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訓格言
❶ 訓曰:朕八歲登極,即只黽勉學問。彼時教我句讀者,有張、林二內侍,。。。翻譯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
皇帝說:我八歲登上皇位,就知道要努力學習。小學時教我的是張、林兩位內侍,他們都是明朝時的讀書人。他們主要教我儒家經典,然後才教寫詩、作文。
等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我更加熱愛學習,每天開始處理政務之前,五更就開始讀書。傍晚處理完政務,又開始聽講、討論、思考,竟然由於過度勞累,導致痰中帶血,即使這樣,也從來沒有放棄。我少年時就是這樣學習的,而且還酷愛書法。翰林沈荃素曾教我書法,他學的是明朝人董其昌的字體。張、林兩位內侍也見過明朝時的書法名家,也常常指點我。我的書法和平常人不同,就是這個原因。
體會:這哪裡是叱吒風雲的康熙皇帝,分明就是一個刻苦學習的少年。早上五更開始讀書,五更相當於現在3點到5點。白天處理政務,傍晚又開始學習,不僅是聽課,還要思考,和老師討論。這樣起早貪黑的學習,導致勞累過度,竟然到了痰中帶血的程度。
康熙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皇帝,他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學習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總說現在的孩子負擔重,壓力大,與年輕的康熙皇帝比比看?恐怕也不至於那麼嚴重。小的時候就不能吃苦,不懂奮斗,長大了就能吃苦能奮斗嗎?夠嗆。
現在的孩子累,主要是學的太雜,每天完成作業就要耗掉很多時間。課堂學習又以聽為主,思考的太少,討論基本沒有。不過課堂教學也確實存在困難,一節課40分鍾,班上能有45個孩子,把時間勻一勻,每個人1分鍾都不到。
學校做不到的,家長盡力彌補,要讓孩子思考、表達、討論、交流。
最後看看康熙小時候學的是什麼。主要是儒家經典,然後是學做詩文。康熙是一位特殊的皇帝,他掌握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天文學知識,不過這些知識都是以掌握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我們的孩子到了高中的時候,恐怕知道的就比康熙多了,但是我們能說自己的孩子比康熙有能力嗎?
❷ 康熙庭訓格言原文及譯文
訓曰:曩者三孽作亂①,朕料理軍務,日昃不遑②,持心堅定,而外則示以暇豫③,每日出遊景山騎射。彼時,滿洲兵俱已出征,余者盡系老弱。遂有不法之人投帖於景山路旁④,雲:「今三孽及察哈爾叛亂⑤,諸路征討,當此危殆之時,何心每日出遊景山?」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聞。不久,三孽及察哈爾俱已剿滅。當時,朕若稍有疑懼之意,則人心搖動,或致意外,未可知也。此皆上天垂佑,祖宗神明加護⑥,令朕能堅心籌畫,成此大功,國已至甚危而獲復安也。自古帝王如朕自幼閱歷艱難者甚少。今海內承平,迥思前者,數年之間如何閱歷,轉覺悚然可懼矣⑦!古人雲:「居安思危。」正此之謂也。
【註解】
①曩(nǎnɡ):過去,從前。孽(niè):妖孽。三孽,指發動叛亂的吳三桂等「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明降將先後反清;因其降清後封藩稱王,故稱「三藩」之亂。②昃(zè):日偏西。遑:閑暇。③暇豫:悠閑逸樂。
④景山:即今北京景山公園。⑤察哈爾叛亂:指察哈爾布爾尼叛亂。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的察哈爾部頭目布爾尼舉兵叛清,失敗身死。
⑥垂佑:對下邊的護佑。加護:加意保護。⑦悚然:恐懼的樣子。
【譯文】
以前,吳三桂等人發動「三藩」叛亂,我處理軍國事務,從早到晚,沒有空閑時間,但我保持著內心的堅定,表面上給人以悠閑逸樂的樣子,每天都到景山騎馬、射箭。那時,我們滿洲八旗兵都離開京城奔赴前線,留下來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殘者。在此情況下,便有一些不法分子在景山的路旁扔下一些書帖,上面寫道:「現今正有『三藩』和察哈爾布爾尼的叛亂,各路大軍忙於征討,在此危急之時,為何還有心思到景山去遊玩呢?」對這種造謠生事的現象,我就像沒有看見、也沒有聽見似的。
❸ 文言文翻譯:凡人孰能無過,若過而能改,即自新遷善之機。
翻譯: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沒有過錯,如果有了過錯能夠去改正,就是改過自新向好的方向發展的最好機會。所有的人誰能無過,如果過錯能夠改正,就是從新改好的機會。
凡人孰能無過,若過而能改,即自新遷善之機。出自《康熙教子庭訓格言》第五章的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3)廷訓格言擴展閱讀: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第五章節選及翻譯: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訓曰:《虞書》雲:「宥過無大。」孔子雲:「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凡人孰能無過,若過而
能改,即自新遷善之機,故人以改過為貴。其實,能改過者,無論所犯事之大小,皆不當罪之也。「註解」
1、宥:寬免,赦罪。「宥過無大」句:出自《尚書。虞書。大禹謨》
2、機:機會,轉機。
3、罪:此處作刑罰講。
譯文:
《虞書》上說:「寬恕、赦免別人的過失,不分大小。」孔子說:「有了過失而不改正,這才叫做過。」凡人誰能沒有過失,如果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這就是自新和從善的機會,所以,人們十分重視改正錯誤。其實,能夠改正過失的人,無論他們所犯錯誤、過失是大是小,都不該懲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