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節馬文言文翻譯
Ⅰ 求翻譯 文言文
這兩句話出自曾鞏《瀛州興造記》,以下是譯文,後附《瀛州興造記》全文及其詳細注釋和譯文,均為原創,供你參考。
【原句】
1、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
2、公開示便宜 使有攸處 遂行倉庫 經營蓋障。
【譯文】
1、(其餘)凡是坍塌毀壞的房屋,沒有不修繕的,都恢復舊貌(原先的樣子)。
2、李肅之先生指明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項,使各項事務都有所處理,於是重新修蓋倉庫,籌劃營造做遮蓋之用的帳篷之類的東西。
【注釋】
詳見後附部分的詳細注釋。
附錄:
瀛州興造記
曾鞏
【原文】
熙寧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壞城郭屋室,瀛州為甚。是日再震,民訛言大水且至,驚欲出走。諫議大夫李公肅之為高陽關路都總管安撫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曉,訛言乃止。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公開示便宜,使有攸處,遂行倉庫,經營蓋障。雨止,粟以石數之,至一百三十萬,兵器他物稱是,無壞者。初變作,公命授兵警備,訖於既息,人無爭偷,里巷安輯。
維北邊自通使契丹,城壁樓櫓御守之具,寢弛不治,習以為故。公因災變之後,以興壞起廢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請於朝,力取於旁路之羨卒,費取於備河之餘材,又以錢千萬市木於真定。既集,乃築新城,方十五里,高廣堅壯,率加於舊。其上為敵樓,戰屋凡四千六百間。先時,州之正門,弊在狹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餘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周而覽之,聽斷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廩,貨有深藏,賓屬士吏,各有寧宇。又以其餘力為南北甬道若干里,人去污淖,即於夷途。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積若干萬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葦木瓦之用,積若干萬若干千若干百。蓋遭變之初,財匱民流,此邦之人,以謂役巨用艱,不累數稔,城壘室屋未可以復也。至於始作逾時,功以告具。蓋公經理勸督,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易壞為成,如是之敏。事聞,有詔嘉獎。
昔鄭火災,子產救災補敗,得宜當理,史實書之。衛有狄人之難,文公治其城市宮室,合於時制,詩人歌之。今瀛地震之所摧敗,與鄭之火災、衛之寇難無異。公御備構築不失其方,亦猶古也。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從父兄適與軍政,在公幕府,乃以書來,屬予記之。予不得辭,故為之記,尚俾來世知公之嘗勤於是邦也。
【注釋】
1、《瀛州興造記》:曾鞏,生於1019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子固,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舉進士,任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英宗時為實錄檢討官。神宗二年(1069)出為越州通判,轉知齊州、滄州等地。元豐三年(1080)留判三班院,為史館修撰。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歐陽修「古文運動」的支持者和參與者,其古文理論主張先道而後之,其文自然淳樸,不甚講究文采,但講究法度。曾鞏的文章絕少抒情作品,多為議論文和記敘文,風格古雅平正,章法嚴謹,長於說明。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立論精策,代表作有《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論歷代治亂得失,感慨深切。