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李彪
❶ 《魏書·列傳第二十五文言文翻譯》
皇上討伐蠕蠕,下詔命令楚之與濟陰公盧中山等督促運輸以接濟大軍。當時鎮北將軍封沓逃入豎蟋,勸說它攻打楚之等以斷絕糧食運輸。蜢堅於是派探子進入楚之的軍中,割下驢耳而去。有報告失去驢耳的,將領們無人能明察。楚之說:「一定是探賊割下它作為憑證,賊軍將要到來。」當即指揮軍士砍伐柳樹修築柵欄,澆水使它結冰,柵欄修好而賊軍到來。冰層厚實而柵欄堅固,不能強攻,賊軍於是四散離去。世祖聽說後嘉獎了他。
「憂傷還是快樂」 團隊 很高興為您解答。
採納一下吧 ^_^
不懂可以繼續追問喲 (*^__^*)
❷ 文言文《訓子》翻譯
白話釋義:
南朝時候,少數民族吐谷渾(tǔyùhún)的首領阿豺有二十個兒子。有一天,阿豺對他們說:「你們每人給我拿一支箭來。」
兒子們每人奉上一支箭。阿豺當著他們的面把二十支箭一一折斷,扔到地下。然後又讓兒子們每人拿一支箭給叔叔慕利延。他叫慕利延先拿一支箭把它折斷。慕利延拿起一支箭毫不費力地折為兩截。阿豺又說:「你把剩下來的十九支箭握成一把,一起折斷。」
慕利延用盡全身的力氣都沒能折斷。阿豺指著這一把箭對兒子們說:「你們明白了嗎?一支箭是容易被折斷的,一把箭就很難被折斷。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我們的國家才能富強!」
原文:
阿豺有子二十人。阿豺謂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
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單者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
此文出自北齊人魏收所著的《魏書》
(2)文言文李彪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早在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時,就曾由史官鄧淵編寫《代記》十餘卷,以後崔浩、高允等繼續編寫魏史,都採用編年體。
太和十一年(487年),李彪參加修史,始改為紀傳體,大概編寫到拓跋弘統治時代。以後,邢巒、崔鴻等先後編寫了高祖(元宏)、世宗(元恪)、肅宗(元詡)三朝的起居注。
北魏原有鄧淵所撰《代記》、崔浩所撰《國書》等編年史,和李彪、崔光改修的紀傳體史書等,為魏收取材所資,今皆亡佚。南朝著作如沈約《宋書》等,魏收當亦得見。
他於天保二年(551年)奉詔撰魏史,五年(554年)完成。雖有高隆之任總監,房延佑等六人協助斟酌,主要由魏收執筆。
魏收以前和同時代人曾經編寫過魏史和其他資料,隋、唐時期也有人另寫過幾種魏書,這些書都沒有傳下來。唐代李延壽的北史,其中北魏部分基本上是魏書的節錄。
因此,魏書是現存敘述北魏歷史的最原始和比較完備的資料。當時,文宣帝高洋對他說:「好直筆,我終不作魏太武誅史官。」高洋這個人在歷史上並不怎麼樣,但他能講出這樣的話,也是難得的。
魏收撰《魏書》,可以直接繼承、借鑒的文獻並不多。據他自己說,可資參考者,主要有鄧淵的《代記》十餘卷。
崔浩的編年體《國書》(一稱《國記》),李彪改編年體為紀、表、志、傳綜合體國史等,但這些都不是完整的成品;再就是邢巒、崔鴻、王遵業等撰孝文帝以下三朝《起居注》和元暉業撰的《辨宗室錄》;其餘就是當時還能見到的有關譜碟、家傳。
魏收與房延佑、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博總斟酌」,只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就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帝紀十四篇,列傳九十六篇,志二十篇。
魏收自認為是「勒成一代大典」的盛世。不料,《魏書》的撰成,在北齊統治集團中卻掀起了一陣陣軒然大波。
有人說,《魏書》「遺其家世職位」;有人說,「其家不見記載」;也有人說,《魏書》記事「妄有非毀」,等等,一時間鬧得「群口沸騰」。
這場風波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一是北齊皇帝高洋、高演、高湛都相繼過問此事;二是在十幾年中魏收兩次奉命對《魏書》作了修改;三是與「眾口渲然」中《魏書》被有些人稱作「穢史」。這最後一條,影響所及,直至於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