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賞析 » 立身處世的名言

立身處世的名言

發布時間: 2022-09-17 10:16:12

❶ 為人之道的名言警句

【評介】
大奸似忠,大貪敝履。在好言,金錢、美女、鐵哥們的面前,可要小心,說不定笑聲里突然飛出一把刀子,不偏不邪地扎向你的心。
太祖高皇帝五年(己亥,公元前二Ο二年)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如高帝所稱者,三傑而已。淮陽誅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托於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資治通鑒》卷十一【漢紀三】

【評介】
司馬光認為一個人應該正確對待功名利祿。漢初三傑,人生結果完全不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只有張良隱居南山,淡出官場,明哲保身。其中既有君臣之間的矛盾,也有不能正確對待功名的原因。
老子說過一句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在中國古代政治專制體制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究竟如何看待人生,有積極的態度,也有消極的態度。《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有一首道士唱的《好了歌》就是看破紅塵,消極對待人生的代表性說法。歌詞雲: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乙巳,公元前一九六年)臣光曰:世或以韓信為首建大策,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觀其距蒯徹之說,迎高祖於陳,豈有反心哉!良由失職怏怏,遂陷悖逆。夫以盧綰里閈舊恩,猶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請,豈非高祖亦有負於信哉!臣以為高祖用詐謀禽信於陳,言負則有之;雖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漢與楚相距滎陽,信滅齊,不還報而自王;其後漢追楚至固陵,與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則信復何恃哉!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哉!是故太史公論之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資治通鑒》卷十二【漢紀四】
【評介】
受胯下之辱,終成大業者是韓信,戰必勝,攻必取者,也是韓信。最後囚於鍾室,面壁悲歌,「狡兔死,走狗烹,天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也是韓信。功勞是什麼?有時是金錢、地位、美色,有時也是大牢,是地獄,其中的奧妙,深著呢!
孝惠皇帝元年(丁未,公元前一九八年)臣光曰:為人子者,父母有過則諫;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安有守高祖之業,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殘酷,遂棄國家而不恤,縱酒色以傷生!若孝惠者,可謂篤於小仁而未知大誼也。
——《資治通鑒》卷十二【漢紀四】

【評介】
司馬光認為惠帝沒有處理母親親情與國家大事的關系。在仁孝與國家大事發生矛盾時,應該以仁孝服從於國家大事。惠帝對自己的母親的行為不是勸諫而是消極逃避,「遂棄國家而不恤,縱酒色以傷生」,這是不可取的。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逃避也是一種解脫,只不過是一種痛苦的解脫。
中宗孝宣皇帝地節四年(乙卯,公元前六六年)臣光曰:霍光之輔漢室,可謂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執之,久而不歸,鮮不及矣。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詐,固可以親政矣。況孝宣十九即位,聰明剛毅,知民疾苦,而光久專大柄,不知避去,多置親黨,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憤於上,吏民積怨於下,切齒側目,待時而發,其得免於身幸矣,況子孫以驕侈趣之哉!雖然,向使孝宣專以祿秩賞賜富其子孫,使之食大縣,奉朝請,亦足以報盛德矣;乃復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叢釁積,更加裁奪,遂至怨懼以生邪謀,豈徒霍氏之自禍哉?亦孝宣醞釀以成之也。昔椒作亂於楚,庄王滅其族而赦箴尹克黃,以為子文無後,何以勸善。夫以顯、禹、雲、山之罪,雖應夷滅,而光之忠勛不可不祀;遂使家無噍類,孝宣亦少恩哉
——《資治通鑒》卷二十五【漢紀十七】

【評介】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威福、權勢、金錢、地位,人人趨之若鶩。殊不知,在得到的時候,說不定會失去,甚至會失去更多。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功成而身退,得全其身,得福其家,可以為鑒矣!
孝元皇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四八年)臣光曰:忠臣之事君也,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勸而遂。孝元踐位之初,虛心以問禹,禹宜先其所急,後其所緩。然則優游不斷,讒佞用權,當時之大患也,而禹不以為言;恭謹節儉,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而言之,何哉!使禹之智足不以知,烏得為賢!知而不言,為罪愈大矣!
——《資治通鑒》卷二十八【漢紀二十】

