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集好句賞析
1. 培根隨筆 內容梗概 精彩片段及賞析
《培根隨筆》的名句
· 知識就是力量。 --- 培根
· 奇跡總是在不畏中閃現。 --- 培根
· 安逸和滿足易成為腐敗與墮落的溫床。 --- 培根
· 成功和美德是衡量人生事業的兩種尺度。 --- 培根
· 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 --- 培根
· 毫無理想而又優柔寡斷是一種可悲的心理。 --- 培根
· 無論你怎樣地表示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無法挽回的事來。 --- 培根
· 才德有如寶石,最好用素凈的東西鑲嵌。 --- 《培根論說文集》
· 人們的舉止應當象他們的衣服,不可太緊或過於講究,應當寬舒一點,以便於工作和運動。 --- 《培根論說文集》
·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信任就是關於進言的信任。 --- 《培根論說文集》
· 過於求速是作事上最大的危險之一。 --- 《培根論說文集》
· 幸運並非沒有許多的恐懼與煩惱;厄運也並非沒有許多的安慰與希望。 --- 《培根論說文集》
· 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 培根
· 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於色澤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動作的美又高於相貌的美。 --- 培根:《論美》
·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肅然起敬的。 --- 培根
· 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而盡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 --- 培根
·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輕視的,愚蠢之人所艷羨的,諂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時他們也是自己所誇耀的言語的奴隸。 --- 《培根論說文集》
· 饒舌的人多虛妄。 --- 培根
[編輯本段]《培根隨筆》的佳段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非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惟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隻須讀其部分者,有隻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准確。因此不常作作文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睾腎,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題須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此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葯可醫。
讀書的名言
1.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2.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培根(英國)
3.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培根(英國)
4.有些書只需品嘗,有些需要吞咽,還有少數的應該細嚼。---培根(英國)
5.人類智慧和知識的形象將在書中永存;它們能免遭時間的磨損,並可永遠得到翻新。---培根(英國)
6.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培根(英國)
7.在讀書的時候,我們與智者交談;在生活的事務中,我們通常都是與愚人交談。---培根(英國)
培根
Bacon, John
(1740.11.24,英格蘭 倫敦∼1799.8.4,倫敦)
英國新古典派雕刻家,曾使某些雕刻技巧臻於完善。1754年在倫敦蘭貝斯(Lambeth)一家瓷器廠當徒工,學徒期間曾改進人造石雕像的方法,後又使這一工藝達到完善地步。1763年左右開始嘗試用大理石雕刻,並改進了照模型雕刻大理石的方法,為此發明了一種比較完善的儀器,這種儀器比較精確,能准確衡量各個方向的尺寸,裝在小羅盤內,既可用於模型,又可用於大理石。1769年榮獲皇家美術院為雕刻頒發的第一枚金質獎章,獲獎作品是描繪埃涅阿斯(Aeneas)逃出特洛伊城的淺浮雕。1770年展出戰神鵰像,榮獲美術協會的金質獎章,並當選為皇家美術學院的非正式院士。西敏寺中的一些紀念碑也是他的優秀作品。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名人姓名:培根 出生年代:1561~1626
名人職稱:散文作家、思想家、政治家、經驗主義哲學家
名人國家:英國
相關介紹:
弗蘭西斯 ·培根(1561~162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學家。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復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閱歷,隨之而來的,使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 《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學著作之一,首次發表於1620年。培根本計劃寫一部大書,名為《偉大的復興》,分為六個部分,《新工具》是其中的第二部,但未能完成。
從 《培根隨筆集》的 「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作偽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
內容主要是一些議論性質的短文,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倫理等許多方面,其中有《談讀書》《論真理》《論嫉妒》《論死亡》《論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學方面的代表作,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蘊含著培根的思想精華。
該書1597年出版時只有10篇文章,1612年出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增至58篇,培根逝世31年後的1657年Rawel將培根未完成的隨筆《論謠言》作為第59篇收入最終構成了今天流行的版本。 培根隨筆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科學家,出生於豪門,自修獲得律師資格並步入政界,幾經波折後成為了國家重臣,最後又因一樁受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培根隨筆》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本書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對於各種方面的內容培根都寫出了自己的想法,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編輯本段]培根隨筆的名言整理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Bacon ,Of Studies ,Essays
天生的能力好像天然生成的植物,必須通過學習加以修整;然而學習本身如若不由實踐去約束,必然方向紛雜而漫無目的。
培根:《隨筆·論學習》 Seek not proud riches, but such as thou mayest get justly ,use soberly ,distribute cheerfully ,and leave contentedly.
