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專題復習
1. 文言文復習方法
一、分類整理法
分類整理所學知識是一種有效的復習方法,它是把同類知識點連成知識線,從而形成知識網,總結歸納所學文言文,並依靠考綱與課本找出文言詞語的用法與規律,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記憶,以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文言文知識點主要有文字、詞語、句式、翻譯。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詞語包括實詞(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虛詞(如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句式涉及文言常用句式和特殊句式;翻譯涉及直譯、意譯。建立知識網會使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復習時更有針對性。
分類整理要求全面,要收集所學的古文篇目,將每一課中的知識點全部整理出來,最後匯總。例如在整理通假字時,就要將所學古文中的通假字全都挑選出來,製成「通假字表」,明確每個通假字的出處、所通字、本義、通假義。
分類整理的標准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同類文章分類時,可根據文體、年代、作者、內容等的不同進行,具體選擇應因人而異,最好由學生自己決定。
二、重點強化法
分類整理能使所學知識系統化,重點強化能使復習更有針對性。因為考試必定有個重點,從知識體系來講,把握重點也是把握全局的關鍵,只有對重點內容重點復習,才能對細節問題產生更好的理解和認識;從記憶過程講,重點記憶有利於把握整體格局。那麼哪些內容才是重點呢?一般來講,復習或記憶重點包括下列內容:①考試大綱要求的內容;②考試要求中提到和強調的內容;③名篇、名段、名句;④各篇各段中的難點和關鍵點;⑤最近兩三年內未考的內容。在復習時,師生首先要列出每章內容的重點,及時復習,反復強化,對其中必須掌握的內容如名言警句要熟讀成誦。
抓重點的方法在臨考前非常有用。我經常在考試前十天將重點文言文篇目的重點內容如字詞解釋、警句默寫、關鍵句子翻譯、內容理解等直接印發給學生,讓他們反復誦讀,不斷練習。這樣做就使復習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特別是對中下水平學生來講,這是非常有效的復習和應考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重點復習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應考效果,但必須以全面復習為前提,不能只盯住重點內容而不理會所謂的`「非重點」內容,更不能以點代面,以偏概全,忽略對全篇文章的整體把握。
三、知識競賽法
文言文學習也可開展生動活潑的活動課,通過舉行辯論會、朗誦會、知識競賽、古文化知識猜謎會,甚至改編課本劇等活動,變苦學為樂學,變學習為游戲,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文言文的渠道變寬,「苦惱」減少。其中,知識競賽法在文言文復習階段特別實用。我經常在總復習階段專門拿出一兩節課來搞一次「文言文知識競賽」活動。在活動之前要通知學生,明確復習的范圍、內容、深度。活動的形式要靈活多樣,有輪流答、抽查答、推薦答、搶答,內容最好是復習考試要掌握的,堅決不搞偏題怪題,不為競賽而競賽。為了渲染氣氛,可邀請別的老師參加,搞一搞頒獎活動等。這樣的活動,可活躍復習氣氛,梳理所學知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初中語文文言文復習資料
3.《出師表》復習
一、重點句子翻譯
1、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3、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4、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5、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6、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
7、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8、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9、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10、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11、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
二、理解性默寫
1、諸葛亮《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後主提出嚴明賞罰建議的語句是: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2、《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的兩句「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一致。
3、《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4、寫出先漢興隆和後漢傾頹的原因的句子是:親賢臣,遠小人;親小人,遠賢臣;
5、諸葛亮希望後主不要隨便看輕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諸葛亮給劉禪建議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
7、當任命一個人來挽救局面,人們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8、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9、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10、指出出師戰略目標的句子是: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11、作者向後主提出的三條建議是:①開張聖聽;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臣,遠小人。(或:第一條建議是廣開言路,第二條建議是嚴明賞罰. 第三條建議是親賢遠佞。) 作者反復陳述的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建議是親賢遠佞。
三、內容及寫法理解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
四、中考鏈接
4.《小石潭記》復習整理
一、文言實詞
二、重點句子翻譯
三、主旨寫作技巧
1、《小石潭記》作者____。
2、中心:本文通過寫小石潭及周圍的景色 ,作者感情隨景而變,由樂而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被貶後凄苦悲涼的心情。
3、小石潭的環境特點(1),作者感受(2)。
(1)凄清幽靜,(2)孤凄悲涼。
4、『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八個字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是全文點睛之筆。既概括小石潭的環境氛圍,又含蓄表達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5、本文寫作特色
先是移步換景,而後定點換景,再是情景交融。
注意景物描寫的手法——本冊書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情景交融、動靜結合、烘托、對比
6、句子賞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示例:寫潭西南邊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徵,用了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個比喻,把小溪的特徵形象地再現出來。
(2)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說明理由。
句子:佁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
理由:這幾句描寫,動靜結合,顯示出遊魚的快樂;間接表現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7、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記,試說說作者觀魚和游覽結束時的不同心情。
觀魚和游覽結束時的不同心情,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而本文中,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調(2分)。作者借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他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暫時的歡快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又會流露出來。
8、據文章內容擬旅遊廣告簡介小石潭景點。
示例:小石潭位於小丘西南面120步,這里石奇水清,游魚相戲,四周竹樹環抱,環境十分優美,是觀光旅遊、愉悅心情的好去處。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來過這里,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優美散文《小石潭記》。小石潭由此聞名遐邇。
其他內容:
課文多角度描寫景物,其藝術手法主要有:
(1)點面結合。如寫石:「近岸,卷石底以出」是面,「為坻、為嶼、為嵁、為岩」是點。
(2)遠近結合。如寫潭:「聞水聲」是遠,「下見小潭」是近。
(3)動靜結合。如寫魚:「影布石上」是靜,「 」是動。
(4)虛實相生。如「潭中魚可百許頭」表面寫魚,實為寫水 ,以實寫虛,虛實相應成趣。
5.《滿井游記》考點
(1)詞語積累:
(2)常考名句
(3)滿井游記中寫山水的比喻句
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如「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以新開明鏡比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光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妝倩女比喻被晴雪洗過的山巒,寫出了春山的「鮮妍明媚」,生動而又傳神;如「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還沒有長高的麥苗,簡明而又形象。
(4)常考內容:1「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一句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2.這篇游記寫初春的景象,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試舉例說明。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性格?
