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名句
Ⅰ 論語名句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於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於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麼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孔於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 (但並)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Ⅱ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有哪些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述而》
白話文釋義: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支學習,找出他們缺點加以改正。
2,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路》
白話文釋義: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嗎!或許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為政》
白話文釋義: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譽,真不知他怎麼辦。就像大車的橫木兩頭沒有活鍵,車的橫木兩頭少了關扣一樣,怎麼能行駛呢?」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白話文釋義: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學而篇》
白話文釋義: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白話文釋義: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白話文釋義: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春秋孔子《論語·里仁》
白話文釋義:孔子說:看見有德行或才乾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Ⅲ 關於誠信的名言名句
誠實:
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海涅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徵,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 ——艾琳·卡瑟
民無信不立。 ——孔子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 ——高爾基
沒有誠實何來尊嚴。 ——西塞羅
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 ——大仲馬
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 ——富蘭克林
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 ——拉羅什富科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 ——莎士比亞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 ——德萊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
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都是長久之策。 ——約翰·雷
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的言行而失掉。 ——池田大作
我寧願以誠摯獲得一百名敵人的攻擊,也不願以偽善獲得十個朋友的贊揚。 ——裴多菲
誠實的人從來討厭虛偽的人,而虛偽的人卻常常以誠實的面目出現。 ——斯賓諾莎
沒有誠信,何來尊嚴? ——西塞羅
失信就是失敗。 ——左拉
守信:
信用是成功的夥伴 英國
信用重於黃金 德國
信用出黃金,因為黃金比信用易得 英國
信用是無形的資產 日本
信用是最大的資本 英國
人無信不立,店無信不興
經營以信用為資本
寧可失錢,不可失信 英國
獲取信用是要付出很高代價的 傑羅爾德
私人的信用是財產,公眾的榮譽是保證金 朱尼厄斯
失去信用是一個人的最大損失 約·克拉克
失去信用等於碎了的鏡子,不可能修復 德國
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孔子家語
言而必有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行也 淮南子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
不相信任何人人的人知道自己無信用 奧爾巴赫
人不守信,無異於叫旁人對他失信 英國
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了生命 法國
失去了信用的人,就再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了 緒儒斯
失去信用而賺的錢應結算在損失里 羅馬
一個人的信用和其錢櫃里的鈔票是成正比的 玉外納
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門
以誠取信,以信取勝
言必行,行必果
希望採納
Ⅳ 《論語》經典名句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8、宰予旦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9、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1、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3、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5、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6、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7、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8、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Ⅳ 論語裡面的名言名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述而》
白話文釋義: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支學習,找出他們缺點加以改正。
2,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路》
白話文釋義: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嗎!或許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為政》
白話文釋義: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譽,真不知他怎麼辦。就像大車的橫木兩頭沒有活鍵,車的橫木兩頭少了關扣一樣,怎麼能行駛呢?」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白話文釋義: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學而篇》
白話文釋義: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白話文釋義: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白話文釋義: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