Bacon ,Of Riches ,Essays
不要尋求令人稱羨的財富,應當追求這樣的境界:對財富正當地獲取,清醒地使用,愉快地施捨並能知足地放棄。
培根:《隨筆·論財富》
《培根隨筆》讀後感
論論論一共六十個論,把人生的各個方面都論了個明白,論哲學,論政治,論經濟,論宗教,論教育,論生活,論愛情,論友誼,論情趣,論藝術,論命運,論心計。雖然每一篇都是短短的,但這樣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了,也可以說培根的話語即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吧。
這本《培根隨筆集》的許多篇目都是催人上進的,他在教導父母怎麼對兒女時,頗有見地地指出:「父母對子女在管教上要嚴,在錢財上宜松,這才是上策。」他在教導父母怎麼教兒女最好時告誡人們:「人們(父母、教師或僕人無不如此)往往不夠明智,慫恿子女在年幼時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時兄弟失和,家無寧日。」培根認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長宜及時為他們確定將來從事的職業並加以培訓。也不可過分遷就兒女的心願,以為他們會為早年的愛好而奮斗終生。如果子女有強烈的愛好和超人的天賦,則不妨順其自然。培根還說「子女是父母的辛勞苦中帶甜,也給他們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對生活的憂慮,卻也減輕了父母對死亡的恐懼。」只用了兩句話就把父母與兒女的關系說得那麼透竊,難怪雪萊評價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種優美而庄嚴的韻律,給感情一動人的美感,他的論敘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啟迪」。
在我們學生階段的青少年,就象是一頁樹苗,總希望能夠得到春雨一般的滋潤,早晨的太陽一樣給我們的溫暖.當然對於我們自己來說必須有經歷暴風雨的思想准備。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國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伯特蘭·羅素說他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培根隨筆集》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名著中的經典著作。
2. 求培根隨筆好句的摘抄和好句賞析 急~~~~~~~~~~~~
1摘自培根隨筆之《論真理》
當上帝創造宇宙的那幾日中,他所創造的頭一件東西就是感官底光明;他所創造的末一件東西就是理智底光明;從那以後直到如今在他工作完畢而休息的期間內,他底作為全是以他底聖靈昭示世人。最初他在物或渾沌底面上吹吐光明;然後他由人底面目中吹入光明;到如今他還在往他的選民面目之中吐射光明。有一派哲學在別的方面都不如他派,可是有一位詩人為這派哲學增光不少。這位詩人曾說:「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簸盪是一件樂事;站在一座堡壘底窗前看下面的戰爭和它底種種經過最一件樂事;但是沒有一件樂事能與站在真理底高峰(一座高出一切的山陵,在那裡的空氣永遠是澄清而寧靜的)目睹下面谷中的錯誤、漂泊、迷霧和風雨相比擬的」;只要看的人對這種光景永存惻隱而不要自滿,那末以上的話可算是說得好極了。當然,一個人底心若能以仁愛為動機,以天意為歸宿,並且以真理為地軸而動轉,那這人的生活可真是地上的天堂了。
●賞析:
這段話表達了培根對真理的崇敬之情。他認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級的感知,而理智上的認知則是最高級的認知,可見他對真理的推崇。在他看來,只要擁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顯得無比光明和快樂,就是人間的天堂。應該敬佩這位先哲,這個追求真理的先驅者,是指引人們走向光明的英雄。
2摘自培根隨筆之《論死亡》
外斯帕顯死時還說笑話;他坐在一個凳子上說:「我想我正在變神哪」。加爾巴臨死作壯語說:「砍罷!假如這是有益於羅馬人民的」。一邊說著一邊伸頸就死。塞普諦米猶斯•塞外拉斯死得爽快。他說:「假如還有什麼我應該做的事,快點來吧」。諸如此類。那些畫廊派的哲學家把死底價值抬得太高了,並且因為他們對於死准備過甚,遂使死在人看起來更為可怕。「他把生命底終結算做自然底恩惠之一」。說這句話的那人比較說得對的多了。死與生同其自然;也許在一個嬰兒方面生與死是一般痛苦的。在某種熱烈的行為中死了的人有如在血液正熱的時候受傷的人一樣,當時是不覺得痛楚的;所以一個堅定的,一心向善的心智是能免死底痛苦的。但是,尤要者,請你相信,最甜美的歌就是在一個人已經達到了某種有價值的目的和希望後所唱的「如今請你讓你底僕人離去」。死還有這一點;就是它打開名譽之門,熄滅妒忌之心。「生時受人妒羨的人死後將受人愛」。
●賞析:
看完這段文字後心靈都不由清明了些,仿若醍醐灌頂。自從懂事後知曉死亡,就一直懷著畏懼的心理,有的時候甚至埋怨科技的發達,因為明白世界本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總覺得死後的虛無是最深刻的恐懼。但是培根早在幾百年前就說到「生與死同期自然」,都是自然的恩惠,所以要平淡待之,要珍惜生命,死而無憾。
3摘自培根隨筆之《論宗教一統》
宗教既是人類社會底主要維系,那末要是它本身能居於統一底真正維系之中,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關於宗教的爭執和分裂是異教徒所沒有的惡事。原因是異教徒底宗教並無任何固定不移的信仰而只有儀式和典禮。他們教會中底主要宗師和長老乃是詩人,從這個就可以想到他們底宗教是什麼樣的一種宗教了。但是真正的上帝有這種性質,就是他是個「忌邪的神」;因此他底崇奉和宗教便決不容有混雜和伴侶。所以我們想關於教會底統一說幾句話,所說的是其結果如何;其界限如何;其方法如何。統一底結果(僅次於得上帝底喜悅,而得上帝底喜悅是至善至美的)有二,一是對教會以外的人的,一是對教會以內的人的。對於前者,無疑地異端和分裂是各種醜事中之最丑者;真的,這兩樁事甚至比傷風敗俗還壞。因為,如同在肉體上創傷或割裂是比一時不良的體液為劣,在精神上亦復如此。所以再沒有比「統一底破壞」更能使在外者不入教堂,在內者急欲出外的了。因此,到了這種情形的時候——就是,有的人說「看哪,他在曠野之中」。又有人說:「看哪,他在密室之內」。那就是說,有的人在異端的秘會里找尋基督,又有人在教堂的外表上找尋基督——在這種時候我們底耳中須常有那句話——「不要出去」。
●賞析:
我對宗教懷著一些敬畏的情緒,看到電視里朝聖的人們,看到教堂里虔誠禱告的人們,總覺得會有些東西高於三尺神明,讓這個世界多了些神秘的色彩。我想宗教是一種信仰,有信仰的人們,總是會對所作所為有所顧忌,有所期待,絕望之時不忘,得意之時不忘,所以人生得以平和從容,也不枉一種恩賜。想起一個朋友去澳大利亞後就入了基督教,我雖然有時無法理解,卻為她的虔誠感動。
4摘自培根隨筆之《論復仇》
確信所羅門有言:「人有怨仇而不報是他底光榮」。過去的事情是已經過去了,並且是叫不回來了;明智的人留心現在和將來的事情已經夠忙的了;所以那些勞勞於過去的事情的人簡直是枉費心力而已。沒有人是為了作惡而作惡的;而是為了要給自己取得利益、樂趣、或榮譽、或類此的事情的。因此為什麼我要對著某人因為他愛自己勝於愛我而生氣呢?並且即令有人純粹因為生性本惡而作了惡,那又怎麼樣?也不過象荊棘一樣;荊棘刺人抓人因為它們不會作別的事啊。復仇中最可原諒的一種就是為了報沒有法律糾正的那一種仇的;可是在這種情形里那報仇的人也應當留神,他那報復的行為要沒有法律懲罰才好;否則他底仇人仍然要佔先的,因為二人之間吃虧底比例乃是二比一也。有些人在報仇底時節要對方知道這報復是從那裡來的。