【評介】
司馬光認為貢禹知而不言是其大罪。人們常言居其官者謀其政,而貢禹對皇帝游獵無度,奸臣用權這些皇帝應該認識到而沒有引起警惕的現象視而不見,不發一言;而對皇帝本來就很重視的問題反復陳說,這是一種嚴重失職行為。
不過,貢禹為官之道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這就是凡是忠言,聽起來都有些逆耳,凡是良葯,都有些苦口。說得不好聽,未必不是忠貞,說得讓人愛聽,未必就是真朋友!
孝元皇帝永光元年(戊寅,公元前四三年)臣光曰:君子以正攻邪,猶懼不克。況捐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
——《資治通鑒》卷二十八【漢紀二十】

【評介】
司馬光的意思是,以正才能壓邪,要樹正氣,行正道。如果正氣不立,則邪氣猖獗。
在正常情況下正和邪是黑白分明的。但在一個是非顛倒的環境下,情況卻會發生變化。譬如:影子歪邪於地上,影子便對樹樁說,你為何不正?樹樁看了看自己,我是正的,是你歪了。樹樁和影子都在辯說自己正。雙方爭論不休,相持良久,只好一起去問遠處的一盞燈。燈不緊不慢、不急不緩地說:你們說的都對,都不對。是正是歪,一要看我怎麼樣照射,二要看你們從各自的立場。
肅宗孝章皇帝建初八年(癸未,公元八三年)臣光曰:人臣之罪,莫大於欺罔,是以明君疾之。孝章謂竇憲何異指鹿為馬,善矣;然卒不能罪憲,則奸臣安所懲哉!夫人主之於臣下,患在不知其奸,苟或知之而復赦之,則不若不知之為愈也。何以言之?彼或為奸而上不之知,猶有所畏;既知而不能討,彼知其不足畏也,則放縱而無所顧矣!是故知善而不能用,知惡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
——《資治通鑒》卷四十六【漢紀三十八】
【評介】
司馬光認為,作為人君,不僅應該有判斷是非曲直的認識能力,而且還應該有賞善罰惡的政治能力。如果知善不用,知惡不罰,很容易導致正氣不伸、邪氣猖獗的惡果。
孝順皇帝永建二年(丁卯,公元一二七年)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隱非君子之所欲也。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處而害將及身,故深藏以避之。王者舉逸民,揚仄陋,固為其有益於國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懷玉,深藏不市,則王者當盡禮以致之,屈體以下之,虛心以訪之,克己以從之,然後能利澤施於四表,功烈格於上下。蓋取其道不取其人,務其實不務其名也。
——《資治通鑒》卷五十一【漢紀四十三】

【評介】
司馬光認為隱士之所以退隱山林,並不是他們不想為國家為人民做事,而是一種在世無道的情況下明哲保身的措施。作為君主,應該修明政治,弘揚王道,征舉逸民隱士,讓那些隱士有發揮自己才能的條件和機會。
當然,隱士中也不排除有以退為進,以隱圖顯,韜光養晦,見機而起之人。
孝桓皇帝建寧二年(己酉,公元一六九年)臣光曰:天下有道,君子揚於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無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禍,而猶或不免。黨人生昏亂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橫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濁揚清,撩虺蛇之頭,踐虎狼之尾,以至身被淫刑,禍及朋友,士類殲滅而國隨以亡,不亦悲乎!夫唯郭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申屠蟠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卓乎其不可及已!
——《資治通鑒》卷五十六【漢紀四十八】

【評介】
在波詭雲譎的政治舞台上,有時要難得糊塗,有時要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方可萬全。宋朝有個宰相叫呂端,凡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官做得很嫻熟。
營陽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四二三年)臣光曰:老、庄之書,大指欲同死生,輕去就。而為神仙者,服餌修煉以求輕舉,煉草石為金銀,其為術正相戾矣。是以劉歆《七略》敘道家為諸子,神仙為方技。其後復有符水、禁咒之術,至謙之遂合而為一;至今循之,其訛甚矣!崔浩不喜佛、老之書而信謙之之言,其故何哉!昔臧文仲祀爰居,孔子以為不智;如謙之者,其為爰居亦大矣。「《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君子之於擇術,可不慎哉!
——《資治通鑒》卷一一九【宋紀一】

