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台詞 » 問渠那得清如許哲理

問渠那得清如許哲理

發布時間: 2023-07-12 01:40:52

❶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什麼

啟示人們:源頭活,則池水清;根本固,則枝葉榮。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從根本「專源頭」上解決問題屬,切記正本清源的道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兩句既有詩情又富有哲理的詩,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不朽佳句。

全文:
《觀書有感》
[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作者簡介: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漢族,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人。

❷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理是什麼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理是觀書和觀水一樣,都是有著源源不斷的源頭,以水比喻書,告訴我們要不斷的補充新知識,不斷的學習才能達到一種新的境界。這句詩的意思是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這首詩出自宋代學問家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

原文: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2)問渠那得清如許哲理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公元1196年(慶元二年)朱熹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並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❸ 從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明白了什麼道理

從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話里明白了:學習知識應該是不斷發展和更新,只有不斷的吸收積累新知識,不斷的運用探索,才能使自己進步,永葆先進和活力的狀態。這句話出自與南宋朱熹的《活水亭觀書有感·其一》。

(3)問渠那得清如許哲理擴展閱讀: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藉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

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鍾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並寫下《福山》一。在此期間,他往來於南城、南豐。

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贊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並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

還在該村寫下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的著名詩句。朱熹離村後,村民便將蛤蟆窩村改為源頭村,民國時曾設活水鄉(今屬上塘鎮)以紀念朱熹。

在南豐曾鞏讀書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書「書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書「墨池」二字。

本詩藉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其中的「蒙沖」也寫作「艨艟」。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萬溪千流,滾滾滔滔,匯入大江,所以本來擱淺的「蒙沖巨艦」,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來。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此時春水猛漲,巨艦卻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

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

參考資料:網路——問渠那得清如許

❹ 從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明白了什麼道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明白了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專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屬步。

出處《觀書有感》是宋代學者朱熹的組詩作品。

全文: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翻譯: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要問為什麼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4)問渠那得清如許哲理擴展閱讀: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是一個代詞,相當於「它」,「問渠」就是「問它」。

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並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里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包含了「深」。

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情態。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雲影」的特點。

❺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蘊含了什麼道理

意思為要問為什麼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回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答水啊。

蘊含了觀書和觀水一樣,都是有著源源不斷的源頭,以水比喻書,告訴我們要不斷的補充新知識,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我們才能達到一種新的境界。

出處為宋代學問家朱熹的組詩作品《觀書有感二首》

(5)問渠那得清如許哲理擴展閱讀

《觀書有感二首》是宋代學問家朱熹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描繪其「觀書」的感受,藉助生動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詩藉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第二首詩藉助巨艦無人能推動卻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藝術創作需要靈感的道理。全詩寓哲理於生動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墮理障,富於理趣,一直為人傳誦。

❻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理是什麼

寓意是: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熱點內容
漢字成語 發布:2024-11-15 20:03:32 瀏覽:259
關於人物的故事 發布:2024-11-15 20:02:33 瀏覽:752
串的故事 發布:2024-11-15 19:58:23 瀏覽:255
文明禮儀的歷史故事 發布:2024-11-15 19:40:38 瀏覽:484
爺的成語 發布:2024-11-15 19:39:18 瀏覽:720
菩提子故事 發布:2024-11-15 19:38:34 瀏覽:790
學畫的故事 發布:2024-11-15 19:36:07 瀏覽:981
男女啪啪啪故事 發布:2024-11-15 18:49:29 瀏覽:623
飛車的故事 發布:2024-11-15 18:44:19 瀏覽:269
漢開頭的成語 發布:2024-11-15 18:25:47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