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台詞 » 兩宋哲理詩

兩宋哲理詩

發布時間: 2023-06-04 16:53:40

哲理詩有哪些

1、陸游寫的《游山西村》,其中富有哲理的詩句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內一村。闡明的哲理是容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於開拓,發奮前進,那麼,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2、 王之煥寫的《登鸛雀樓》,其中富有哲理的詩句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闡明的哲理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應當再登上一層樓。若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㈡ 唐宋哲理詩

「唐宋皆偉人,各成一代詩」
——從《登鸛雀樓》和《題西林壁》的對比中看唐宋詩異同

按王國維「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觀點,似乎只有宋詞和唐詩相提並論,「詩至唐中葉以後,殆為羔雁之具矣」,甚至有認為宋代「詩無可觀者」。一方面可見古人對唐詩的推崇之至,另一方面也可看到在宋詞這種新的文學樣式在宋代達到全盛的狀況下,人們對於宋詩的的一種習慣性忽略。其實不然,詩歌在唐代達到極盛後,在宋代仍未衰落,反而轉向追求另一種趣味,並最終與唐詩形成雙峰並峙的局面。正如「宋犖所說的『明自嘉、隆以來,稱詩家皆諱言宋,至舉以相訾謷,故宋人詩集庋閣不行。近二十年來乃專尚宋詩,……孟舉序雲:黜宋者曰腐,此未見宋詩者也.今之尊唐者目未及唐詩之全,守嘉、隆間固陋之本,陳陳相因,千喙一倡,乃所謂腐也.又曰;嘉、隆之謂唐,唐之臭腐也.宋人化之,斯神奇矣!清葉燮批評"從來論詩者,大約伸唐而絀宋,有謂'唐人以詩為詩,主性情,於三百篇為近;宋人以文為詩,主議論,於三百篇為遠'.何言之謬也!……為此言者,不但未見宋詩,並未見唐詩".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雖在浩瀚的盛唐詩海中難推浪尖,但亦可從中放眼盛唐氣象,同蘇軾《題西林壁》作比不會讓人有卑尊之感。且兩詩均為詩人游景後之作,其中頗多較量可觀。

王詩開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開篇即有一種大氣派,呈現一幅大圖景。在讀者看來,雖未置身其中,但已神遊畫中。彷彿同詩人一道站在鸛雀樓上,指點山河。順詩人之口吟出此句,思緒隨落日、逝水西沉東流而去。詩人為我們所構造的圖景極盡遼遠、渺茫,展現的是一種由眼前之景所引起的無限想像和無窮趣味,由此勾起觀景者欲與此景同在的追求。此刻以近黃昏,眼前之景雖還清晰可辨,但畢竟目力有限,加之夕陽已沒山後,給觀景者應是一種模糊之景,這顯然與詩人所追求的時空瞬間定格存在無法克服的矛盾。「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語道破機關,秉承陳子昂開創的「初唐風氣」一以貫之,達到了精神境界的至高完美,其中又無不體現一種「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時代風韻的個人氣質。從而把這種圖景無量數地綿延,具備了這種民族精神的詩人也就站在了時空的原點,雖沒有「千里目」,但勝似具有通觀古今的「望遠鏡」,一切風雲皆在目下流走。正如嚴語《滄浪詩話》「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晶瑩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這種不露痕跡的「化工」美表現得自然而然,而又韻味深長,晶瑩透徹而又飄渺悠遠。

同為游景後作的《題西林壁》風格與《登鸛雀樓》明顯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像是一個精緻的錦盒在詩人手中把玩,翻轉之後得到的是另一種雅趣。「遠近高低各不同」,又像是坐在畫架前的蒙娜麗莎,美無處不在,一時無從下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此時廬山之實一出,令人驚嘆!原來是座山,非錦盒亦非美人。全系詩人誤入其中,迷惑其中。寫景時不斷變換角度,化一為多,一步一步,猶如作畫一般,由虛到實,最後落筆乃成。

從寫景角度看,兩詩均有可取之處,一為即興之作,一為胸竹之畫。然細觀之,王詩意境闊大之處有靈動,由「白日」「黃河」構成的色彩斑斕圖景中,興起詩人感物之懷。蘇詩略顯呆板,毛澤東稱「宋人多數不懂詩是要用形象思維的,一反唐人規律,所以味同嚼蠟」。其中不免偏激,但也指出其中弊病,「詩體尚賦而比興寡」,但寫景變化有序,有「理趣」之致。

其次二詩同屬哲理詩,都包含有一定的哲理在其中。王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追求的過程中,只有不懈的進取精神才能實現自我與外物的統一。蘇詩整首詩句每句都富含「理趣」。「這種理趣是形與神、情與理結合而產生出來的,已不是單純的情理,更不是將二程所說的那種除情去欲的抽象性理」。「橫看成嶺側成峰」觀察角度不同,得出結論不同。「遠近高低各不同」,由於主客觀原因未能形成一致的看法,對於同一事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在面對一個復雜事物時,人往往會被迷惑,結果以偏概全,以點帶面。「只緣身在此山中」,需要我們有宏觀的眼光,從總體上把握,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前提下進入理性概括、判斷,得出正確科學的結論。蘇軾「將自然之理與人生哲理融為一體的理趣」,達到物我為一的妙處。