【評介】
司馬光認為不同的思想對人有不同的影響。「思無邪」就是思想情感表達適中,無「過」與「不及」之弊,思想情感表達適中,行為篤守正道。
當然,人處在不同的環境下,對學術思想的接受是有差別的。如在得意之時,學點佛,參參禪,以免顯忘形之態;在失意時,讀點《老子》、《莊子》,染些道骨仙風,就可活下去了。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孔子稱「鄙夫不可與事君,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王融乘危徼幸,謀易嗣君。子良當時賢王,雖素以忠慎自居,不免憂死。跡其所以然,正由融速求富貴而已。輕躁之士,烏可近哉!
——《資治通鑒》卷一三九【齊紀五】

【評介】
這里引用一句很流行的歌詞「該出手時就出手啊!」凡濟大事,成大業者,無不是干凈利落,果斷堅決。患得又患失,有機會時抓不住,機會來了,又不知所措,這樣的人只能看著別人吃肉,自己在一旁咽口水。
高宗明皇帝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臣光曰:臣聞「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二謝兄弟,比肩貴近,安享榮祿,危不預知;為臣如此,可謂忠乎!

——《資治通鑒》卷一三九【齊紀五】
【評介】
忠於事業,為國謀利者是敬業;忠於一個人者是盡忠。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雖然是以德報恩,但也容易生出許多奴才來。
高祖武皇帝大通元年(丁未,公元五二七年)臣光曰:湛僧智可謂君子矣!忘其積時攻戰之勞,以授一朝新至之將,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長,功成不取,以濟國事,忠且無私,可謂君子矣!
——《資治通鑒》卷一五一【梁紀七】

【評介】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看到別人的長處,反思自己的短處,才是客觀、理性態度。但是人們往往患有「近視病」,總看人之短,說自己之長。看來配戴眼鏡是必要的。
高祖武皇帝中大通三年(辛亥,公元五三一年)臣光曰:君子之於正道,不可少頃離也,不可跬步失也。以昭明太子之仁孝,武帝之慈愛,一染嫌疑之跡,身以憂死,罪及後昆,求吉得凶,不可湔滌,可不戒哉!是以詭誕之士,奇邪之術,君子遠之。
——《資治通鑒》卷一五五【梁紀十一】

【評介】
司馬光說的是如何做人的問題。篤守正道是君子應該具有的品格。但是篤守正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一定要抵禦歪門邪道的誘惑。
走正道者是君子,從旁門左道入者是小人。但中國歷史上鑽狗洞、探旁門者絡繹於路。其實在這小人隊伍中有些曾是君子,因為封建專制制度,逼良為娼,才使他們從君子異化為小人。或做個「臨時」小人。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至德二載(丁酉,公元七五七年)臣光曰:為人臣者,策名委質,有死無貳。希烈等或貴為卿相,或親連肺腑,於承平之日,無一言以規人主之失,救社稷之危,迎合取容以竊富貴;及四海橫潰,乘輿播越,偷生苟免,顧戀妻子,媚賊稱臣,為之陳力,此乃屠酤之所羞,犬馬之不如。
——《資治通鑒》卷二二Ο【唐紀十六】

【評介】
這是一幅畫,小人的嘴臉,勢利之徒的百態,盡在其中。
太祖聖神恭肅文孝皇帝顯德元年(甲寅,公元九五四年)臣光曰:天地設位,聖人則之,以制禮立法,內有夫婦,外有君臣。婦之從夫,終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無貳。此人道之大倫也。苟或廢之,亂莫大焉!范質稱馮道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臣愚以為正女不從二夫,忠臣不事二君。為女不正,雖復華色之美,織紝之巧,不足賢矣;為臣不忠,雖復材智之多,治行之優,不足貴矣。何則?大節已虧故也。道之為相,歷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視過客,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易面變辭,曾無愧怍,大節如此,雖有小善,庸足稱乎!
或以為自唐室之亡,群雄力爭,帝王興廢,遠者十餘年,近者四三年,雖有忠智,將若之何!當是之時,失臣節者非道一人,豈得獨罪道哉!臣愚以為忠臣憂公如家,見危致命,君有過則強諫力爭,國敗亡則竭節致死。智士邦有道則見,邦無道則隱,或滅跡山林,或優游下僚。今道尊寵則冠三師,權任則首諸相,國存則依違拱嘿,竊位素餐,國亡則圖全苟免,迎謁勸進。君則興亡接踵,道則富貴自如,茲乃奸臣之尤,安得與他人為比哉!或謂道能全身遠害於亂世,斯亦賢已。臣謂君子有殺身成仁,無求生害仁,豈專以全身遠害為賢哉!然則盜跖病終而子路醢。果誰賢乎?
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時君亦有責焉,何則?不正之女,中士羞以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為臣。彼相前朝,語其忠則反君事仇,語其智則社稷為墟。後來之君,不誅不棄,乃復用以為相,彼又安肯盡忠於我而能獲其用乎!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時君之責也!
——《資治通鑒》卷二九一【後周紀二】

