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台詞 » 顧城哲理

顧城哲理

發布時間: 2023-06-11 11:07:58

A. 試分析顧城《一代人》的思想意蘊

義大利歷史哲學家維柯在 300年前干凈利索地揮劍截斷了詩和哲學的思維聯系。然而,300 年來,詩人們卻廣撒物象暗示的種子,培植出一座座「象徵的森林」。用對應的手段,成功地將詩和哲學統一了起來。《一代人》似乎就是一個證明,短短兩句詩,在黑與光的對立統一中,瀟灑地跨越了維柯手制的樊籬,抽象的哲學意蘊切實地通過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現於世。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兩個「黑」無疑是「文眼」,頗值玩味。我們知道,「黑」其實不是色彩,所謂的色彩均是物體對各種光波反射的結果,如果不反射,便成了黑。當然,沒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漆黑。

因此,「黑」是扼殺光明的結果,黑夜便是光的墳墓,是一種令人窒息的特定時代象徵。然而「黑色的眼睛」卻無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 「給」的,是黑夜阻斷光明的結果。此外眼睛的黑並不象徵著背棄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徵。黑色既然對光不反射也就具備了對光全盤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這種隨時准備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

換一個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著批判精神,它以黑對黑,對黑夜的龐大淫威報以深沉的否定。相對色彩繽紛的光明世界來說,黑色是一個終極,它與光明構成了對立。然而物極必反,從黑夜中叛逆出來的黑色眼睛,對於光明的接受力是絕對超過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說:由特定的黑色時代中走來的「一代人」,他們偉大的覺醒是其他「無緣」於「黑夜」的人們所難以企及的。

短短的兩句詩,冠以一個博大的題目,揭示一個龐大的主題,在對立統一中,充分顯示了象徵的魅力。從作者的生活歷程看,詩中的黑夜似乎是「十年浩劫」,「一代人」當然是指在這個特定歷史階段中成長起來的當代中國人。然而,詩畢竟不是歷史,詩的容量常能憑借藝術的魔力而無限擴大。如果超越時空的話,我們便很容易在屈原、杜甫、魯迅等等不同時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們都在「黑夜」中生存,他們都具有特別敏銳的「黑色的眼睛」。

《一代人》一詩既是這一代人的自我闡釋,又是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寫照。黑暗要扼殺一個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殺卻沒有達到它的目的反而創造了它的對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覺醒,使一代人產生更強烈的尋找光明的願望與毅力。正是這堅毅的尋找,才使他們看到掩蓋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難以接受的本質。

十年浩劫,是漫漫長夜,沒有星斗,沒有月光,甚至連磷火也沒有。但是,渴求光明的心卻是壓不住的。由最初的迷惘到清醒,由無知到覺悟,由困頓到解脫,都是在這茫茫「黑夜」里完成的。因為是黑夜,就不可能不是黑夜的眼睛。這是移就。黑色的眼睛也是變異物,喻為被扭曲的靈魂,或者籠罩的陰影,從陰影里裂變出來的尋找真弄虛作假的光明。是擠出蠶繭的蛾子,是溝坎上流過的溪水,是地平線上躍起的太陽。畢竟封鎖不住,歷史的答案也正是如此。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是詩的全部內容,先不說對由於他的賞析,因為我基本也是理解的模模糊糊,但我卻從中領悟到了一個人生道理:量變引起質變。。詩題為《一代人》,可以理解為和也給了「一代人」黑色的眼睛,,使一代人開始覺醒,並越來越強烈地去尋找光明,從而使「一代人」擁有強大的面對黑暗的力量。眾所周知,黑是因為不反射光的緣故,是扼殺光明的結果,這本就是一個量變的過程,於是,「一代人」便拚命地用黑色的眼睛尋找並吸收光明。