兩詩之旨趣的差異同時離不開詩人個人經歷和時代生活。

唐初統治者採取對文藝較為寬容的政策。李世民親自撰寫《晉書·陸機傳論》,稱贊陸機「文藻宏麗」。以後的統治者延續了這種政策,致使宮廷集團和「文章四友」、「沈宋」等興起。這種有利的政治環境孕育了盛唐氣象的勃發。處於盛唐時期的王之渙正是在這種意氣風發的時代精神的激盪下,雖一生中只擔任過主簿、縣尉等吏職,但不屑於「屈腰之恥」拂衣去官,表現出在詩歌中是一種追求不懈、進取不息的氣度。透過詩歌意象表現出一種剛健明快的意境,展現出的是盛唐氣象下的「自信」

蘇軾則不然,生於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北宋,面對這種「進亦憂,退亦憂」的局勢,他積極要求改革,終身從政,雖幾經貶謫,仍能始終以天下為己任,表現在創作上,「論事以諷,庶幾有補於國」。他吸收儒道佛三家思想精華,既能以積極心態應對,忍辱負重,又能置身事外,談笑風生。蘇軾在對待詩歌創作上,「與『貴遠賤近』論者、『一代不如一代』之論相反,他強調的是詩歌發展一代勝過一代,這是極盡詩家之變態的積極成果」。在注重理的前提下,他能達到自然而然,「不有意於變而能極盡變之能事」,其詩歌最終「寄至味於淡泊」,表現一種「寵辱偕忘」的達觀態度和「人生如夢」的超脫世界。

「唐宋詩之爭,正式開始於南宋,以江西派與永嘉派之爭為代表」。嚴羽《滄浪詩話》中推崇唐詩,謂「近代諸公作奇特解會,遂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天下為詩,夫豈不公,終非古人詩也。蓋於一唱三嘆之音,有所歉焉」。其實不然。唐詩、宋詩「乃體格性分之殊。天下有兩種人,斯分兩種詩。唐人詩多豐神情韻擅長,宋人詩多筋骨思理見勝」。宋詩乃是唐詩的一種發展,提出「活法」之說。葉燮在《原詩》中把中國詩歌發展歷程比作房屋建構,「唐詩則於屋中設帳幃床榻器用諸物,而加丹堊雕刻之土。宋詩則制度益精,室中陳設,種種玩好,無所不蓄。

從王詩和蘇詩的比較中也可看出,唐詩和宋詩是對於詩歌兩種審美境界的開拓。唐詩開創了大唐氣象的雄渾,宋詩開創了理學世界的自然.繆鉞《詩詞散論》中稱「唐詩如芍葯海棠,穠華繁重;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欖,初則生澀,而回味雋永。……」正所謂讀唐詩有「豁然開朗」之感,而宋詩有「曲徑通幽」之趣,兩種詩各有特色,無高下優劣之別,同屬古代詩苑奇葩耳。

㈢ 哪位知道北宋哲理有名的詩有什麼

宋詩的哲理詩較之唐詩則有高明之處:著重捕捉心與物相遇時剎那間的感受,並立即升華為一種哲理思考。推薦以下幾首
《題西林壁》-蘇軾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是理趣詩的著名範例,而唐詩中少有這種詩。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哲理,逸趣橫生,精警簡括。前兩句從廬山移步換形,寫出廬山變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奪,種種姿態,不可辨認。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在觀望中受到啟發,巧妙地說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成為啟迪後人的哲理名句

《觀書有感》-朱熹
半畝萬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此詩亦是理趣詩,突出特點是:全詩用形象思維和比興手法,寫讀書的樂趣和重要。讀書本是很理性的事,在這里卻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畝方塘"比作一本書,因書為長方形,故有"半畝"之說。把書打開,就好像打開一面鏡子,既雅趣又新穎。二句借用"天光"、"雲影"這些為人們所喜愛、欣賞的自然美景,喻寫書中豐富的內容,情趣更濃。三句一個"問"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緣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識來源於實踐,來源於生活。
《雪梅》-盧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這是一首絕妙的哲理詩,被詩論界譽為宋人哲理詩的壓卷之作,"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

㈣ 哲理詩(古詩)全詩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回此山中。

和子由澠池懷答舊 蘇軾
往歲,馬死於二陵,騎驢至澠池。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知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再游玄都觀 劉禹錫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 前度劉郎今又來。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吟君嘆逝雙絕句,使我傷懷奏短歌。
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萬古到今同此恨,聞琴淚盡欲如何。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熱點內容
危開頭成語 發布:2024-11-17 18:48:29 瀏覽:297
成語什麼局 發布:2024-11-17 18:46:25 瀏覽:221
我和孩子的故事 發布:2024-11-17 18:46:22 瀏覽:477
關於惡成語 發布:2024-11-17 18:33:02 瀏覽:144
優秀成語 發布:2024-11-17 18:16:44 瀏覽:714
樓打成語 發布:2024-11-17 18:15:25 瀏覽:854
瘋狂成語錐 發布:2024-11-17 17:57:10 瀏覽:389
胸猜一成語 發布:2024-11-17 17:11:34 瀏覽:888
成語愁 發布:2024-11-17 17:08:03 瀏覽:279
有翠的成語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