《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傾吐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文風質朴,縱橫開闔。《宋史•曾鞏傳》評其文「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點」。曾鞏主要成就在文,但也能詩,現存詩400餘首,大都寫得比較質朴,與其文似。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成就最高,如《西樓》、《城南》、《詠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鮮明,稱得上宋代近體詩中寫景佳作。曾鞏所作《瀛州興造記》記述了古瀛州熙寧六年七月大地震後的修建情況,其文敘而嚴謹,朴實無華,是研究河間歷史不可多得的佳作。曾鞏曾鞏任滄州知州。此前曾鞏先後在齊、襄、洪、福等許多地方任知州,頗有政聲。曾鞏在來滄州任職之前就對河北,特別是滄州一帶的百姓給予了殷切的關注。那是在熙寧元年(1068)的時候,河北數十州連續發生地震,樓宇、民居大多倒塌,死傷的人很多。受災最嚴重的是瀛州(今河間)一帶。九月霸州、保定、恩州、冀州又發生了水災。當時還在京都的曾鞏作《救災議》,向朝廷提出打破常規大力扶持災民生產自救的建議。當時,曾鞏的一位堂兄在瀛州任職,曾鞏通過這位堂兄了解了瀛州抗震救災的情況,寫了《瀛州興造記》,記述了瀛州知州李肅之在大地震時的救災表現。當時,瀛州發生地震,謠言四起,民眾驚恐欲逃。知州李肅之派人到各處安撫勸解,制止了傳言。他命令軍隊加強警備,維持治安。結果,全城「人無爭偷,里巷安輯。」地震之後,又下起了大雨,糧食物資暴露在外面。李肅之親自指揮查看,使糧食物資得到妥善處理。曾鞏的文中說,李肅之「經理勸督,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易壞為成。」由於曾鞏的推介,李肅之受到了朝廷嘉獎。讀曾鞏的《瀛州興造記》,我們看到了李肅之這樣恪盡職守的官員形象,也看到了河間人民在災難到來時,由一開始的慌亂,到後來的理智守法的表現,看到了這個詩書傳承之地,百姓們的文明素質。2、河北地大震: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河北連續發生了嚴重的地震,河南開封、廣東潮州等地也發生了地震,其歷時時間之長,影響范圍之廣,實屬罕見。比起歷年的自然災害,《宋史》對這次災難用了較為詳盡的筆墨:「熙寧元年七月甲申,地震。乙酉、辛卯,再震;八月壬寅、甲辰,又震。是月,須城、東阿二縣地震終日,滄州清池、莫州亦震,壞官私廬舍、城壁。是時,河北復大震,或數刻不止,有聲如雷,樓櫓、民居多摧覆,壓死者甚眾。九月戊子,莫州地震,有聲如雷。十一月乙未,京師及莫州地震。十二月癸卯,瀛州地大震。丁巳,冀州地震。辛酉,滄州地震,湧出沙泥、船板、胡桃、螺蚌之屬。是月,潮州地再震。是歲,數路地震,有一日十數震,有逾半年震不止者。」與大地震先後相伴的,是大水。河水漫出,沖毀了河堤,流入了州郡。瀛州樂壽、滄州南皮、清池以及阜城等都遭受了水災。3、瀛州: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析定、冀兩州地置,治趙都軍城(隋置河間縣,即今河北河間市)。唐轄境相當今河北省博野、肅寧、高陽、蠡縣、獻縣、河間、大城等市縣地。4、壞:指(房屋)倒塌;坍塌。5、城郭:亦作「城廓」。城牆。城指內城的牆,郭指外城的牆。《逸周書·糴匡》:「宮室城廓脩為備,供有嘉菜,於是日滿。」孔晁註:「廓與郭同。」《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孔穎達疏:「城,內城;郭,外城也。」唐杜甫《越王樓歌》:「孤城西北起高樓,碧瓦朱甍照城郭。」清許秋垞《聞見異辭·返魂奇事》:「但覺飄忽凌空,身如生翅,俄而望見城郭宮殿。」後泛指城市。《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城郭倉庫空虛,民多流亡。」宋蘇軾《雷州》詩之六:「殺牛撾鼓祭,城郭為傾動。」李一《荊宜施鶴光復記》六:「二十八日早,宜昌各要地遍樹漢幟,城郭人民為之一新。」6、慰曉:也說曉慰。勸說安撫。《後漢書·陳禪傳》:「北匈奴入遼東……禪不加兵,但使吏卒往曉慰之,單於隨使還郡。」