●賞析:
看到這段文字的第一反應是各種復仇的電視劇,現在的電視劇越來越無聊了,復仇,愛情,如是而已。也想起很多復仇名篇,比如《呼嘯山莊》。最開始看《呼嘯山莊》是懵懂的,對於主角希斯克利夫的形象也不置可否。讀到這里時也有些唏噓不已。若人人都知曉得如此明白,懂得放手,又何來這么多愛恨情仇呢。
5摘自培根隨筆之《論困厄》
但是用平凡的話來說,幸運所生的德性是節制,厄運所生的德性是堅忍;在倫理上講起來,後者是更為偉大的一種德性。
幸運是《舊約》中的福祉;厄運是《新約》中的福祉;而厄運所帶來的福祉更大,所詔示的上帝底恩惠更為明顯。然而即在《舊約》之中,如諦聽大衛底琴音,就一定可以聽見與歡頌一般多的哀歌;並且聖靈的畫筆在形容約伯底苦難上比在形容所羅門底幸福上致力得多了。幸運並非沒有許多的恐懼與煩惱;厄運也並非沒有許多的安慰與希望。在針工與刺綉中,我們常見,若在一片陰沉的底子上安排一種漂亮的花樣,比在一片淺色的底子上安排一種暗郁的花樣悅目得多;從這眼中的樂趣上推斷心中的樂趣罷。無疑地,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賞析:
讀完這段話,想起來的先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想來古往今來,人們對磨難的認識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又想起來老師曾經講過的小故事,只記得主題是如果不能戰勝苦難,那就沒有資格說苦難是財富。是啊,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磨其筋骨,但若在磨難之中孱弱得死去,又如何說苦難是一筆財富呢。所以,我們必須有面對厄運的勇氣,讓厄運鍛煉我們,讓生命更加完整。
6摘自培根隨筆之《論父母與子嗣》
父母底歡欣是秘而不宣的,他們底憂愁與畏懼亦是如此。他們底歡欣他們不能說,他們底憂懼他們也不肯說。子嗣使勞苦變甜,但是也使不幸更苦。他們增加人生底憂慮,但是他們減輕關於死亡的記憶。由生殖而傳種是動物同有的;但是名聲、德行與功業則是人類特有的;而最偉大的事業是從無後嗣的人來的這種事實也是確實可見的;這些人是在他們底軀體底影象無從表現之後努力想表現他們精神底影象的。所以,無後代的人倒是最關心後代的人了。首先樹立家業的人們是對於他們底子嗣最為縱容的;他們把子嗣看做不但是本族底繼嗣,而且也是自己事業底繼續;因此,他們對自己底子嗣與自己所造的事物都是一樣的看法。
●賞析:
覺得一些感性的東西,用哲學的語言表述出來更加的有味道,也更加合理,讓人在共鳴的同時也油然產生一種啟迪之感。父母的苦和甜都不曾細說,只有小孩有資格喜形於色;孩子是父母一輩子的責任,讓父母甜也讓父母苦。我想血脈親情是不論歷經多少年多少代都無法磨滅的,每個人都應該有面對小孩為人父母的責任感,也要有孝順父母為人子女的責任感。
3. 《培根隨筆》好段賞析(10段)
1摘自培根隨筆之《論真理》
當上帝創造宇宙的那幾日中,他所創造的頭一件東西就是感官底光明;他所創造的末一件東西就是理智底光明;從那以後直到如今在他工作完畢而休息的期間內,他底作為全是以他底聖靈昭示世人.最初他在物或渾沌底面上吹吐光明;然後他由人底面目中吹入光明;到如今他還在往他的選民面目之中吐射光明.有一派哲學在別的方面都不如他派,可是有一位詩人為這派哲學增光不少.這位詩人曾說:「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簸盪是一件樂事;站在一座堡壘底窗前看下面的戰爭和它底種種經過最一件樂事;但是沒有一件樂事能與站在真理底高峰(一座高出一切的山陵,在那裡的空氣永遠是澄清而寧靜的)目睹下面谷中的錯誤、漂泊、迷霧和風雨相比擬的」;只要看的人對這種光景永存惻隱而不要自滿,那末以上的話可算是說得好極了.當然,一個人底心若能以仁愛為動機,以天意為歸宿,並且以真理為地軸而動轉,那這人的生活可真是地上的天堂了.