(5)中考鏈接
6.《醉翁亭記》
一、中考考點:
1、理解並翻譯淺顯文言文中的句子
2、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內容
3、領會淺顯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4、領悟淺顯文言文的內涵,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二、復習文章知識。
(1)歸納段意
第一段:寫醉翁亭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賓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日暮醉歸,點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寫景的順序是什麼? 答:由遠到近。
(3)「太守自謂也」在文中作用是什麼? 答:製造懸念,引出下文。
(4)請寫出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 答: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繪了幾幅圖畫?分別是什麼?核心又是什麼?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醉翁亭記》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與民同樂的圖畫。前人說本文「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
7.《岳陽樓記》復習
1、復習文體:
記,是古代一種文體,(學生回答已學過的「記」)一般指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後記下來的一種文體。因此,它可以寫景狀物如《小石潭記》《核舟記》,也可以敘事如《桃花源記》,也可以將寫景狀物與議論抒情結合起來就像《岳陽樓記》。
2、復習作者和他的好友滕子京的狀況及本文寫作的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公,北宋中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幼年時代家境貧寒,在母親教育下,發奮讀書並懷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進士。後來曾經鎮守西北邊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進犯。1043年任參知政事,任職期間,敢於直言,實行有一定進步意義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貶到鄧州任太守。《岳陽樓記》便是他在鄧州任上應好友滕子京所請而作。作者一生的詩文收集在《範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與范仲淹是同榜進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後被貶謫守岳州,心裡很有些憤慨。范仲淹很擔心他惹出禍來,想找機會勸他,恰好趕上他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作記。范仲淹就借題發揮,寫出自己理想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勉勵滕子京學習古代有修養的人,不計較個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時范仲淹的處境同滕子京一樣,寫此文是勸友也是自勉。
1.復習實詞:
2.回顧課文內容:
(1)文章的結構層次為:
第一部分(1段):記敘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1層(2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2層(3、4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3.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里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於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著借鑒和教育的意義。
4.復習小結: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勸勉友人。文章先由敘事入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生審美的感受。
五、中考鏈接
8.《與朱元思書》復習
一、理解性默寫
1、富陽至桐廬之間的山光水色的總特徵是怎樣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3、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從流漂盪,任意東西。
4、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5、寫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6、寫江流氣勢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7、寫聽覺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
8、寫山「奇」的句子: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寫水流湍急,《三峽》一文中那句話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二、課文內容理解
1、寫出從視覺方面描寫景物和從聽覺方面描寫景物的對偶句各一組。
視覺方面:「風煙俱凈,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聽覺方面:「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2、全文共兩段,第一段為總寫,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一句作為全文的綱領。第二段是為分寫。先寫「異水」,以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水流舒緩處,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寫水流湍急處。再寫「奇山」,以負、競 、軒邈 、爭 、直字,將崇山峻嶺化靜為動,再以泉聲 、鳥聲、蟬聲 、猿聲四種聲音從聽覺寫出山間的勃勃生機。
3、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山水的熱愛和鄙棄名利的思想感情。
4、作者描繪異水時,抓住了縹碧、湍急的特點;描繪奇山時,緊扣山高、樹多、景美的特徵。
5、文中「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奇山異水的贊美、留戀以及鄙棄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中心:《與朱元思書》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沿途所見富春江的秋景,歷歷如畫,令人有同行親見之感。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於山水的生活情趣。
7、結構:第一段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寫了自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第二段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了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的特點:。
第三段描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並抒發了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寫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異水」來寫;第二自然段寫異水,運用比喻和誇張將富春江「異水」(水清、急的特點)形象地表現出來;第三自然段寫「奇山」(緊扣山高、樹多、景美的特徵)或(雄奇高峻,充滿情趣、樹多):作者從視覺、聽覺感受的角度來寫,給景物蒙上了一層清淡幽雅的色彩。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對這里的山水的總的評價,試根據作者的描寫,分析這里的山「奇」在何處? 奇在「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連用「負、竟、軒、邈、爭、指」等字,把原本靜止的重山疊嶺寫活了,似乎仍在生成變化中,其次寫山中各種聲音,表現其情趣,簡直是一隻自然交響曲,使人感到山間處處勃發生機。
三、開放性試題
1、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請同學們開動腦筋,從積累的古詩文中,各寫出一句寫「山」和寫「水」的詩句。
寫「山」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寫「水」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看到富春江的奇山異水,作者發出了什麼樣的感慨?你怎麼樣理解他發出的這些感慨?
3、能暗示文中所寫景色季節特徵的一個字是:「蟬」或「寒「(秋季)。從積累的古詩詞中寫一句含有該字的句子:
4、這篇文章是一篇美文,你能說出其美在哪裡嗎?
四、中考鏈接
9.《愛蓮說》復習
一、理解性默寫
1、描寫蓮花高潔質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9、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10、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二、課文內容理解
1、文中的蓮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寫「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氣節。
2、「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照應了上文的「世人甚愛牡丹」。結尾這一句感嘆表達了作者對追求逐利(追求富貴、貪慕富貴)、趨炎附勢 的世風的鄙棄。
3、本文採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課文中的「牡丹」、「菊」、「蓮」分別象徵什麼樣的人?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贊美寄寓著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貴者「象徵:追求功名、富貴的人。
(2) 菊---「花之隱逸者」象徵:不趨炎附勢的隱士。
(3) 蓮---「花之君子者」象徵:品行高尚的賢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要在污濁的世間保持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4、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蓮「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凈植」「不可褻玩」的特徵所代表的可貴品質。
蓮花代表的可品質是:質朴、高潔,胸懷豁達,品行無邪;不拘繁文苟禮,美德廣布四方,獨立自主,威嚴不可褻瀆。
5、本文所用的修辭有:排比、設問、比喻 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 表現手法有:象徵、襯托
本文運用了襯托的手法,用菊正襯蓮,用牡丹反襯蓮。文章的最後一段運用了多種句式:分別有感嘆句(噫 !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設問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陳述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6、作者將蓮與壯丹作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潔身自好(或正直、高潔)品行的追求,對追名逐利世風的厭惡。
7、陶淵明獨愛菊,表明他追求隱逸的生活態度;世人甚愛牡丹,表明世人貪慕富貴的生活態度;周敦頤獨愛蓮,表明他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8、.下面這段話蘊含了君子哪些品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志潔行廉,儀態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意思對即可)
三、開放性試題
1、短文贊揚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實則是作者思想情懷的抒發,可現實生活中,有人卻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這兩種觀點,你是怎樣看待的?請簡述理由。
(提示:針對某一種觀點或將兩者結合起來談均可,但必須扣住「人與環境」的關系)
2、作者認為,菊是「花之隱逸者」,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麼?
