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台詞 » 人生哲理的詩詞

人生哲理的詩詞

發布時間: 2023-06-28 04:50:50

㈠ 蘊含人生哲理古詩

1、宋代楊萬里的《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政入萬山圍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

譯文:不要說從山嶺上下來就沒有困難,騙得前來爬山的人白白地歡喜一場。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圍之中,你剛攀過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現阻攔去路。

2、宋代盧梅坡的《雪梅·其一》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譯文: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文人騷客難以評論高下,只得擱筆好好思量。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3、宋代盧梅坡的《雪梅·其二》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譯文:只有梅花沒有雪花的話,看起來沒有什麼精神氣質。如果下雪了卻沒有詩文相合,也會非常的俗氣。當在冬天傍晚夕陽西下寫好了詩,剛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爭相綻放,像春天一樣艷麗多姿,生氣蓬勃。

4、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側面看廬山嶺連綿起伏,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呈現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5、宋代蘇軾的《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譯文:如果琴上有聲音,放在箱中為何不響;那如果聲音是從手指上發出,為什麼人們不在手指上聽呢?

㈡ 關於人生哲理的詩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
·發奮忘食,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論語》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
·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史記·陳涉世家》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後漢書·陳蕃傳》
·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傳》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國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傳》 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將進酒》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漢武帝劉徹《秋風辭》

㈢ 有哪些蘊含人生哲理的古詩

蘊含人生哲理的著名古詩,有朱熹的《觀書有感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蘇軾的《題西林壁》等。
(一)《觀書有感 》。《觀書有感 》系是宋代學問家朱熹的詩作品。詩曰:「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作者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詩中,詩人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使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二)《 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作品。詩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一首詠物詩。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該詩寓含的哲理在於,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而這種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這首詩常被用來比喻新事物的強大啊生命力,盡管有嚴寒相逼,有野火摧殘,舊事物的威力可謂橫肆暴虐,卻無法改變客觀規律,新事物在春風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機。
(三)《題西林壁》。《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 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全詩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它提醒人們,要想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