●賞析:
這段話表達了培根對真理的崇敬之情.他認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級的感知,而理智上的認知則是最高級的認知,可見他對真理的推崇.在他看來,只要擁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顯得無比光明和快樂,就是人間的天堂.應該敬佩這位先哲,這個追求真理的先驅者,是指引人們走向光明的英雄.
2摘自培根隨筆之《論死亡》
外斯帕顯死時還說笑話;他坐在一個凳子上說:「我想我正在變神哪」.加爾巴臨死作壯語說:「砍罷!假如這是有益於羅馬人民的」.一邊說著一邊伸頸就死.塞普諦米猶斯•塞外拉斯死得爽快.他說:「假如還有什麼我應該做的事,快點來吧」.諸如此類.那些畫廊派的哲學家把死底價值抬得太高了,並且因為他們對於死准備過甚,遂使死在人看起來更為可怕.「他把生命底終結算做自然底恩惠之一」.說這句話的那人比較說得對的多了.死與生同其自然;也許在一個嬰兒方面生與死是一般痛苦的.在某種熱烈的行為中死了的人有如在血液正熱的時候受傷的人一樣,當時是不覺得痛楚的;所以一個堅定的,一心向善的心智是能免死底痛苦的.但是,尤要者,請你相信,最甜美的歌就是在一個人已經達到了某種有價值的目的和希望後所唱的「如今請你讓你底僕人離去」.死還有這一點;就是它打開名譽之門,熄滅妒忌之心.「生時受人妒羨的人死後將受人愛」.
●賞析:
看完這段文字後心靈都不由清明了些,仿若醍醐灌頂.自從懂事後知曉死亡,就一直懷著畏懼的心理,有的時候甚至埋怨科技的發達,因為明白世界本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總覺得死後的虛無是最深刻的恐懼.但是培根早在幾百年前就說到「生與死同期自然」,都是自然的恩惠,所以要平淡待之,要珍惜生命,死而無憾.
3摘自培根隨筆之《論宗教一統》
宗教既是人類社會底主要維系,那末要是它本身能居於統一底真正維系之中,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關於宗教的爭執和分裂是異教徒所沒有的惡事.原因是異教徒底宗教並無任何固定不移的信仰而只有儀式和典禮.他們教會中底主要宗師和長老乃是詩人,從這個就可以想到他們底宗教是什麼樣的一種宗教了.但是真正的上帝有這種性質,就是他是個「忌邪的神」;因此他底崇奉和宗教便決不容有混雜和伴侶.所以我們想關於教會底統一說幾句話,所說的是其結果如何;其界限如何;其方法如何.統一底結果(僅次於得上帝底喜悅,而得上帝底喜悅是至善至美的)有二,一是對教會以外的人的,一是對教會以內的人的.對於前者,無疑地異端和分裂是各種醜事中之最丑者;真的,這兩樁事甚至比傷風敗俗還壞.因為,如同在肉體上創傷或割裂是比一時不良的體液為劣,在精神上亦復如此.所以再沒有比「統一底破壞」更能使在外者不入教堂,在內者急欲出外的了.因此,到了這種情形的時候——就是,有的人說「看哪,他在曠野之中」.又有人說:「看哪,他在密室之內」.那就是說,有的人在異端的秘會里找尋基督,又有人在教堂的外表上找尋基督——在這種時候我們底耳中須常有那句話——「不要出去」.
●賞析:
我對宗教懷著一些敬畏的情緒,看到電視里朝聖的人們,看到教堂里虔誠禱告的人們,總覺得會有些東西高於三尺神明,讓這個世界多了些神秘的色彩.我想宗教是一種信仰,有信仰的人們,總是會對所作所為有所顧忌,有所期待,絕望之時不忘,得意之時不忘,所以人生得以平和從容,也不枉一種恩賜.想起一個朋友去澳大利亞後就入了基督教,我雖然有時無法理解,卻為她的虔誠感動.