四、中考鏈接
10.《陋室銘》復習
一、一、理解性默寫
1、描寫陋室環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陋室銘》一文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寫"陋室"環境恬靜、雅緻,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5、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6、用比喻贊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7、《陋室銘》一文中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話是:孔子雲: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結尾把自己與古代賢士相比,表現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話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9、《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卧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10、文中表現作者對自己擺脫了喧囂生活和繁雜公務的欣喜之情的語句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二、重點語句翻譯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2、孔子雲:「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3、苔痕上階綠,草色人簾青。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人簾里。
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
三、課文內容理解
1、下列對文章內容的賞析有錯誤的一項是( A)。(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表現了作者希望為國效力、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
B、「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出了環境的清幽雅緻。
C、「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寫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舉諸葛廬、子雲亭的例子,是為了說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開放性試題
1、「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功頌德的文字,後成為一種文體。人們經常用「座右銘」來激勵鞭策自己。請你從平時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一則有關學習方面的「座右銘」。
*示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四、中考鏈接
11.《記承天寺夜遊》復習
一、重點句子翻譯
1、念無與為樂者
2、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答案:1、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
2、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
二、理解性默寫
1、文中寫作者見「月色入戶」,不由得歡欣之情溢於言表的句子是:
2、文中寫出「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友相知的句子是:
3、文中點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三、內容及寫法理解
這篇小品文通過寫「月」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通過寫「閑」,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歡喜、漫步的悠閑、尋求解脫的曠達……各種難言之情盡在其中。將「月」「閑」融為一體,深沈含蓄,精美傳神。
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
四、合作探究
1.「月色入戶」寫得很有人情味。請為這一句寫一段批註性文字,體會這一句的妙處。
2.本文最後一段:「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說說句中的「閑」字在全文起什麼作用?表現了蘇軾怎樣的心境?對於作者這種思想,你怎樣看待?結合實際談談。 。
3. 晉代陶淵明因不滿官場的黑暗腐敗,憤而辭官回鄉,過起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恬淡的生活。本文中,作者也以「閑人」自居,這悠閑與陶淵明的一致嗎?簡述你的理由。
4.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麼?
五、中考鏈接
12.《三峽》復習
一、重點句子翻譯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4、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5、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答案:1、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半點空隙。
2、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3、即使騎上賓士的駿馬,駕著長風飛翔,也沒有如此迅速。
4、江水清澈,樹木繁盛,群山峻峭,綠草豐茂,確實很有趣味。
5、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連續不斷,異常凄厲。回響在空曠的山谷中,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
二、理解性默寫
.1、《三峽》中作者大筆勾勒磅礴七百里三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三峽》中側面描寫山勢峻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正面寫「猿鳴」的句子是:
引用歌謠,側面寫「猿鳴」,並渲染悲涼氣氛的句子是:
4、文中能總評三峽春冬時節山水樹木特徵的句子是:
答案: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4、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三、內容及寫法理解
1、作者以凝練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偉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
寫山,抓住了連續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抓住了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進行描寫,寫出了三峽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3、引用當地漁歌的好處:寫出了三峽山高嶺連峽窄的特點,另一方面,渲染了三峽秋天凄涼蕭瑟的氣氛。
四、中考鏈接
13.《馬說》復習
一、重點句子翻譯
1、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4、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二、理解性默寫
1、本文論述的中心是: 1、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其真不知馬也。 3、揭示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4、揭示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寫千里馬痛苦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三、內容及寫法理解
1、本文以伯樂和千里馬為喻,對在位者不識人才,甚至埋沒、摧殘人才的現象,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之情。
2、寫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伯樂:喻重視人才、識別人才的人。千里馬:喻有才能的人。食馬者:喻不重視人才的封建統治者。(愚妄淺薄的封建統治者四、中考鏈接
3. 如何復習文言文
今天給大家找了文言文復習的13種推斷方法,需要的小夥伴們速速來圍觀啦!
一、答題步驟
第一步,審題。看要求是選正確的還是選不正確的。
