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賞析 » 太陽和他的反光賞析

太陽和他的反光賞析

發布時間: 2022-09-18 07:12:33

Ⅰ 星星變奏曲 解析

二、問題研究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

《星星變奏曲》一詩的上下兩節,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追求光明的主題,並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一節與上一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變化並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語也有所變異。這種情形就如同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2.「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麼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練習說明

一、參考下面一則材料,朗讀這首詩,細細品味:詩中的星星象徵著什麼?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渴望?

剛接到作品時我開始有一些猶疑,因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間都透著陽剛氣。……讀了兩遍還是找到了一些適合女性表達的東西,抒情,細膩,有濃濃的感情色彩,漸漸地深入到詩的裡面,會感到其中寓意的深邃,於是,漸漸地喜歡了……我想我不僅是一個塑造聲音的誦者,一個演員,更是一個角色,一個傳達思想的哲人或導師……我站在舞台上,我想不能有演的意識,只想著聲音怎麼樣,表演怎麼樣,而是發自內心的,像一個思想家那樣,通過我的朗誦向觀眾闡述一個哲理,一份感情……讓觀眾跟隨你走進詩人的心境。

(播音員丁建華談朗讀《星星變奏曲》的感受)

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詩中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情感,把握全詩的主旨。

星星象徵著光明,象徵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二、反復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揣摩語言,學習細致地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和詩中的意境。

1.「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三、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系,並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學習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教學建議

一、有必要簡介當時「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作現象與社會整體環境相聯系,有利於把握詩歌的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

二、熟讀這首詩,最好能背誦。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這首詩的抒情性很強,很宜於朗誦,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忽視。

三、「變奏曲」這一借用的音樂術語,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的。要認真體會「星星」在不同的情景出現和不同的事物相結合所表現的情境、氛圍有哪些不同。

四、詩中多用比喻。理解這些比喻的寓意,把握其中「螢火蟲」「春天」「鳥」「白丁香」「旗子」「火」等形象的內涵,藉助對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五、授課的形式可以靈活,如談到星星的形象的時候,同學們之間可以展開討論,教師適當點撥。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於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他在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二、《星星變奏曲》賞析(黃祖民)

有人說過,一個聰明的民族,是耽於反思敢於自我正視的民族。發生於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朧詩」運動,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輕的中國知識分子,在詩歌方面開始的最沉痛的反思。

江河,是這次運動的主將之一。他的《星星變奏曲》是新時期的「火把」,卻更感受著時代的脈搏,它是真正的對於光明的呼喚。

詩人選擇「星星」這一意象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因為「星星」是最先點燃詩人靈感源的導火索,但我認為,重要的是,借用人們對星星的凝望,更襯出現實的黑暗和殘酷。在這個現實里,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風吹落。星星是「一首詩」,一個「柔軟得像一片湖」的晚上,一個朧著鳥語花香的「春天」,是「飄動的旗子」,是「火」。詩人對這一切愈是盡情地謳歌,愈顯出願望與現實的反差,也愈讓人於溫柔的靜穆中體驗了咸澀的況味和沉重。「在濃重的失落感中萌發出來的追求與尋找,既給這些詩篇蒙上一片迷憫與感傷的情調,又浸透著不甘湮沒與泯滅的內在力的沖擊與奔突」(謝冕語)。

在詩的結構上,兩節詩的外觀構造幾乎相同(但內部結構稍有變化),這正像我國古代《詩經》中的某些一唱三嘆的詩的結構,意在營造一種濃郁的詩的氛圍,來增強詩的內趨力和表達效果,讓人於輕松中心靈發生震動。

(選自《中外現代抒情名詩鑒賞辭典》,學苑出版社1989年版)

三、《星星變奏曲》鑒賞(楊益萍、阿剛)

這首詩開頭的假設語句以「如果……」領銜的詩行,幾乎以一種迫不及待的態度,用詰問宣洩著詩人江河內心蓄積已久的苦悶與祈盼: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濟著人們心靈的渴望,並阻止人們心靈與思想的最後淪落,雖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畢竟是一份「遙遠的安慰」。

