面。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想像就沒有詩。在古詩中,有時作者會對自己並不知曉的異地的情況或未來的情況加以描繪,這種手法就是設想。運用設想手法,可使詩歌意境開闊,別具情味,並使作者的感情更深刻地表達出來。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詩的前六句寫遠地妻兒在月夜的情景。不說自己看月憶妻,卻說妻子看月憶已。不說自己看月憶兒女,偏說兒女尚不知看月憶自己。這樣寫,更能表達出情之深,愛之堅。又如柳永的《雨霖鈴》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完全是設想之詞。這種設想,既增強了環境的氛圍和色調,又把「多情自古傷離別」的主題渲染得更加深刻。
對 比
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兩種相反的情況,寫在一首詩里,以便相互對照的一種修辭手法。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正確與錯誤,光明與黑暗,堅強與脆弱……凡事一比,妍媸立見,涇渭分明,這就省去了許多筆墨。對比,既可縱比,現在和過去相比;又可橫比,兩地或兩種事物相比。如杜荀鶴的《再經胡城縣》:「去歲曾經到縣城,縣民無口不怨聲。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一方面是人民含冤無處申訴,一方面是惡人越來越富貴。這就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政權的本質,喊出了被壓迫人民的心聲,再如歐陽修的《生查子》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上闋寫歡愉,下闋寫愁苦,對比鮮明:景物依舊,人事已非。
誇 張
誇張是在客觀實際的基礎上,對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故意加以擴大或縮小的描寫的一種藝術手法。它可以使詩歌的語言形象化,創造出驚人的意境和闊大的氣勢,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運用了誇張手法,使其詩閃耀出璀璨的藝術光輝。王之渙為了強調關外的荒涼,在《涼州詞》中也採用了誇張手法,「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縮小誇張的例子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等。
雙 關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里,利用語音或語義,使某詞具有雙種意義,這種修辭手法叫雙關。它的特點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此是手段,指彼是目的。恰當地運用雙關,可以使語言精練,情趣橫生;可以形象地刻畫人物的心理,鮮明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雙關可分兩種:一種是語義相關,一種是諧音相關。例如毛澤東的《七律·送瘟神》:「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句中的「瘟君」指「瘟神」,更指「血吸蟲」,這是語義相關。又如「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這幾句中的「清白」、「晴」、「絲」都屬諧音相關。常用的諧音雙關字,還有「蓮」雙關「憐」,「仁」雙關「人」,「藕」雙關「偶」等等。
⑵ 毛澤東的詩詞
長 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紅軍不怕遠征難, 金沙水拍雲崖暖,
萬水千山只等閑。 大渡橋橫鐵索寒。
五嶺逶迤滕細浪, 更喜岷山千里雪,
烏蒙磅礴走泥丸。 三軍過後盡開顏。
登廬山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飛峙大江邊, 雲橫九派浮黃鶴,
越上蔥蘢四百旋。 浪下三吳起白煙。
冷眼向洋看世界, 陶令不知何處去,
熱風吹雨灑江邊。 桃花源里可耕田。
屈 原
一九六一年秋
屈子當年賦楚騷,
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
一躍沖向萬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