第二步,對有把握的選項迅速作出判斷。
第三步,藉助方法,主攻難點。
二.文言實詞的推斷方法
(一)依形推義法
漢字本是表意性質的,從字形可以推知字義。雖歷經演變,但表意的功能並沒有完全喪失,這種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詞義的已知條件之一。因此,對字形結構(主要是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探求字的意義。此外古漢語中的通假字絕大多數為形近通假,故而藉助字形還可以幫助我們識別通假字
1.有牧人御眾之才
該句中的「牧」是一個左右結構的會意字,左為「牛」,泛指牲畜,右為「人手中拿著一條鞭子」,把兩者的意思聯系起來,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對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統治,治理」之意了。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信」是一個會意字,一個「人」一個「言」意為人言真實。此句中的「信」就解為「真實」。
3.啟聽淮北取糴dí
「糴」就是一個會意字,聯系「糶」意思是賣出糧食,「糴」與「糶」相對,意思是買進糧食。
4.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
「造」的義符為「之」,聯系下文「袁所寓之法華寺」,不難推測與處所關聯的詞義應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義「製造」、「成就」顯然與文意不符。
5.若少屈,冀得一歸覲。jìn
覲,義符為「見」,聯系下文推斷為「拜見」之義。
6.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kuì
「饋」的意義可由它的「飠」旁推斷出它是供軍隊吃的東西,即「軍餉」,這里活用作動詞,發放軍餉。
7.贏糧而景從。yíng
「景」用本義在此解釋不通,藉助讀音推斷其通「影」,名詞作狀語,就好理解了。
8.殫dān財不足以奉斂,盡力不能周役,民氓méng飢寒凍餒,něi死背相望。
「餒」在現代漢語中多指氣餒,但是這個字的本意是飢餓,因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當然這里也可以根據詞語構成法來幫助推斷。
譯為:用盡財物不能夠完成賦稅,費盡體力不能夠完成勞役,老百姓飢寒交迫,凍餓而死的屍體到處都是。
(二)語境分析法
一個文言實詞一般有多個義項,但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其意義卻又是唯一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善於把實詞放在語言環境中來考查分析,根據上下文來進行詞義的推斷。
1.及去東陽歸家,經年歲,口不言榮辱,士類益以此多之。
在古漢語中,「多」有五個義項:①數量多;②重要,重視;③贊美;④多數,大都;⑤實足,只。我們根據語境「及去東陽歸家,經年歲,口不言榮辱,士類益以此多之」來推斷,原文說何遠離開東陽回到家鄉後,數年不談榮譽恥辱之事,士大夫們更因為這樣而贊賞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釋為「稱贊」是正確的。
2.汝時猶小,當不復記憶。《祭十二郎文》
「猶」多數同學把它解為「還」,句意為「你當時還小,一定不再記得了」乍一看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放在語境中就錯了,因為作者與「十二郎」雖為叔侄,但年齡相差無幾,不會這樣說話,因此解為「更」才更合理。
3.今河內帶河為國,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
審視該句語境「」可以看出,「南迫洛陽」一句是交代「河內」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釋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據此可以推斷,該題A項的解釋是不合語境的,因為「逼迫」的對象應為「人」,而該句中「迫」的對象是「物」(洛陽)。
4.富人有不佔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
「質」字的含義,從這一段的上下文來看是說那些富人不擁有「田籍」卻要向百姓收稅,由此看來「質」與質問之間顯然沒有什麼關系,而應理解為「抵押」。
5.酈道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
根據前文語境可知,酈道元對石鍾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觀點表述上說得不夠詳細,由此推知這句中「言」為「敘述」之意。
6.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聯系全篇及背景看,漁工水師雖知石鍾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記載下來,因此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為「記載」,而不能理解為「說」。
7.居數郡,見可欲終不變其心。
「居」有的同學譯為「居住」,有的同學譯為「待過」,放在全文語境中考查都不太確切,應為「做官」才合理。
8.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
「遇」解為「優待」,「遇」在句中處於謂語的位置,「優待」雖為動詞,但從語境來看是譯不通的,只能是「對待」。
(三)語法分析法
用語法分析句子結構的方法推斷詞義。將句子的語法結構進行分析,找出主幹和枝葉成分,然後可以迅速判斷其用法即詞性,可以在具體的選擇中使用排除的方法。這種方法也可以用在虛詞的用法判斷和文言文的翻譯中。
1.資生之業,靡不畢書。
由語法結構可以看出「資生」一詞應為動賓結構,「生」應為「資」的賓語,故這里解釋為「資財」顯然有誤,應理解為「憑借、獲取,本文指用來謀生的方法」。
2.庭除甚蕪。wú
從句子結構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語,從而推斷「除」是名詞,解釋為「廢棄」顯然有誤。聯系《蘇武傳》可知「除」是「台階」的意思。
3.昌期少年,不閑吏事。
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該句主語是「昌期」,後邊有賓語是「吏事」,根據語法可以推斷「閑」應該是一個動詞,由此初步推斷「空閑」這種解釋有誤,這里應理解為通假字,通「嫻」,是熟悉的意思。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受助動詞「能」的修飾,並處在謂語位置,便可推斷它是動詞「游泳」之意。
5.仆誠以著此書。《報任安書》
「以」許多書中都未標明其意義,若用語法來斷定,本句中「仆」為主語,「著」為謂語,「誠」為狀語。因而「以」應為通假字,本字為「已」,當副詞「已經」解。
6.自放驢,取樵飲爨(cuàn)。
把「樵」解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動詞「取」,其後又有動詞「飲爨」,整體意思為取柴做飯,因此「樵」字應是名詞,當解為「木柴」而非「打柴」。
7.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
「漁樵」作句子的謂語,而謂語一般由動詞、形容詞充當,故「漁樵」應釋為動詞「捕魚砍柴」。
8.人皆得以隸使之。(《五人墓碑記》)
「使」是動詞,很顯然這個動作是由「人」而不是「隸」發出的。這樣「隸」只能作狀語來修飾「使」,是「像奴隸那樣」的意思。
9.故久立與其客語。
「故」作動詞「立」的狀語,而狀語一般由副詞或形容詞充當,據此可推「故」作副詞「故意」講。
10.徒立故琅láng琊yá王澤為燕王。
「故」作名詞「琅琊王」的定語,而定語相當部分由形容詞充當,因此可釋為「舊有的、原來的」。
1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傳序》)
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詞性短語,作賓語,而「函」帶這個賓語,由此可推知「函」此時應由名詞(「匣子」)活用為動詞,可理解為「用匣子裝」。
12.部使者檄剛撫定。xí
這個句子的主語應該是「部使者」,「剛」是廖剛,廖剛做什麼呢,去「撫定」,所以中間的「檄」就不是名詞「文告」,而應該是個動詞「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剛安撫平定」。
13.周窮振乏,家無余財。
應為「賑濟」,因為對於「窮乏」當然只能是「賑濟」而不是「振作」了。
13.吏誤收訪,訪奮擊收者。
應為「抓獲、扣留、收監」既然官吏錯誤地「收訪」,若是「收留」,周訪不用奮力反抗了。根據語境即可得知理解錯誤。
(四)妙用修辭法
利用上下文中對偶,對比,排比,並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語言結構,來推斷處於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意義。這些對應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反,相近,相同。
1.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jīn