4摘自培根隨筆之《論復仇》
確信所羅門有言:「人有怨仇而不報是他底光榮」.過去的事情是已經過去了,並且是叫不回來了;明智的人留心現在和將來的事情已經夠忙的了;所以那些勞勞於過去的事情的人簡直是枉費心力而已.沒有人是為了作惡而作惡的;而是為了要給自己取得利益、樂趣、或榮譽、或類此的事情的.因此為什麼我要對著某人因為他愛自己勝於愛我而生氣呢?並且即令有人純粹因為生性本惡而作了惡,那又怎麼樣?也不過象荊棘一樣;荊棘刺人抓人因為它們不會作別的事啊.復仇中最可原諒的一種就是為了報沒有法律糾正的那一種仇的;可是在這種情形里那報仇的人也應當留神,他那報復的行為要沒有法律懲罰才好;否則他底仇人仍然要佔先的,因為二人之間吃虧底比例乃是二比一也.有些人在報仇底時節要對方知道這報復是從那裡來的.
●賞析:
看到這段文字的第一反應是各種復仇的電視劇,現在的電視劇越來越無聊了,復仇,愛情,如是而已.也想起很多復仇名篇,比如《呼嘯山莊》.最開始看《呼嘯山莊》是懵懂的,對於主角希斯克利夫的形象也不置可否.讀到這里時也有些唏噓不已.若人人都知曉得如此明白,懂得放手,又何來這么多愛恨情仇呢.
5摘自培根隨筆之《論困厄》
但是用平凡的話來說,幸運所生的德性是節制,厄運所生的德性是堅忍;在倫理上講起來,後者是更為偉大的一種德性.
幸運是《舊約》中的福祉;厄運是《新約》中的福祉;而厄運所帶來的福祉更大,所詔示的上帝底恩惠更為明顯.然而即在《舊約》之中,如諦聽大衛底琴音,就一定可以聽見與歡頌一般多的哀歌;並且聖靈的畫筆在形容約伯底苦難上比在形容所羅門底幸福上致力得多了.幸運並非沒有許多的恐懼與煩惱;厄運也並非沒有許多的安慰與希望.在針工與刺綉中,我們常見,若在一片陰沉的底子上安排一種漂亮的花樣,比在一片淺色的底子上安排一種暗郁的花樣悅目得多;從這眼中的樂趣上推斷心中的樂趣罷.無疑地,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賞析:
讀完這段話,想起來的先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想來古往今來,人們對磨難的認識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又想起來老師曾經講過的小故事,只記得主題是如果不能戰勝苦難,那就沒有資格說苦難是財富.是啊,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磨其筋骨,但若在磨難之中孱弱得死去,又如何說苦難是一筆財富呢.所以,我們必須有面對厄運的勇氣,讓厄運鍛煉我們,讓生命更加完整.
6摘自培根隨筆之《論父母與子嗣》
父母底歡欣是秘而不宣的,他們底憂愁與畏懼亦是如此.他們底歡欣他們不能說,他們底憂懼他們也不肯說.子嗣使勞苦變甜,但是也使不幸更苦.他們增加人生底憂慮,但是他們減輕關於死亡的記憶.由生殖而傳種是動物同有的;但是名聲、德行與功業則是人類特有的;而最偉大的事業是從無後嗣的人來的這種事實也是確實可見的;這些人是在他們底軀體底影象無從表現之後努力想表現他們精神底影象的.所以,無後代的人倒是最關心後代的人了.首先樹立家業的人們是對於他們底子嗣最為縱容的;他們把子嗣看做不但是本族底繼嗣,而且也是自己事業底繼續;因此,他們對自己底子嗣與自己所造的事物都是一樣的看法.
●賞析:
覺得一些感性的東西,用哲學的語言表述出來更加的有味道,也更加合理,讓人在共鳴的同時也油然產生一種啟迪之感.父母的苦和甜都不曾細說,只有小孩有資格喜形於色;孩子是父母一輩子的責任,讓父母甜也讓父母苦.我想血脈親情是不論歷經多少年多少代都無法磨滅的,每個人都應該有面對小孩為人父母的責任感,也要有孝順父母為人子女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