7、訛言:謠傳。《史記·趙世家》:「六年,大飢,民譌言曰:『趙為號,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舊唐書·楊虞卿傳》:「其年六月,京師訛言鄭注為上合金丹,須小兒心肝,密旨捕小兒無算。」8、出走:出奔;被環境逼迫不聲張地離開家庭或當地。《墨子·親士》:「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9、李肅之(1000——1081),字公儀,河南濮陽人。按照宋朝的官制,知州的任期最長三年,而1068年,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趕上了那場罕見的災難。耳邊有沉悶的聲音從大地的胸中傳出,大地搖晃著,嘩啦啦房屋倒塌的聲音,人們奔走呼救的聲音。還沒來得及想明白是怎麼回事,大雨如注。老百姓的房子倒了,官舍衙門也倒了。河水裹著泥漿四處泛流。剛剛平息的的大地忽然又搖晃起來,原來是餘震發生了。李肅之,這位68歲的老知州僥幸自己還活著。眼下,他得趕緊想辦法處理眼前這亂七八糟的局面。他把自己的人馬清點了一下,迅速把他們分成幾路,讓他們去安撫災民。當務之急,是住的和吃的。災民們沒有地方住,趕快就地取材,給他們搭建茅屋。沒有糧食吃,打開公家的糧倉,賑濟災民。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穩定。他下令嚴儆盜竊,如若發現,以軍法從事。李肅之整天在泥淖中呼來奔去。很快,百姓安然了,社會安定了。瀛州,這個與遼國毗鄰的軍事重地,避免了地震之後有可能發生的內憂外患。李肅之一下子覺得自己更加蒼老了。但他不能歇口氣。縣城原來是土城,城門狹窄簡陋。地震中,土城毀了,必須重建。不然,遼國的大軍一旦打過來,就會如履平地。李肅之邊著手救災,邊著手重建。瀛州的百姓們都投入了重建家園的浩大工程。大家齊心協力,把舊的城門進行了擴建,城內鋪設了南北若干里的甬道,原來泥濘不堪的道路變成了通途。修建後的河間城,周十五里,高三丈三尺,廣一丈五尺,還建起了4600間用於作戰的樓屋。從抗震救災到重建家園,李肅之和官兵百姓們一起奮戰,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瀛州,這座高陽關的重要城池,從災難的廢墟上,挺立出了一座「高廣堅壯」的新城。老百姓和士紳們感念李知州的恩德,表示要把李知州的事跡刻於石碑上,讓他的事跡永垂青史。而當時,曾鞏的一位堂弟正跟隨著李肅之,在寫給曾鞏的書信中,堂弟情不自禁地說起李知州。曾鞏了解了情況,於是寫下了《瀛州興造記》。神宗皇帝也由此了解了李肅之的「先進事跡」。不久,李肅之遷天章閣待制,知開封府,受到神宗皇帝的重用。10、暴露:露在外面,無所遮蔽。《荀子·王制》:「兵革器械者,彼將日日暴露毀折之中原,我今將修飾之,拊循之,掩蓋之於府庫。」《漢書·嚴助傳》:「今方內無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漬山谷。」宋曾鞏《瀛州興造記》:「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施二》:「僧房數十間,強半傾圮,佛像暴露,鍾魚闃寂。」11、倉儲:倉庫中儲存的糧食或其他物資。《宋書·劉真道傳》:「建忠將軍呂訓衛倉儲以侯王師。」《南史·沉攸之傳》:「廩財悉充倉儲。」12、庫積:庫存物資。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望見千餘人持火炬以俟,上駐蹕曰:『何用此為?』國忠對曰:『請焚庫積,無為盜守。』」宋曾鞏《瀛州興造記》:「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13、無所:沒有什麼。14、覆冒:蒙蓋;掩蔽。《漢書·谷永傳》:「黃濁四塞,覆冒京師,申以大水,著以震蝕。」《晉書·天文志上》:「天確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靜之體。當相覆冒,方則俱方,員則俱員。」宋曾鞏《瀛州興造記》:「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15、開示:指明。《後漢書·馬援傳》:「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埶,開示眾軍所從道徑往來。」《三國志·蜀志·後主傳》:「宣溫密之詔,申三好之恩,開示門戶,大義炳然。」