「頑魯」一詞的含義,我們可以參照原文,找到與這句話相對應的句子「賢俊者自可賞愛」,從而可得出「頑魯」是相對「賢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眾,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頑皮」、「固執」抑或「魯莽」。
2.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結構整齊,「忠」「賢」近義,「用」和「以」處於同一位置,那麼語法功能應該一致,並且詞義相近。那麼「以」也解釋為「任用」,這種解釋雖不常見,但卻可以據此推斷出來。
3.特拜陝西行台中丞。
「拜」的含義,所給選項解釋為「拜:拜訪」,首先考慮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禮節」,後又引申出「行禮」、「拜謝」、「拜見」、「授予官職、任命」等含義,拜:用在表官職的名詞前面,一般講為「授職、任命」,故而此處講為「授職、任命」。
4.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
根據「惡人者」即是「憎惡別人的人」,那麼「利人者」中的「利」應該是個動詞,而不是名詞「利益」,那麼這句話應該翻譯為:有利於別人的人,別人也跟這做有利於他的事;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跟著憎惡他。
5.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黨同伐異。
8.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不見也。(《屈原列傳》)。
9.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dá未嘗不呼父母也。
(五)成語印證法
即藉助熟知的成語推斷詞義。在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語後,便可以根據一些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出文言詞義。
1.始速禍焉。《六國論》
「速」我們可聯系成語「不速之客」而推知其應為「招致」。
2.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ěr
我們可聯想成語「遐邇聞名」而推出其為「近」。
3.其文約,其辭微。
我們可和成語「微言大義」相聯系,就可解為「精微,含蓄」之意。
4.民不堪命,舊尹莫敢詰問。jié
「堪」字聯系成語「狼狽不堪」,可推知為「忍受」義。
5.拜住袖其疏入諫。
「袖」字聯系成語「袖手旁觀」,可推知為「藏在袖裡」之義。
6.特拜陝西行台中丞。
「拜」字聯系熟語「封侯拜相」,可推知為「授職」義,「拜」用在表官職的名詞前面,一般講為「授職、任命」。
7.止宿公署,終日無少怠。
「少」字聯系成語「少安毋躁」,可推知為「稍微」義。
8.設五寸之的,引十步之遠。
有的放矢的:箭靶
9.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狐假虎威假:藉助
(六)課文求義法
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於根據課內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同時,在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語後,便可以根據一些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出文言詞義。
1.金人曳yè出,擊之敗面。
將「曳」解為「蜂擁」,將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狀語似可通,這是不顧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義。我們可以聯想課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許許聲」及《寡人之於國也》中的「棄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為「拖、拉」的意思。
2.歲凶,汝旁諸縣多盜。
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寡人之於國也》)
3.齊人追亡逐北。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過秦論》)
4.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過秦論》)
5.時富室多以罪傾宗,而鄭氏數千指獨完。
先根據語境「時富室多以罪傾宗,而鄭氏數千指獨完。」說明鄭氏家族不可能是獲罪了,那麼此處的「完」就不應該是結束,完蛋之類了,再聯想教材《六國論》中「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與語境相合。
6.諷帝大征西方奇技。諷:勸告(出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7.咸私哂其矯飾焉。哂:shēn譏笑(出自讀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8.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遇:優待(出自《屈原列傳》「出則接遇諸侯」,遇,接待。從而推出此項錯誤。)
9.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務:致力(出自《過秦論》)
(七)結構求義法
即根據整句中對應詞語的意思推斷詞義。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並列詞句等對舉的現象很多,在兩兩、三三的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1.及得召見,遂見親信。
這里牽涉到「見」這個特殊詞的用法,有兩種解釋比較特殊:「被」和作代詞。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見,那麼應該是被「親信」,所以親信應該是動詞,古今異義了。這是個同義復合詞,解釋為「親近信任」,所以應該翻譯為:「到獲得皇帝召見,便受到皇帝親近信任。」
2.據??iáo函之固,擁雍yōng州之地。
「據」與「擁」相對,「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之意,名詞,那麼「固」也應是名詞,據此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之意。
3.齊人追亡逐北。
北:指敗逃者」,「亡」與「北」對應,也應譯為「敗逃者」。
4.秦無亡矢遺鏃之費。zú
「亡矢」與「遺鏃」的結構是一樣的,詞的配搭是一致的。「亡」與「遺」相應,「矢」與「鏃」相應。從而知道「亡」、「遺」都是失,就不會把「遺」理解為遺留或饋贈了。同樣,可從「矢」是箭推知「鏃」也是武器了。
5.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利用上下文的對稱結構,可據易推難。「擇」易於理解,可推出「簡」也作「選擇或選拔」講。
6.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nǔ
藉助「良」可以推斷「勁」應為形容詞,進而解為「硬」、「硬的」、「強有力的」。
7.變姓名,詭蹤跡。
藉助「變」可以推斷「詭」應為動詞,就可以避免將「詭」解為「詭秘」的錯誤,而較為順利地將「詭」解為「隱蔽」。
8.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不見也。(《屈原列傳》)
上下句以「而」相連,表並列關系,據「亡國破家」這個並列結構的短語可推知「聖君治國」亦當為並列關系,譯為「聖明之君,治平之國」。若譯成「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則為主謂關系,與前句結構顯然不相對應。
(八)聯想推斷法
即根據學過的知識推斷詞義。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語例。因此,我們要善於根據課內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由此正確理解詞義。
1.遠與恢素善。huī
可以聯系《鴻門宴》中「素善留侯」,結合語境推知為「友好、友善」之義。
2.尚輕俠。
可聯系《促織》中「宮中尚促織之戲」句,推知為「崇尚」義。
3.環堵之中。
「堵」的含義,聯想到高中語文課文《促織》中有「於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的句子,這里的「堵」,就是「牆」的意思。推斷出所給選項「院子」的說法顯然有誤。
4.慶封出獵,景公與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躉dǔn誅封。
「誅」字的含義,我們就可以聯想到成語「口誅筆伐」中的「誅」是「討伐、譴責」的意思,這樣就不難推斷出題干所說的「殺掉」是錯誤的。
5.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的含義,聯系高中課本第三冊中《氓》一文中「乘彼?垣,以望復關」一句,這里的「乘」字應理解為「登上」,從而排除「巡視」這一錯誤選項。
(九)代入檢驗法
古漢語單音詞佔多數,一詞多義的現象很普遍,確定一個多義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意義,可先把這個多義詞素組成若干個雙音詞,然後用「代入法」把這些詞放在具體語境中去體會,可以推斷一些詞語的意義。
