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刻文言文
Ⅰ 請大神翻譯下面一段文言文,在線等,有加分,謝謝!
你給的這段文字出自《宋史·列傳第二百九·忠義五·陳元桂張順傳》,原文及譯文如下:
【原文】
陳元桂,撫州人。淳祐四年進士。累官知臨江軍。時聞警報,築城備御,以焦心勞思致疾。開慶元年春,北兵至臨江,時制置使徐敏子在隆興,頓兵不進。元桂力疾登城,坐北門亭上督戰,矢石如雨,力不能敵。吏卒勸之避去,不從。有以門廊鼓翼蔽之者,麾之使去。有欲抱而走者,元桂曰:「死不可去此。」左右走遁。師至,元桂瞠目叱罵,遂死之。縣其首於敵樓,越四日方斂,體色如生。
初,親戚有勸其移治者,元桂曰:「子亦為浮議所搖耶?時事如此,與其死於飢饉,死於疾病,死於盜賊,孰若死於守土之為光明俊偉哉?」家人或請登舟,不許,且戒之曰:「守臣家屬豈可先動,以搖民心。」敏子以聞,贈寶章閣待制,賜緡錢十萬,與一子京官、一子選人恩澤,立廟北門,謚曰正節。
張順,民兵部將也。襄陽受圍五年,宋闖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於均、房,即其地造輕舟百艘,以三舟聯為一舫,中一舟裝載,左右舟則虛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賞募死士,得三千。求將,得順與張貴,俗呼順曰「矮張」,貴曰「竹園張」,俱智勇,素為諸將所服,俾為都統。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輩或非本心,宜亟去,毋敗吾事。」人人感奮。
漢水方生,發舟百艘,稍進團山下。越二日,進高頭港口,結方陳,各船置火槍、火炮、熾炭、巨斧、勁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紅燈為識。貴先登,順殿之,乘風破浪,徑犯重圍。至磨洪灘以上,北軍舟師布滿江面,無隙可入。眾乘銳凡斷鐵絙攢杙數百,轉戰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絕援,聞救至,踴躍氣百倍。及收軍,獨失順。越數日,有浮屍溯流而上,被介胄,執弓矢,直抵浮梁,視之順也,身中四槍六箭,怒氣勃勃如生。諸軍驚以為神,結冢斂葬,立廟祀之。
【譯文】
陳元桂是撫州人。淳祐四年考中進士。不斷升遷官至臨江軍知府。當時聽到警報,築城准備御敵,因為憂慮愁思生病。開慶元年春天,元兵攻到臨江,當時制置使徐敏子在隆興,屯兵不進。陳元桂勉強支撐病體登上城牆,坐在北門亭上督戰,箭飛如雨,兵力不能匹敵。官吏士卒都勸他去躲避,他不聽從。有人拿門廊的鼓遮蔽他,他揮斥他讓他離開。有人想抱著他逃走,陳元桂說:「就是死了也不能離開這里。」身邊的人都逃跑了。敵軍到了眼前,陳元桂怒目圓睜,叱罵他們,最終死難。(敵人)把他的首級懸掛在敵人的城樓上,過了四天才收起來,但是他的屍體的顏色仍然像活著的時候一樣。
當初,親戚中有人勸他轉任他地,陳元桂說:「你也被(那些)沒有根據的議論動搖了嗎?時事到了這種地步,與其死於飢荒,死於疾病,死於盜賊,不如死於堅守國土可以稱得上光明正大卓異壯美啊!」家裡有人請他登船逃走,他不答應,而且訓誡他說:「守臣的家屬豈可先動搖,來使民心動搖。」徐敏子把他的事跡報告給了朝廷,陳元桂被追贈為寶章閣待制,賞賜十萬緡錢,賞賜一個兒子京官、一個兒子選入恩澤,在北門建立祠廟,賜謚號為正節。
張順是民兵的一員部將。襄陽城被圍困了五年,宋朝將領知道它的西北面有一條叫做「清泥河」的河流,發源於均州、房州,就在這個地方造了輕快小船上百艘,將三條小船連在一起成為一艘舫,用中間一艘小船裝載兵士,左右兩艘則將其底鑿空並蓋上蓋子來作為掩飾。宋將給出重賞來招募死士,招得三千名。想要招募將領,招得了張順和張貴。人們稱張順為「矮張」,張貴則叫做「竹園張」,他們都智勇雙全,一直受到將士們的信服,被封為都統。他們下令道:「這次行動不過一死罷了,如果你們有誰不是出於本心跟隨,最好快點離開,不要妨礙我們的大事。」將士們人人都感到振奮。
在漢水漲水時,派出百艘戰船,緩緩進入團山下。過了兩天,進入高頭港口,工事布置好後,在各船中裝備了火槍、火炮、燒紅的木炭、巨大的戰斧、強勁的弓弩。在入夜過了三刻後(「漏」是古代計時之器,指報時漏斗里的滴水。「下三刻」是指古代一個時辰分為上、中、下三刻),啟航出江,用紅燈作為信號。張貴做先鋒,張順殿後,他們乘風破浪,迅速突破重圍。到了磨洪灘以上,元軍的兵船布滿江面,沒有突圍的縫隙。眾軍士趁著銳利的士氣斬斷敵人用鐵索連起的杙船幾百艘,轉戰二十里,到黎明時分抵達了襄陽城下。襄陽城中已經很久沒有救援了,聽聞援軍到了,士氣頓時高漲百倍。到收軍的時候,唯獨沒有看到張順。過了幾天,有一具浮屍逆流而上,身穿戰甲,手拿弓箭,一直漂到浮橋下,人們一看原來是張順,之間他身中四槍六箭,臉上滿是憤怒的表情,彷彿活著一般。眾將士都認為他是神,於是為他立碑安葬,並且為他立了一座廟來祭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