16、便宜:指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漢書·劉敬傳》:「敬脫挽輅,見齊人虞將軍曰:『臣願見上言便宜。』」17、有攸:即有所。有什麼。18、經營:籌劃營造。《書·召誥》:「卜宅,厥既得卜,則經營。」 漢 揚雄 《法言·五百》:「經營然後知干楨之克立也。」 李軌 註:「言經營宮室,立城郭,然後知干楨之能有所立也。」19、蓋障:指作遮蓋用之物,如帳篷之類。20、稱是:謂與此相稱或相當。唐袁郊《甘澤謠·紅線》:「明日遣使齎繒帛三萬疋,名馬二百疋,他物稱是,以獻於嵩。」《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三年》:「時官有布二十萬匹,金銀五千斤,錢億萬,絹數萬匹,他物稱是。」胡三省註:「言他物與布金銀錢絹相稱也。稱,尺證翻。」《金史·仆散忠義傳》:「今已許宋講好,而屯戍尚多,可除舊軍外,選馬一萬二千,阿里喜稱是。」21、授兵:古代藏兵器於國,有戰事經祭告後發給兵士。《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以待軍事。及授兵,從司馬之法以頒之。及其受兵輸,亦如之。」孫詒讓正義引惠士奇曰:「古者兵器藏於國,有事而後授兵,既事復還兵。」22、里巷:街巷。23、安輯:安定。《漢書·王莽傳上》:「居攝之義,所以統立天功,興崇帝道,成就法度,安輯海內也。」宋曾鞏《救災議》:「疆內安輯,里無囂聲。」《明史·凌雲翼傳》:「成化中韓雍經略西山頗安輯,惟東山瑤阻深箐剽掠,有司歲發卒戍守。」24、通使:互通使節。25、城壁:城牆。《新五代史·雜傳·李仁福》:「夏州城壁素堅,故老傳言赫連勃勃蒸土築之,從進等穴地道,至城下堅如鐵石,鑿不能入。」26、樓櫓:亦作「樓樐」。古代軍中用以瞭望、攻守的無頂蓋的高台。建於地面或車、船之上。《後漢書·公孫瓚傳》:「今吾諸營樓樐千里,積谷三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後漢書·南匈奴傳》:「初,帝造戰車,可駕數牛,上作樓櫓,置於塞上,以拒匈奴。」27、寢弛:廢棄。28、興壞起廢:指重新修建百姓房屋住宅。29、重困:謂加重困苦。《史記·平準書》:「冶鑄煑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漢書·武帝紀》:「遣博士中等分循行,諭告所抵,無令重困。」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此士之所以重困,而廉恥之心毀也。」30、旁路:鄰近的路。路,宋代行政區劃名。31、羨卒:古代正卒以外的兵卒。《周禮·地官·小司徒》「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餘為羨」唐賈公彥疏:「一家兄弟雖多,除一人為正卒。正卒之外,其餘皆為羨卒。」宋蘇軾《天子六軍之制策》:「夫千乘之積,雖為七萬五千人,而有羨卒處其半焉。」32、備河:防備河患。33、敵樓:城牆上御敵的城樓。也叫譙樓。34、戰屋:即戰棚。宋曾鞏《瀛州興造記》:「乃築新城,方十五里,高廣堅壯,率加於舊。其上為敵樓戰屋,凡四千六百間。」35、狹陋:窄小粗陋。《梁書·鄭紹叔傳》:「紹叔宅巷狹陋,不容輿駕。」36、斥大:開拓;擴大。《新唐書·郭孝恪張儉等傳贊》:「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為之牙距也。」宋歐陽修《河南府重修使院記》:「乃度地於府之西偏,斥大其舊居。」宋陸游《嚴州重修南山報恩光孝寺記》:「廣靈菴,慶歷中始斥大之為廣靈寺。」37、圮壞:毀壞;廢弛;坍塌。《魏書·禮志三》:「於此之日,而不遂哀慕之心,使情禮俱損,喪紀圮壞者,深可痛恨。」宋曾鞏《瀛州興造記》:「其餘,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明史·循吏傳·王源》:「城東有廣濟橋,歲久半圮壞,源歛民萬金重築之。」清鈕琇《觚賸續編·趙公裕後》:「武清縣學宮圮壞,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38、繕理:修理;修繕。《後漢書·郎顗傳》:「自頃繕理西苑,修復太學。」《新五代史·雜傳七·張全義》:「及梁太祖劫唐昭宗東遷,繕理宮闕,府廨倉庫,皆全義之力也。」39、故常:指舊貌。