1.李斯,相也,具於五刑。
我們就應聯想到現代漢語的「具備」一詞,那麼「具」就可解為「備」,句意為「備受五刑的折磨」。
2.不營產業,常丐食誦《詩》。gài
我們根據「乞丐」一詞,就可推出「乞求」之意。
3.後因他信,具以白質。
我們由現代漢語「信使」一詞就可推出「使者」之意。
4.霍光擢延壽為諫大夫,擢:提拔。zhuó
可以組詞為「擢升」,與答案所示的「提拔」近義。
5.門卒當車,願有所言,願:希望。
可以組詞為「願望」,與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
6.專以射為戲,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竟然」表轉折,顯然不合文意。
7.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
將兵:將領和士兵
「將兵」為動賓短語,方與後文李廣對部下的關愛一致
8.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
曲折:指行軍的彎曲道路
說事情的復雜經過
9.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
結發:指剛成年的時候
正確,且《孔雀東南飛》中有「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句子,「結發」指到了成年。
(十)古今對比法
漢語詞彙中一部分詞,古為今用,但意義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義。這里要特別注意古今構詞特點,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雙音節詞往往有其固定義項。
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
「南面」,《現代漢語詞典》有兩個義項:一是指「南邊」,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這個意義上古人單說「南」而不說「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為尊位,君主臨朝南面而坐,因此把為君叫做「南面為王」「南面稱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樂毅想謀反後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義。這與現代漢語是不相同的。
(十一)鄰字借推法
即根據相鄰的字來推斷詞義。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語素合成的,它們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偏義復詞,一是同義復詞。偏義復詞,用義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是起陪襯作用;同義復詞是同義復用。
至乃尚書郎乘馬,則糾劾hé之糾:糾正
「糾」與「劾」進義對舉,當為同義復詞,「劾」是「彈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糾」應為「檢舉、告發」之義。
(十二)音訓求義法
這種方法就是在本義或引申義解釋不通的情況下,試著找通假關系,從而釋出符合語境的意思。語言里的「詞」是音義結合物,古人在記錄語言里的某一個「詞」的時候,往往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書寫,有時寫成這個樣子,有時寫成那個樣子。後人便稱之為通假。
1.旦日不可不蚤zǎo自來謝項王(《鴻門宴》)
「蚤」的本義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寫成「蚤」,只是因為二者聲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義。
2.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娶)(《孔雀東南飛》)
3.屈平既絀(黜chù)(《屈原列傳》)
4.召有司案圖。(按)(《廉頗藺相如列傳》)
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受」通「授」,義為「給予」。
6.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通「熟」,義為「仔細」。
7.(陳涉)趣趙兵亟jí入關。(《史記·陳涉世家)
對「趣」字按其字面無法解釋,如聯系下文的「亟」(意同「急」),前後參照,可推知「趣」通「促」,意為「催促」。
(十三)藉助文化常識推斷詞義
對於有些實詞的意思,我們也可藉助生活常識、生活經驗和文化習俗來推斷。
1.邪曲之害公也。《屈原列傳》
「公」應為「公家」也就是「國家」,因為略有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至今鄉村老百姓仍把「國家」稱為「公家」,這也是古代的普遍叫法。
2.母恆自紡績,夜分而寐。mèi
「夜分」解釋為「夜盡時分」,其實只要想一想:白天睡覺,豈算勤勞?所以,只能將「夜分」解為「夜半時分」。
3.人災,絕食者千餘家。
「絕食」據常識可判斷出與現代漢語不同,是「無糧可吃」的意思。
4. 文言文專題復習之《出師表》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2.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
3.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4.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駑(nú)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5.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6.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7.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8.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9.興復漢室
10.不求聞達於諸侯
就這些 你選對的填吧
5. 文言文專題復習趣味導入
文言文復習是高考復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從教學現狀來看,文言文復習明顯地陷入了困境:教學方式傳統,課堂教學重言輕文,課堂模式重知輕情,學生只有認知上的需求,毫無情緒上的表達,課堂氣氛沉悶,了無生機。那麼,文言文復習的課堂能否讓學生在充滿趣味的學習氣氛中獲得知識的積累呢?為此,筆者反復思考課堂症結,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努力調動學生的課堂情緒。在《南陽縣君謝氏墓誌銘》高考文言文復習中,筆者採用的感悟教學法,使課堂充滿了久違的生機。學生在課堂上情緒高昂、表達積極、笑聲不斷。原來,文言文復習的課堂也能充滿趣味。
一、感悟引領生趣
當下的文言文復習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花時間不見成效,花精力不見提高。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受高考的桎梏及文言文復習的教學方式過於傳統。教師在文言文復習的時候,把復習的重點放在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文言翻譯方面。教師經常採用的教學方式是串講課文,梳理字詞。這種應試的教學方式和傳統意義的「填鴨式」沒有本質的區別,忽視了文本的內涵價值和美學意義,忽視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求知需求。而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帶來的致命現象就是使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逐漸消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強調的就是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那麼,在高考考點的壓迫下,能否找到一種合理的教學方式,既能讓文言文復習的課堂充滿趣味,又能讓學生在趣味中獲得應試技巧呢?《語文課程標准》和《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江蘇卷)說明》分別對文言文的考查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本內容。了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淺易』指合格的高中畢業生能夠基本讀懂的程度。」「淺易」是教學和高考要求高中生掌握文言文程度。在經歷高一、高二的文言文學習後,學生已經具備了讀懂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如果高三的文言文復習再按照串講的方式教學,學生很難有求知的興趣和表達的慾望。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就是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話說。文言文復習從何處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答案是從閱讀後的感悟。對《南陽縣君謝氏墓誌銘》的復習,筆者整節課始終圍繞一個問題:「通過閱讀此文,你獲得了什麼感悟?」這一問激起千層浪,問出了學生的青春智慧,問出了課堂的生機盎然,更問出了久違的快樂氛圍。學生在「感悟」問題的引領下,暢所欲言:「我覺得夫妻之間應該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努力構建一個和諧家庭。」「我覺得應該像謝氏一樣做個好妻子。」「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要有一個賢內助。」「我覺得做一個女人難,做一個好女人更難,做一個懂得關心國事的女人難上加難。」……智慧的火花,激情的表達,熱烈的交流,層層推進,針鋒相對,笑語不斷,多麼幸福的課堂。利用感悟教學,不僅檢驗了學生對文本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生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表達的慾望,讓學生感覺到了文言文的學習原來也是有趣味的。