從古至今,這一哲理一直存在,從秦朝的陳勝吳廣起義到那「一代人」的年代人民群眾的奮起反抗,再到當代學習生活中,許多學生從中等生變為尖子生的過程,無不是驗證了這一長存卻又永不會過時的哲理,也證明了他在生活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這首隻有兩行的小詩,1980年在《星星》第3期發表後震動了整個詩壇,不管是對顧城的詩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態度的人,對這首詩卻是一致的稱贊。
在審美原則上是全新的。它避開了情感的直抒,棄置了景象的實敘,它沒有著意建構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隱喻,在濃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現了一雙不同尋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覺醒的象徵),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從烏雲的縫隙中射出一束白光。整首詩,宛如一幅有立體感的版畫。
"黑夜"與"光明"形成暗色與亮色的鮮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經過變形的意想,滲透出強烈的感情色彩。這種藝術表現觸發了讀者的想像,於是,在想像的屏幕上出現了那個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謬現實中扭曲著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潛能所爆發出的頑強求索的精神.……。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個簡單的意向群構成了一個開放時空——歷史轉折關頭特有的社會景象和人的心理結構。有限中表現出無限,單純中包孕著深厚,這是詩的特有規律。新詩潮的先行者在追尋人性復歸的同時,也在追尋詩向本體的復歸。
這首小詩體現了一種現代美的風格。它打破了傳統的和諧構圖,以不和諧的意象組合造成觸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迫使人對歷史進行反思。
一代人就被顧城濃縮成一個,無盡話也被顧城濃縮成兩行;並且最抽象最深刻的意見也被詩人顧城用天才之指點化成了最直觀的意象。一個痛苦彷徨的青年默默的堅守自己內心的純真光明,他不寄望世界為他改變什麼,因為他的聖潔心靈永存,這樣他就滿足了。這首詩寫在文革後,寫的是文革這一代不屈的青年,雖然飽受黑暗,但是仍然不放棄對光明的追求 。

B. 如何欣賞和解讀顧城的詩

顧城是生活在信仰與懷疑中間的人。確信與對確信的否定,時刻捕獲著他,他的任性與他所遭遇的現實,主觀意願與客觀事實………生存維度和許多人一樣,不同的,只是對待這些維度的一種姿態。 他的姿態是遙遠的、招搖著,但心靈卻始終如此剔透,所以,他的意象也始終是如此剔透,卻又因招搖而顯得如此生活活潑……所以,他的意象能夠在心靈里安安穩穩順順當當而不落於晦澀荒誕(注意,是意象本身,指所使用的那些詞語,而不是詩歌本身。),也不落入凡俗事物之手,始終以一種姿態的招搖與心靈之剔透來寫下文字。 他前期的詩里,所用的意象雖然是跳躍,但卻始終服從於情緒秩序,受心靈的設定與限制。要表明的與用以來達到這種表明的策略間,存在著張力,但終於是能夠達到妥協與和解。 顧城雖然受國外現代詩風影響不小,但在意象之使用上,終是很少用那些濕冷粘稠的意象,不負載過於晦澀的暗示意義,也沒負載集體無意識一樣的歷史厚重度,也少有象徵的泛濫成災:都是如此自然分明的清新閃現於心靈之中。而,他的朦朧之名,不在於意義的晦澀,也不在意象之晦澀,而在於意象的跳躍產生出的陌生觸感:即意象與意象之間的組合方式。所以,他的詩歌之朦朧,也不是把握「意義」上的難度 ,而是從一種感覺把握上的不確定……與其說它是謎語,倒不如說這是一種不符合熟悉常規的表述方式,如用一種不為人所熟悉的方式站立的一棵樹:要熟悉它,必須找到切入點。 把握一棵樹的姿態,是靠常識?靠直覺?靠判斷?還是靠思辯?而切入顧城的詩,又到底該以怎樣的方式?喚醒形象?意識引導?深入森林深處的那一樓台:象徵森林與修辭城市。 《遠和近》,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這首詩很像攝影中的推拉鏡頭,利用「你」、「我」、「雲」主觀距離的變換,來顯示人與人之間習慣的戒懼心理和人對自然原始的親切感。 這組對比並不是毫無傾向的,它隱含著「我」對人性復歸自然的願望。
(受字數限制,以上供參考。)

熱點內容
蜜蜂的故事 發布:2024-11-17 06:27:50 瀏覽:756
星巴克品牌故事 發布:2024-11-17 06:27:05 瀏覽:507
墨的故事 發布:2024-11-17 06:25:23 瀏覽:868
陳歐創業故事 發布:2024-11-17 06:22:38 瀏覽:419
故事一張荷葉 發布:2024-11-17 06:06:10 瀏覽:44
學生性故事 發布:2024-11-17 05:53:08 瀏覽:708
成語什麼清 發布:2024-11-17 05:42:28 瀏覽:742
郭晶晶故事 發布:2024-11-17 05:42:28 瀏覽:957
英語故事集 發布:2024-11-17 05:36:23 瀏覽:110
歷史小故事50字 發布:2024-11-17 05:36:10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