意象的選擇也許是很精心的,當一種壓抑的時代氛圍不斷地扼殺個性與人格,黑暗已掩蓋了光明,但在苦難而堅定的英雄樂觀心靈,「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精神始終昂揚著。這樣,黯淡的星星便會沖破層層雲障,化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無奈,誰又會主動擇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誰不願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詩是美好的,它註定要成為心靈逃避壓抑、苦悶現實的歸宿,但這樣的審美往往十分遙遠,盡管每個字都成為一顆小星,寄託著密密的心願,甚至震顫了心弦,卻仍無法將一切化做現實。接著又由「誰不願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誰不喜歡」的句式引出春天,這些都是詩人渴望的,這種渴望不僅在於詩意的萬物,還在於一切擺脫寒冷僵死狀態、充滿新鮮蓬勃的活力。顯然,這些營造的詩意隱喻著詩人美麗浪漫的理想,雖因現實之故,理想與生活相距遙遠,星星、螢火、睡蓮、白丁香的意象卻仍是那麼生動。

現實是嚴酷的,隨著民族十年悲劇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結出自由的果實。在江河,他不悲觀於惡劣的現實環境,相反,第二節重復假設語句,仍以其強力的詰問「誰還需要……,誰還會……」,試圖找出一個極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運之中,人依然嚮往光明、自由、美。憑著這份堅定的信念,詩人便不再顧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的生存狀態,也不再理會如星星顫抖、白雪覆蓋、夜晚凍僵的現實境遇,一心嚮往無比美好的理想王國;只是太遙遠的緣故,詩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朧了。詩人藉助於不斷重復的「誰不願意」和「誰不喜歡」句式,復疊強化著一片沉積已久、不可宣洩的情緒。最後在英雄主義情緒的支配下,充滿浪漫與樂觀的意象湧出詩行,成為人格與生命的自我激勵。從抽象的概念到富於生動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變奏直接地成為由弱至強的英雄樂觀精神的投射,而且,由於兩段式的詩節構成以及詩節內部存在的情緒與意象對比化了詩人英雄樂觀的浪漫精神。

面對悲劇現實,一種是逃避,一種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則有樂觀與悲觀之分,而任何一種單純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應如此。《星星變奏曲》在情緒整體上顯示了某些豪邁色彩,但詩人對悲劇本身的認識似乎並不深刻,而且,過多的浪漫嚮往使詩又近於稍稍淺薄了,這也許是一種苛求吧。

(選自《二十世紀中國新詩》,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四、關於「朧詩」

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稱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朧詩孕育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後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並且涌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徵。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奧秘的探索構成了朧詩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擱淺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劇命運(《船》),面對神女峰這千年流傳的人間神話「煽動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鑰匙的丟失來象徵理想的失落(《中國,我的鑰匙丟了》);楊煉在大雁塔的歷史中觀照人民的命運(《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壘進「紀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難(《紀念碑》)。詩人在覺醒與叛逆、迷惘與清醒、痛苦與庄嚴、失落與尋找、追悔與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一個新的詩學主題。

朧詩對傳統詩歌藝術規范的變革和反叛,為詩歌創作提供了新鮮的審美經驗。意象化、象徵化和立體化,是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徵。朧詩高揚主體意識,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觀真實而摒棄客觀再現,意象的瞬間撞擊和組合、語言的變形與隱喻構成整體象徵,使詩的內涵具有多義性。捕捉直覺與印象,用情感邏輯取代物理邏輯,以時空轉換和蒙太奇造成詩歌情緒結構的跳躍性和立體感,使詩歌情緒內涵獲得了彈性張力空間。朧詩意味著中國現代主義詩歌探索的再出發,意味著詩壇恢復了與世界現代詩壇的某些聯系。

(節選自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熱點內容
人與房成語 發布:2024-11-20 19:18:27 瀏覽:16
課外故事大全 發布:2024-11-20 19:12:49 瀏覽:209
描寫沙漠的成語 發布:2024-11-20 18:55:00 瀏覽:877
成語什麼鍾 發布:2024-11-20 18:46:27 瀏覽:391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發布:2024-11-20 18:25:27 瀏覽:372
體打一成語 發布:2024-11-20 18:23:23 瀏覽:549
志字成語 發布:2024-11-20 18:20:57 瀏覽:626
人井打一成語 發布:2024-11-20 18:03:38 瀏覽:599
春雨的故事 發布:2024-11-20 18:01:58 瀏覽:726
地天的成語 發布:2024-11-20 18:01:47 瀏覽: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