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理詩
描寫自然景物的哲理詩最多,也最為人們所熟悉。
諸如王籍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劉禹錫的「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許渾的「夕雲乍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王安石的「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等。
描寫社會政治的哲理詩,最能表現作者的思想觀點,啟迪深思。
諸如左思的「世胄攝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來非一朝」(《詠史》);
白居易的「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放言》);
曹松的「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己亥歲》)等。
描寫人生理想的哲理詩,往往都是詩人的感情宣洩,真切自然,讀了催人奮起。
諸如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
鄭思肖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畫菊》);
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已亥雜詩》)等。
描寫文藝創作的哲理詩,也同樣是異彩紛呈,對人們的寫作很有借鑒意義。
諸如王安石的「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
陸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
鄭板橋的「沉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題畫竹》);
張問陶的「敢為常語談何易,百煉工純始自然」(《論詩絕句》)等。
描寫愛情的哲理詩,也不乏名篇,不過這類作品,大都是藉助比喻或象徵來表現感情的。
諸如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離思》);
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
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等。
哲理詩之所以流傳千古,久唱不衰,就在於後人在吟唱引用中賦予了更多更深的意蘊。
下面僅舉幾例,以期共同受益。
陶淵明有首《雜詩》:「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等人。」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時不我待,要惜時勤讀。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後兩句哲理明顯:只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還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親身實踐。
宋代哲學家朱熹,寫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觀書有感》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把讀書和人的知識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動。
蘇軾的哲理詩蘇軾宦海沉浮,漂泊無定,深品世態炎涼,對禪學逐漸產生濃厚的興趣。被貶黃州之後,他歸誠佛僧,就著黃州山腳下一片名叫東坡的數十畝荒地,墾辟躬耕,慨嘆人生,並寫下《東坡》詩:「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從此自號「東坡居士」。在唐宋作家中,與禪門名僧交遊最多的當推蘇軾,加之他雄才大度,機敏過人,留下了許多趣聞佳話。「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禪的精神陶冶著蘇軾,也滋潤著他的詩歌創作,尤其是他寫的那些膾炙人口的哲理詩。
蘇軾寫了一首《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首詩很久不被人重視,有人注意了,卻是一片斥責聲。清代才子、文學批評家紀曉嵐說:「此隨手寫四句,本不是詩,搜輯者強收入集。」他甚至以質問的口氣說:「千古詩集,有此體否?」在紀曉嵐看來,沒有這種體,當然也不是詩。其實正是這「無此體」,看出蘇軾的創新精神。
有一部佛門經書叫《欏嚴經》,書中說:「譬如琴瑟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這段話很精彩地說明一個哲學道理:只有主觀和客觀相統一,才能成功。蘇軾把它妙化入詩,更進一步,琴聲也不是源於妙指,而是來自內心,琴者即心聲。物我融合,才是佳境。
我們再看大家非常熟悉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有新思想,這種思想前人有過,卻沒有說過,蘇軾說出來了。要知道世上多少事,想到容易做到難。有些人三歲想到的事六十歲也未必做到。由此看來,蘇軾這首詩是「以議論入詩」的典範,是宋詩的一種革新。這正是蘇軾哲理的價值所在,或者說是蘇軾的功勞。「唐詩主情,宋詩主理」,既然要說理,就得「以文入詩」,因為詩寫情,文說理;既然要說理,就得「以議論入詩」,因為不議理不明。自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評》中發難,到清代這七百年間,不少學者批評宋詩「以文入詩,以議論入詩」,覺得沒有「詩味兒」了,蘇軾反其道而行之,用自己的哲理詩維護了宋詩。
我們不妨再看一首《獨覺》:
倏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里的「獨覺」,暗指禪語,一語雙關。即一個人只要悟透世界,瞭然於心,那麼對於人生的凄風苦雨也就能安然處之,恬然對待了。到此,讓我們抄錄蘇軾的一首詞:《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不知你讀後能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