【評介】
司馬光認為馮道是個不倒翁,歷五朝八姓,始終能夠左右逢源,但是,馮道已虧大節。不過司馬光對馮道處世之術進行了客觀分析,認為馮道能全身於亂世,這是他的一個特別的處事才能。而且,當時五朝八姓的統治者也為馮道提供了左右逢源的機會。
這里有必要對馮道這個政治上不倒翁做些簡要介紹。歷史上的五代,不過五六十年的光景,但是王朝頻繁更迭,一共換了五個朝代,出了五姓皇帝。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短命的皇帝統領的也都是一批短命的大臣,他們往往做不了幾年官,就隨著王朝的傾頹而斷了人士途去。但也並非沒有在這不斷的更迭中泰然自若從未倒下一次的人。馮道便是其中的一個。他先後事4姓10位皇帝,均能進退得當,久居祿位。是不是因為馮道懷抱經天緯地之才,幾代君主都缺之不得呢?恰恰相反,他既無政治建樹,又乏民族氣節,一旦國難臨頭,就另攀高枝。他從不以國家大業為己任,只一味追求高官厚祿,棄國背君對他來講如奴易主一般容易。
馮道,字可道,是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間地區)人。相傳他未成名問相時,就曾賦詩一首以表心志:「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因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他認為吉人自有天相,那麼任憑乾坤轉換,只要識時務不亂方寸,便可以處處通津坦程。馮道的一生確確實實是按著這一座右銘去做的。
馮道生活的幾十年,天下紛紛擾擾,民如倒懸,馮道卻怡然自得地做他政治上的「不倒翁」,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著書數百言,津津樂道地講自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的官階封爵,自號為「長樂老」,真是厚顏無恥,令人作嘔。
在專制時代的種種社會條件之下,集體的行動是不容易表現的,於是士人的立身處世就偏向了「節」這個標准。在朝的要做忠臣。這種忠節或是表現在冒犯君主尊嚴的直諫上,有時因此犧牲性命;或是表現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國上。忠而至於死,那是忠而又烈了。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這種人表示不願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離於現實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隱逸之士了。這兩種節,忠節與高節,都是個人的消極的表現。忠節至多造就一些失敗的英雄,高節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者,甚至於一些虛無主義者。原來氣是動的,可以變化。我們常說志氣,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氣是配合著的。節卻是靜的,不變的;所以要「守節」,要不「失節」。有時候節甚至於是死的,死的節跟活的現實脫了榫,於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結果變了。節從統治階級的立場看,「忠言逆耳利於行」,忠臣到底是衛護著這 個階級的,而清高之士消納了叛逆者,也是有利於這個階級的。所以宋朝人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原先說的是女人,後來也用來說士人,這正是統治階級代言人的口氣,但是也表示著到了那時代士的個人地位的增高和責任的加重。

❷ 關於為人處世古代名言

古代名言

愛 國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

明 志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4.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持 節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為窮變節,不為*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於謙《無題》
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於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xiè)《題畫·竹石》

自 強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40.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42.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43.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4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4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4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4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4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50.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5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

誠 信
52.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5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54.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5.輕諾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5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59.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60.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果:果斷
61.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知 恥
62.行己有恥。——《論語·子路》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6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
6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啊!
66.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67.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
6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
7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龔自珍《明良論二》

改 過
71.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72.改過不吝。——《尚書·仲虺(huǐ)之誥》
7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74.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7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了。
7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列傳》
77.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78.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79.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8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81.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82.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薛瑄《讀書錄》卷十
83.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84.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增廣賢文》