宋曾鞏 《瀛州興造記》:「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40、周覽:遍覽;巡視。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臣少曾遠游,周覽九土,足歷五都。」宋司馬光《進〈資治通鑒〉表》:「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徧,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清林則徐《體察洋面堵截情形折》:「擬於旬日之間,出赴中路之虎門、澳門等處,與水師提臣關(關天培)乘船周覽,以便相機度勢,通計熟籌……隨時會同鄧(鄧廷楨)等覈實辦理。」41、聽斷:聽取陳述而作出決定。常指聽訟斷獄。《荀子·榮辱》:「政令法,舉措時,聽斷公。」《漢書·敘傳下》:「 中宗 明明,夤用刑名,時舉傅納,聽斷惟精。」42、燕休:閑居;休息。《後漢書·百官志三》:「孝武帝初置水衡都尉,秩比二千石,別主上林苑有離宮燕休之處。」宋蘇舜欽《處州照水堂記》:「政之始,眾務畢舉,乃歷訪雄勝之地,以圖燕休。」明高啟《生白室記》:「君好學善辯,嘗燕休是室之中。」43、高廩:高大的糧倉。44、賓屬:僚屬。唐韓愈《南海神廟碑》:「公乃盛服執笏以入即事,文武賓屬,俯首聽位,各執其職。」《新唐書·循吏傳·何易於》:「刺史崔朴常乘春與賓屬泛舟出益昌旁。」45、士吏:士人官吏。46、寧宇:指固定的住所。宋曾鞏《瀛州興造記》:「賔屬士吏,各有寧宇。」《明史·李化龍傳》:「野多暴骨,民無寧宇。」47、甬道:這里指兩旁有牆或其他障蔽物的馳道或通道。《史記·秦始皇本紀》:「自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張守節正義引應劭曰:「謂於馳道外築牆,天子於中行,外人不見。」《三國志·魏志·武帝紀》:「連車樹柵,為甬道而南。」裴松之註:「今魏武不築垣牆,但連車樹柵以扞兩面。」《三國演義》第五八回:「賊若來時,陳兵於甬道外,內虛立旌旗,以為疑兵。」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凡聖躬拜獻登降,均由甬道步行咫尺。」48、污淖:泥淖。49、夷途:坦途。50、落成:古代宗廟、宮室蓋好時所行的祭禮。始成的意思。凡房屋建造完成都叫落成。51、以謂:以為;認為。52、不累數稔:不經過幾年。53、城壘:城池營壘。漢桓寬《鹽鐵論·繇役》:「自古明王不能無征伐而服不義,不能無城壘而御強暴也。」前蜀韋庄《過內黃縣》詩:「雲中粉堞新城壘,店後荒郊舊戰場。」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三·煞風景》:「目擊煞風景者四事……一金山築城壘。」54、逾時:一會兒;片刻。55、經理:經營管理;處理;治理。56、勸督:勸勉督促。《後漢書·劉虞傳》:「時處處斷絕,委輸不至,而虞務存寬政,勸督農植。」《三國志·吳志·陸遜傳》:「遜開倉谷以振貧民,勸督農桑,百姓蒙賴。」57、敏:奮勉;努力。58、得宜:得其所宜;適當。《史記·秦始皇本紀》:「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59、當理:合理。《漢書·敘傳下》:「不疑膚敏,應變當理;辭霍不婚,逡遁致仕。」唐吳兢《貞觀政要·論公平》:「且所言當理,未必加於寵秩。」清周亮工《書影》卷十:「此說當理而核,荊公、山谷二公皆有辯,不及之也。」60、摧敗:折損;損壞。唐元稹《獻滎陽公詩五十韻》:「張鱗定摧敗,折角反矜憐。」宋蘇軾《御試重巽申命論》:「發達萬物,而天下不以為德;摧敗草木,而天下不以為怒。」宋沈括《夢溪筆談·權智》:「歲久,井榦摧敗,屢欲新之。」61、寇難:謂由內亂外患所造成的災難。亦指蒙受敵人侵犯之難。《荀子·天論》:「禮義不修,內外無別,男女淫亂,父子相疑,上下乖離,寇難並至,夫是之謂人祅。」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昔獻帝東遷,逼以寇難。」唐李復言《續玄怪錄·李衛公靖》:「其後竟以兵權靜寇難,功蓋天下。」62、御備:防備。《北齊書·慕容儼傳》:「儼隨方御備,瑱等不能克。」《舊唐書·朱瑄傳》:「及徐、泗平,全忠乃移兵攻鄆。三四年間,每春秋入其境剽掠……瑄御備殫竭。」前蜀杜光庭《錄異記·忠》:「長家苑囿城隍,不啻百里,若外兵來逼,須有御備。」63、構築:構造建築。64、失方:指不合方略,不合規制。65、刻石:也說勒石。在石上雕刻。