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和哲理
1. 佛教的主要思想和哲理
佛教思想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姓喬答摩。佛教徒尊其為「釋迦牟尼」,意即「釋迦族的賢者」。
佛教的基本教義為四諦說、八正道和十二因緣。
四諦包括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苦諦是把社會人生的一切判定為苦,集諦是講造成痛苦的原因,滅諦就是要人們消滅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諦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脫的途徑,可概括為八正道。八正道即正見(對佛理的正確見解)、正思(思維須以四諦來矯正)、正語(言語不能違背佛理)、正業(行為符合佛理)、正命(符合佛法的生活)、正精進(正確地學習佛法和修行)、正念(銘記佛法)、正定(如法禪定,收心於一)。經過八正追的修習,才能最後達到涅之境。十二因緣是十二個彼此互為因果聯系的環節,即老死、生、有(生存條件)、取(追求)、愛、受(苦樂感受)、觸、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名色(胎中的精神和物質狀態)、識(投胎時的心識)、行(前世的身行、語行、意行)、痴。這十二因緣彼此相依,流轉不息,形成「六道輪回」。
佛教的教義主要體現在佛經之中。佛經全集《大藏經》包括經、律、論三大部分,所以又稱《三藏》。
在中國所傳的佛教屬大乘教派,盛行偶像崇拜,故中國各佛教寺廟提倡造佛像以示尊崇,佛教徒供泰佛像以求功德。中國各寺廟中供奉的神像主要有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觀音菩薩和羅漢、諸天神(天龍八部、侍衛、天女)等。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約始於東漢。東漢明帝曾遣使赴西域求佛法,便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迎入中國,並在洛陽改建白馬寺,作為藏經拜佛之所。白馬寺成為中國最早的佛寺。
佛教初傳入中國,人們常常把它與當時社會上盛行的神仙術與黃老之學視為同路。隨著對佛教認識的逐漸加深,很多人發現佛教與中國固有文化的巨大差異,群起而攻之,歷數佛教的各種弊端,試圖把佛教從中國給排擠出去。中國歷史上,某些封建帝王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利益,曾數次下令禁佛,著名的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四次滅佛,史稱「三武一宗」滅佛運動,對佛教的發展打擊甚重。
佛教面對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不得不對其本身進行必要的改造,逐漸屈服於王權,與宗法制度相協調,並慢慢簡化成佛手續,使佛教思想逐步滲入中國社會。
魏晉時期,佛學開始與儒適合流,產生了玄學。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迅速傳播,統治階級一點點認識到佛教可以作為「坐致太平」的思想工具,在資助譯經、修建寺院、開鑿石窟等方面都十分突出。
隋唐時代,最高統治者採取三教並用的方法,使佛教逐漸中國化,產生了天台、法相、華嚴、禪宗等具有中國色彩的佛教派系,使佛學達到鼎盛。
天台宗亦稱法華宗,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其創始人智襁宣傳大乘「空宗」教義,主張止、觀雙修。其後,湛然又提出「無情無性」說,以草木沙石都具有佛性作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補充。9世紀初,日僧最澄將此宗傳入日本。13世紀,日僧根據此宗所依《法華經》創立日蓮宗。11世紀末,朝鮮僧人義天把此宗傳人朝鮮。
法相宗,由唐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創立。唐玄奘西行印度求法,取得很高聲譽。回國後,用全部精力從事佛經翻譯工作,其後窺基繼其遺志,從事譯著。法相宗宣傳大乘「有宗」教義,主張外境非有,內識非無,承認「識」才是唯一的真實存在。法相宗注重邏輯分析,但論證過程過於繁瑣,枯燥乏味,難以在中國民眾中紮下根基,故盛行30餘年就開始衰落下去。唐代,日僧道昭也將此宗帶入日本,以元興寺為中心傳法,稱南寺傳。日僧玄也將此宗帶回日本,以興福寺為中心傳法,稱北寺傳。
華嚴宗,因以《華嚴經》為主要經典而得名。其創始人法藏被武則天賜號「賢首」,從而名躁一時。華嚴宗以「四法界」為理論核心,包括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著重論述了本體與現象的關系,創造了一套純然中國化了的佛教理論。唐代,新羅人義湘將此宗傳入朝鮮,稱海東華嚴宗初祖。日僧也將該宗傳入日本。
禪宗,因主張用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而得名,是完全中國化的、影響最廣泛的佛教流派。禪宗認為其初祖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的弟子慧能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戰勝另一弟子神秀而得承衣缽。此後,禪宗分成北宗神秀和南宗慧能。北宗強調「拂塵看凈」,力主漸修,要求打坐「息想」。南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以無念為宗」,「見性成佛」,主張「頓悟」。通常所說的禪宗,即指南宗慧能一派。宋代後,禪宗在中國廣泛傳播,並演化成「五家七宗」。8世紀,新羅僧人信行將北宗傳入朝鮮。9世紀,新羅僧人道義將南宗傳入朝鮮,創「禪寂宗」。12世紀,日僧榮西將南宗傳入日本。
除了這四大佛教派別之外,凈土宗、律宗、密宗以及三階教等都是很具特色的中國佛教流派。在西藏等地區,逐漸形成了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
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產生了許多佛教名勝,最為著名的有: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四大佛教聖地;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四大石窟;懸空寺、潭柘寺、寒山寺、少林寺等寺廟;樂山彌勒佛等。
2. 有哪些很有哲理的禪語和佛語。
1、佛國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凈。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2、尋佛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3、梵凈
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 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4、覺者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5、樂園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6、靜禪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7、心塵
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8、凡聖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註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9、梵音
佛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
10、澄境
佛曰:一切皆為虛幻。
3. 佛說經典語錄人生哲理
佛理人生的經典句子匯總如下
1、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萬法緣生,皆系緣分。
2、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3、卻物為上逐物為下,此乃是學道省力工夫。
4、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5、現定見聞覺知是法,法離見聞覺知,非達法也。
6、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7、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
8、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9、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亦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10、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11、離心者,非是遠離於心,但使不著心相。
12、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前,煩惱塵塵解脫。
13、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
14、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15、自性發時,業識來空。
16、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識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動自真如。
17、緣來天註定,緣去人自奪,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8、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19、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20、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1、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22、一心有滯,諸法不同。
23、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24、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25、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