厚 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麼愛人,怎麼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yì)》
87.仁者壽。——《論語·雍也》
88.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90.寬則得眾。 ——《論語·陽貨》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
93.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94.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荀子·榮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戰國策·魏策》
96.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卷九十六 愛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確,恰恰是害了他。
97.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乾稱》

貴 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系辭上》
100.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
101.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君子與人和諧相處,卻有自己的主見;小人容易苟同別人,卻不能與人和平共處。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從)——《禮記·中庸》
10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106.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訓》
107.單者易折,眾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108.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錄》
10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純潔的友誼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樣清澈透明。) ——《莊子·山木》

敦 親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114.父慈而教。——《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115.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孝經·天子》
116.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117.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118.夫婦和而後家道成。——《幼學瓊林·夫婦》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120.父不慈則子不孝。——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121.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孟子·離婁上》

❸ 善良正直做人的名言

1、你如果要避免永遠的刑罰,就必須走正直而狹窄的路。——德萊塞
2、即使那些行為並不坦白正直的人也會承認坦白正直地待人是人性的光榮,而真假相混則有如金銀幣中雜以合金一樣,也許可以使那金銀用起來方便一點,但是把它們的品質卻弄賤了。——培根
3、青年人應當不傷人,應當把各人所得的給予各人,應當避免虛偽欺騙,應當顯得懇摯悅人,這樣學著去行正直。——誇美紐斯
4、正直無私,揚眉吐氣,我不怕人,人皆敬我,就是天堂快樂之境,此為將之根本。——戚繼光
5、聰明正直者為神。——柳宗元
6、正直但無知識是軟弱的,也是無用的;有知識但不正直是危險的,也是可怕的。——(英國作家)塞·約翰遜
7、一個人要開化一個最閉塞的地方,有了錢還不行,他還得有知識、正直、愛國心,如果沒有堅定的意志,把個人的利益丟掉,獻身於一種社會的理想,那也是白費。——(法國作家)巴爾扎克
8、堅信別人誠實,是本人正直的一個有力證據。——蒙田
9、正直的人,依信心而生活。——《舊約全書》
10、以正勝邪,以直勝曲。——蔡鍔
11、一句謊言會毀掉一個正直的人的全部名譽。——格拉西安
12、孩童的動作,是清潔,是正直。——《舊約全書·箴言》
13、正像太陽會從烏雲中探出頭來一樣,布衣粗服,可以格外顯出一個人的正直。——莎士比亞
14、立身既質直,出語無諂諛。保我不鑒壁,信君方得珠。——寒山
15、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愛因斯坦
16、人類之所以充滿希望,其原因之一就在於人們似乎對正直具有一種近於本能的識別能力——而且不可抗拒地被它所吸引。——阿瑟·戈森
17、我唯一的警告是,公司的成長絕不能以正直為代價;我認為,正直是這家廣告代理商的靈魂與前進的動力。——(美國廣告大師)李奧貝納
18、直氣苟有存,死亦何所妨?——孟郊
19、直言,國之良葯;直言之人,國之良醫。——唐甄
20、志毋虛邪,行必正直。——管仲
21、要正直地生活,別想入非非!要誠實地工作,才能前程遠大。——陀思妥耶夫斯基
22、正直雖不是行善,卻是缺乏罪惡的證據。——列夫·托爾斯泰
23、做一個正直的人,就必須把靈魂的高尚與精神的明智結合起來。——愛爾維修

熱點內容
成語心籃 發布:2024-11-21 00:14:06 瀏覽:603
名人禮儀故事 發布:2024-11-21 00:11:36 瀏覽:226
什麼什麼就什麼的成語 發布:2024-11-21 00:11:36 瀏覽:712
責任與擔當的故事 發布:2024-11-21 00:10:40 瀏覽:196
成語羊虎 發布:2024-11-20 23:42:02 瀏覽:234
什麼高什麼什麼的成語 發布:2024-11-20 23:35:56 瀏覽:272
故事依然 發布:2024-11-20 23:34:03 瀏覽:354
賣炭翁故事 發布:2024-11-20 23:07:15 瀏覽:218
年少成語 發布:2024-11-20 22:46:20 瀏覽:133
成語雨聲 發布:2024-11-20 22:30:01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