《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東行郡縣, 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唐白居易《蜀路石婦》詩:「後人高其節,刻石像婦形。」清龔自珍《說刻石》:「古者刻石之事有九。」李季《菊花石》二:「林家灣前柳成蔭,柳下住著刻石人。」66、著:使顯著;顯揚。67、從父兄:即從兄。堂兄。《漢書·劉賈傳》:「荊王劉賈,高帝從父兄也。」《北齊書·堯雄傳》:「雄從父兄傑,字壽。」宋曾鞏《撫州顏魯公祠堂記》:「(顏真卿)與其從父兄杲卿,皆有大節以死。」從,叔伯關系的。68、適:正好;恰好。69、以書:猶移書,指寫信。70、屬:通「囑」,囑托。71、俾:使。72、來世:後世;後代。《書·仲虺之誥》:「予恐來世以台為口實。」台(yí),我。唐韓愈《答張籍書》:「有一說:『化當世,莫若口;傳來世,莫若書。』」清黃景仁《城南晚步》詩:「無為末士感,永貽來世嘲。」73、知:了解。74、是邦:古代諸侯的一個封國。亦指一方。《論語·公冶長》:「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晉書·禮志上》:「王者以天下為家,未必一邦,故周平光武無廢於二京也。」唐李白《贈從孫義興宰銘》詩之三:「化洽一邦上,名馳三江外。」宋張載《橫渠易說上·否》:「古之人,一邦不治,則之一邦,直至天下皆無邦可之,則止有隱耳。」
【譯文】
熙寧元年(1068)七月甲申日,河北地區發生大地震,城市的房屋坍塌了很多,而瀛州最嚴重。這一天地震兩次,百姓之中謠傳將要發大水,於是百姓都非常震驚爭相要出逃。諫議大夫李肅之先生做高陽關路都總管安撫使,兼管瀛州事務,派人到處去勸說安撫,謠傳才消失。這一天下起大雨,官府和百姓的房屋財物都暴露在外,倉庫中儲存的糧食或其他物資,都沒有什麼東西蒙蓋。李肅之先生指明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項,使各項事務都有所處理,於是重新修蓋倉庫,籌劃營造做遮蓋之用的帳篷之類的東西。大雨停止,用石來計算粟米的數量,一共籌集到一百三十萬石,兵器以及其他物資的數量也與此相當,這都是各處搜集起來沒有毀掉的物資。當初地震發生的時候,先生命令給士兵發放武器時刻保持警戒防備維持治安秩序,一直到賑災之事結束以後,百姓之中沒有發生爭搶偷竊物資的事情,街巷之間都很安定。
瀛州北邊自從與契丹通使以來,城牆高台等防禦守城的裝備,都廢棄不加整治了,都是原先的裝備。先生因為瀛州經歷災變之後,把重新修建百姓房屋住宅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知道百姓不可再加重困苦了,於是就向朝廷請求,民力可以從鄰近地區多餘的士卒中征取,賑災的費用可以從防備河患的多餘的木材中征取,又拿一千萬錢從真定購買木材真定。這些人力物力都徵集完成以後,就開始修築新城,方圓十五里,城牆高大寬廣堅固結實,都比原先的好。在城牆的上面建成御敵的譙樓,戰棚一共四千六百間。原先的時候,瀛州的正門,缺點在太過窄小粗陋,到這時才擴建變大了。其餘凡是坍塌毀壞的房屋,沒有不修繕的,都恢復為原先的樣子。巡視全州,官員聽訟斷案都有地方,休息也井然有序,糧食都有高大的糧倉儲藏,其他財貨也都有深庫儲存,官府僚屬士人官吏,各自都有固定的住所。又用剩餘的人力休整了若干里南北甬道,讓人去除泥淖,就成為坦途。這些事務從七月庚子日開始做,直到十月己未日完工。工程所用的人力,前後一共若干萬若干千若干百的人工;使用的竹葦木瓦,前後也有若干萬若干千若干百。在遭遇大災變的開始時期,財物匱乏百姓流離失所,這個州的百姓,認為勞役工程巨大費用缺乏,不經過幾年,城池營壘居室房屋不可能復建完成。但是達到開始做很快就大功告成。這是因為先生經營管理勸勉督促,內部盡心,外部盡力,所以能夠完成難以完成的事,先生就是如此奮勉。他的事跡被上報給朝廷,有詔令嘉獎他。
過去鄭國國都發生火災,相國子產拯救火災補建毀壞的房屋,處理得非常得當,史官據實記載了下來。衛國有狄人攻敗的災難,衛文公修治衛國的城市宮殿,合乎當時的規制,詩人作詩歌頌他的事跡。現在瀛州地震所造成的損害,與鄭國國都發生火災、衛國遭遇敵人侵犯的國難沒有不同。而李肅之先生所進行的防備措施以及各項構造建築工程也很合宜,這也如同古制啊。所以瀛州的士大夫都想立碑刻記載顯揚先生的大功,而我的堂兄正好在瀛州參與軍政事務,在李肅之先生的幕府,(親身見到先生的所作所為)就寫信來,囑托我記下他的事跡。我不能推辭,所以就為他寫下了這篇記,也是想使來世的人了解先生曾經對這個地方這個國家如此勤勉。