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的格言
①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句話什麼意思
譯文: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動。 選自《中庸·第二十章》,是關於治學的名句,相傳作者是孔子後裔所做。
《中庸·第二十章》原文: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中庸·第二十章》譯文:
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能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能終止。
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能終止。別人學一次就會,我要學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我要學一千次。果真能夠實行這種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會聰明起來,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會堅強起來。
(1)慎思的格言擴展閱讀:
本文詮釋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內涵。從博學到篤行,層層遞進,漸漸清晰,猶如盛開的花朵,順次撥開,直至花心顯露,不禁讓人在喜悅之餘又多添了一份柳暗花明的快感——哦,原來如此。繼而深思,感慨萬千。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標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於人性。出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內文的寫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作者是誰尚無定論,一說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載於另一說是秦代或漢代的學者所作。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1、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宋·胡宏《鬍子知言·文王》
2、多言不可與謀,多動不可與久處。明·薛宣《讀書錄》
3、言為世范,行為士則。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4、言必可行也,然後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後行之。漢·賈誼《新書·大政上》
5、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篇》
6、言有物,行有格。《禮記·緇衣》
7、不要對任何人都敞開你的心胸。聖經後典·便西拉智訓》
8、出門要三穩:身穩,手穩,口穩。中國諺語
9、言寡尤,行寡悔。《論語·為政》
10、沒有謹慎的態度,智慧再多也無濟於事。德國諺語
11、重視結避的人,開始就會謹慎。日本諺語
12、頭要冷,卻要熱。日本諺語
13、得意之事不可再做,便宜之處不可再住。中國諺語
14、謹於言而慎於行。《禮記·經辦衣》
15、鳥三顧而後飛,人三思而後行。中國諺語
16、成事每在窮困日,敗事多在得志時。中國諺語
17、怒多橫言,喜多狂言。明·呂坤《續小兒語》
18、言行如走棋,一動思三步。中國諺語
「動必三省,言必再思」,所言所行應權衡利弊,周密計劃,切不可輕率盲動,草率行事,否則等待他的將是失敗的命運。
③ 用一句「古語」或是「名言」來闡述總結思考的重要性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