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怎麼理解
Ⅰ 文言文的具體含義或意思是什麼
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佔了很大的分量.
什麼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這當然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
2.文言文是知識.這是對的,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那為什麼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一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文.第一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一,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一種文體.後面那個「文」指文體.
那麼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麼「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麼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代社會時,只不過人們忽略了一些邊緣地區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採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鐫刻.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歷史上的相互關系.某種形式上,一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面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因為語言通常是口頭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態,它是對生活經驗的一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
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一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么說的么?我想這可以用現在時態下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不同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構上規則上並無大的區別.也可以推測,古人說話只不過比文言文更隨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可以做參考了.至於現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當然不代表在重復古人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一種文體.
閱讀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種極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爾閱讀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種應有的肅穆.
Ⅱ 如何看懂文言文
理解文言文要從細處用力,掌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和表達方式:
1、積累實詞,掌握不同語境的不同含義:
文言文中的大部分實詞都有多義性,在不同語境下具有不同含義。首先要掌握詞語的常用含義,再針對特殊語境下的特殊含義,進行強化記憶和理解。例如於字就有很多意思,表被動、在、由於、語氣助詞等。文言實詞的學習,還要注意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的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比較多,要著重加強常見通假字的識記理解,比如《論語》學而第一篇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字就通「悅」字。「走」字古意是跑等等,既要看到古今詞義的聯系,也要看到差異,以便正確理解。
2、分清虛詞,掌握詞性和具體意義:
虛詞主要關注兩方面,一是在文段中的意義,二是在具體句子中的詞性和作用。有些虛詞是實詞轉化而來的,可以結合實詞的學習,做到融會貫通。同一個虛詞在不同的語句、不同的位置,就會有不同的含義。比如常見的「乎」字,最常見的用法是語氣詞,表示疑問,意為「嗎」,比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說》);有時表示反問,比如「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有時表示揣測,「莫如已吾所長攻敵所短……或能免乎」(《馮婉貞》);有時是介詞,相當於「於」字,比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有時僅表示停頓,無實意,比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前赤壁賦》)。所以,一個常見的虛詞就有很多不同的含義,要結合具體語境進行辨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