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文言文翻譯和原文
① 禮記.大同 翻譯 文言文
以前孔子曾參加蠟祭陪祭者的行列,儀式結束後,出遊到闕上,長嘆的樣子。孔子之彈,大概是嘆魯國吧!子游在旁邊問:「您為何感嘆呢?」孔子說:「(說到)原始社會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則的實行,跟夏商周三代傑出人物(禹湯文武相比),我趕不上他們,卻也有志於此啊!」
「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屬於公眾的。選拔道德高尚的人,推舉有才能的人。講求信用,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它達到和睦。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終,青壯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兒童有使他們成長的條件和措施。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者、少而無父者、老而無子者,都有供養他們的措施。男人有職份,女人有夫家。財物,人們厭惡它被扔在地上(即厭惡隨便拋棄財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裡。力氣,人們恨它不從自己身上使出來(即都想出力氣),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因此奸詐之心都閉塞而不產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會出現,因此不必從外面把門關上。是高度太平、團結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經消失不見,天下成為私家的。人們只敬愛自己的父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對待財務和出力都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把父子相傳、兄弟相傳作為禮制。城外護城河作為防守設施。禮義作為准則:用禮義擺正君臣的關系,使父子關系純厚,使兄弟關系和睦,使夫妻關系和諧,用禮義來建立制度,來建立戶籍,按照禮義把有勇有謀的人當作賢者(因為當時盜賊並起),按照禮義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詐之心由此產生,戰亂也由此興起。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為三代諸王中的傑出任務,(是按照禮義)從中選拔出來的。這六位傑出人物,在禮義上沒有不認真對待的。以禮義表彰他們(民眾)做對了事,以禮義成全他們講信用的事,揭露他們有過錯的事,把仁愛定為法式,提倡禮讓。以禮義指示人們要遵循固定的規范。如果有不遵循禮義的人,在位的就會被罷免,老百姓把這(不按「禮」行事)當作禍害。這可以稱為小小的安定。」
② 誰有天下大同的原文
《大道之行也》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翻譯: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乾的人選拔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因此人們不僅僅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所贍養,不僅僅撫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壯年人能為社會效力。
使孩子健康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有人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於財貨,人們憎惡把它扔在地上的現象,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因此姦邪之謀就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漢禮學家戴聖編著的《禮記》中的一篇散文。此文是為闡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和古人追求的「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模式。
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其次闡釋了「大同」社會的理想模式;最後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進一步闡釋「大同」。全文節奏分明、變化有致、不拘一格,讀來啟人深思,鼓舞人心。
(2)大同文言文翻譯和原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篇選自《禮記·禮運》。《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由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的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四十九篇,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大道之行也》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中孔子的一段話,是為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孔子是因為生活在一個動盪不止、變亂紛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一個理想社會,所以才有了這番言論。
整體賞析
主題思想
此文在闡明「大同」社會基本特徵的基礎上,指出了「大同」社會的美好前景。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會關愛,安居樂業,且各盡所能,這里寄託著儒家崇高的社會理想。
文中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盪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總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會,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社會的幸福憧憬。雖然主觀目的,只是論說禮儀、闡釋古制、宣傳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想,卻是兩千多年前的古代聖賢留給全人類的思想財富。讀來啟人深思,鼓舞人心。
戴聖(生卒年不詳):西漢今文禮學「小戴學」的開創者。字次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南)人,又據《成安縣志》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東南)人。官九江太守。
與叔父戴德俱學《禮》於後蒼。宣帝時立為博士,參加石渠閣議。時稱「小戴」。聖授梁人橋仁、楊榮。由是小戴有橋、楊氏之學。又曾選集古代各種禮儀的主要論述,編成《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
寫法特徵
層次清晰,有條不素
此文的層次結構清晰明了,共可分為三層。
從開頭到「講信修睦」為第一層,它是對「大同社會進行綱領性說明。
從「故人不獨親其親」到「不必為己」句,為第二層,此處為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最後為第三層,總括並定名為「大同」,全面具體地展現了古人關於人類社會的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