二、古今貫通激趣
學生認為,對文言文復習不感興趣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文言文復習往往立足於文本疏通層面,只關注文言知識和句子翻譯,沒有興奮點;另一方面是文言文的內容遠離生活,沒有親切感。因為時代的差距,文言文中相應的文化背景、歷史條件、典章制度、社會形態都與現代漢語存在著巨大的時空距離,文言文的語言表達形式、表現方式、語詞含義等方面都與現代漢語存在著語言距離。但教師在復習文言文時,經常忽視這個問題,照本宣科,以古論古,完全脫離了當下學生的思維習慣、認知水平及情緒特點,這就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對古文理解的難度。其實,在人類發展的文明進程中,雖然時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人的本性、情感、一些生活方式都與當下是一致的。立足於這一點,師生可以找到打通古今的憑借;再有,高考對文言文的考查,重在人物、事件、情感的鑒賞。因此,在文言文復習中,教師可以借鑒詩歌中「借古諷今」的手法,立足文本中古代的人、事、情、理,反思當今的人、事、情、理,理解文本內涵,洞察時代變化。同時,更應該讓學生立足於當今的人、事、情、理反觀古代看古代的人、事、情、理,摒除丑惡現象,弘揚傳統美德。感悟教學法的應用,很好地打通古今,引導學生以現代的思維、觀念討論傳統文化精神。《南陽縣君謝氏墓誌銘》主要講梅聖俞和妻子之間的深厚情誼,學生可以從妻子謝氏的身份、持家、相夫、愛國和丈夫梅聖俞為官清貧、亡妻之痛、懺悔之情等內容的角度找到與當下生活的契合點和矛盾點,引發自己的思考,暢談人生的感悟。比如從妻子謝氏的出身可以聯繫到當下「白富美」,但她並沒有去找一位「高富帥」;從妻子的持家內容可以立足古代,表達對妻子美德的贊美,也可以立足當下,女子更要在事業上有所作為;也可以從夫妻深厚情誼的角度反觀現實生活中這樣能同甘共苦、相敬如賓的夫妻形象已經寥寥無幾了。從課堂教學的實際來看,學生妙悟橫生,妙語連珠。如「做個文章里這么好的女人太難了,我覺得社會太現實,生活總會為柴米油鹽之類所累,應該不會活得那麼容易,所以找個有經濟基礎的男人還是很重要的。」「我們在關注物質生活時,也應該關注「型男」的品質內涵。」「我覺得謝氏的品質值得肯定,但當今的女子更應撐起半邊天,不應只是勤於治家,更應在事業上實現自己的價值。」 ……感悟教學,引導學生以古談古,以古觀今,以今論古,這樣不僅分析了文本內容,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起到了對學生的教育作用。 三、因勢利導增趣
感悟教學法重在品味文本的內涵價值和美學特徵,它起到了理解文本,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作用,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討論熱情,但這樣的課堂也容易失控,教師應做到有的放矢,張弛有度,避免一發不可收拾。控制這一現象的有效方法就是將其和高考知識點有機結合。應付高考,是教學中不可逃避的問題。在培養學生道德素養的同時,也要教給學生應試的技能,兩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抓住時機,因勢利導,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感悟中機智地引出考點,突出考點,解決考點。要解決文言文考點,必須關注兩個核心:讀和境。「讀」強調的是讀通、讀懂文本,「境」強調的是文本的語境、情境。這是解決高考考點不可或缺的兩個核心。感悟教學法強調的是學生的讀後感悟,在分析感悟依據時又巧妙地回歸到文本的語境和情境。在學生分析感悟依據時,教師應果斷引出文本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句式翻譯等內容,讓學生在充滿趣味的學習氛圍中積累知識,化解考點。在《南陽縣君謝氏墓誌銘》的復習中,當學生感悟「我覺得應該像謝氏一樣做個好妻子」的依據「治其家,有常法。其飲食器皿,雖不及豐侈,而必精以旨;其衣無故新,而浣濯縫紉必潔以完;所至官舍雖庳陋,而庭宇灑掃必肅以嚴;其平居語言容止,必怡以和」時,筆者趁勢引導學生思考「這段話強調了成為一名好妻子必須具備哪些標准?」藉此訓練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同時,因勢利導,明確提問:「你覺得這段文字在字詞句的理解上哪些是重點?」根據學生的回答,明確「治」「精」「旨」「肅」「嚴」「庳陋」「容止」等實詞的含義和「而」「以」兩個虛詞的含義。藉此,學生在感悟的情趣中輕松地掌握了重要實詞和重要虛詞,達到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並解決了考題一的內容。當學生感悟「我覺得做一個女人難,做一個好女人更難,做一個懂得關心國事的女人難上加難。」的依據「是歲南方旱,仰見飛蝗而嘆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盜賊暴起於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時,筆者又順勢引出「這里所說的『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盜賊暴起於江淮』正好是第三題C選項的內容,我們比較一下,是否等同?」的問題,藉此培養學生在分析內容概括題時,懂得立足文本、尋找依據的解題能力。當學生感悟「我認為找一個愛自己的丈夫是很重要的。」的依據「使吾不以富貴貧賤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時,筆者提出「這句話是高考時要求我們翻譯的句子,根據你的理解,能把這句話的翻譯寫出來嗎?你可以請兩個同伴陪你一起寫。」讓學生在自己的感悟中,回歸文本語境,感悟翻譯的要求和技巧。借學生板演的情況,講解句式特點、翻譯要點。感悟教學中的因勢利導,很好地將品味文本和積累知識有機結合,不僅沒有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興趣,反而進一步增加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自信和熱情,在感悟中,學生抓住感悟內容,立足語境,無形中解決了考題,積累了文言知識,提高了解題技能,明白了解題思路。學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必然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知情交融揚趣
高三的課堂,理應注重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糾正學生重練輕讀的錯誤思想,訓練學生規范答題的技術能力。而當下的高三課堂,受困於高考的壓力,惜秒如金,教師傳達大量知識,舍棄學生思考時間,放棄學生讀書時間,更不可能奢侈地留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重知輕情」「知識本位」的教育觀念無奈地充斥著整個課堂。因此,教師應改變錯誤觀念,把課堂主體還給學生,把「寓教於趣」作為永恆堅持的教育追求,重視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處理好知與情的有機結合。「知情交融教學模式就是期望通過創設一定的『人――環境』教學條件,使學生的認知與情緒活動在積極互動的基礎上協調統一、良性循環,產生知情互促的和諧心理狀態,從而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的同時,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感悟和掌握。」從《南陽縣君謝氏墓誌銘》實際教學情況來看,感悟教學法吻合「知情交融教學模式」理念,它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課堂氛圍中,饒有興趣地感悟文本內涵,在積極表達討論的氣氛中積累文言知識,感悟文言文閱讀的思路,掌握文言文考點的解題技巧。知情互促,和諧循環。因此,教師應擺脫高考指揮棒的禁錮,擁有創新的勇氣和恆心,堅持以感悟教學法為根本,做到知情的有機交融,積極營造充滿和諧、充滿情趣的文言文復習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激發學生表達的慾望,揚起文言文學習的興趣風帆,讓他們在智慧的火花碰撞中積累知識,積淀素養,塑造人格,陶冶情操。
