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賞析文
⑴ 壺井榮 《蒲公英》 抒發什麼情感
壺井榮(1900~1967),是一位日本女作家,她的《蒲公英》用優美、清新、細膩、抒情的筆調,表達了反對戰爭,渴望和平的重大主題。
本文構思巧妙,把三個片段集中地組織在一個場面之中,並用表現兒童情趣和反映生活的童謠貫穿首尾;寫蒲公英和寫那個小兒子,結合得非常貼切。本文運用了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以尺水見波瀾,反映了對歷史的反思,對人性的思考,對和平生活的渴望。
【原文】
蒲公英
壺井榮
「提燈籠,掌燈籠,聘姑娘,扛箱籠……」
村裡的孩子們一面唱,一面摘下蒲公英,深深吸足了氣,「甫」的一聲把茸毛吹去。
「提燈籠,掌燈籠,聘姑娘,扛箱籠,甫!」
蒲公英的茸毛像螞蟻國的小不點兒的降落傘,在使勁吹的一陣人工暴風里,懸空飄舞一陣子,就四下里飛散開,不見了。在春光彌漫的草原上,孩子們找尋成了茸毛的蒲公英,爭先恐後地賽跑著。我回憶到自己跟著小伴們在草原上來回奔跑的兒時,也給小兒子吹個茸毛給他瞧瞧:
「提燈籠,掌燈籠,聘姑娘,扛箱籠,甫!」
小兒子高興了,從院里的蒲公英上摘下所有的茸毛來,小嘴裡鼓足氣吹去。茸毛像雞虱一般飛舞著,四散在狹小的院子里,有的越過籬笆飛往鄰院。
一旦紮下根,不怕遭踐踏被蹂躪,還是一回又一回地爬起來,開出小小花朵來的蒲公英!
我愛它這忍耐的堅強和樸素的純美,曾經移植了一棵在院里,如今已經八年了。雖然愛它而移植來的,可是動機並不是為風雅或好玩。在戰爭激烈的時候,我們不是曾經來回走在田野里尋覓野草來嗎ς那是多麼悲慘的時代!一向只當做應時野菜來欣賞的雞筋菜、芹菜,都不能算野菜,變成美味了。
我們亂切一些現在連名兒都記不起來的野草,摻在一起煮成吃得碗都懶得端的稀粥來,有幾次吃的就是蒲公英。據新聞雜志的報道,把蒲公英在開水裡燙過,去了苦味就好吃的,我們如法炮製過一次,卻再沒有勇氣去打來吃了。就在這一次把蒲公英找來當菜的時候,我偶然憶起兒時唱的那首童謠,就種了一棵在院子里。
蒲公英當初是不大願意被遷移的,它緊緊趴住了根旁的土地,因此好像受了很大的傷害,一定讓人以為它枯死;可是過了一個時期,又眼看著有了生氣,過了二年居然開出美麗的花來了。原以為蒲公英是始終趴在地上的,沒想到移到土壤松軟的菜園之後,完全像蔬菜一樣,綠油油的嫩葉沖天直上,真是意想不到的。蒲公英只為長在路旁,被踐踏,被蹂躪,所以才變成了像趴在地上似的姿勢的嗎ς
從那以後,我家院子里蒲公英的一族就年復一年地繁殖起來。
「府上真新鮮,把蒲公英種在院子里啦。」
街坊的一位太太來看蒲公英時這樣笑我們。其實,我並不是有心栽蒲公英的,只不過任它繁殖罷了。我那個兒子來我家,也和蒲公英一樣的偶然。這個剛滿周歲的男孩子,比蒲公英遲一年來到我家的。
男孩子像緊緊扒住紮根的土地、不肯讓人拔的蒲公英一樣,初來時萬分沮喪,沒有一點精神。這個「蒲公英兒子」被奪去了撫養他的大地。戰爭從這個剛一周歲的孩子身上奪去了父母。我要對這戰爭留給我家的兩個禮物,喊出無聲的呼喚:
「須知你們是從被踐踏、被蹂躪里,勇敢地生活下來的。今後再遭踐踏,再遭蹂躪,還得勇敢地生活下去,卻不要再嘗那已經嘗過的苦難吧!」
我懷著這種情感,和我那小兒子吹著蒲公英的茸毛:
「提燈籠,掌燈籠,聘姑娘,扛箱籠……」。
⑵ 枯萎的蒲公英各個段落的解析
《枯萎的蒲公英》一文的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描寫版眼前的蒲公英緊權貼地面、努力生長的狀態。
第二部分(3-7自然段),由蒲公英聯想到母親為子女的辛勤付出。
第三部分(8-9自然段),由聯想回到現實,在結構上與開頭照應。
(2)蒲公英賞析文擴展閱讀
《枯萎的蒲公英》這篇文章通過將母親比作枯萎的蒲公英,生動地描寫了母親的形象,突出了母親為子女的辛勤付出。
本文由蒲公英聯想到母親,他們品質的共同點是:
(1)生命力頑強(或剛強與堅毅)。
(2)無私奉獻。
文章最後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由聯想回到現實,在結構上與開頭照應。
(2)升華主旨,贊美母親剛強堅毅、無私奉獻的品質。
(3)表達對母親深深的思念。
⑶ 求 餘光中的散文 「蒲公英的歲月」的賞析
餘光中(1928-- )福建省永春縣人,曾於金陵大學與廈門大學外文系就讀版,後畢業於台灣大學外語系,赴美國權留學得藝術碩士學位。曾在台灣和美國多所大學任客座教授。他是台灣著名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出版詩文及譯著近四十種。
作為一個海外遊子,他的作品的基調是思鄉。《蒲公英的歲月》更是表現了這種思鄉的主題。
作者以蒲公英自喻:蒲公英的歲月,流浪的一代飛揚在風中,風自西來,愈吹離舊大陸愈遠。他是最輕最薄的一片,一直吹落到落磯山的另一面,落進一英里高的丹佛城。
這種對祖國、對家鄉的離愁別緒,貫穿於散文的開始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