高三文言文復習的課堂,不應只把目光停留於高考的考點之下,更應著力於營造充滿趣味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愉悅中積累知識、掌握技能,在快樂中提升素養,陶冶情操。其實,只要教者改變一下教學理念,轉化一下教育思維,把知情交融,把學習的主體交給學生,把學生的興趣點燃,文言文復習也是能充滿趣味,充滿生命活力的。
6.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復習資料
聲明:我這絕不是在網上瞎復制的,我這是從我的語文資料里找的,你在網上絕對找不到,這個百分之百有用,我花了很長時間呢,我就靠這個中考語文考得很好呢!希望對你有幫助!
內容絕對正確,有雷同者,純屬從我這復制的!!!!
常用虛詞例表
序號 名稱 詞性 語法意義及用法 實在意義 例句
1 之 代詞 第三人稱 它(他、她)、們
指示代詞 這、那、這些、那些
助詞 結構助詞 的
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調整音節
賓語前置的標志
定語後置的標志
動詞 到、往、去
2 其 代詞 第三人稱 它(他、她)、們
指示代詞 這、那、其中的
語氣詞 反問 難道、豈
推測 大概、也許
祈使 必須、一定
3 而 代詞 你、你的
連詞 並列 和、跟、與(可不譯)
承接 然後、接著
遞進 並且、而且
轉折 但是、可是、卻
假設 如果、假如
修飾 地、的(可不譯)
目的 來
因果 所以
結果 以致
動詞 像、如
4 以 介詞 表憑借或依靠 用、把、拿、憑借、依據
表原因 因為
表時間或地點起止 ……以上(下)
連詞 同「而」 同「而」的各種意義
動詞 常與「為」連用 認為
5 於 介詞 表動作涉及對象 給、對於
表動作處所、時間 在
表比較對象 比
6 則 連詞 承接 於是、就
假設 如果
轉折 但是、卻
並列 與、和
語氣副詞 強調語氣 就、簡直
動詞 表判斷 是
7 或 代詞 有的人
有時
連詞 假設 如果
副詞 推測語氣 也許
8 乃 連詞 承接 於是、就
代詞 第二人稱 你、你的
副詞 表時間 才
表強調語氣 竟、竟然、卻、反而
動詞 表判斷 是
9 雖 連詞 假設 即使
轉折 雖然
與「然」連用 即使這樣,雖然這樣
10 因 連詞 承接 於是,就
介詞 表憑借 憑借、依靠
表方式 趁著、趁機
表原因 因為
動詞 沿襲、繼續
11 蓋 語氣副詞 推測、反問 大概、難道、豈
連詞 承接上文 原來……
助詞 發語詞 不譯
12 安 副詞 表反問語氣 怎麼
代詞 表疑問 那裡
13 何 副詞 表反問 為什麼
副詞 表強調 多麼
代詞 表疑問 什麼、哪裡
14 故 名詞 原因、原故
本來、原來
舊的、老的
事、災禍
形容詞 特意、故意
連詞 表因果 所以
15 且 連詞 表並列 一邊……一邊……
表遞進 並且、而且、還
表假設 如果、那麼
副詞 時態 將要
時間 暫時、暫且
助詞 發語詞 同「夫」
16 莫 副詞 表否定 不、不要、不能
沒有誰、沒有什麼
名詞 同「暮」
17 哉 語氣助詞 表感嘆 啊
表疑問 呢
表反問 嗎
18 矣 語氣助詞 表肯定 了
表感嘆 啊
表祈使 吧
表疑問 呢
19 乎 語氣助詞 表疑問 呢
表推測 吧
表感嘆 啊
錶停頓 不譯
介詞 同「於」 同「於」的各種意義
20 已 副詞 表時間 已經
與「而」連用 不久、一會兒
表程度 太、很
動詞 停止
連詞 表起止 通「以」
語氣助詞 表肯定、感嘆 了、啊
21 夫 代詞 指示 這、那
助詞 發語詞 不譯
語氣助詞 表感嘆 啊、了
名詞 丈夫
成年男子
22 耳 語氣助詞 表陳述 罷了
表疑問 嗎
表感嘆 啊
23 然 連詞 表轉折 但、卻
與「而」連用 這樣之後
與「則」連用 這樣那麼
助詞 形容詞、動詞詞尾 ……樣子、……地
名詞詞尾 ……一般、……那樣
代詞 指示代詞 這樣、那樣
24 若 代詞 第二人稱 你、你們
指示 這樣
連詞 假設 假如、如果
選擇 或者
副詞 表情態 好像、彷彿
25 為 介詞 Wèi所有功能 介詞所有意義
動詞 Wéi任何動作 動詞所有意義
語尾助詞 何……為 呢
26 所 助詞 所字結構 所……的事(人、情況)
與「以」連用 用來
……原因
表因果 所以
與「為」連用 表被動「被」
27 者 代詞 人或事物 的人、的事、的原因
助詞 形容詞詞尾 ……樣子
句中錶停頓或判斷 不譯
語氣助詞 表陳述或疑問 了、嗎
28 也 語氣助詞 表判斷 是
表陳述 了
錶停頓 不譯
表疑問或反問 嗎、呢
表感嘆或祈使 啊、吧
29 爾 語氣助詞 用於句尾 罷了
代詞 第二人稱 你、你的
指示 那、這樣、如此
助詞 時態 著
30 焉 代詞 同「之」 「之」作代詞的所有意義
表疑問 那裡
助詞 語尾表陳述或停頓 了
形容詞詞尾 ……樣子
兼詞 「於之」 相當「介詞+代詞」
31 即 動詞 具體動作 靠近
表判斷 是、就是
連詞 表假設 即使、假如
副詞 立即、馬上
32 既 副詞 表時間 已經
連詞 表並列 既……又……
表因果 既然
動詞 具體動作 盡、完
33 諸 代詞 指示代詞 眾、各
人稱代詞 他、她、它(們)
兼詞 「之乎」
「之於」
[語法] 詞語間常見邏輯關系
1、並列關系:前後詞義是同一時空發生的動作或一個事物幾個方面。
2、承接關系:按時空順序發生的動作或事情。
3、修飾關系:以後一個詞義為中心,前一個詞義對後一個詞義進行修飾或限定。
4、轉折關系:後一詞義沒有承順前一個詞義,而是詞義轉折。
5、遞進關系:後一詞義在前一詞義基礎上詞義加深。
6、目的關系:後一詞義是前一個詞義的目的。
7、因果關系:前後詞義是原因與結果的關系。
8、假設關系:前一詞義是假定的前提,後一詞義是假定前提下產生的結果。
學法指導
1、學會辨析古今詞義的變化。
2、學會歸納虛詞、一詞多義、通假字的用法。
3、學會積累古今詞義變化的詞彙。
知識要點:
1、了解古今詞義有哪些變化
2、重點虛詞「為」
3、重點實詞「恆」「詣」「辭」
[古今詞義變化的類型]
現代漢語和古漢語有著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有些詞義一直沿用下來,古今詞義相同,但很多詞義已發生了變化,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情況:
(1)詞義擴大。是指由古義單指某事物,擴大到兼指某類或整體事物。
例:①「雛」古義單指小雞,現泛指幼小動物或幼兒。②「皮」古義指「獸皮」,現指動植物表面組織。③「甘」古義指「甜」,現除「甜」外,還有心裡樂意的意思,如「心甘情願」。④「江」、「河」。古代專指長江、黃河,現泛指河流名稱。⑤「秋」古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後由一個季節擴大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2)詞義縮小。是指古義隨著時代的變化在程度、范圍、義項方面的減弱、縮小和減小。
例:①「怨」古義指「恨」;現指「不滿意,責備」的意思。②「丈夫」古義是男子的通稱。現專指丈夫。
③「遷」古義常用義項有遷移、變換、調任、升職、貶謫、流放。現只剩「遷移、變換」這一義項。
(3)詞義的轉移。是指由原古義表示某一對象,轉移為表示另外一種對象。
例:①「涕」古義指眼淚。現指鼻涕。②「走」古義指「跑」、「逃跑」。現指「步行」③「勤」古義是「辛苦」。現為做事盡力,不偷懶。④「慢」古義是「怠慢」。現指速度緩慢。⑤「犧牲」古義指祭祀用的牲畜(名詞)。現指為正義事業獻身(動詞)。
(4)詞義的合並。是指古義原是二個詞的意思,轉為現代漢語中一個詞。
例:①「妻子」古義二個詞妻子和兒女。現指妻子。②「可以」古義指可以用來,現指允許或具有某種能力。
(5)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由褒義或貶義,轉為貶義或褒義;或中性詞變為或褒或貶。
例:①「明哲保身」古義為贊揚一個人聰明的智慧,善於適應環境,現指不堅持原則,只顧自己的處世態度。②「乖」古義指偏執。不馴順。現指「聽話」、「安順」。③「謗」古義指議論、批評他人過失。現為「惡意中傷」之意。④「祥」古義指預兆,有吉有凶。現指「吉祥」。
上述古今詞意的變化,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一定要准確理解和把握。
語法:明確詞與詞、短語與短語的各種語法或邏輯關系,並各舉一例。
(1)邏輯關系
1、並列關系2、承接關系3、轉折關系4、遞進關系5、目的關系6、因果關系7、假設關系
(2)語法關系
1、主謂關系2、修飾關系3、動賓關系
三、文言常識
(1)通假字
(2)古今詞義有哪些變化
四、學法探究
(1)學習文言文的三種基本方法
(2)給文言文作注釋
五、文言文朗讀
(1)文言文的異讀
(2)文言文節拍劃分的原則和方法
六、文言文翻譯方法
(1)對(2)留(3)刪(4)調(5)補
名詞、動詞、形容的互用
1、名詞的動用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活用後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只是動作化罷了。如「驢不勝怒,蹄之」中的「蹄」原指驢蹄子,這里表示「踢」的意思。
2、動詞的名用
動詞活用為名詞。即這個動詞在句子中,具有明顯的表示人與事物的意義,如:汝安敢輕吾射?《賣油翁》「射」本意是「射箭」的意思,這里指「射箭的技術」。
3、形容詞的名用和形容詞的動用
(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往往是狀態的事物化。如,「燕王好微巧」中「微巧」原指「小巧、精巧」這里指「小巧、精巧的東西」。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即其具有明顯的表示人與事物動作行為的意思。如,「爾安敢輕吾射?」中「輕」本意是「輕的」形容詞,這里是「輕視,看不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